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直击 | 印子君诗歌进入商业时代,我曾呼吁“才子之乡”重奖他

QQ_ACD034 2019-5-10 16:29 924人围观 校园文化

印子君, 四川富顺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诗刊》《北京文学》《四川文学》《星星》《诗神》《诗潮》《诗歌报》《作家文摘》《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等百余家报刊并多次获奖。诗作入选《 ...
○逸 西

    许多人都说,印子君是我老家富顺走出来的,又一才子。无疑,我也这么认为。

    倒不是因为他出过一些诗集(一部分自费,一部分公家出费),而是因为他诗歌的文本品质,摆在那里,“硬邦邦”的,符合才子之乡,衡量一个才子的标尺。

    记得去年,在一个酒局上,子君多喝了几杯,兴高采烈,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附在我耳旁,低声细语:“西哥,公家出钱,要给我印一本诗集,书名叫《身体里的故乡》。”

    当时,我觉得这书名怪怪的,想给他一些建议,见他正在兴头上,话到嘴边,我又吞了回去。

    事后,我才明白:在这部《身体里的故乡》诗集里,子君收录了他近20年漂泊异乡,忙中偷闲,写的诗歌。

    故乡已经钻进他的脉管,渗透他的血液,跟随他实实在在地,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去四处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喂养他诗歌蓬勃生长的乡愁情结。

    正因为他的执着,与流浪岁月,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提升了他诗歌的品质。故而,子君无论写什么,都得心应手。“老辣”得有些吓人。

    故乡在子君的脉管里流淌,子君在乡愁的心脏中活着。

    前年国庆节,富顺表彰了58个“文化名人”。子君就是其中之一。

    这顶,像雾里看花的“帽子”,戴在子君的头上,足足让他兴奋了半个月。

    记得当时在活动现场(子君不在),有人用手机,抓拍了主办方用珍贵木材镌刻其上,并打磨得锃亮的《富顺豆花十三屏》的诗歌,以屏风的形式展现在活动舞台的场景发给他,子君在赶回故乡的路上,激动得周身打抖,悄悄抹泪。

    故乡的认可,无疑给终年漂泊异乡的才子,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但我是一个俗人,只关心粮食和蔬菜,即子君从中获得了多少“碎银”?他两手一摊,摇头叹息。

    这让我想起:生前穷困潦倒,卧轨自杀于山海关的天才诗人海子。他死后,人们从他身上,搜出两块多钱和几本书。我们为何不能善待,给我们创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财富的诗人?!

    于是,我做了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在我们富顺作家群和富顺文化名人群里,扳命地吼:“才子之乡,应当重奖才子!”“呼吁政府利用文化经费对《富顺豆花十三屏》进行奖励,一屏一万,十三屏十三万!”等等,但大家各怀心思,潜入深水,无人唱和,更无人冒泡。惟有子君,跳出来,调侃自己。

    我相信:子君在写《富顺豆花十三屏》时,根本就没有想过拿什么奖励。但他写出来了,并成为我们“才子之乡”的文化符号,且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在我看来,我们应当着手考虑如何进行鼓励!否则,文化复兴和文化兴县,就成了一个幌子!

    亲,你说呢?

诗人印子君赶回故乡,表彰活动已结束。
附:印子君诗歌《富顺豆花十三屏》


《额 屏》



我看见黄豆,老是产生想象

但唯独不能想成一颗颗

滚来滚去的脑袋

否则,豆花越是可口

就越是一种罪过


而亲爱的富顺

用一碗豆花告诉我

地球就是一粒黄豆

被太阳和月亮两扇磨子

日夜不停地推动

总有一天,会成为

上帝的一道菜

2016年1月10日—11日

《眉 屏》

为了寻找我
你选择了做豆浆


为了寻找你
我选择了做胆水

为了相遇,我们都
选择了富顺这口锅

所谓升华,就是
从冷一点点变烫

因爱得恰如其分
结晶才如此白净

2015年10月4日

注:胆水,是富顺当地对卤水的俗称。井盐出产的盐卤水经过澄清过滤,浓缩成半透明的结晶体,本地人称其为胆巴,化成水后称胆水。主要用于点制豆花、豆腐。

《眼 屏》


在富顺古城,豆花

是唯一活到现在的古人

富顺都快1500岁了

只有豆花的年龄,成为

所有人藏在心里的秘密

沱江绕城而过

带走多少风流人物

只有豆花寸步不离,抱朴守素

始终秉持妇道,一生

只伺候富顺这位丈夫

豆花儿女成群

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比如关于晏铎,比如关于熊过

比如关于宋育仁,比如关于李宗吾

而每次说到刘光第

豆花就沉默了,眼里噙满泪水

作为母亲,谁都能

理解她此刻的心情

那么多女性穿金戴银

豆花却从不涂脂抹粉

总是一袭白衣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那么多女性日渐衰老

豆花却不见一丝皱纹

越活越年轻

这些年,在外地

很多人声称自己是富顺豆花

其实都是模仿秀

豆花在富顺听说后

并不生气,只是淡然一笑

她想,至少可以

安慰长年在外的富顺人

因为谁都清楚

富顺豆花,从未离开富顺

因为她一旦离开

不仅失去富顺

而且失去自己

在富顺,只有豆花

既可以做母亲

也可以做爱人

在富顺,乡下人看见豆花

并不喊豆花,而是喊灰馍儿

豆花一听就乐了

因为她又见到了娘家人

2015年10月6日


《睫 屏》

如果富顺是一阵
吹刮的风,豆花只是一片
飘进眼里的雪
如果富顺是一轮
悬挂的月,豆花只是一捧
撒在头上的霜
只有富顺是一口锅
豆花才是活生生的人
只有富顺是一只碗
豆花才是亮晶晶的玉
而富顺有了
贫穷的印子君
豆花才是一位
饱经沧桑的母亲

2015年10月11日—12日

《瞳 屏》


见了豆花,我才知道自己是豆渣
吃了豆花,我才知道自己是人渣

只有回到魂牵梦绕的富顺
我才明白如何做干净的人

2015年10月12日


《耳 屏》

西藏的朋友来到富顺
吃了豆花,说看见了白云


北京的朋友来到富顺
吃了豆花,说看见了水晶

而我一次次回富顺
吃了豆花,只看见女人

亲,只有你来到富顺
吃了豆花,说治好了病

2015年10月17日

《鼻 屏》

这个秋天,我站在
富顺古老的天空下
一言不发
这个秋天,我陷进
富顺深邃的黄昏里
泪水飘零
只为远方的你
错过了豆花
一颗又一颗
白净的心

2015年10月18日

《颊 屏》

走进富顺县城
你站在大街上
扯开嗓子,喊一声豆花
别人不会认为
你是疯子或神经病
他们都知道,你是又一个
被相思害苦了的人

走进富顺县城
你可以大大方方
打听叫豆花的女人
没有人会隐瞒地址
没有人会觉得
你内心不干净

走进富顺县城
你即便是寻找豆花
也没必要疾步匆匆
你可以走慢一点,再慢一点
不要轻视任何
与你擦肩而过的缘分
当回过头去
你总会触碰到一双
热辣辣的眼睛

走进富顺县城
你只要跟豆花发生关系
都不叫色情
你一旦爱上豆花
就会迫不及待取下面具
彻底还原
久违的童真
你突然发现
在这个世界,为了你
总有一个人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等

2015年11月26日

《靥 屏》

所有豆花,都来自乡下
在富顺,豆花进城前
叫琵琶、赵化、代寺、童寺
叫龙硐、邓关、永年、板桥
这些名字,老得有故事
进城之后,豆花身份变了
但并没有忘本,这时
她叫李二、余三、雷三、黄六
她叫白玉、晶品、晶晶、晶莹
这些名字,潮得有味道
豆花走出田间,从不孤单
海椒、花椒、胡椒、芝麻
大料、八角和众多中药
都是时刻陪在身边的亲人
他们早已成为一支
营销豆花的梦想团队
这是一个完美融合
让人津津乐道的家庭
他们共同的称呼
叫蘸水
因为他们的不离不弃
豆花始终守身如玉
而每次去看望豆花
首先迎接你的
总是鱼香和大蒜
这是一对爱吃醋的姐妹
明白了这点
你就不会责怪她们

2015年12月16日晨

注:①据考证,豆花在富顺的发展路径是“先城后乡”,而本诗中的“自乡进城”史,截取的时段应是富顺豆花“最新近历史”;②琵琶、赵化、代寺等为富顺的乡镇地名;③海椒、花椒、芝麻、大料等是制作豆花调料的重要成分,尤其中药配方成为豆花调料中保证至味的秘方;④蘸水为豆花的调料或调味品,系富顺当地俗称,属于香辣酱,在富顺已衍生为一大产业,广有市场,备受称道;⑤鱼香,在富顺为藿香的俗称,作调味之用。


《腮 屏》

冬至的早上,雪花扶着风
这把长长的软梯子
款款而下,径直来到富顺古城
从东门到西门,从北门到南门
雪花跑过一条条大街
雪花穿过一条条小巷
只跟豆花打招呼
这明摆着,在富顺
除了豆花,她谁都不认
雪花用手遮住嘴巴
悄悄告诉豆花,天堂太美了
赶快去逛一逛
那里正在炖羊肉汤
今天,她愿意替豆花守店
下厨房,擦灶台

接待来来往往的客人
豆花抬头望了望,莞尔一笑
请雪花坐下来休息
然后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窖水
刚想让雪花润喉,却突然不见了
冬至的早上,在富顺古城
人们议论纷纷
说雪花和豆花长得很像
但压根儿不是姐妹
雪花是白骨精
豆花是白人参


2015年12月22日晨


注:窖水,又名甜汤,是豆浆在锅中用胆水点出豆花后,析出的水质。有清热、去火、醒酒的作用。

《唇 屏》

回到富顺,只要豆花好

心里就是暖的,完全不需要

挑剔门面,大小都一样

好味道就像小孩子

无论在哪里,都不会撒谎

也只有回到富顺

坐进了豆花店,我才是端着碗里的

想着锅里的。不仅想着锅面上

嫩嫩的白,还老想着锅底那层

薄薄的黄:这网眼状的东西

与我贴得最牢,谁也铲不尽

别人叫锅巴,我叫乡愁

多少从异乡归来的人

都跟我一样狼吞虎咽

当坐在富顺的店里

总是盛不满豆花

才发现自己是一只

已被命运摔缺了的碗



2015年12月25日



《牙 屏》



只有我知道,富顺在我心里

是一台巨大的石磨

只有我知道,磨眼是这世界上

古老而幽深的眼睛

你没有走进磨眼

就不可能走进磨心

也就不可能知道石磨

上扇叫天,下扇叫地

一台石磨支撑一方天地

如果没在磨盘里滚上几圈

碎裂、碾磨、挤压,这些词

对你来说,都是空洞的

也是多余的

磨齿反复咀嚼,只在印证

一个人不是只配做一粒黄豆

只要命运转动起来

就有多种可能

我深藏不露的白

一一渗过齿缝

最后被磨嘴吐出时

有些支支吾吾

它其实想说

只有做没有杂质的豆浆

才能做没有渣滓的豆花



2016年1月2日


注:传统制作工艺,是用石磨将黄豆磨制成豆浆,再将过滤、煮沸后的豆浆用胆水点制成豆花。

《舌 屏》



沱江这位浪荡公子

四处沾花惹草

本来住在川西平原

听说豆花长得漂亮

便从金堂出发

沿着资阳、内江,一路打听

来到远在川南丘陵的富顺

沱江想,其他不说

单凭气质也能让豆花动心

把她带走完全没有问题

然后先去泸州,再去重庆

最后在大上海定居

站在外面码头上,沱江

真以为自己是高富帅

就可以目中无人

脚还没立稳,就大喊大叫

结果城都进不了

更别提见豆花一面

也有好几回,趁着汛期

沱江竟然裸身上岸,闯入城里

找了几条街,也没豆花踪影

这位风流哥,受了刺激

天天借酒浇愁

躺在城外,装疯卖傻


2016年1月4日

2017年国庆期间,富顺表彰58位文化名人及“第七届富顺豆花文化旅游节”开幕现场一角。


赏析 | 每座城市都需要一个生动的表情

——读印子君诗歌《富顺豆花十三屏》

○高仁斌

    因盐设县的川南富顺,有着1400余年的建制史,是中国井盐发祥地之一,曾因盐业、农业并举而享有“银富顺”的美誉,又因崇文重教而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社会精英,自明清以来便被誉为“才子之乡”。

    偏居川南的富顺,无疑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千年古县”“才子之乡”“豆花之城”是富顺人常常引以为豪的城市注解。

    而对于外界来说,一提到富顺,也许更为耳熟能详的便是令人口舌生津的富顺豆花,大大小小的豆花店不仅遍布县城大街小巷,更是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隐约可见,形成遍地开花的富顺豆花现象,与其说这是富顺豆花作为一道传统美食的成功传播,不如说这是富顺豆花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的顽强生长。我认为,诗人印子君选择富顺豆花作为主题,应该是出于多方面的创作考虑和情感寄托。

    一碗豆花解乡愁。与印子君同为富顺老乡的著名作家聂作平曾有过一段关于豆花的描述:平易近人的豆花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才子之乡所具备的的绵长的草根精神。而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讲,豆花则是一味治疗相思与乡愁的良药。当千里风尘的游子回到故乡时,两碗豆花下肚,故乡和往事都会在一个满意的饱嗝之后变得具体而生动。

    诗人印子君眼里的富顺豆花,所透露出的乡愁则是另外一番滋味。

    “坐进了豆花店,我才是端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不仅想着锅面上/嫩嫩的白,还老想着锅底那层/薄薄的黄:这网眼状的东西/与我贴得最牢,谁也铲不尽/别人叫锅巴,我叫乡愁”(《唇屏》)。

    关于豆花的味美,大凡到过富顺的人都知道,除去点制豆花的工艺十分讲究之外,就在于豆花蘸水的香辣可口。而对于生长在富顺的诗人印子君来说,他所深深向往的,却是“锅巴”,在富顺,豆花“锅巴”又叫“锅底板儿”,是豆花点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锅底物,因为受热更高,所以更为紧实绵香,地道的豆花爱好者对此情有独钟,一走进豆花店,便急不可耐地喊:“老板娘,来碗锅底板儿!”

    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场景,那么大致可以断定,你走进的是一家味道不错的豆花店,因为在富顺,其实每家豆花店都有自己一种不同的口感,他们从不使用“富顺豆花”作为店招,而是纷纷以自己的姓名或者排行来标榜自己的特色,比如:李二、黄六、余三、胡三、晶品、白玉等等,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忠实粉丝,也叫回头客或者老主顾。对于从小就吃着豆花、喝着甜汤的诗人印子君来说,豆花不仅是一道民间美食,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味道。

    在印子君的笔下,豆花充满了烟火气息和世道沧桑。

    “只有富顺是一口锅/豆花才是活生生的人/只有富顺是一只碗/豆花才是亮晶晶的玉/而富顺有了/贫穷的印子君/豆花才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睫屏》)。

    豆花的发明,与富顺古代的井盐生产关联甚大,点制豆花的胆水,也是熬制盐卤的副产物,磨制豆花的石磨是极为普通的生活用具,调制蘸水的豆油、辣椒、香料等均为富顺这片紫色丘陵的物产,应该说富顺豆花的取材十分普通,之所以能突兀于民间美食之林,关键还在于勤劳智慧的富顺人懂得,人生就是过日子,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连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先生也曾在其《先妣述略》中写道:“每用两三钱买豆花,举家判朝夕食为常。”可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平易近人的富顺豆花滋养了一代一代的富顺人,同时也见证了富顺这座千年古县不凡的历史。

    “洁白如雪、清香悠长、绵而不老、嫩而不溏”的富顺豆花特点,经过岁月不断洗礼,也逐渐造就了“中庸和谐”的地方人文性格。一味普通的菜肴能以这样的身份出现,显然富顺豆花已经不仅仅是美食意义上的豆花,她已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形成川南富顺所独有的豆花文化。

    作为一道菜肴,富顺豆花是富顺人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富顺豆花则是富顺在外游子心中的牵挂。到过富顺的人,都难免对豆花心生眷念,对富顺豆花总是有话要说,因此我们时不时地都能在各种媒体读到关于富顺豆花的文字,早在2009年,我也曾为富顺豆花写了一本文化随笔,书名就叫《豆花:一座城市的浪漫主义》,在我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富顺豆花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关于富顺的历史典故,但一提到富顺,总离不开谈起富顺豆花。

    诗人印子君从诗歌的视角写富顺豆花,又是一番风味。他的《富顺豆花十三屏》,无疑是用心酝酿的佳作。在诗人的笔下,豆花充满人性,她是母亲,是老人,是少女,是情人。总之,豆花代表着诗人对所有亲切事物的关怀,甚至已经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故而,富顺豆花是有幸的,因为有一位诗人在为她尽情抒写。从一开始,诗人就试图把我们引入一个状态,那就是对豆花的仔细端详,组诗取名《富顺豆花十三屏》,实际上,这恰好给我们绘制出一幅富顺豆花的肖像和表情。

    好的诗句就像一杯老酒,只有用心品,才能抵达她的胜景。

    子君写富顺豆花的组诗,我最为享受的是《瞳屏》,诗人内心的虔诚和向往尽在诗句中:“见了豆花,我才知道自己是豆渣/吃了豆花,我才知道自己是人渣//只有回到魂牵梦绕的富顺/我才明白如何做干净的人”。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首诗中,我读到了印诗更深远和广阔的隐喻意义。

    其实,每座城市都需要有一个生动的表情。千百年来,豆花在富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与富顺特有的井盐、气候、民俗等资源密不可分。

    富顺豆花与富顺这座城市,已经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这一事实的启发意义在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影响力,断然离不开文化标杆的树立。(作者系富顺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诗人简介:印子君,蒙古裔, 四川富顺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诗刊》《北京文学》《四川文学》《星星》《诗神》《诗潮》《诗歌报》《作家文摘》《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等百余家报刊并多次获奖。诗作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星星50年诗选》等数十种选本。出版诗集《灵魂空间》《夜色复调》《身体里的故乡》。现居成都龙泉驿。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逸西 来自: 法治四川快报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