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学子:穿梭古城巷道,宣传“火把”文化

四川文化网 2019-8-14 14:55 687人围观 校园文化

四川文化网讯(蒋明朱)7月26日,四川农业大学“彝生彝世”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城——会理,展开了一次有关彝族“火把节”文化的了解与宣传活动。 图为“彝生彝世 ...
      四川文化网讯(蒋明朱)7月26日,四川农业大学“彝生彝世”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城——会理,展开了一次有关彝族“火把节”文化的了解与宣传活动。
实践团队在独具文化底蕴的钟鼓楼前的合影  拍摄者:张燕.jpg
     图为“彝生彝世”实践团队在独具文化底蕴的会理县钟鼓楼前的合影。通讯员 张燕 摄
     初见:民族文化深厚的小城
    会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刚踏进县城,该实践团队就被充满文化底蕴且不失民族文化特色的钟鼓楼、纵横捭阖的穿城巷道深深吸引。虽然在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影响下,会理这个小县城也逐渐发展了起来,但在县城的生活中依然可见古朴的民风和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小队成员发现,在钟鼓楼、会理县人民政府、会理县人民法院等重要的建筑门前都是采用汉、彝文双注的;在主要卖服饰的北街上,除了现代服饰外,仍然有定做彝族服饰、出售传统彝族服饰及手工艺品的店铺,例如绣有彝族特色图案的包包、颜色鲜艳的衣服、工艺精巧的鞋垫等。一位头围花布、坐在城门洞口缝鞋垫的彝族奶奶告诉采访员:“其实现在做鞋垫卖不了多少钱的,只是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我每天缝一点,高兴,舍不得……”
当地彝民正在出售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服饰  拍摄者:蒋明朱.jpeg

      图为当地彝民正在出售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服饰。 通讯员 蒋明朱 摄
       再闻:文化传承与发扬尚有欠缺
       该实践团队在休整好后,小队成员便以会理的标志性文化建筑钟鼓楼为活动中心,分别从东、西、南、北街出发,向街上的行人宣发由小队自己制作的宣传单。带着向更多的人宣传27日在会理县槽元乡黄柏石垭口举办的彝族“火把节”盛大庆典、了解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视程度的目的,小队成员“兵分四路”,一边发传单,一边向他们简单介绍此次活动以及有关的彝族文化,同时也向他们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真实情况。一位外地游客说到:“我这次来会理就是专门来参加彝族的‘火把节’活动的,来过两三次了,觉得十分有特色、很原生态,活动地点在高山上,只是上山的最后一段山路至今都还很陡峭,遇到下雨十分泥泞,车子都难开上去,只有走很久的山路,感觉有些影响参加活动的心情。”在钟鼓楼城洞边,五六个中学生对传单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队员们询问举行地点的所在、前去所需时间等,但当得知需要两个多小时车程,并且还有可能要走四五公里山路时,他们的兴趣便明显降低了。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宣发宣传单的过程中,队员们遇到的人一半以上都是本地居民,而在其中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居民不清楚此次“火把节”举办地的具体所在;尤其是大部分的青年人对于这次庆典了解很少,并且对彝族文化的了解也不深;在询问当中,队员们还发现绝大部分知道此次活动、了解彝族文化的人都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网络平台的宣传作用还较小。
队员正在向青年朋友宣发宣传单并向他们介绍火把节庆典地点、车程等  拍摄者:赵剑波.jpeg
       图为队员正在向青年朋友宣发宣传单并向他们介绍火把节庆典地点、车程等。通讯员 赵剑波 摄
       实践:宣传“火把”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据了解,该实践团队在正式实践之前,已经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对彝族的“火把”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进行了比较细致的了解,所以在分发宣传单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地回答人们的问题、向人们宣传彝族的“火把”文化。所涉及到的问题例如彝族姑娘们的“朵洛荷”表演是什么、斗牛比赛判定胜负的方式、“火把节”升起篝火的意义等。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虽然顶着烈日,但实践的热情有增无减。虽然最初队员们都还有些羞涩,不知道怎么开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逐渐融入了县城的生活,与当地居民交谈得十分融洽,也渐渐明白了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提升了他们对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队员正在向外地游客介绍此次彝族“火把节”庆典  拍摄者:赵剑波.jpeg

       图为队员正在向外地游客介绍此次彝族“火把节”庆典。通讯员 赵剑波 摄
       活动结尾,团队队长说到:“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作为当代青年一代中的一员,理应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与使命。虽然社会在不断向现代化推进,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依然不容忽视。当今社会有许多人对此的重视程度逐渐淡薄,尤其是青年一代,所以我们理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多的人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发现当今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我们!”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 张玉瑾 2019-8-17 11:49
    【编辑审核意见】不通过,内容需改进。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