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川农大学生飞仙关寻根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

刘颖 2018-7-27 12:00 1893人围观 四川文旅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访了飞仙关村的王向尹老人,进行了飞仙关桥的追忆活动。
  为更好地了解芦山县飞仙关地区退伍军人的生活观、安置情况以及红色革命旧址保护现状。7月24日,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青年先锋队“寻根访退伍军人,传承红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采访了飞仙关村的王向尹老人,进行了飞仙关桥的追忆活动。

  一身戎装,一生荣光
  王向尹老人今年80岁,曾服役于解放军第38军,1962年退伍,当兵六年,参与过云南、贵州、凉山、甘孜等地的剿匪与清剿国民党残余部队。当被问道:“军旅六年,有什么是你所难忘的,可曾有过后悔?”他回道:“1950年在贵州进行全面大剿匪,尤其是在向平坝剿匪,土匪盘踞朱昌堡,借据点坚固的城堡、工事进行抵抗,战斗十分激烈,经过好几天攻击战斗,终于攻克朱昌堡,清剿向平坝土匪。在当兵期间,受伤无数,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能当中国共产党的兵,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光荣。”


  慰问退伍军人,发扬红色精神
  在采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是同学们惊讶的。80岁的老人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坐姿:腰杆和胸部挺直,保持端直,两肩平展,两手自然放在腿上,两腿自然弯曲、并拢。最初以为是他紧张,后来才知道这是不改的习惯。王向尹老人说道:“进军营第一天,我的班长就告诉我,一名合格的军人,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站要直立挺拔,不能弯腰驼背;坐要端正庄重,不能翘腿伸足;走要振奋抖擞,不能摇头晃脑。”

“坐如钟”的王向尹


  军人在服役期间为国家奉献了无数的汗水与激情,付出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青春岁月。人到老年,国家补助给了他们一定的安慰,他微笑着和蔼得说:“最初回来什么也没有,没有经济补助,没有工作安排,但是现在改革开放国家富强了,我们每个月都有几百元的生活补贴,在很多方面也有了政策性的优惠,很感谢党和政府!”

王向尹与“退伍军人优抚证”合照

  追忆红色记忆,铮铮铁骨红军桥
  飞仙关桥竣工于1951年,据当地老人讲,此桥竣工后,还有解放军驻守。由于年代久远,且主要材料为木板,所以早已封桥,当地政府还设置专员守护,未经允许不得私自上桥。在与当地负责人联系后,“风之彩”团队才得以上桥打扫卫生,与守护人一起检修桥板和护栏,行走飞仙关红军桥,手拍栏杆,缅怀先烈。
  桥虽已封,但因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浓烈的时代标记,哪怕功能早已缺失,但他却依旧雄立于青衣江之上,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敬仰的风景。

清扫与检修飞仙关红军桥
原作者: 万学丽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