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365米山水 | 江山如画 长卷中国(上篇)

四川文化网 2020-4-14 16:24 1593人围观 艺术动态

也许,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在未来的世界上,将越来越凸显出它伟大的魅力。心灵的遨游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山水画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人造的天籁,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内心深处不了的、永恒的家园情节。

  作品:《江山一统》

  作者:张弟德、张越

  长卷完成时间:1999年9月

  山水长卷《江山一统》长365.7米,内容涵盖中国名山大川、佳景胜境。山水长卷由众多当代书画家题跋、钤章,画面气势磅礴、惊心动魄,是一幅展现中国大好河山、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力作。该长卷1999年曾在上海展出,2006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巡展新闻发布会,接受央视《鉴宝》、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采访。2000年上海书画出版社为其出版《江山一统》通景画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亦叫华夏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创造,是来自对天文、地理、万物的观察与感悟,是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国的书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积淀下孕育而出的艺术门类,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品鉴和典藏的艺术珍品。而其中的中国山水画以它的与众不同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强大生命力屹立于世界的艺术之林。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奇特,物产丰富,山水秀丽。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人们在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悠游中,培育了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和创作热情。那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最具观赏价值的,首当山水名胜文化。

  中国多山,有的奇雄,有的俊逸,有的清幽,有的浑厚。既有高插云天的世界屋脊,又有连绵起伏的莽莽林海,也有奇峻峭险的山岳,还有幽邃秀丽的层峦叠嶂,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容,如同五光十色的明珠散嵌在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

  一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

  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庐、霍、雁荡、岷峨、巫峡、天坛、王屋、林庐、武当,皆天下名山巨镇,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奇崛神秀莫可穷,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

——宋代郭熙《山川训》

  郭熙文中开门见山的就分析了喜爱自然山水的原因。当然就是中国之山川之众、景物之奇。山川即人,人即山川,山川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大自然是一气流行,各种异彩纷呈的奇山胜景都是息息相通的。

  山,山,数不完的山,山外青山,峰回路转。水,水,大川瀑溪,河涛奔腾,潺潺绵绵。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优越的客观自然条件,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还有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之首的泰山,以文化、自然混合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一定意义上说,五岳可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缩影。

  道教名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青城山、武当山、三清山、齐云山等都是以道教文化著称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其他如长城、黄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莫高窟等都已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还有那大大小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孕育成各自的文化。贵州蔚为雄奇的壮观的黄果树大瀑布,历来为游人所激赏 。特别是滔滔黄河的壶口瀑布,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座山是一柱擎天,那一座山像一位端坐的少女,一座山峰顶露出两尖,状如两抦宝剑之锋,伫立天表,再一座山似蟒蛇出山,云起雾绕、海涛奔腾时,犹如巨蟒出海……这边看,群山重叠连绵天边;那边看,层峰累累,峰下云涛涌动,雾气飘忽自如,顿悟玄机,心身如入仙境……

  江山如画啊!

  如果说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为自然山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那么更给人以超脱的美感享受。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又怎能比拟深情的中国人。

  想要把这种天地造化的美景画好,一定是真心喜爱的,才能感受得到他的神韵,一定要勤加练习才能把每一个细节都画到完美,这些奇绝的山水风景是一定要四处游历去欣赏的,让他们在你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你画画的时候,眼里只有你要画的风景而没有画纸,手中也感觉不到笔墨的存在。

  郭熙强调了画家不应单纯模仿一家一派,也不应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景色,而应“饱游饫看”,广泛摄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后加以熔铸创造,这和西方绘画中强调实景写生很不相同。

  南朝宋画家宗炳亦云:“山水质有而趣灵”。无一不是强调山水对情愫的感发、陶冶。

  王徽之称:“散怀山林,萧然忘羁”,山水美景洗去了杂念琐碎,使人进入其中,有回归天性的精神自由。

  画家张弟德喜爱山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创作中国山川为师,身体力行、足迹遍处中华大地,嵩山、太行山、黄山、泰山、庐山、华山、九华山、黄河、长江三峡等地都有他的身影。他有一方印章“生平足迹半天下”正是他的写照。

  在我看来,雄浑博大、敦厚峻峭之北方山川,正是画家抒写灵性之自然,可师之造化。江南的秀山丽水,后至黄土高原的高坡与沟壑,既是现实中的自然,亦是胸中之丘壑。琅琅天风的黄土戈壁,黄山的三奇四绝,九寨沟的翠湖、叠瀑、彩林、雪峰,庐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峨眉山的金顶云雾,也是画家发现自然新的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自然充满了伟大的力量,黄河之奔腾浪漫,华山之雄伟崎岖,以我之自然,合物之自然。正如张弟德所言:“自然山性即我性,自然山情即我情。”

  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本无语,处处皆玄机,天地万物,品类繁盛,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从不同的方向开启了山水笔墨,试探着画家的性灵。

  很多画家正是由于山水游历而得笔法章法,得形态神韵。这在外人看来,真是荒诞不经,但事实却一再证明着。

  郭熙常游名山大川,实地写生,勤学苦练,融会贯通,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他最早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山水画家应当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使观者“如真在此山中”,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黄宾虹《山水画语录》指出:“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历代著名画家的山水杰作,为中国山水文化作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

  中国山水画是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的,它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形式。在世界上,中国是山水画出现最早和最发达的国家。

  江河的浩大,山川的无垠,让人产生一种渺小无依感;

  天地之苍茫,造化之无边,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踏实和信赖的感觉。

  因此,游历在某个地域,就要细心观察这个地域的自然山水和人情风俗,地域文化是滋润画笔的最佳来源,千万不能错过。

  元李澄叟《山水诀》则曰:“画山水者,须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着笔去处。何以知之,澄叟自幼而观湘中山水,长游三峡,夔门,或水或陆,尽得其态,久久然后自觉。”

  总之,“师造化”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一种创作精神,“师造化”方能“得心源”。离开对自然的观察和写照,再好的笔墨也是苍白的。

  在对自然的观照中,以主观的艺术精神发现客观的艺术性,张弟德几十年都在寻找着表达和解读对这个世界的自己的见解,对山水文化的感悟,因为这样方能产生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艺术构造。

  然山川万态昔贤已曲尽其妙,欲与古人争出手,亦谈何容易。

  现代人们凭借山水图画、照片或影视风光片等材料和手段,通过想象也可以对某地进行游览观光。但山水中的那种美,不是文字所能表现出来的,身在其中,胸襟开阔,大自然的气势让人汹涌澎湃。那时的你我都会为大自然景观所折服。

  是的,要创作出永恒的艺术精品,没有这样的感悟和胸襟哪能有旷世奇作呢?

  同时,“师造化”也是一种创作途径,只有师法自然,方可“中得心源”,达到造化与心源的两相冥合。它强调了自然山水、现实生活对艺术创作者心灵的陶冶作用,意思是说,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与自然景物的激发下,产生深切的感受,情动于中,再用富于感性的形象和意境表现出来,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佳作。

  这种灵想之境藴含了有如文学中的通感和互文,才能萌发中华各地美景与一卷的构想,这不得不说画家张弟德有着一种雄浑空濛的博大和禅机的幽微。

  以一卷为基础,同时不局限于一地,作山川之远势,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东南之奇幽,西南之神秘,再者浓缩地方地貌的同时,又有极目天下的眼光。空间上的跨越和穿越,是成就伟大作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穿越地域

  妙笔再现

  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承载着对华夏这方热土的记忆与未来

  张弟德游览之后未尝离开过大山大水的创作。为抒写胸中之景,他必须在笔墨上反复锤炼,寻求契合大山大水的语言范式。他把对山水的热爱,化作对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民俗风貌用心的热爱。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怎样把眼中的美景化作当代山水图式,怎样以笔力之浑厚,绘就墨色之华滋。要做到把自己的思想、观点都熔铸于笔下万物,这当然需要高度纯熟的笔墨技巧是要将自然对象留存于宣纸上的手段,才能做到成竹于胸的。正如白居易所言:“得于心,传于手,亦不自知其然而然也。”一天天,一年年,365个日日夜夜,将使中国山水成为天上人间一道举世瞩目的美景。

  三

  中国书画追求的是对立与统一,让不同事物分布在一个画面里,既不失去各自的本真,又能统一于画面的主基调,这恰恰是书画长卷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于是以长卷作为其独特的视觉艺术表现手法也成为画家张弟德的十年“心源”路。

  三百六十五里路。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最能体现中国绘画特色的唯有长卷这种形式,它超越时间和空间,将诸多景致浓缩于一个连续的场景之中,徐徐展卷令观者仿佛置身于画卷中,在物我交流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说,长卷是中国绘画中最独特的“风景线”。

  放开羁缚自己思想的缰绳,在原有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大胆发挥,而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一山一水、一景一奇。此地与他景,虽然两者看起来是在不同的自然点上,但在作者看来,「此山即我山,他山也即我山也」,坐禅入定,超凡脱俗,以山水中国创造一个长卷江山,这是画家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宗炳《画山水序》云:“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画上的山水形象不会因为其形制之小而影响其气势,这是自然之势如此。所以,嵩山和华山之秀,天地间自然之灵,都完全可以在一幅图画中得以表现出来。

  陆机《文赋》中曾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只要徜徉在山水中自然的“真”和“美”,那种复杂不好的心情,都会和美丽的山水碰撞,内心被山水冲荡了似的,这种“真”在于山水都是自然而成的形状,没有经过人类的雕琢。“美”在于此时此刻人的心灵和山水融为一体,激发了人们对山水高低上下,左右远近的联想。

  张弟德每次游玩山水都流连忘返,陶醉在山水中,足见他对山水的热爱。那魂牵梦绕的巨幅画作,渐渐地在心中明晰,他要把祖国主要名山大川囊括于一卷,以山东黄海蓬莱为起点,由东向西从北至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东北长白-内蒙甘肃-天山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浙江,迂回一个大大的口字形,然后越过海峡、宝岛台湾,最后于浙江普陀山东海结尾。

  三百六十五米山水长卷——江山一统问世。

  《江山一统》横365米、纵0.83米,气势辽阔超凡。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张弟德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画家张弟德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三百六十五米的巨幅长卷中巧妙的将地域经典引入到空间艺术的建构中。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云雾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全画组织大可说连贯流畅,画幅段落复杂,景点繁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度。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在场景之上,画家又非常巧妙地运用当地诗书印等载体增色润文,使之既有相互呼应性,又可以独立成段。

  张弟德笔下的山水境界壮阔宏伟,层峦叠嶂,流云飞动,加之长卷山势连天,高峡飞瀑,的确有一种传统山水画中所难见的浩大气象。

  长卷有新意,有时代特点,也很有开拓性。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法的统一,作品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的统一,反映出新时代中华民族恢宏的气势,不愧为江山一统。

  四

  “长卷中国”首先应该美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美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山、湖泊、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平原、高原、丘陵等等。

  画家张弟德将长期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构思构图,制定方案,大小试笔三异,定稿阶段就过了大约6年。

  “凡用笔先求气韵,次采体要,然后精思。若形势未备,便用巧密精思必失其气韵也。大概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自得于其间矣。”《山水诀》

  整幅的章法、形象,小到笔与笔、墨与墨之间均有气韵相连,绘画作品亦然。大到气韵使画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卷的画面是连续不断的,横看的,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气息。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别其阴阳。”《山水纯全集》

  描绘北方山川笔墨非厚重不可,笔力太弱则怯,墨色柔弱则薄。因此,凝重朴质一路最为适宜。首先笔力要强。譬如说中国的五岳,都大气而厚重,北方独占其四。东岳泰山的巍峨,西岳华山的陡峭,北岳恒山的绝妙,中岳嵩山的浑厚,形神的相互融合是创作一幅优秀之作的必然途径。

  因为这“造化钟神秀”的泰山雄伟大气,以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这种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华山之险,雄浑壮丽,山峰直入云霄,气势逼人,整个景象旷远苍茫,犹如莲花,山势绵延。画此图,以全景构筑,造萧疏空灵之境。

  恒山奇峰峭壁,山壑间溪水涔涔,以林木点缀,皴法方折,笔力遒劲方可纵横涂抹,苍秀齐出,画的实为浓郁浑厚之境,故多皴擦。

  嵩山卷群山远峰结构坚挺,山体穿插,以坡石点缀,故多勾染,峭然巍峨。

  古人早有“笔非生活不神”之说。那山的婉约雅致,那山的清淡秀丽,有的山在阳光下气势逼人,有的山在雾霭中隐约缥缈。它们各有各的气质和性格,但无论平远、高远还是深远,在长卷中,都流动着耐人寻味的诗意。

  与北方相比,因为西南的地理气候有其独特性,色彩更为浓烈。海拔的上升,草木的繁茂,雪峰的高远,山壑的幽深,就审美情趣而言,要使笔墨的色调更浓郁些,气氛也要更恢宏。

  如苍山洱海-西双版纳卷,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它是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张弟德曾经在云南写生过一段时间,画过大量速写,那里的名族风情带给他美丽的向往和神奇之美,榕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于是画里便有了笔下真实的的榕树,它是浓墨重彩、独木成林的,带着浓浓的滇南特色。

  另一方面在创作上更需要在态度严谨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从自然万象和世事百态之中摄取提炼。

  在长卷的“黄土太行”卷,一股内在的力量从画纸间喷涌而出,凝重结实,气势雄浑,运用了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山色红褐,绵延转圜,黄土蛮蛮。延绵千里,记忆厚重,巍巍太行。

  黄土地貌区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描绘这荒凉的黄土地貌要显得酷烈,沟壑纵横而富有冲击力。地貌决定了在皴法用笔时多用侧锋,与淋漓的墨色行笔,以浓重的矿物色把裸露的黄土地质塬体积染出来。

  那苍莽的太行山,放眼望去,无处不是大气磅礴的国画山水长卷。“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太行峭壁巍然矗立,赤壁丹崖,倚三晋,挽云燕,覆河洛,瞰豫鲁,为天下之脊。“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山石的质地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纹理也不同,巉岩沉降、隆升、断裂的种种形态用短皴线为主,皴擦加以水墨渲染,整幅画的用笔,给人粗壮的感觉。

  长卷的内在支撑来自于文人传统,画面使用了多种皴法来表现各地的地貌形态,既保留了中国画空间表现意象化的特点,又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我们知道“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雄”、“三峡天下险”,这几个自古以来就被并誉为古“天府之国” 的四大风景名胜,享誉国内外......

  画家张弟德是四川内江人,巴蜀山水是生他养他、赋予他灵气才情的四川故土,虽然他笔下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饱含深情,但通过向往自然、好奇自然、崇尚自然、探索自然,从中获得自然的超逸、洒脱、博大、宏伟和宽容的境界是否就是从故乡来的呢?

  我们还记得长江水,江水浩荡,浩渺天际,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画家的眼里,长江之美,不同于黄河孤寂荒凉的壮美,而是呈现一番悠远静谧之美。长江水系漫长,水域宽阔,水流舒缓,三峡水墨的画外之言、味外之画,特别要看“夔门天下雄”。主体夔门被安排在画面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空出江水,左右两部分峭壁屏列,通过高山对峙,形成深远之势。还有描绘的巫山十二峰的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磷峋,无论是近处的清幽孤舟、宁静古镇,都赋予了雄峰险峻的三峡奇特风光。

  这里有说哪一个不让你敬畏,不让你流连,不让你爱慕,不让你倾倒的。

  “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之。”《画说》

  南方的山育植得郁郁葱葱,所以南方的山体多是平缓,加之植被茂盛,所以南方的山体地貌容易给人造成柔和、圆润的视觉效应。于是乎溪涧交过,水石林山之美也!必以咫尺山林显示大自然的风光,刚柔并济下表现画家所追求的效果。

  “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画图”,武夷的山多隐在碧水竟秀,烟雨缠绵中。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苔笔散点,使山莽更显苍郁。

  譬如那漓江的山,纵是群峰多姿,以开阔曲折的构图凸显了画卷的蜿蜒,将画家眼中的一个个峰峦之景绵延诉于纸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美景胜桂林”,泛舟漓江,穿行群山之间,观者宛如置身于青山倒影,好一幅漫长的山水画卷。

  毋宁说,长卷的每一卷段,都是一首“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离歌。

  如此方能既不受方寸之约束,又不为迥以数里所束缚,无论为诗为文、作书作画,特别是,这样一来,大山大水的气势就被横向延伸,且能在画面上呈现出更为广阔的自然景象,却丝毫不失疏朗空灵,这的确是只有画家搜尽奇峰才能炼就出的本领。

  五

  中华大地不仅有着雄伟壮丽的山水,同时许多风景名胜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卷中必然是有一段长城的描绘,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空。虽看似笔墨豪放,皴擦点染尽在无意,而在整体上却把握了峰峦层次,云气走向及长城隐现的神韵。

  “韵”是由气构成之形体所呈现出的和谐、韵味、美感等。山水的韵致是通过形态以及形态的组合变化呈现出来的,那么整个长卷的韵致则要通过对章法、造型、笔墨、设色的处理呈现出来。

  江山一统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山水,地貌各异,景物屑迭、树木茂密,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水的空灵和云雾的蒸腾,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巧妙。

  《江山一统》长卷是画家张弟德中年阶段的一幅笔墨清腴,风格恣肆洒脱的山水作品。自古山水师造化,综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举凡名垂画史的大画家,其独特的创造无不从师法造化中得来。如荆关之画太行一带之高山峻岭,董巨之画江南山水,范郭之画终南、太华之景,米家父子之写“米氏云山”等等。

  那么,张氏之画中国长卷,写中国山水气韵岂不也即写胸中丘壑。

  在20世纪后期,无论是回归传统,还是追赶现代,中国画家全都来到新的起点。张弟德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时期是他这个山水奋斗者的真实写照。但每个人都是沿着自己的路径走过来,并继续朝着自己理想中最值得去的地方往前走。

  山水画历来讲意境、讲灵性,画家张弟德十几年向心灵取法和自然之法已然达到一定纯熟度,心中的山水和自然的山水逐渐合二为一,故画人讲修为、讲品格,谓之养气。所谓大师,都是呈现出超凡的睿智,积累了足够为后世敬仰的艺术成就,此刻,任何山水均可为我之所画。

  95年3月正式落笔,后历时3年完成了365米长卷《江山一统》。

  长卷跋文(选):

  起首蓬莱,列阙高台,

  海楼蜃市,幻景神彩;

  东岳泰山,巍峨座端,

  登天观日,宇水相衔;

  嵩山中娇,岭广峰高,

  禅宗少林,千年哮傲;

  ......

  三峡天险,滩多水急,

  重岩叠嶂,遮天蔽日;

  ......

  野柳玉女,一统盼祈,

  历史必然,亿民共济。

  六

  大自然生机勃勃,阳光雨露恩泽万物,它们的天然原生态,“美得令人心旷神怡”。

  把生活的美提炼出来,升华出来,强化出来,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就会更加趋近美的生活。

  这才是美丽中国,这就是长卷中国。

  对中国来说,中国没有一个超越性的上帝,这个世界是寄情于山水和自然的,把自己放在天地中,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追求与向往美好的生活,就是追求和向往诗意的山水栖居,追求和向往生活的美,中国的美,世界的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截;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诗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想像、情感、境遇和理解把许多相隔甚远的人和事放到了一起,使天涯成为咫尺。

  然今时名山大川游人如织,观者若堵,闲远之心已杳,脱尘笔墨焉寻?笔墨实实在在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画山水者以得意境、笔墨为上,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足不出户就能畅游神州大地。神游,古已有之。

  也许,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在未来的世界上,将越来越凸显出它伟大的魅力。心灵的遨游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山水画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人造的天籁,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内心深处不了的、永恒的家园情节。

  然品山水画者是否只有开阔的心灵世界才会造就博大的视野。犹如品酒,首先刺激心脾;渐渐地面色殷红,一卷好笔墨乃如酿酒一样,靠多年的修养、积累,再陶醉其中,从大的框架到细微的视图,再到一笔一色的精工细作,最后靠实践、探索,境界愈高,视野愈令人恣意畅游,爽的酣畅淋漓。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原作者: 张越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2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