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周易》蒙卦 · 简琴楼第六讲

新文人画院 2020-5-14 10:58 709人围观 艺术动态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更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可以说,在当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努力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是每个家长的希望。然而,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恐怕我们 ...
以学术立身·重塑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蒙以养正  育德为先
——《周易·蒙卦》在启蒙教育中的意义

○闫照忠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副院长闫照忠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更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可以说,在当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努力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是每个家长的希望。然而,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恐怕我们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大学》中开篇即言道:“大学之大,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止于至善”。中国当代教育的急功近利,已经完全背离了教育的这一终极目标,导致今天我们往往对如何教育孩子很迷茫,不知所措。那么,《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经典书目,对如何教育孩子又有着怎样独特的看法呢?《周易·蒙卦》中的育人之法究竟和当代教育有着怎样的异同呢?
  《周易》蒙卦位于屯卦之后,屯卦说的是物之始生,而蒙卦则言“始之开蒙”。可见《周易》作者极为重视卦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故而《周易·蒙卦》的《序卦》中说:“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序卦》简明扼要的几个字已经说明“蒙卦”的核心思想是“受之以蒙”,即“开蒙”之意。
  如何“开蒙童稚”,蒙卦的卦辞中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一为尊师重道,一为蒙以养正。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历来被人们高度重视。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老师的身份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道”的象征,不可以亵渎。《周易·蒙卦》告诉我们,“礼有来学,无往教,故修道艺于其室”,“而童蒙者,求之为弟子,非己手求之也”。孩童开蒙应该虔诚的求助于老师,而“非我求童蒙”。这是对师道的尊严的一种肯定,也是开蒙的态度。古代的孩子一般在六岁左右开蒙,由家长带到私塾先生那里征得同意之后,方可入学。在入学时,先向至圣先师孔子磕头,再向私塾先生磕头,以表示对师者的尊重。古代尊师重教的故事非常多,“程门立雪”的故事对于大多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被传为佳话。《宋史·杨时传》中记载:“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古人尊师重道的美德由此可窥一斑。古人认为“求师通于求神”,所以《少仪》上才要求少年子弟说:“勿渎神”。
  同时,“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是立志从学的积极表现。所谓“童蒙”并非只是幼稚的孩子才是“童蒙”,其实面对知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随时“开蒙”,孔子说:“我生有涯,然知也无涯”。《周易·蒙卦》的彖辞中充分肯定了这一积极地做法,他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对老师的诚恳,其实就是对知识的虔诚,对自我求知的肯定。《周易·蒙卦》告诉我们,人们在求知开蒙的道路上,一定要立大志,从“要我学”的被动转为积极地“我要学”,人生才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够活到老学到老。
  然而,求学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都要经历“十年寒窗苦读”,都要遵循师者的规矩,才可以获得知识的传授。在教育方法上,《周易·蒙卦》给出了我们最基本的原则——启发式教育。爻辞中说:“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弟子第一次问学业,老师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弟子却因为偷懒或者不研习,一而再再而三得亵渎老师传授的学问,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告诉他,让其自己反省,正所谓只有反省自得的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孩童的教育历来都受到重视,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童蒙时期习惯的养成、学业的长进,全有赖于人生的启蒙老师。《周易·蒙卦》认为之所以能够“初噬告”是因为孩童蒙而未开,启蒙老师有责任告知他人生的智慧。但是,一旦错过了这一启发童蒙的最好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蒙之更深,已经达到不可教的地步,此时再教诲或许已经为时已晚。
  中国古代的蒙学读物《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这是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长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孩子在童蒙时期的教育,要懂规矩知礼仪,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果行育德”。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其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懂规矩的能力,遵循孩子的性格任由其发展,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害子无疑。我们经常读《三字经》,经常读《朱子治家格言》等中国传统教育的经典著作,但能有几人吸取古代教育中的精华呢?很多人认为时代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但反过来讲,即使是时代不同,但人性的本质总是相同的,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的蒙学读物,一定有它积极地一面。我们教育孩子有很多不舍得的地方,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弊端。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琢玉还需要有高明的师傅做引导,孩子这块玉才能够成为国之重器。
  古老的《周易》或许早已经看穿了后人的“私于子”的本性,所以在蒙卦的初六爻的爻辞中说:“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这一点显然不符合当代所谓不许体罚学生的教育观,也不符合大多数家长溺爱孩子的心理。但是在古人看来,发蒙时期也是知规矩的时期,既然是规矩就得遵守,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所谓“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在古代,天子的教育 要比平民苛刻得多,严厉得多,记得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就有幼小的玄烨,因为贪睡上学迟到,而被帝师施以戒尺惩罚。“戒尺”,顾名思义以此为戒,让学生记住教训。这种轻度的体罚,足以让学生记住“业精于勤荒于嬉”。但是,家长百般呵护,甚至以此来怪罪老师,这种惩戒的目的、师道的尊严就会荡然无存,其危害更在于滋长了孩子犯错误的勇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如若不加管教,其后果等待不堪设想。作为每一位家长,我们应该想到,孩子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将来必定也是社会的孩子,《周易·蒙卦》告诉我们,如果开蒙之时,没有敬畏之心,等他长大了不再是一把戒尺就能挽救回来的,等待他的必定是杖击。蒙卦的上九爻的爻辞告诉我们:“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所有的事情要做到“防患以未然”。
  须知道戒尺和击蒙并不是启蒙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育德为先的宗旨,而戒尺和击蒙,则为蒙以养正。用戒尺的目的,则是“辟以止辟,刑期无刑”。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原作者: 简琴楼主人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