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成都画家张光海凤凰涅槃

已有 1157 次阅读2016-6-25 21:30 凤凰涅槃, 成都

(原文载《华西都市报》2011年7月17日

  本月31日,成都诗婢家美术馆要举行一场画展,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他就是今年64岁的成都画家张光海(上图)。
  将展出的是他新近创作的《饮马长河》、《祈祷》、《月光曲》、《石钟山记》、《贵妃出浴》等100多幅精品国画。
  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本土画坛曾红极一时的知名画家,张光海从1996年开始就在画坛“消失”很久了,他上一次办个展还是在1987年的省展览馆。
  时隔多年,张光海犹如涅槃凤凰,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携裹着闭关15年悟到的中国水墨画全新境界,将要给四川画坛带来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14岁从艺两位国画大师高足
  1961年,张光海14岁时正式向陈仲年拜师学习工笔花鸟。3年后,陈仲年又把张光海推荐给了刘既明,此后张光海跟着刘老学画16年
  在“张光海个人画展”举办之前,华西都市报记者在井巷子一处院落见到了他。
  张光海是四川理工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副教授,言谈之中透出浓浓的学者气息。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单从外表来看,很难相信他已年过花甲。
  出生在成都书香门第的张光海说,“我母亲赵丽芬是四川大学艺术系首届毕业生,我从小就跟着她学画,母亲就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
  聊起恩师,还有两个人对张光海来说,绝对绕不过去,一个是陈仲年,另一个是刘既明,这两位都是四川画坛大师级人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名气不输给他们的老乡张大千。
  陈仲年刘既明于1927年一同进入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受业于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沈西岑等艺术巨匠。1931年11月9日合并组建国立四川大学时,陈仲年担任国立四川大学美术老师,他的学生当中就有赵丽芬。
  1961年,张光海14岁时正式向陈仲年拜师,在其门下学习工笔花鸟绘画。3年之后,陈仲年身体每况愈下,又把关门弟子张光海推荐给了他的同学刘既明,此后张光海跟着刘既明学画16年,直到刘老去世。
  15年闭关推翻自我苦心修炼
  张光海不光把自己不满意的旧作都撕了,而且只要是任何一幅新作品不满意,他都毫不犹豫地撕掉,“我要把以前的自己全部推翻。”
  跟随恩师学艺多年,张光海开始在四川画坛名声鹊起。早在1987年4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就为他在四川省展览馆举行了个人画展,1996年他的作品参展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艺术博览会》,随后四川卫视“今夜星辰”栏目还专门给他录制了个人专题。张光海的名字,也出现在了《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上面。
  让人不解的是,张光海居然在风头最劲的时候隐退,低调地去学校当美术老师,一当就是15年。
  张光海说:“我那个时候觉得我的绘画还是没有走出前人的影响,没有太大的突破,这样不光辜负了我的恩师,也辜负了我自己。我不希望自己画出来的作品和其它人一样,千人一面,那不是一个画家所为,那是画匠。从那时我就给自己下了个规定,在自己没有悟出大道,或者没有独创属于自己的风格,我就绝不参加任何正式的美术活动、个展或群展。”
  从那之后,张光海在四川画坛消失了,以隐忍的态度在家苦心练画,不光把自己以前不满意的画都撕了,而且只要是任何一幅新作品不满意,他都毫不犹豫地毁掉、撕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要把以前的自己全部推翻。”
  张光海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携裹着闭关15年悟到的中国水墨画全新境界,将要给四川画坛带来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一朝蜕变体味水墨至高境界
  早年,张光海曾疯狂寻访四川的名山大川,但现在他已不去写生了,“因为那些山水画面已经印在我的心里,只要一闭眼,满脑全是画。”
  “光海啊,你要另辟蹊径,学我一辈子,是没有出息的。”张光海把恩师刘既明生前的这句话当作箴言,时刻提醒自己,要寻找一条全新的艺术之路。
  闭关15年,张光海的画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有没有突破自己的极限呢?
  在成都天风书画院,记者见到了张光海新近创作的多幅作品。其中的不少花鸟画作既重典雅又空灵通透,于大气雄奇中融入阴柔中和之美。构图一改传统中国画处理方式,借鉴西方绘画中遵循的现实时空关系、瞬间感、焦点应用。如《秋声》《听雨》《林中灵》《西风吹下红雨来》等作品,都是从自然状态下飞禽走兽的多种情态神貌中,提炼出的最具情态韵致的鸟兽形象。
  蜕变之后的张光海,给传统山水画更赋予了靓丽的颜色。《夕阳》《家园》《月光曲》等作品是他山水画的典范之作,在这些画作中他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将四川山水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的山似山非山,画中的水似水非水,但是你可以感受到山的壮丽,水的绝美,传统的水墨浸染,在宣纸上竟然产生了油画般的色彩和肌理,你甚至可以嗅到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