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文 / 向欣 美术学在读博士 四川福宝美术馆馆长助理 一、战略定位:以艺术为媒,响应文旅融合的政策号召 四川福宝美术馆和四川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办的“锦绣天府安逸四川——首届天府水彩国际艺术周“,精准锚定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核心要求,通过艺术赋能文旅发展的创新实践,构建起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立体化路径。活动以水彩艺术为载体,将四川的自然景观、人文底蕴与国际艺术语言深度融合,形成“艺术创作-文化传播-旅游体验“的闭环生态。 政策响应的深度:活动紧扣《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通过澳大利亚、摩尔多瓦、俄罗斯、美国及中国知名水彩艺术家30余人采风、本土文化研讨、作品展览等环节,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自觉的维度:四川福宝美术馆以“文化主体性“为内核,通过邀请30余国艺术家共绘《水彩成都》长卷,既彰显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又构建跨文化对话平台,实现本土文化符号的国际化表达。 二、实践路径:艺术赋能文旅的多维创新 艺术周通过“创作-传播-转化“的全链条设计,探索艺术与旅游共生发展的新范式: 在地性创作激活文旅场景 艺术家深入成都东郊记忆、人民公园、宽窄巷子,乐山大佛、罗目古镇、雅安碧峰峡景区、王岗坪风景区等文旅地标,以水彩写生重构“山水-人文“的视觉叙事。例如,碧峰峡大熊猫基地的生态创作与怪树林景区的自然写生,将旅游景点转化为艺术创作现场,赋予游客“沉浸式审美体验“。 国际对话提升文化能级 活动邀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艺术家参与,通过2场国际研讨会、10米长卷共创,形成“本土技法国际化表达“的创新模式。美国艺术家 Eric Rhoads 在开幕式发言中强调:“水彩艺术的流动性与四川山水的灵动性形成共振,这为全球艺术语言提供了新的语法。“ 数字传播拓展文旅边界 依托7篇公众号推文、2场直播(在线5000+人次)、7万+照片直播浏览量,石棉融媒跟踪报道等,构建“线下创作-线上传播-云端体验“的立体传播矩阵,突破地域限制,将艺术周转化为永不落幕的文旅 IP。 三、双向赋能:艺术与旅游的共生逻辑 艺术为旅游注入文化深度写生作品展中,50余幅水彩画作以“视觉档案“形式记录四川文旅资源,如《水彩成都》长卷将宽窄巷子、人民公园等城市记忆转化为艺术符号,使游客从“观光者“转变为“文化解读者“。 旅游为艺术提供创新源泉艺术家在采风过程中,通过王岗坪怪树林的森林美学、峨眉山在地文化的视觉转化,实现艺术创作的突破。俄罗斯艺术家 Galina Gomzina 表示:“四川的山川与人文,让我重新思考水彩的肌理与色彩的可能性。“ 四、文化自觉:本土与国际的辩证统一 艺术周通过“三个融合“构建文化自信: 传统技法与现代媒介的融合:有的艺术家将水墨意趣融入水彩创作,形成“东方美学的当代转译“。 本土文化与国际表达的融合:在“水彩无界本土共生“研讨会上,艺术家们探讨如何通过水彩艺术传递川剧变脸、峨眉武术等非遗元素。 文旅资源与艺术 IP 的融合:王岗坪景区通过艺术家驻留计划,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可收藏的艺术衍生品,实现“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型。 五、可持续发展:从活动到品牌的生态构建 艺术周的量化成果(近100幅作品、30余名艺术家参与)仅是起点,其深层价值在于: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双流城际酒店、王岗坪景区等单位的深度合作,形成“艺术创作-文旅服务-商业转化“的产业链条。 培育本土艺术生态:通过国际导师工作坊、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为四川水彩艺术储备人才。 打造国际文旅 IP:以“天府水彩“为品牌,未来可延伸至艺术衍生品开发、文旅线路定制等领域,持续释放文化经济价值。 结语:以文化自觉书写文旅融合新范式 四川福宝美术馆主办的首届天府水彩国际艺术周,不仅是艺术与旅游的简单叠加,更是文化自觉驱动下的系统性创新。通过艺术语言的国际化表达、文旅场景的深度重构、数字传播的全域覆盖,活动为新时代文旅融合提供了“四川方案“。四川福宝美术馆馆长向运华所说道:“水彩的流动性,恰似四川文旅发展的生命力——既扎根于巴山蜀水的厚重,又奔涌向世界的广阔。“这种文化自觉的实践,正在书写中国文旅融合的崭新篇章。 |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3
2025-06-25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