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韵味无穷、心旷神怡——再谈宁永齐美术作品

已有 777 次阅读2016-8-2 22:24

 《列子·汤问》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意思也就是说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以至于伯牙丢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笔者曾经为宁永齐先生的美术作品写过一篇题为《删繁就简,领新标异》的评论文章。当时,我把文章的初稿用微信发给他请其审阅,他看后回复我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最懂我!”一句话,四个字,便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宁永齐先生之间的关系。自此,我便成了他的“知音”。
  作为宁永齐先生的“知音”,对于他的美术作品我似乎是言犹未尽,以至于耿耿于怀,不吐不快,故而再拈秃笔,赘言于斯。</div><div>  宁永齐先生的美术作品笔法老到,构图巧妙。
  中国画笔法,主要讲究“十八描”。具体地来说,也就是所谓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蚂蝗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行云流水描。
  宁永齐先生的美术作品创作,只需要寥寥几笔。但他“用笔”的方法,却是因时而动,因势而动,因景而动,因意而动,“灵活机动,变化无穷”。譬如:在画虾荷的长茎时,他提笔在手,一挥而就,形成荷茎的由粗渐细、由浓渐浅。使荷的茎部呈现各种异样的姿态——有笔直挺立的,有斜身而矗的,有屈身栖息的……搭眼看去,可谓“深浅自知,浓淡自如”。画面上,主次分明,有呼有应;亦虚亦实,虚实相生;有张有合,张合有度;笔法老辣,墨色巧妙。不但彼此相托,而且互相映衬;不但意境深邃,而且气势连贯。令人叹为观止,寻味无穷。颇合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语见《道德经》第二章。大概意思就是: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之道义。
        宁永齐先生的美术作品线条优美,次序井然。
        所谓“线条”,乃是中国画的“精脉”。它既是表达物象结构的骨架,又是情感意识的表现手段;既是中国传统绘画概括简练的基本艺术语言,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情愫精神的体现。它不但需要有非凡的笔力,而且需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div><div>   宁永齐先生的美术作品在具体创作的时候,线条的把握就是这样。他借用书法线条的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糅入绘画,且有“取”有“舍”,亦有“舍”有“得”。譬如他在画虾时,对于那些在“水”中蠕动的“游虾”,为了表现出虾的那种栩栩如生的透明之感,其线条是宜粗则粗,宜细则细;宜繁则繁,宜简则简。可谓“繁简适宜,详略得当”。这样一来,他笔下的虾就有了这样的不凡效果:虾钳似柔实刚,虾须乱而有序,虾体黑而透亮,虾形灵动活泼,惟妙惟肖,韵味别致。另外,宁永齐的绘画线条一如他自己的行草书法,柔中有刚,似断且连;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序中有乱,乱中有致;灵动飘逸,朴拙自然。颇合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之道义。</div><div>  宁永齐先生的美术作品墨色灵动,意蕴丰厚。</div><div>   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曾这样说过:“运墨而五色具”。所谓的“五色”,即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不同,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之处。</div><div>   宁永齐先生的用墨,主要表现为“宿墨”,且是苍劲老道,一气呵成,但他也十分重视其墨色的变化与运用。既恰到好处,又自然灵动。墨色的深、浅、浓、淡,有着十足的“动感”——由“浓”到“淡”,由“深”到“浅”,墨色渐退,呈现出“五色”,甚至于“六彩”。由于水墨过渡自然,使作品的“动感”和“质感”更强。譬如他画螃蟹,就是这样用墨的。首先,他通过仔细认真地观察,了解和熟悉螃蟹的结构特征。众所周知,螃蟹的头胸甲圆而带方形,前阔后窄。螃蟹的两钳为椭圆形。宁永齐先生画中的螃蟹,八条腿似乎是用书法之“行书”的笔法去表现的;而螃蟹的钳,也画得比较锋利;螃蟹的头胸甲圆而带方,前阔后窄,这时他将笔“聚”在一起,用笔蘸浓墨点出,这里是由三个大“点”组成;因为螃蟹性横呈强,这时候他就用浓墨去点钳柄。最后,他再继续使用浓墨,去“点”出螃蟹的两眼。如此这般,就有了用墨色表现出来的“阴阳向背”的光感,一只只螃蟹也便更加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同时,为了丰富意境,他画螃蟹时都是一组一组的。画两只,寓意“和谐幸福”;画三只,寓意“三生万物”;画四只,寓意“四季生财”……画六只,寓意“六六大顺”……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花鸟画的内中含义,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颇合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语见《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大意即: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之道义。</div><div>  综观宁永齐先生之美术作品,你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他的“笔法老到,构图巧妙”,“线条优美,次序井然”,“墨色灵动,意蕴丰厚”,故而才更显得“简约郎利,质朴自然”。当然,这也就是他作品独树一帜、独具看点的艺术特色。看着他的作品,你就像听着一首美妙绝伦、扣人心弦的歌曲,余音绕梁,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