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草圣(散之)家风之始由

新文人画院 2023-11-24 08:36 136629人围观 艺术名家

草圣(散之)家风之始由,李昌霖文。
李昌霖,著名评论人

当代草圣林散之

       1898年按照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被称为戊戌年,这一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静的一年。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见《胶州湾事件》)。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处于风雨飘摇中清王朝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而在南方的江南水乡,乌江镇还保持着田园牧歌的生活。但是历史的波澜终究还是将影响这个与世无争的乡村。
       乌江镇,处于苏皖两省交界,在过去乌江镇大部分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县,属于今天江苏省的这部分地区,现在是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下辖的乌江社区。一个古镇介入两省,这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也是比较少见的。而乌江镇的传奇还不仅于此。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乌江。秦末乱世,诸雄并起,但经过风吹浪打留在决胜圈的只剩下英雄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宽厚长者善于用人的刘邦。这对绝世双雄最终在垓下决战,项羽不敌刘邦,只能一路溃逃,到达乌江时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遂自刎于此。相传项羽自刎地的乌江就是林散之诞生地乌江镇,英雄谢幕。两千年来项羽的壮怀激烈一直影响着乌江这片土地。在乌江的人物画中,文圣人孔夫子腰间总要悬挂着一柄宝剑,而武圣人项羽手中总要拿一卷《春秋》。当地的传统是希望后进之士能成为文武全才的国之栋梁。
       远古时代的英雄气为这片沃土平添了几分豪迈。而长江的哺育也为这片土地增加了文化之气。乌江的历史上文气鼎盛,先后出了唐代诗人张籍、宋代词人张孝祥、清代画家戴本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在清末的激荡风云中,乌江注定也是不平凡的。
       1898年11月20日在乌江镇的江家坂村林家大宅中一个男婴降生,中年得子的林成璋不会想的眼前这个男婴将会成为名震书坛的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出生在戊戌年的林散之多次说“我生于变法执念,自己是变法派”,这一方面讲的是自己的艺术思想但何尝不是这个特殊时代给他的烙印。时势造英雄,在晚清的时势下林散之家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勇将之后

建威将军林成兴

       江南省和州江浦县乌江镇七棵松有一林姓人家,家境虽然不富裕,但家人之间倒还和睦。林家以打渔为生,为了方便打渔举家迁到十里之外的乌江镇林蒲圩长江边大王家(今桥林街道林蒲村社区南埂,现已拆迁)居住。这家有个孩子,叫林成兴自小跟随乡邻习武健身,少年时已臂力过人,骁勇异常且多有智谋。
       在林成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下,整个清王朝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激烈的变化。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太平天国起义。起义之势迅速席卷全国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清咸丰三年(1853)三月十九日太平军攻克江宁(今南京)。三月二十九日洪秀全进入金陵城,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迅速腐败堕落,从代表农民阶层利益的武装起义走向了农民阶层利益的对立面,不仅纵情享乐、更经常掠夺屠杀百姓!而林家的顶梁柱林成兴在这样的时代又该何去何从呢?
       就在林成兴18岁那年(咸丰七年,1857年),住家附近又为太平军所占,太平军的官兵驻扎村中,常纵狗扰民。
       一天,林成兴无意用标枪刺挑了太平军的狗,致太平军公狗死亡而惹怒了太平军。族人无奈将林成兴和磨石捆绑在一块,并扔进村前的池塘里以换得族人平安。幸得有族人捆绑时打了活扣,林成兴又很识得水性,遂在水下解开绳索后潜水躲在芦苇丛中,直至夜晚才敢出来投奔清军军营。
       林成兴为报仇加入了清军江南忠勇营充当勇目、马队队长,自此开始了其长达36年的军旅生涯。
       在军队中,林成兴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袍战友,并与其中八人结拜成生死兄弟、因其年龄最小、排行老九、人称“林老九”,后随着军职高升兄弟们称林成兴“九帅”或“九大人”。
       从军之后,林成兴随军转战江南、苏皖两省的大江南北,因其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并勇于冲锋陷阵,逐渐成长为战功赫赫的军官,战功累累被洊、补直隶霸州营守备(正五品),后又被保举为尽先游击(四品),仍留军营效力。
       同治元年(1862),林成兴因剿灭苗逆时有解围及冲阵斩首敌酋功劳擢升参将(正三品),后调入李鸿章的淮军五虎将之首张树声兄弟直接创办的树军,开始了与淮军领袖人物之一的张树屏长达15年的同袍情谊。
       淮军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队。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总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主动请命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李成兴的家乡乌江镇位于苏皖交界,与淮军有天然的亲近感。在投奔淮军之后,林成兴的军事生涯也走上了快车道。
       同治七年(1868年),林成兴率部参与针对捻军统帅赖文光和将领任化邦的作战,合围赣榆,并率先冲锋陷阵斩杀捻将于马下,以战功提拔为副将(从二品),并在次年恩赏巴图鲁名号(满语英雄之意)。冲锋陷阵,勇斩敌将,这样的功绩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当之无愧的勇将。
       林成兴在为清王朝东征西讨,也获得了清王朝极高的礼遇。光绪三年(1877),因奋勇杀敌,剿杀贼乱,林成兴论功奉旨被提拔为记名总兵(正二品,记名为有官衔无官职)。
       光绪十三年(1887),大同镇总兵张树屏(记名提督)因病请假,记名总兵林成兴署理(代理)大同镇兵务,并于次年11月接任太原镇总兵官。十五年,林成兴以太原镇总兵官,兼署大同镇总兵官。
       林成兴调任山西后,除了严明营务、抓盗惩奸外,还经常建立义仓、给灾民施舍粥米,二十年如一日。。这都显示出林成兴的与众不同,在当时很多武将功成名就之后大肆喝兵血,贪污腐败,也不遵纪守法。但林成兴却表现出极高的道德素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对于林氏家族的家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林散之在做官时也时刻秉持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积极为民做事,造福地方。
       林成兴还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对于文化事业的热衷。林成兴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不高,他的军旅生涯是靠着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但林成兴对于读书人却很尊重也关心文化事业。在当地重建文庙时,林成兴捐出千金为表率。林成兴明白乱世需要武人,而到了和平年代更需要治理天下的文化人,虽然是武人出身,林成兴还是很拎得清其中的道理。在支持驻地的文化事业的同时林成兴也积极为自己的族人创造舒适的读书环境。光绪二年(1876),捐建惠政桥(今乌江大桥处),行旅称便。并为林氏家族捐资修建了林氏祠堂,在祠堂设立私塾,他的侄子一一当代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正是在此接受了启蒙教育。良好的家风是能传承的,芝兰之室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家庭环境塑造了不一样的林散之。
       在林散之早年的身影中也能看得到一种武人的坚毅之气,这或许就是伯父留给林散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勤奋 朴实 节俭 爱国为家训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不断地学习和应用于生活。

慈父林成璋

散之作品

       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生性敦厚的书生,也是林家的老三。在林成璋青少年时代,大哥林成兴已经有所成就,所以他能享受比较安稳的读书学习岁月。三兄弟中唯林成璋不会武功是个读书人。
       林成兴1892年死于家中,使林家由盛转衰。林家的家务在此之后由林散之二伯父林成璧掌管,但是林成璧,并非持家的好手,林家在他的挥霍下渐渐走向衰落。
       而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处事方式和自己的哥哥有很大区别。林成璋喜文乐静喜好读书为人也宽厚。但是林成璋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自己很长时间内没有儿子,直到36岁的中年才得子林散之,故对自己这个儿子给予了极高的期望。六岁就将其送进私塾学习,对于林散之的教育十分重视。
       但满心欢喜的林成璋却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子左耳有点聋,反应也有些迟钝。由于林散之在林家排行老五,乡邻们便喊他“五呆”。虽然幼年林散之显得有些憨憨痴痴,但在读书上却很有天赋,尤其是他的书画造诣。幼年林散之也有一般小孩的调皮,曾经在私塾老师的辞典中画了一条大蜈蚣差点把老师吓坏了。还有一次居然在即将结婚的亲戚家厅堂中画了一头大驴,差点搅乱了别人的婚礼。
       父亲对于林散之这些调皮捣蛋却很包容,并没有采取粗暴的手段进行扼杀。而是说“小五子,顽皮虽顽皮,但画画得还不错,不知今后在这方面能不能有点出息!”父亲的包容与赞赏给了林散之很大的鼓励作用,直到晚年林散之还记得父亲的这些鼓励。
       习主席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林散之的成长中离不开家风的浸润,正直果敢的伯父,慈爱包容的父亲,这些都是塑造林散之的重要环节。而这些优秀的家风品质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足以传之后世,载誉千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李昌霖,四川草圣书画中心 来自: 四川草圣书画中心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