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吴国先:创办郫县民俗博物馆 体悟川西坝子先人智慧

四川文化网 2019-2-28 11:01 2074人围观 四川文旅

虽是收藏历史,但目的是为现实所用;虽是可见的物件,但着眼的是物件背后的智慧;不只有对先人的敬重,更有对今人的情怀。“独有千秋意,方成一代才”。农夫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收藏家严谨求索的精神,使吴国先在不久的 ...

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吴国先
  虽是收藏历史,但目的是为现实所用;虽是可见的物件,但着眼的是物件背后的智慧;不只有对先人的敬重,更有对今人的情怀。“独有千秋意,方成一代才”。农夫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收藏家严谨求索的精神,使吴国先在不久的将来更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待故乡的方式。成都郫县红光镇的农民收藏家吴国先的方式有一些不同寻常,他创办了一座珍藏古旧农务用品的民俗博物馆。这家生态古朴、自然可亲的博物馆位于成都郫县红光镇宋家林村四组,占地六亩,在当地小有名气。
  这家博物馆以收藏展示郫县民俗和郫县地域文化特色为主,整体可分为核心陈列区、川西林盘区、川西老茶舍体验、川派盆景、艺术鉴赏交流互动中心。核心陈列区位于川西风格老院子,老院子里陈列有各类民俗文物,文物涵盖种植、植保、耕作、运输、民俗生活、炊具、捕捞、传统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豆瓣等实物。老院子面积800平方米,综合展厅三个600平方米、老茶舍记忆体验区800平方米川派盆景展示区900平方米,库房2000平方米,办公用房200平方米,公共空间1200平方米,文物展品约3000见。馆长吴国先是红光镇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潜心15年遍览周边农家院子、古玩市场,搜集数以千计的“土宝贝”,力争重现川西农耕原始记忆、川西林盘原生态院落。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重建当代人精神世界
  吴国先笑称自己是“下岗农民”,自从土地被征用之后就开始涉足收藏界。多年来,他在收藏方面的造诣日益精进,已经是知名的收藏家。他对巴蜀文化的热爱和坚持,让他走上一条传承民俗保护的路。民族和历史的使命感让吴先生风雨兼程20载,践行着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执着。他深感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重要,但是传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当下是一个信仰普遍缺失的时代,无信仰、无方向的生存状态导致人们的生活空虚,没有意义。很多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违背自然,如此一来身体也要出问题。
  传统文化对于人们安身立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吴国先希望能够通过创办民俗博物馆,以体验式博物馆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因此博物馆自开办以来,坚持免费原则,为的就是能让更多人学习先人的智慧。
  体验式博物馆,活化郫县民俗
  吴国先提出“体验式”博物馆的概念。在这座博物馆里,不只有可供游客参观的展厅和展品,还有让游客亲身参与和体验川西民俗生活的机会。博物馆的场景全部以真实可感、生态自然的原则布置。博物馆的大门高六米有余,宽约七米,是史前栏杆式建筑、汉代建筑(汉阙)、明清牌坊的合璧之作。继承复制艺术形态与文化基因,建设为创新特质的牌楼景观。进到里面有个老虎灶,再往里是一个川西坝子的坝场,展室是一间间郫县民居,而且房顶上铺的是茅草,不禁让人联想起杜甫草堂。

  民俗博物馆有农耕用具、农业生产、手工制作、民俗生活、灶房、卧房、堂屋、陶瓷陈列8个展室,陈列了千件川西农民在不同时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较为系统地呈现了蜀民耕种生活的历史脉络。展室除了展示川西农民的生产用具,也极力还原农民的生活场景,无论是灶房、卧室、堂屋,几乎都是按照原样布置。
  龙骨水车、风车、犁、旱耙、石磙、钉耙、片片刀……川西农民生产使用的工具活灵活现、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在过往的的岁月里,它们曾经和川西坝子农民的先辈亲密互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些东西都是我的珍藏。”吴国先说,这里的东西,有的能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有的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很多以前十分普遍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都没见过。比如风谷机、犁等,建这个民俗博物馆,为的是不让古蜀农耕原始记忆在我们这儿断篇。”“比如‘斗’,这在以前是一个量具,一斗米就是十升米,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当我们与农耕渐行渐远的时候,其实也慢慢弱化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当人们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人们对于天地的敬仰失去了现实基础;当人们不在辛勤劳作的时候,就很难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当人们不再依靠手工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的时候,珍视劳动、勤俭节约的理念也难以深入人心……

  这些展品可以让人了解过去的先人是如何生产生活的,如果认真观察会发现,这些生产工具有个非常共性的特点:即所有工具基本都是生态的。这些生产工具的材料除了少量铁制或金属材质需要冶炼技术外,大多数生产工具的材料都出自这片土地,竹制的和木制的。这些材料的获取和使用并不破坏环境,而且即使坏掉也不污染环境,它们可以重新回到土地。这些工具有一个条件,都必须通过人力发挥作用。如此一来,我们发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目标是我们的先人早就实现过的理想。
  吴国先说,收藏在民俗博物馆里的这些“土宝贝”虽然不是件件都贵重,但是每件展品背后都有动人的温情记忆,蕴含着无法比拟的价值。“这个展品,是旧时的如福粮封,是村民缴公粮时,封仓的官员盖上的印章,给予他们祝福,体现了对上粮村民劳动的尊重,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得到了。”
  当我们走进这片展区,会有时光交错之感,让人有进入灶房烧火做饭、进入卧室熟睡安眠的冲动。即使如此,吴国先对目前的博物馆还有诸多不满,他认为这里缺少可供参观者耕种的土地。如果能有多余的耕地,使得游客可以用传统的农具进行耕种,那样的效果会更好,他还畅想将来扩充几个林盘,可供游客住宿,如此一来,大家更能体验到川西民俗的魅力!
  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
  多年来,吴国先奔波于文物市场、农家院落、政府部门,有时只为一件件旧时普通的生产生活用具,有时为了博物馆能够获得正式合法的资质,磨破了嘴皮、磨穿了鞋底。
  在他的设想里,以民俗博物馆为基础,拓展为文博旅游村是一条现实的路径。目前的博物馆全是免费开放,而且还要产生一些接待费用,这些全部需要他个人来承担。要想把博物馆的事业延续,必须要有经营。在他看来,生意不是简单的收费赚钱,而是要“生发物品本来的意义”,使得人们认可它的价值。现在藏品展示空间有限、不够饱满,对接商业延伸的手工艺术品,还没有场地展示,对接生活服务体系的传统美食手工艺,例如豆瓣的现场翻晒,也缺乏空间。

  “本来我想和周围原生态的院落合作,在这里打造‘实体样板间’,让城里人周末过来体验老式农耕生活,看看牛是怎么耕地,草鞋是怎么用草鞋机编出来的,旧私塾是怎样教学的,但资金的缺少成了发展的瓶颈。”吴国先说,他也曾希望增加院落的具象教育功能,再现原始农业灌溉、耕作,工艺编制、手工生产,并和邻居园林企业合作,做成文化森林休闲度假酒店,建成露营、摄影基地,将农耕生态文化深挖,无奈的是条件确实有限。
  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学艺术为载体,以生态院落为底本的民俗博物馆,正成为吸引各方“文人艺客”的“新磁场”。号称微雕神手的张长江老师就专程来到吴国先的民俗博物馆,和吴国先商量手工艺教学事宜,“吴国先民俗博物馆的诞生,让我有了在这里设点教学的想法,我想将我的微雕技艺传承给年轻人。”
  “吴国先自己建起来的民俗博物馆,或许在其他人看来规模不大,或许还有点土,却凝聚了蜀民在艰苦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的拼搏精神和创意智慧,也是郫县旧风俗的‘大观园’。”来自成都的收藏家何坚说。
  谈起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吴国先希望能够将博物馆搬迁。因为现在博物馆所在的位置一是河流污染严重,与有关部门多次交涉,仍无法解决,这与博物馆的生态自然理念不相符合;二是现今的博物馆发展受限,难以有较大突破。吴国先的目标是推动连锁乡村博物馆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院子,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保护川西林盘,保护和传存川西传统原始农业生产活化石,挖掘民俗传统,提升民族精神。这条路漫漫又长远,期待他能如愿以偿!
  (文章借鉴了《成都日报》记者赵一《郫县农家子弟15年打造民俗博物馆,再现川西农耕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此致谢!)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