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孙友军无知堂语

热度 1已有 1405 次阅读2016-11-13 17:13 锦官城, 佛教, 体味, 宇宙

  幽梦尘心一竹禅,余兴玩墨法自然,无知放胆似非非,佛写吾心贵随缘。岁在丙申锦官城无知堂一竹禅悟泮桥友军题诗自嘲。
  古有“难得糊塗”今有”无知是福”。
  “无知是福”。心归何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般若之能照既在于空观悟无。将自已置身于超脱圆融无碍的境界,头脑空灵,心如碧潭秋水般明净,进入禅的意境,体味出超逸的情怀,无知而知,知而无知,故无所不知。如此才能像明镜一样照见一切,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通达明了而离苦得乐,获得快愉自在的生命。!
  僧肇的《般若无知论》着重论述了佛法智慧:“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这里的“有所知”(或称“智”、“惑智”),是指人们的世俗认识;所谓“无知”、“不知之知”(或称“智”、“圣智”),是指佛教的般若智慧。该论认为,世人对现象世界的认识仅限于做片面的、虚幻的反映;而这个现象世界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所造成的假象。
  凡知都是有限的,“有所知”必然“有所不知”。由于“有所不知”,就不能达到“无所不知”;而只有具有般若智慧的“无知”,下能达到“无所不知”。这样,佛家的“无知”远在俗人的“知”之上,因为世俗的“知”,总是以“有”为实,这在根本上是不正确的,所以只能是“惑智”;世俗以其有限的生涯和有限的理解力,不可能认识无限的事物,故只能“有所不知”。而般若“无知”,却能实现世俗“知”所不能达到的这种超越世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