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为了追求艺术的更高自由 ——国画大家刘伯骏"感恩故乡画展"观后感

已有 1081 次阅读2016-12-10 12:37 观后感, 故乡, 艺术

 孙友军

       一 看了刘老的画展,非常震憾,他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终于以别具一格的绘画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以独具个性的创造,为中国画的创新打开了一个窗口,也给中国绘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刘老的探索再次证明:中国画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画还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罗丹讲:"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仅仅给感情提供一种根据,借此可以发展。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的启示的思想与意图。''从这批展出的作品看,刘老的每一幅作品的产生,都是在刘老的精神深处进行的。听刘老家人讲,如果没有内心深处的冲动和激情他绝对不会动笔。那怕是在深夜一旦灵感产生,按奈不住心源处的文思喷诵便会披衣起床,立刻冲向画案,手笔并用,左右开弓,十指联动,一气呵成。刘老的这种创作状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真正的创造性活动。 石涛"一画"说,集前人成果,将哲学精神与方法技巧浑然融合。他主张从生命中去蒙养绘画的生机,使生命活力贯注到笔墨之中。"法从于心''才能使创作进入自由王国的法门,心灵的自由才是第一位的。刘老展出的这批作品,已超然于具形。他注重主观精神的发挥,而不以"再现"外界事物为出发点。他的画是在表现一种物体的精神和神韵。从而使作品获得更加丰富的内涵。古代有四个字:"画如其人'',说得非常好,说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人格的外化,艺术是人格的记录,是人的生存状态的记录。刘老画荷、画兰草、画向曰葵、画竹、画美人蕉、画梅花等,完全是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表现,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情感的渲泄,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境界,他的哲思与激情,他把所表现的对象抽象化了,画的不是形,画的完全是一种感觉。他画中有很多他的想法和人生感悟。完全是一种自由王国的心境。

 

       二 以上是我对刘老的画的第一点感受。与此同时第二点感受:刘老的画既现代又传统。 中国文人画强调以形写神,采取似与不似的手段,它适合中国人的情感、观念和绘画形式,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文化积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形写神,其实就是中国画的抽象思维。实际上在几千年前,中国文化中就包含有很强的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有抽象审美的表达,"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都是非常形象化的描述。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还有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是在追求一种叫"心源"的东西。这说明抽象的思维早已存在了。为什么在创作中难以做到以形写神,突破形似,到达神似的境界呢?原因就在于没能很好突破程式化的工匠画技。中国画论,第一就是气韵生动,从这批画看,刘老在创新中对这一点是把握得很到位的。他的画看上去很现代;但他这个现代是有根的,他的每幅画,看上去是随意泼洒,但每一笔都表现出了很强的传统功力,决不是胡乱涂鸦,而是很有章法,笔有笔法,墨有墨法,传统和现代这对矛盾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很有趣的是,这次四川美术馆同时有两个画展,都是达州走出来的画家,两个画家都是8 7余岁的高龄,但风格各异,一个很传统,一个既传统又现代。刘老的画在继承传统中又有重大突破,表现出了很强烈的现代意识。 在8 O年代以后,泼墨和彩墨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潮流,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探索,这在传统的绘画中是个弱项。 传统绘画中笔是强项,笔,特别讲究力度,墨,怎么让力度出来呢?这是个难题。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开创了新的画风,但沷上去一大片,笔怎么出来呢?怎么样把笔法和墨法很好的统一起来,这是一大难题。 而刘老的画对这两者结合得很好,笔法和墨法在这里很好地统一起来了。他画的荷花,看上去是泼出来的,主要由色块构成,连荷的竿都是泼出来的。他的向日葵看上去无竿,但从画中能感觉得到坚挺的躯竿,这正是笔法在墨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正好说明没有非凡的传统功力是难以达到这个效果的。 张大千是先把墨泼上去再收拾。而刘老是用笔用手指在沷中显笔意,让笔和墨的力度同时显现,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这是刘老对中国画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贡献。

 

       三 刘老的画其鲜明的特征很多。由以上两点感受又引发出第三点感受,这就是从刘老的画作中看中国画的当代性。 在当今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在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的思潮影响下,有人主张"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中国画的造型训练以素措为基础;有人主张取消"中国画"之名,有人甚至主张取消中国画,有人认为"中国画的笔墨等于零",要"革毛笔的命",提出"以西画改造中国画"。更有甚者,中国的美术教育把实用主义提高到中国画的首要地位,致使中国画的传统文化断裂,一些人竞相以新为时尚,以奇为荣,以怪为好。在这种用西画改造中国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写意精神受到很大的消蚀和破坏,当前中国画表现出严重的制作化、形式比、工艺化、符号化、模式化、写实化倾向,这实际上就是创作风格的"行活"化,就是语言、构图、用笔的方式、设色的方法重复美似,这样的作品只配称为"行活"。 当今,一些打着"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人,竭尽所能"创作"能让国外画廊老板、批评家、策展人接受并推崇的"中国书画",进而参加所谓的国际性画展,名利双收。于是,一批又一批可轻易抛弃传统的中国书画应运而生。特别是中国美展,把制作出来的"行活"画,写实画奉为座上宾。那些制作得大,费的力气多,靠磨和描弄出来的,没有中国画笔意的画,反而受宠,入选的机率就比体现写意精神的画机率高。顾绍骅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可喜的是,在当今中国画坛,涌现出了刘老这样优秀的艺术家。从刘老的作品中,我们能深切地感悟到,他已经在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深入探究,挖掘本民族审美理想的性格本质,同时赋于传统以时代的审美意识和哲学理念。在继承传统之精华的同时,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把世界先进文化,自然融入到本土文化中,让其为自己所用。他得古人之笔墨、又具有现代精神,为拓展水墨艺术发展的空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的许多画,特别是色彩和图式构成方面具有强烈的西画语境。但他坚守中国画传统文化的根基,将中国画境、意境和西方对现代时空意念的探讨融合为一,得到了突破性的成就。 刘老的很多画,特别是画兰草,为使画面产生灵动感,运用传统的造型语言,把西方印象主义凡高那旋转、跳动的笔触融入技法之中,使之产生了一种空灵莽动、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 刘老的成就再一次证明:一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没有深刻认识的水墨试验和尝试,都是无根基的无民族营养的艺术;一种脱离生活,不符合时代或盲目移植的艺术,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打破一切的胡涂乱抹,以及只注重画面效果,仅是哗众取宠的肌理,而无深刻文化内涵的绘画,都是不能成立的。只有弘扬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继承传统之精髓,同时,汲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又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发展创造,才是最具有活力的。 二00八年四月二十一曰夜于听竹斋〔现为无知堂,作者现任北京大学"寻找中国画的根"大型学术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十多年前,时任中国《经济日报》记者的羊慧明好友,邀约我一道去拜访了隐居达州五十余年潜心作画,今年已96岁高龄的刘伯骏老先生。在目不暇接的一幅幅令人震撼的旷世之作面前,顿生对刘老的肃然起敬。在有限的交流及对艺术的探讨中,深感刘老对中国画的见解非同一般,让我们不虚此行,受益非浅。当即刘老让把我们在交流中对他画作的理解写成文字。我当时说,我一个不是美术科班出生的无名小辈岂敢班门弄斧,妄评大师的画作。时过三年,刘老在四川美术馆办画展开幕的前几天见到我时,再次提出叫我把当年对他作品的看法写出来,并要求我在开幕式结束后的川大艺术院专门为他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于是便硬着头皮,有了以上这些不伦不类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