郎德辉 | ⼀起⽂本探索和写作的成功范例——长篇大散⽂《晚清传奇朋友圈》赏析

郎德辉 | ⼀起⽂本探索和写作的成功范例——长篇大散⽂《晚清传奇朋友圈》赏析

四川文化网 2025-7-4 09:29 972人围观 文学作品

近段时间,四川⽂学圈颇为热闹。每天,我的数⼗个⽂学微信群的来信提示⾳响个不停。⼀部⻓篇⼤散⽂《晚清传奇朋友圈》,以最时尚的“朋友圈”链接,最真情的直⽩讲述,揭开晚清重⾂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3⼈的 ... ...


  近段时间,四川⽂学圈颇为热闹。每天,我的数⼗个⽂学微信群的来信提示⾳响个不停。⼀部⻓篇⼤散⽂《晚清传奇朋友圈》,以最时尚的“朋友圈”链接,最真情的直⽩讲述,揭开晚清重⾂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3⼈的宦海沉浮秘史。

  这部⻓达40余万字体量的⼤散⽂,书写了⼀轴跌宕起伏的晩清⻛云画卷。以其独具爱憎分明个性的思辩,以及作者批判性的政论语⾔和审美追求,成功地塑造了作者笔下的“这⼀个”,为中国⽂学⼈物画廊,增添了曾、左、李这3 位新的⽂学⼈物形象。尤其该书在⽂本写作⽅⾯所作的探索和践⾏,使⽂学圈内⼈眼前⼀亮,⼤为惊叹!

  ⼀是惊叹这部本版书的正式出版。这⾥要特别强调的是,本版书有别于⾃费出书,它是由出版社报选题,通过严格的审核后,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架发⾏的。可以说,在当下⾃费出书成为⼀股“潮流”,⽽规范的出书渠道即正版书要得以出版,从题材的选择到书的内容、⻛格以及⽂本的选择和写作⽔平,出版社都是很挑剔的,要求甚⾼,⼀部本版书最终要得以出版是相当艰难的。

  ⼆是惊叹两位作者⻢⻘尘、冯俊⻰先⽣的携⼿合作堪称珠联璧合。这部书由⻢⻘尘负责书稿的框架,执笔由冯俊⻰担纲。两位作者在写作的内容、⼈物设计,尤其是⽂本的选择上,表现了惊⼈的⼀致。或许这正是这部著作创作成功之所在。

  三是惊叹这个⼤部头的书写⽂本,选择了⾮虚构⽂学--⼤散⽂来完成,这是本书作者对散⽂⽂本的探索和践⾏所取得的重⼤成果,亦是⼀起⽂本探索和写作的成功范例。

  认识俊⻰,⼤约是在3年多前四川省散⽂学会创研部举⾏的⼀次⽂创活动中。作为学会分管创研部的领导,我热情邀请他参加了这次活动。第⼀次⻅到俊⻰,他剃着⼀个⼤平头,穿着⽩⾊体恤,看上去⼈很精神、很⼲净。在这次活动中,他没说⼏句话,简略介绍了⾃⼰,谈了他对⽂学的初衷和⾃⼰现在的写作状态,说⾃⼰是来向⼤家学习的。初次⻅⾯,他诚实的表达和较重的⻄充家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的好友著名诗⼈汪国真曾说:“朋友是讲缘分的,以诗会友亦然。”如果说我与汪国真是以诗会友成为好朋友的,那么我与俊⻰的缘分,就是以⽂会友,“⼤散⽂”成为我俩之间的媒介,让我们成为⽆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以为《晚清传奇朋友圈》是⼀部⾮虚构⽂学--⼤散⽂的优秀⼒作,⼀是基于对这部书作者散⽂观的认可;⼆是他们在⽂本写作上所作的艰苦努⼒和有益探索,;三是俊⻰在⽂学评论界的异军突起的⽂学⼈⽣传奇。

  先说说该书作者之⼀俊⻰。有⼀种传奇,是⼀个⼈平凡的经历和“⼈⽣海海”,给⽂学界呈现的精彩。 质朴⽽坦诚;执著⽽卓越。这便是⼀个“蓉漂”者俊⻰⽂学⼈⽣传奇的密码。

  解读这个“密码”,有⼀种久违的感动涌上我的⼼头。俊⻰对⽂学的纯粹和痴迷,就像他⼈⼀样的⼲净利落。我以为俊⻰的⽂学⼈⽣传奇,⾸先体现在他⼈到壮年时期所作出的选择。10年前,他在商界⽣意做得很红⽕的时候,毅然丢下⾃⼰的⽣意全职从事写作。从商界到⽂学界其跨度之⼤,他所遭遇的困难之多,难以想象。俊⻰未上过⼤学中⽂系,但他⾃幼酷受⽂学,他的文学挚友⻢⻘尘对他的影响也很⼤。他曾多次给我聊到,离开商界后,他的全部精⼒和时间都⽤在⽂学事业上了。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到晚上10点睡觉,他除去⼀⽇三餐所花的时间,全部精⼒都⽤在阅读⼤量的史书和中外⽂学书籍和写作上。他写⽂学评论,写⼤散⽂、传统散⽂,有时还外出采⻛和讲学。在家⾥,他贤慧的妻⼦默默地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家务。

  其次,俊⻰的⽂学⼈⽣传奇还体现在他在⽂本写作上对⼤散⽂这种⽂本的深度思考和探索,并付诸于践⾏上。这⾥特别值得⼀提的是,在多样化⽣活和多元化⽂化的当下,⽂本碎⽚化成为趋势,俊⻰和他的合作者⻢⻘尘顺势⽽⾏,努⼒探索和践⾏⽂本写作。这正契合了他想以⽂学的表达对历史⼈物的审视和关注。《晚清传奇朋友圈》这部⻓达40余万字的⾮虚构类⽂学,其以⼤散⽂⽂本写作为主体,但⼜兼具传记⽂学和⽂学评论的特点,书中曾、左、李⼈物的刻画和评论都明显的带有冯⽒的书写特征:这就是他把叙事和描写都富有了批判性的政论,从⽽体现了⼤散⽂这种⽂本的⼤格局、⼤境界、⼤⽓象的特征。

  第三,俊⻰的⽂学⼈⽣传奇,是他⻣⼦⾥所浸透的⼀种批判精神,这使他能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场和观点,去客观地书写晚清历史和还原晚清重⾂曾、左、李的“庐⼭真⾯⽬”。

  第四,俊⻰的⽂学⼈⽣传奇,还对当下的⻘少年具有颇⼤的励志作⽤。他就像著名作家、茅盾⽂学奖获得者路遥中篇⼩说《⼈⽣》⾥的主⼈公⾼加林、⻓篇⼩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公孙少平,还像路遥本⼈,他们从⽥野⾛来,为⽂学⽽⽣,为理想忘我拼搏。记不清有多少次与俊⻰⻅⾯,看到他眼⾥充满⾎丝,我⼼疼的对他说:“俊⻰,你写东⻄不要太拼了,快去医院看看眼睛。”可过了⼏天我⻅⾯问他,仍未去医院看病的他却微笑着轻松地对我说:“郎⽼师,你别担⼼!去趟医院⼈满为患太耽误时间了,我主要是⽤眼过度,点点眼药⽔就好多了。我会照顾好⾃⼰!”这就是“拼命三郎”俊⻰,像路遥⼀样为⽂学到了忘我的境界。

  解读着俊⻰的⽂学⼈⽣密码,我陷⼊了深深的思考。沉醉在晚清传奇和俊⻰的⽂学⼈⽣传奇之中,细细地品味着这部⼤体量的⾮虚构⽂学--⼤散⽂,去寻找我想要的答案。

  坚守⽂学初⼼,践⾏⼤散⽂写作,呈现史诗般的画卷,这是⼤散⽂作者俊⻰所具备的⼤格局。⼗年⾯壁读写;⼗年卧薪尝胆;⼗年成就传奇。⼀个充满剧烈冲突和⽭盾的晚清时期,其重⾂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的跌宕⼈⽣、功过评说,众说纷纭,以⼤散⽂这种⽂本呈现极具挑战性。前⾯我已提到该书的的⽂本之说,⽽这种理性的选择,是作者过⼈的智慧和写作的实⼒体现。

  俊⻰曾在郎德辉散⽂集《遥远的故乡》书评《升华散⽂的灵魂,敬畏⾃然和⽣命》⼀⽂⾥,坦露过⾃⼰的⼤散⽂观:“历史需要记录,是因为有⽆数真情必须铭记。真正的历史,隐藏在普通⽼百姓的记忆之中。今天提倡的‘⼤散⽂’是让更多的普通⼈从记录历史到创造历史、改变历史。在历史⾏进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让更多后来者不再被某些历史问题困扰,推动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正是对“让更多的后来者不再被某些历史问题困扰”的深度思考,俊⻰和他的合作者⻢⻘尘选择了象李鸿章这样的极具争议的历史⼈物,以敏锐的勇⽓直⾯历史真相,⽽以⽂学的语境还原其笔下历史⼈物的本来⾯⽬。更令⼈拍案惊奇的是该书以⾮虚构⽂学⼤散⽂这⼀载体,以“朋友圈”来作其⽂学的链接,可谓是⼀⼤发明。

  ⽂学前辈⻢识途先⽣曾说:“我⼀直是在⾛路,⼀直在寻找什么⽽⾛路。”正如⻢⽼的“寻找”⼀样,俊⻰在⾏⾛中为“寻找”⽽写作,在写作中逐渐形成了⾃⼰的⼤散⽂观,并以写作本书来践⾏这样的⼤散⽂观。从⽽使他以“⼗年磨⼀剑”的精神炼就⽂字,“熬”出了这部⼤书。

  在农村⻓⼤的俊⻰,⽿闻⽬染⽗⺟⼀年四季在⽥地⾥劳作的艰⾟。做孩⼦时帮⽗⺟下地割⻨穗,深深体会到烈⽇暴晒,⻨芒⽆孔不⼊的肌肤之苦。还有⺟亲常说的⼀句话铭⼼刻⻣:“地⾥的⻨穗割⼀点就少⼀点,家⾥的⻨⼦也就多⼀点,你们的肚⼦就少饿⼀点。”正是⺟亲的这句话,让他“看到⺟亲收获希望,付出越多,收获就越⼤。”于是俊⻰道出⾃⼰的⼼声:“我从阅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书开始,研究晚清历史,探索个⼈成⻓与⺠族振兴、功名利禄和国家安定、社会进步及时代前⾏之间的关系,与⻢⻘尘⽼师合作,写出第⼀本关于这三位晚清重⾂的对⽐研究著作,也算是对我这些年来的⼀个总结,更是我选择‘熬’的⽣活⽅式的⾃我抚慰。”

  我以为正是俊⻰的这种“地⾥割⻨穗”的农村经历和曾国藩“⼈贵在有恒”的影响,使他产⽣了渴望⾛进⽣活真相,记录真实⽣活的欲望,选择了⼤散⽂这种⽂本,来书写晚清的时代⻛云,还原有着很⼤争议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3位历史⼈物的本来⾯⽬。

  其⽂本的选择正应了当下⼤散⽂写作的趋势。⾛近该书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3个历史⼈物,“在名⾂与权⾂之间,在功名与家国之间,在事功与义理之间”,读者分明看到书中发散的全新散⽂理念。其宏⼤叙事,⾏⽂⻛格,语⾔表达,都与传统散⽂的理念发⽣了激烈碰撞。⽽呈现了⼤散⽂这种⾮虚构⽂学冲撞着传统散⽂的写作套路,把其叙事性、政论性和抒情性⼤⼒张扬和放⼤,以及使它的思想性和批判性得以凸现岀来。

  捕捉断代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物⾯貌,这是⼤散⽂作者俊⻰所具备的⼤境界。作者在书中说:“⼀个时代有⼀个时代的⽓质,⼀代⼈有⼀代⼈的交际。晚清的‘中兴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的事功沉浮、毁誉荣辱,是⼀个错综纷繁的复杂话题。它是晩清中国政治、经济、⽂化的万花筒”。如此宏⼤的叙事和敏感的话题,本书作者以特别的敏锐挑战⾃我,⽤了⻓达10年的时间⼀边做写作准备,⼀边动⼿写作,其间⼤量阅读晚清⽂史资料,细致研究笔下主⼈公的仕途经历和性格,最终以⾮虚构类的⽂本形式⼤散⽂,完成了这部纯⽂学作品,向读者奉献了思想性与艺术性深度融合,内容与形式完美统⼀的⼤散⽂优秀⼒作,呈现出⼤散⽂的⼤境界。

  ⼤⽂豪苏轼有诗云:“⼈⽣逆旅,我亦是⾏⼈。”在作者笔下⼀部⻓⻓的晚清史和曾、左、李3⼈的“为官”史,被他以“冯⽒”独具的“特质”和带有批判性的政论式话语,抖落掉历史的尘埃,⼀个个鲜活的跃然纸上,令⼈⽿⽬⼀新。诸如这样看似平和的叙述:“对于曾左李三⼈来说,剿灭太平天国是他们⼀⽣恩怨的重⼤分⽔岭。作为专制王朝的股肱之⾂,他们踏着太平军的⼫⻣加官晋爵,⽽围绕其中的功名禄利害,三⼈之间渐⽣嫌隙,加上朝廷猜度;三⼈关系更加复杂微妙。”

  ⼜如,作者在该书序中说:“本书试图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平交往为主线,表现三⼈在艰难时世中的奋⽃,在理想和现实间的取舍,从⼈性⻆度切⼊历史现场、从历史深处还原⼈物⾯⽬,从⽽挖掘三⼈关系中的奥秘与真相。如果跳出历史来看,他们像极了我们普通⼈在⽣活中沉浮飘零的样⼦,他们的勇⽓和坚毅同样也给⼈信⼼与⿎励。因为实践证明,⼀个⼈只要不断⾃我磨砺,⾃我完善,看得透,⽴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样可以成为⾃⼰的‘圣⼈’。”

  作者所设计的以曾、左、李3⼈交往的主线,其政治抱负、⼈物性格的切⼊,从⽂本写作的⻆度来看,其符合⼤散⽂的⼤境界的要求,亦借鉴了⼩说的⼈物设计和刻画的艺术特点。因此,可以说该书是⼀部跨⽂本写作的成功范例。

  再如:冯⽒的叙事颇具批判性的政论特⾊:“近代中国的历史每⼀⻚都浸透着抗争⾎泪,每⼀⾏⽂字都如芒在背,压得⼈喘不过⽓来。‘灭六国者,六国也,⾮秦也。族秦者,秦也,⾮天下也。’中国近代所遭受的苦难不仅来⾃外来侵略,更来⾃中国的封闭和落后。对于近代中国⽽⾔,落后不⼀定意味着挨打,落后了还要关起⻔来,不⾃知地冒充‘⽼⼤’才会挨打。知⼈论世不可掩⽿盗铃,读史阅世更应有全球眼光。” 这种边叙边议,字⾥⾏间闪烁批判的光芒,使该书在穿越时空中凸显其深刻的思想性。

  剥开历史迷雾,呈现真相之美,这是⼤散⽂作者俊⻰所具备的⼤⽓象。真实是艺术的⽣命。该书还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作者对藩、左、李3位⼈物的审美表达。该书在⻓达40余万字的叙事、描写、议论中,以犀利的真实之笔,去剥开萦绕在曾、左、李身上的历史迷雾,⾛近⽣活的真实,呈现⼀种真相之美。著名⽂艺评论家、辞赋家、钱学专家、鲁迅⽂学奖评委、茅盾⽂学奖评委何开四先⽣曾说:“ 美就是求真、求善,就是探索符合规律的东⻄。 美是思想独⽴、形象和情感的感性艺术化的表达。” 在作者笔下,曾国藩的政治悲剧,“天津教案”对他的致命影响;左宗棠悲剧体现在他未竟的政治抱负;李鸿章的外交悲剧,签订《⻢关条约》《⾟丑条约》为清政府背锅等等,作者以求真 、求善的笔触,还原⼈物的本来⾯⽬,从⽽刻画了3个⼈的悲剧性格,使“这⼀个”⽂学形象真实可信,其身上闪烁的⼈性光辉和穿越思想的⼒量感天动地。

  因为书写的真实,使该书的⽂字独具⼀股泥⼟⽓息的⽥野⼤⽓象。俊⻰出⽣在农村,⾃幼在乡间⽥野⽣活,在⼴阔天地的“任性撒野”,使他⾄今与农村保持着⼀种天然的联系,对⼟地有⼀种深深的眷恋。该书中所描述的左宗棠当年治理新疆,收复新疆,万⼈空巷欢迎其凯旋的热闹场⾯,分明是⼀种⼟地的情结,它与左宗棠的政治理想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治理和收复新疆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之⼀,也是他对脚下这⽚多情的⼟地的亲吻,更是作者的⼀种家国情怀付苍穹的⽣动呈现。

  ⾏⽂⾄此,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俊⻰,是⼀个放下成功的企业不做,专职写作的“蓉漂”者。整整10个⻛⾬春秋,他⾯壁阅读和写作,以“⼗年磨⼀剑”的精神,书写了属于⾃⼰的⽂学⼈⽣传奇。他和⻢⻘尘可谓珠联璧合,成就了⼀起⽂本探索和写作的成功范例,给当代⽂学史留下⼀段佳话。

  在祝贺⻓篇⼤散⽂《晚清传奇朋友圈》正式出版发⾏,并引起⽂学界极⼤关注,好评如潮的同时,还要祝贺俊⻰和他的⽂学佳作在蓉城这个⼤都市落地⽣根,并绽放出惊艳的时代⽂学之花!

2025年6⽉29⽇脱稿于

⻘城⼭雅致书院

  郎德辉(笔名:蓝天),中国法制记者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四川散文奖评委、《当代四川散文大观》第八集编委,副主编,《四川散文》杂志编委。曾在《中国青年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青年报》《成都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星星》诗刊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6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热血的代价》《生命的散步》《红⾊情缘》《遥远的故乡》,著有长篇小说《知青商海沉浮秘史》,编导话剧《血与火中的邓小平》。曾获中国第六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全国“红星杯”征文大赛散文一等奖、四川省广播电视政府奖、四川散文创作奖等。
原作者: 郎德辉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