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理小路”雪山碧波、红石滩与经幡交织的壮美画卷,阵雨洗过的天空澄澈如洗。我们的车子沿着岷江支流盘旋而上,向着云端深处的目的地——汶川县雁门乡月里村进发。此地素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方才的雨幕已悄然褪去,下午二点半,灿烂的的阳光,慷慨地洒满了这个悬挂在海拔两千米峭壁上的古老羌寨。
月里村于我,并非初识。六年前的清明,我曾随书法名家张龙晏先生在此探访、采风,早已领略过它“挂壁小道”(神仙路)的险峻、千年羌碉的沧桑、六百岁古槐的荫蔽,以及那山庙遗迹诉说的悠远时光。高山之上,空气清冽,民风淳厚如陈酿。寨子里保存完好的石级小路、石砌碉楼,都是凝固的历史;而羌族同胞赠予的那份“黄连”,则沉淀着滚烫的情谊,我至今珍藏。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得天独厚的气候,更孕育了糖分饱满、品质绝佳的高山水果。
而今日,六月的第一天——儿童节,应张林梅女士邀约,我再次来到月里村的半山林中。六一儿童节给这云端古寨注入了别样的生机与喧腾。吸引我们蜂拥而至的,正是那挂满枝头、乌黑发亮的“红宝石”——车厘子!
“吃车厘子不用花钱,只有带走才用买!”这朴实又豪气的“规则”,如同点燃快乐的引信。车厘子林间,瞬间成了欢乐的海洋。无论是银发苍苍的“老儿童”,还是活蹦乱跳的“小儿童”,抑或是正当盛年的“大儿童”,此刻都卸下了平日的身份,化身成最纯粹的采摘者。
笑声,在这里找到了最丰富的注脚:
那是攀爬的欢笑。
有人架起梯子,颤巍巍却兴冲冲地探向高枝;更有身手矫健者,如猿猴般轻巧攀上粗壮的树干,引得树下阵阵惊呼与善意的哄笑。
那是品尝的满足。
“这颗甜!”“哇,这棵树的更黑更大!”赞叹声、咀嚼声此起彼伏。无需顾忌,摘下一颗饱满乌亮的果实,指尖轻捻,送入唇齿,汁液瞬间迸裂,那极致的清甜混合着高山阳光的味道,直抵心田,满足的笑意在每个人嘴角漾开。我穿梭于林间,品遍不同树梢的馈赠,粒粒甜美,尤其是那乌黑锃亮的,堪称味蕾的奢华享受。
那是收获的喜悦。
篮子、小桶渐渐被深红、紫黑的果实填满。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最大最漂亮的果子递给长辈;情侣们嬉笑着比较谁的“战利品”更诱人;朋友们互相投喂,分享着甜蜜的成果。林间小道上,满载而归的身影络绎不绝。
那是老板开怀的大笑。
看着自家果园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看着一筐筐精心挑选的车厘子被称重、打包,老板乐得合不拢嘴,前俯后仰的笑声格外洪亮。这丰收季的热闹景象,正是对他辛勤劳作最直接的回报,那笑声里,是藏不住的丰收喜悦和对好年景的感恩。
快门声,成了这笑声交响曲中最独特的伴奏。当众人沉浸于采摘与品尝的乐趣时,我的镜头贪婪地捕捉着这一切:挂满晶莹果实的枝条在阳光下闪耀;孩童踮起脚尖摘果时专注的侧脸;老人品尝到佳果时眯起的笑眼;羌族老乡帮忙装筐时淳朴的笑容;还有那古碉楼默默俯视着林间盛景的沧桑背景……美食、美景、美人情,以及那无处不在、极具感染力的笑声,都被定格成永恒的画面。
夕阳的余晖为月里村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我们提着沉甸甸的车厘子,带着满口的香甜和满心的愉悦踏上归程。回望那云雾缭绕的山寨,欢声笑语似乎还在林间、在挂壁小道上、在古老的羌碉旁回荡。
月里村的这个儿童节,没有游乐场的喧嚣,却因一树树甜蜜的车厘子和那份无拘无束采摘的自由,让所有“儿童”——无论年岁几何——都找回了最纯粹的快乐。这漫山遍野的笑声,是高山古寨最动听的六月乐章,是人与自然、与甜蜜果实最和谐欢愉的共鸣。它告诉我们:快乐有时很简单,只需一颗甘甜的车厘子,一片可以自由采摘的果园,和一个允许你放声大笑的云端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