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巴蜀文宗 状元故居 ——关于明代状元杨慎故居“状元府”的历史探究

谦谦 2023-10-25 17:53 8027人围观 文学动态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记载:“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明世记诵之博,着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着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
  摘要:据《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记载:“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明世记诵之博,着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着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天启中,追谥文宪。依据历史文献上记载,杨慎状元及第后居住祖宅旧居改名为“状元府”,据清代《新都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都知县张奉书将升庵祠恢复为状元府,上世纪50年代城市改造后,现仅存原东院的部分建筑,1985年状元府被列为县文物保护点。关于“状元府”的历史渊源作如下探究。


  关键词:杨慎  杨升庵  状元坊  状元府  升庵祠  文献在兹
  首先,关于明代杨慎状元府在新都的具体位置,现在保存状元府名称演变的历史探究。
  东晋时期常璩撰写《华阳国志》,是历史上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着作,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在蜀志中记载:“新都县,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郡,号名城。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汉时五会,名万安仓。有枣,有鱼梁。多有名士,有杨厚、董扶。又有四姓马、史、汝、郑者也。”新都古城,是古蜀国“三都”之一,在1980年考古挖掘“新都战国木椁墓”,据今大约有2000至3000的历史。清代道光《新都县志》记载:“国朝乾隆三十年,知县曹焜重治城垣,嘉庆十六年,知县宫鉴桂重修城楼,颜以匾额,东锦城保障,南瑞霭龙门,西文献名都,北祥凝宝藏。”据清县志《城池图》地图中绘“状元府”,“状元府”位于新都城池之内,有城墙围绕新都城区,在状元府的北边有“北大门”,在西北方向有“武庙”与“娘娘庙”,西边有“厅署”、“武显庙”、“养济院”,状元府南有“县署”、“广汉驿”、“学署”、“圣庙”,最南端为“桂湖”,在状元府东有“都堂府”,“状元府”是明代状元杨慎的故居。
  杨慎出生于北京,在四川参加乡试考试第一,时正德二年丁卯(1507年)二十岁。《杨升庵年谱》记载:“升庵与弟杨惇同举四川乡试。升庵擢《易》魁。督学刘丙阅升庵试卷,赞为罕见奇才。对慎曰:‘吾不能如庐陵欧阳修,乃得子如眉山苏轼。”“九月,升庵娶礼部主事王溥之女于新都,以为正室,王夫人时年二十一。”“十一月,升庵携夫人返京,上礼部。途经骊山,有秦始皇陵诗记其事。”《升庵文集》中收录《亡妻王安人墓铭》记载:“年二十一,来归于新都。”据《杨升庵年谱》记载(正德六年):“三月十六日,礼部会试在皇极殿举行。主考官费宏,总阅卷官斩贵,擢升庵为会试第二。”“三月,升庵参加由武宗亲自主持的殿试策题为《创业以武,守成以文》 升庵制策之文‘援只史融经,敷陈弘剀’。读卷官李东阳、刘忠、杨一清读罢机与赞曰:‘海涵地负负,大放厥词’,共庆朝廷得人。武宗遂将升庵置为殿试策授翰林院修撰。升庵时年二十四。”又记载:“约五月升庵祖父杨春以建状元坊银,筑新都县城;又建南门清源桥。”据道光《新都县志》记载清代重修“状元桥”。依据历史文献记载杨升庵在北京出生,后回新都老家与正妻结婚,结婚后携带妻子回北京学习,又回四川参加乡试考试为第一名,会试第二名,殿试第一名,在杨慎中状元后在老家新都修“状元坊”,杨慎状元居住的新都宅院新修“状元府”,自明代到清代遗迹延续保留至今。
  据道光《新都县志》记载(1):“典吏署在县署右为杨升庵故宅乾隆十一年典吏赵宏勋捐修,乾隆四十六年典吏钮正缃培修。”《杨升庵年谱》记载:“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升庵殁后二二八年。三月,布政使王昶重立杨文宪公祠墓碑。”“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8)升庵殁后二二九年。是年,新都知县徐世经重建杨状元祠,前竖‘文献在兹’坊。”《新都县志》卷六《祠祀志》记载:“杨状元祠,在城内。乾隆五十四年,知县徐世经重修,前竖‘文献在兹’坊。”“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升庵殁后三二一年,是年,云南昆明重修升庵祠。”《云南名胜古迹词典》中记载《杨升庵祠》:“杨升庵祠:在庄昆明市西十五公里的高峣村。万历年间,为纪念杨升庵将其旧居碧峣精舍改建建为祠,供奉其塑像。清光绪七年重修。背靠西山,西临滇池,其旁有清泉,不花木繁盛,幽雅秀丽……杨慎在滇三十余年,在各族人民中影响较大。碧峣精舍是毛玉之子毛沂专为升庵准备的。毛玉也因参与该案,遭廷杖致死。今祀已圮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升庵殁后三四八年。是年,新都知县邓隆重葺杨状元祠。”依据历史记载着杨升庵殁于云南,云南与四川新都两地为纪念状元而建升庵祠。新都的“杨状元祠”、“升庵祠”与“状元府”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在历史记载中可以找到答案。


  其次,在历史文献上记载成都与新都的状元遗址内容,新都明代“状元府”是杨慎在新都的故居。
  清代重修《成都县志》记载:“状元坊:治南城内状元街明杨升庵故宅。”(2)《升庵年谱》记载:“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升庵殁后一三六年。是年,新城王士禛入蜀过新都,询升庵故第,有文纪其事。”《新纂云南通志》:“康熙壬子,入蜀过新都县,假馆杨升庵故第。瓦砾之间,有二桂树尚存。丙子,再入蜀,询先生第,已为尉署讯,二桂树犹在,为之感叹。得简绍芳所着年谱。读之,先生以嘉靖甲申遣戍永昌卫,初至滇,病惫,方就医药,而巡抚黄衷力促之去。赖巡按御史郭楠、清军御史江良材营护不死。其后七十二岁,归蜀严檄,催赴戍所,遂以是年己未卒于滇,时巡抚游居敬也。郭楠旋上疏,请宥议礼诸臣,下狱。君子、小人其用心不同如此(原注:王士禛《蜀陇余闻》)。”(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二百六十三《附录》一)
  《杨升庵年谱》记载:“雍正七年己酉(1729)升庵殁后一六九年。是冬,德阳李海瀛拜谒升庵遗像,有诗纪其事。”又记载《谒升庵遗像》:“雍正己酉季冬,毛振翻司马题云:'是像乃先大夫兆文公觅自滇南,敬藏两载,今遵遗命,请归状元里。’因赞曰:'文章气节,今古共佩。道貌如生,风流未坠。’滇人传像肖,蜀士用情深。万里途携到,三冬日计临。有唇难着齿,取貌岂知心。我讶衣冠异,澄怀认古今。”(清道光《新都县志》 卷十五《艺文》)《谒升庵太史祠》:“昔我曾经先生墓,翁仲无言疑泣露。世泽犹垂赑屃阴。搔首凭吊忘日暮。今我又谒先生祠,文献在兹谁能步。想见当年骨鲠风,撼门大哭心如诉。独守程朱理不移,继统嗣统何忍误。攘臂深斥张桂流,苦口不惮逢君怒。廷杖幸苏投南荒,即使身死终无负。当时偏异十九人,天爱斯文加呵护。石榴韵早结知交,绫械诗会征雅度。七十二年节坚持,四百余种书丕着。有时傅粉丫髻妆,耗磨壮心谁及悟。潮州抗表韩文公,长沙怀才贾太傅。李白夜郎苏儋耳,千古文人同厄遇。我瞻遗像极低徊,伏阙丰规恍如晤。遥忆碧峣山下祠,洞獠荐馨宁改故。是非身后有定评,议礼奸邪今何处。”(清道光《新都县志》) 卷十五《艺文》)。《新都县志》: “杨状元祠,在城内西街。……光绪三十四年 知县邓隆重葺。 顾记云: 在城南,不知何年移置。” (民国 《新都县志》第一编《舆地 城池》 附古迹)
  据2015年12月12日 《华西都市报》刊登关于新都状元府的文章《杨升庵住过两三年》(作者:万郁文)部分原文:“状元府的大门不同凡响,两扇酱红色的大门足足有几丈宽大,大门上方,订着33号的门牌。进院子是一个小小的空地,空地后是一副巨大的黑漆描金的屏风,上面是威武的雄狮、麒麟图案。空地两边有巷道通向两边侧院。从屏风两边前行,是两排长长的厢房,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院子,院中两棵高大的桂花树。上面一排就是状元府的大厅堂了。在厢房与大厅之间,左右各有两条过道,通到后面的两个小院,小院内房间出后门又是另一个小院,与大厅内房间的后门连接,这样院子套院子,房间接房间,全院即相连相通,又分得开,各有其用。院内共有9个小院,每个院内都有大小不同的天井。大门外原有两座石狮雄踞,旁有拴马石厩。房顶瓦脊四角高翘,留存明代建筑风格。当时八十年代,房屋建筑虽然败旧,但是其雄风不倒。据史料记载,这座府邸是明代武宗时殿试第一名状元郎杨升庵在成都的住处。后来,状元街陆陆续续的进行了拆迁,到了2000年,昔日的状元街、状元府彻底在城市中消失了。”这篇文章的使描写状元府的状况,也许是少有的关于新都状元府原样的记叙。
  据倪宗新着《杨升庵年谱》中记载,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年)升庵殁后三六二年,此是年,升庵十三世孙杨崇焕书《跋明修撰升庵公遗像》:“此我新邑状元府什袭而藏之,升庵公像朝服遗像也。按朱子价序《人日草堂诗》云:'升庵先生在江阳以画像寄我白下(原注:见《山带阁集》。按《唐书·地理志》武德九年更金陵曰白下),是公生前已传其像于江南矣。’及清康熙壬子程封访得公自题小像于高峣(原注:孙鍖刻人补订《升庵年谱》),范承勋旋又购得公遗像而建祠以祀之。雍、乾间,滇南毛振翻、上海赵文哲,俱有题公像赞。是公卒后,遗像流传在人间者,盖不止一本。惟嘉庆戊午桂馥摹公写韵楼之曳杖遗像,附有翁方纲跋语(原注:按涵芬楼《古今文钞》载王昶重建永昌杨文宪公祠堂碑》,称感通寺遗像即此曳杖像也)。及孙刻程封访得者,幸获拜观,其隆准露齿,与此像符合,实一大快事也。考状元祠旧谱,自公曾孙弘泽公珍藏此像,五传至正和公,曾奉谒顾汝修,请撰《复修祠堂记》。道光已亥,邑令张奉书重修桂湖,始肖公像于其中,盖即据祠首光海所呈此像,参考公自题小像而成者也。民国壬戌(原注:焕),人祠瞻拜,见颐际已被鼠啮,适魏秉虔表弟索观,有荆公装池少陵遗像意,因共谋摄影以永其传,并识其颠末如此。”(《补订新都杨氏家谱》乙编·附记)在此段记录中状元府杨慎曾孙杨弘泽珍藏画像,传至杨正和,清道光新都知县张奉书重修桂湖,将此画像陈列其中,在民国时期被老鼠啃食,为了永久留影而想办法摄影(民国时代已使用照相机技术)并保存,杨升庵十三世孙为画像跋记。《升庵年谱记载》:“宣统三年辛亥(1911)升庵殁后三五一年,是春,临安知府贺宗章重刻《杨升庵像赞碑》于福东寺厅壁。《自题像赞》:‘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愧乎君亲。’”民国《高峣志》卷上:“太史祠,范修《云南通志》:在府治西高峣村,祀杨庄介公慎。万历中,布政使刘之龙建。按察使庄祖诰、黄似华重修。久废。”(3)
  第三,“状元府”与“杨氏宗祠”的历史渊源及关系,新都“状元府”是明正德(1511年)建,在道光已酉年(1849年)由升庵后人将马家场的老宅改造成杨氏宗祠。
  新都西街“文化地标”关于《新都状元府》的介绍:“新都状元府为明代新都人杨慎高中状元后修造的府第,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新都知县徐世经于状元府旧址修建升庵祠。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都知县张奉书将升庵祠恢复为状元府。清时的状元府为一坐南朝北的复式四合院南北向两进,东西厢房又各自围合成一小院建筑规模较为宏大,纵轴线上由北向南的主要建筑有‘文献在兹’石坊及坊下石狮一对,前厅,正厅(又名升庵堂)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状元府大部分建筑陆续被拆除和改建,现仅存原东院的部分建筑 1985年状元府被列为县文物保护点。” 
  《新都杨氏家谱》(民国版)记载:“六世祖讳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十一月初六日。初,公父石斋公梦神,以五代忠臣夏鲁奇赐之,而辅以《中庸》十八章,遂生公于北京孝顺胡同。七岁,母黄孺人教以句读。十一岁,即能拟《过秦论》。正德二年丁卯,举乡易魁。六年,辛未会试第二,殿试状元及第。时年百二十四岁。例受修撰,历任经筵展书官、殿试掌卷官、受卷官、经筵讲官。嘉靖三年甲申,以修撰兼经筵讲官,继父谏议大礼,忤旨,夺俸。随又率百官,伏哭文华门,下狱。两授廷杖,毙而复苏。乃谪戍云南永昌卫。明年正月,至云南戍所。八年,石斋公丧,回籍。葬毕,仍还戍所。以戎服平安凤之乱。至三十八年已未七月初六日卒于戍所,年七十有二,凡约四百种(原注:焕编《升庵书目提要》,收得二百七十余种)。故王世贞《艺苑卮言》曰:'明兴称博学,饶着述者,无如用修。《明史》本传亦曰:'明记诵之博,着述之富,推慎第一。’隆庆元年丁卯,诏复公职,赠光禄寺少卿,谥庄介,并荫子宁仁尚宝司丞、有仁国子监(原注:见旧谱)。天启初,又追谥文宪。余散见《明史》本传,何乔远《杨慎别传》、钱谦益《杨升庵小传》。清道光时,又曾有公遗像于桂湖,并兴状元会,以示景仰而隆纪念。”
  据《新都杨氏家谱》(民国版)记载(4):“始祖讳学原讳开学子九成,前明贤宝卿锦吾公之季子也,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庚子,时金吾公年三十五岁,赋性仁慈,待人宽厚及前,鼎始自省,名学并改其子应锦为过锦,未岁而卒,享年四十有七,时世祖顺治三年丙戌也,先生张献忠之乱,公以子婴足疾不能远行,乃携子怀粮,由新都状元府避迹于县北马家场,普利寺附近之乌木沱,沱之左岸傍觅得一土窟,空旷宏深如屋宇,然于是匿迹于此,或出或入者三年。适遇与族兄讳雄者(按雄公墓在普利寺后)迁居马家场高堰子有三世矣,与公颇相友爱,公亦以此地,既便祭扫宁仁、金吾两代之墓,又乐其风俗之纯,因家马至是卒即葬于普利寺附近未立墓碑,无从祭扫,凡属子孙莫不伤之。”“子遇锦一人。”“二世祖讳遇锦原讳应锦字云章,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甲子三月初六子时(时学公年二十四岁)性勤而俭,闭户读书于升庵别业者十年,遇张献忠之乱,既以足疾难行,随父避兵乌木沱,兵退鼎革之后,又以父命并收藏升庵遗稿一簏,仍留居之,自是布衣蔬菜食家产日丰。卒于顺治五年戊子仲秋八月享年仅二十六岁葬于普利寺。”《附杨氏祠记事本末》:新都县北十二里有普利寺焉,寺后有绣川河环绕,是为我杨氏祠之吉地也,谨按旧书谱学公于清初由县城状元府迁居于普利寺附近,不过便扫祖寍仁父金吾之墓耳,学公生遇锦一子,遇锦公生朝用一子始起新宅于河环绕处。于道光已酉年(1849年)改建老宅为祠堂。
  第四,新都“状元府”的杨慎的故居,也是祖传的旧宅,“状元府”是现存关于杨慎最密切、直接的居住地,在文化与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杨升庵年谱》记载(正德十三年即1518年):“是春,升庵第四次出京,返蜀归家。途经沔县,与其妹夫余方池相会于法侯祠,有《武侯祠诗》。”“至广元,游飞仙观,有《题嘉陵江》诸诗纪其事。”俞廷举在嘉庆元年撰《全蜀艺文志序》曰:“余尝与天下士论古今真大才子,得三人:一曰唐太白,一曰宋东坡,一曰明升庵。才皆天纵,殆文苑中之生知安行者,是以天骨开张,横纵自如,冠绝当代。” 杨升庵是着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家,杨慎对哲学、史学、书画、音乐、民俗文化等领域的着述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一生博学多闻,着作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明世记诵之博,着述之富,推慎第一。”新都杨升庵文化研究专家张祖涌与张德全父子编着《皇帝之师状元父》记叙:“明代,新都杨氏更为显耀,‘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为全国罕见。”(5)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编纂《巴蜀全书》前言记叙:“杨慎在其漫长流放生涯中曾经有七次返蜀。嘉靖十八年他第五次返蜀。”《杨升庵年谱》记载:“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年)七十岁。八月,升庵归新都。弟杨惇在宴席上中风而殁,升庵痛悼倍于寻常,为文祭之,并详述抚孤之事。”(升庵文集》卷九《祭文》)在同年十一月到泸州。又记载:“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年)七十一岁。七月,庵返新都。途经成都之时,蜀大宪伯刘见锋入觐,同寅诸公设祖筵于锦江东浒。命升庵纪其事,书之册。”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杨升庵七十一岁回新都,可能是生前最后一次回新都状元府。“状元府”是杨升庵在新都居住府邸,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在保存的状元府遗址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历史地位。
  据张德全着《杨慎传》记载(6):“杨升庵纪念馆建立于1959年,1963年更名为杨升庵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湖升庵祠有一块朱德题书匾额“杨升庵纪念馆”,横一丈二尺、宽三尺,红底白字,字体楷书,笔力流畅、布局匀称、凝重端庄、雄健有力,显示出朱总司令当年驰骋疆场,气度非的雄才伟略,被选入着名的大型丛书《中华名匾》;原件为纸本,保存在新都杨升庵博物馆。”


  结语:文化的传承需要实物载体,文物保护是为传承文化。巴蜀文宗,状元故居“状元府”的文物遗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状元府”是明代杨慎故居,在清代时期恢复重修,在清代《新都县志》中均有绘图记载。我在2023年5月三次探访状元府,现状元府保留四列三通的明代风格青瓦木结构,川西单檐翘角风格建筑,保留部分为状元府的东厢房,东厢房又分为东西两小院,西院保存原有建筑风格,粗格窗花,有一对“撑拱”雕刻荷花与仙鹤、白鹭图,线条流畅,简约大气,“仙鹤荷花图”与杨廷和、杨升庵文官朝服的“补子祥瑞图”相互呼应,大荷花图案与仙鹤、白鹤相映衬,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气质”,仙鹤象征长寿健康,寓意“鹤寿延年”。这样的木刻图案与杨升庵状元的精神内涵相匹配。新都杨慎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从杨慎曾祖父杨玫起,家族一门五世为官,从祖父杨春起,四代出了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家族显赫,巴蜀之地自古为人文荟萃之邦,在历史上出了许多名人,新都杨慎清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搜集到杨慎着作42种,收入该书中有39种,杨慎的着作今有明陶宗仪《说郛》中的12种,清《四库全书》中的39种,李调元《函海》中存45种等均有记载,杨慎对巴蜀文化的传承贡献巨大,其着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杨慎于2017年入选四川省十大历史名人。杨慎也被称为“巴蜀文宗”,其故居位于有千年历史的“文献名都”新都,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环境,状元故居“状元府”保存至今,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1、清代道光《新都县志》 张奉书修,张怀洵等纂;
  2、清代重修《成都县志》 罗廷权等修,衷兴鉴等纂;
  3、《杨升庵年谱》  作者:倪宗新着,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6月第一版;
  4、新都《杨氏族谱》 民国、光绪版,冯文江(杨德先爱人)提供;
  5、《皇帝之师状元父》 作者:张祖涌 张德全 编着,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9月第一版;
  6、《杨慎传》 作者:张德全 着,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2021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唐从祥,名驳虎,男,生于1980年,生于眉山(三苏故里),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本科,在职研究生,现系悟达国师研究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法学与思想,学术论文曾经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国际公关》、《海外文摘》,省级优秀学术期刊《青春岁月》、《法制社会》、《楚天法治》等。
       注:此文章已经申请个人着作权保护登记,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唐从祥 来自: 中国法学会会员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