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孙亚军:读书随笔

贞人堂 2020-5-7 14:37 793人围观 文学作品

读书和写作,是对孪生姐妹。读书是打通通往思考之路的那堵墙,而写作只是全程的记录思考之路上的个人所得。如果读书失去了独立思考,那么写作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成为一种负担。古往今来,读书之人颇多,能有独立思 ...

  一
  读书和写作,是对孪生姐妹。读书是打通通往思考之路的那堵墙,而写作只是全程的记录思考之路上的个人所得。如果读书失去了独立思考,那么写作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成为一种负担。
  古往今来,读书之人颇多,能有独立思考和惊人见解的鲜有。所以,大部分的中国人把读书只是作为装点门面的饰品,而被命名为读书人的人,则有假读书的嫌疑。
  能够用思考之心去考量自己的读书历程的人,必然有着强烈的反思自我的心态。他在思考和反思的对照之中,寻找读书人的之于社会的理性担当。我敬佩这种人。
  二
  我很喜欢读张中晓先生的《无梦楼随笔》。
  孤独是人生向神和兽的十字路口,是天国与地狱的分界线。人在这里经历着最严酷的锤炼,上升或堕落,升华与毁灭。这里有千百种蛊惑与恐怖,无数软弱者沉没了,只有坚强者才能泅过孤独的大海。孤独属于坚强者,是他一显身手的地方,而软弱者,只能在孤独中默默地灭亡。孤独属于智慧者,哲人在孤独中沉思了人类的力量与软弱,但无知的庸人在孤独中只是一副死相和挣扎。
  张中晓,在孤独之中品味着思想的盛宴;在苦难之中,感受到了集权之下文人的可怜可曾可悲。
  三
  喜欢自我推崇的作家,是被装在真空之中的玩偶。
  因为喜欢自赏,自我标识,所以透明的真空被撕破的时候,他的死比任何人都难看。在我看来,一个作家的自我标榜和无限制的自我推广,是病态的心理乞求,是内心无限空虚的毒性蔓延。因为一种病态心理的作祟,自大自狂自傲,成为他无日不在想方设法的让别人臣服在他的自命不凡之下。
  谁知道,作品本身是会说话的活物,人格的两重分裂,让作品变得索然无味。玩偶的命运,在所难逃。
  四
  当你的朋友告诉你,他愿意听真话的时候。你一定要说假话或者沉默。真话说出来的那一刻,他在心里就开始憎恨你,鄙视你。所以,听真话是要有一定的勇气,真话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奢侈品。
  文学评论尤其如是,假大空纵容了作者自大自恋,假大空也在欺骗着读着。所以,文学评论渐渐地成为时下文学圈摇头乞尾可怜的侏儒。
  再难以听到真话的今天,一个人最为难得的便是自我的否定。如此,或许才能活的真实自在。
  五
  祝勇先生是令我敬仰的少数作家当中的一个。几年前,我读过他的《声音的重量》,记忆深刻。在梳理中国文化的同时,祝勇先生始终在寻找着人类思想的真实的高度,在用心在考量着思想高度带来的厚重之感,同时他也听到了每个时代的轰鸣的合奏声中的元音。尽管,有时候这种声音会被淹没,但当大时代的潮水渐渐的退去之时天空之中的绝响,一定是那几个元音。
  所以,我从来不会漠视同声合唱之下被分辨出来的异样的声音,他们的声音在告诉你完美之下必有瑕疵,追求完美最后只能被自己所营造的完美所欺骗。
  六
  写作,是一个人带着思想的一次精神的探险之旅。在一些所谓的文学圈的朋友大肆讲着写文章如同盖大楼等技巧的时候,我更愿意我的文章是贴着内心的一道护心符。那种精雕细琢的文章,是修饰起来的门面,与思想无关。它可以完美无缺,但绝不是真情的流露,所有的技法和雕琢,已经失去了文章本身的意义。
  我喜欢,带着思想去写作,更愿意把写作看作是私人化的东西。知我心者,为我忧;从来都不渴望自己成为某种僵硬的标尺,被别人在上面肆意刻画。
  七
  读《张载年谱》甚为范仲淹的眼光所折服。当时,西夏正在宋边境用兵,范仲淹奉命镇守延州,时年张载上书范仲淹《边议》十条。范仲淹对张载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规劝张载回家读书。后世学人认为,范仲淹是张载人生中的导师,若没有范仲淹的提醒,张载或许还会在兵事上用心。范仲淹成就了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人!自此而后,张载在学术追求的道路上一发不可不收拾,先是遍学《六经》,而后访问释老之学,学贯古今,为关中一代宗师。
  从《张载年谱》来看,张载的一生有过两次在朝廷做官的经历。其余大部分时间,在地方当官,或者在眉县横渠读书立说,教化一方。为人师者,张载可谓圣贤;为君之臣者,张载只能算是称职。在地方做官期间,张载是有政绩的,他的教化之策,对当时地方治理是有作用的。但是,在施政方略上张载存在一个问题——不合时宜。所谓不合时宜,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北宋在仁宗时,内忧外患,外有西夏、大辽等劲敌,肆意侵犯边境;内有民间疾苦;第二,从张载的政治实践来看,恢复周礼和施行井田制。
  张载是有他的学术局限性的,北宋在内忧外患之下,真宗、仁宗两朝恢复国力,抵抗外敌,绝对是重中之重。恢复周礼以及实行井田制,短期内是很难看到效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的王安石能够在张载之上,至少现在看来,王安石的变法对北宋的经济是起到作用的。
  八
  先生钱宽,字德洪,阳明门下高徒,嘉靖壬戌等进士,一生以倡明绝学,笃实力行为己任。先生尊师重道,曾为先师阳明守孝三载,以尽弟子守志之节。
  昔王子阳明,以心学二倡明天下之时,时多以伪学而禁,人大多不信。独先生与同郡王畿奋然从之,砥砺风行。明世宗嘉靖时,权臣郭勋挟恩宠揽朝政,作恶一时。先生上疏论郭勋之失而下狱。
  是时,御史杨爵、都督赵卿同在狱中受难,与先生共处一室,请先生危室受《易》,先生遂为赵杨二先生阐明《易》理,两先生钦佩之至以当世箕子、文王而喻先生之德。
  隆庆初年,先生复官主讲书院二十载,倡明儒学提撕人心,终年七十九。
  九
  古人云:“侍师若父”,既从师游,则终身光大师道,此为中国千年师道之精神也。明中叶,“王学”兴于民间,一时从文成公学良知者,上至显贵下至小民。王门弟子以道义之托,使王学成为一时之显学。
  泰和邹守益,明季大儒,曾师事王阳明数载,得王学真传。昔先生登进士第,一意向学,尝谓:“程朱补格致传,而《中庸》受言慎独,不及格物,何耶?”遇文成公而涣然冰释。
  余读清人邵廷采《思复堂文集》载先生事迹,甚为敬仰。且以为先生一生行事,忠恕有嘉,其为人臣能挥戈于末世,平定贰臣;其为弟子,又能终其一生守师志而不渝。”昔文成公卒,先生千里哭丧以心服,文成公身后留一孤子,先生又能抚恤,可谓忠义之人。
  史载先生语:“士之通病,在于局量狭而学力欠,官职、货贿,小小便眩夺,技艺事功,小小便为满。古人明明德于天下,吾侪自省有此愿”
  十
  其实,关于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魏晋那一代人想的似乎更明白,他们乐山智水,将自我融入自然,放达胸怀思考宇宙。然而,当他们想明白了,便觉得人生无趣,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一种悲天忧人的情怀便充盈在他们的笔墨之间。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讲的更明白,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透了生死,便知道那位彭祖的故事也是妄作欺人的典故而已。死生之事,在儒家看来乃是大事,孔子说:“不知死焉知生”,魏晋那一代人参悟了生命的真相之后,便以舍我其谁的热情拥抱生的伟大,人活着终究要不负此生,这既是对生的尊重也是对死的敬畏。
  十一
  古人尚学乃心力而为之事,笃志之坚今人不如也。明末清初之际,海宁大儒查继佐,师承刘宗周一脉,沧桑之际仍不失读书人之气节,百折不回誓不降清。先生一生以经史之学而开示后人,语不及私。门人沈起做《东山先生年谱》载先生一生之伟业,余每读之深感慨然而叹曰:“一生之学行全在末世可见其真,学术为一不可不以知行为重!”昔先生少时,家道中落,贫不能延师,父尔翰公亲授章句,六岁即能诵《四书》而不忘。十岁留心格物之学,每事求理。十一岁,先生得乡贤诗词,遂模写数十篇,尔翰公谓有文思,遂命先生习文。时先生授业于乡庠,每日晨炊饭饱就学,袖内藏有粉饵以代晚食。随路口诵,声彻林越,翱翔而行,亦随路遗失粉饵,却不知。如此,乡庠从学常常受饥。先生师从洪承畴,却道途殊分,一为节义,一为贰臣!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原作者: 孙亚军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