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历久弥新的中和文化

八禾 2020-7-2 20:06 3378人围观 校园文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今日中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拓展崭新美好未来。在传承弘扬与发展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日中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目前中和正在把握社会重大转型机遇, ...


      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是成都东南的历史文化名镇。史志有载,掌故甚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近年来,在应龙湾和龙灯山一片出土的大量文物,已经将中和的历史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中和自明朝时期以来,就形成了成都东南的重要水码头。中和因水而兴、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在清朝时期,屈原后裔迁移至中和,定居蒲草塘,将屈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增添了中和文化的厚重。据文献记载,曾今中和辖区有5所会馆,25座古寺庙,辖区内商贸经济、手工业相当发达。




      中和建场先有迎江场、后有黄都场、再有中和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美国学者玛丽.博斯沃斯.特德雷不远万里来到中和,详细记录了《中和场的男人和女人》。本书还原了一个曾经老中和的人文、交通、经济、文化等内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原国家文化部部长王蒙来到中和文化中心,对中和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场题词:“成都成新业,双流双丰收”。本世纪初的2008年,中和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今日中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拓展崭新美好未来。在传承弘扬与发展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日中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目前中和正在把握社会重大转型机遇,坚定文化自信,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进文化建设。



       坐落在中和应龙北二路的中和文体活动场馆,面积达七千多平方米,是目前成都市乡镇级文体活动场馆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场馆已建立22个不同功能的活动室(区)。场馆全面开放时,可同时容纳近千人活动。中和文体活动场馆目前已交付使用,并引进了一家专业公司在进行运行管理。场馆的建成促进了中和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中和将牢固树立“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工作理念,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努力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未来的中和文体活动场馆在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再探索一条公益性开放和低收费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大化,让辖区居民共享高新区经济发展成果。



01   中和场的春晚



       一年一届的中和迎春文艺汇演,被广大居民喻为“中和场的春晚”,到2020年已经举办了26届。“中和场的春晚”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以来,已经走过了26个春秋。26年来,中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参与的指导思想,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百姓的高度称赞。目前,中和迎春文艺汇演已成为中和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品牌,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26届“中和春晚”活动中,辖区报名参与单位38个,参与演员近600余人,通过两场预演选拔和一场正式演出,共计参与居民达三千多人次。活动的开展充分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在中和春晚演出活动中,群众参与热情高涨,文艺节目形式多样,展示了中和广大群众的精神风采,彰显了中和文化的地方特色,描绘了中和发展的壮美蓝图。

02   中和爱心摄影活动
      活动背景——中和摄影在上世纪40年代初,在留学欧洲归来的中和人周昕锴的帮助下,介绍罗必云到成都师从照相名家罗德夫兄弟学习照相技术,学成后罗必云回到中和建立了云龙照相馆。云龙照相馆的建立,吸引了当时不少社会名流的参与,也让当时的中和人见识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技术,服务了中和广大百姓,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和增添了文化的厚重。随着时代的推进,照相业越来越兴盛,后来云龙照相馆规模扩大,陆续招收了学徒马钟祥、李云杼、胡朝勋、刘天群、龙绪明等,从此,中和云龙照相馆走向了规模化经营。当时在中和云龙照相馆工作过的许多老师,后来都成了成都著名的摄影家、新闻摄影记者和传播摄影的优秀组织者。


 
      中和爱心摄影活动——是在继承中和老一辈摄影家热心服务于广大百姓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中和品牌活动。中和爱心摄影活动自2012年启动以来,得到了中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8年来,爱心摄影活动在中和摄影协会的组织下,组织了一大批爱心摄影人,纪实了中和的发展与变迁,定格了中和广大百姓的幸福生活,留存了许多珍贵的中和影像。中和影协用5年的时间,为中和20个社区的近万名老年人、残疾人、下岗工人、贫困户、拆迁户免费拍照,为广大百姓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2017年,在高新区文化处的安排下,中和对接三岔镇文化帮扶,开展了爱心摄影活动,为三岔镇的900对金婚老人拍下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2018 年在对接坛罐乡文化帮扶中,为坛罐乡1000多名老人拍摄了一张张纪念照。现场打印现场装框免费赠送,在满足老百姓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成都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龙绪明说:“这项活动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在2020年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拟定活动计划,准备为中和辖区的90岁以上老人拍摄全家福。

03   戏剧票友会
       活动背景——中和戏剧活动形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以中和本土人黄再云为代表的一大批超级戏剧玩友,靠自身的探索和观摩,在中和组建队伍,自创戏剧节目活跃在中和区域,为当时中和的广大居民和周边场镇百姓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和戏剧活动发展至今,根脉从未中断。今天,川剧世家冯家庆还在支撑中和的戏剧活动。为中和培养后起之秀、为中和创编戏剧作品,为中和组建特色队伍——川西锣鼓队。


       戏剧票友赛活动是中和自区划调整后,主动策划并承办的高新区区级活动。富有深厚底蕴的中和戏剧,在开展的活动中,带动了高新区戏剧艺术的发展,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高新区群众文化生活。每年在中和举行戏剧票友赛活动时,各街道的戏剧爱好者们欢聚一堂,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各自都献上自己最精彩的节目,展示高新人的风采,共同推动高新区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04   中和诗书画活动


 
      中和街道被成都诗词楹联学会命名为成都诗词楹联之乡,编撰的《中和吟草》已经出版了39期。中和以杨大明老师为主的一大批中和文化人,常年组织开展诗词、书法、绘画活动,活动主要以培训、讲座、对外交流、展览为主。为中和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书香兮兮、流水依依的中和增添了文化的厚重。

05   太极中和千人活动



       富有影响力的中和千人太极拳活动是中和群众参与最广、居民受益颇深的一项文体活动。该活动自去年在新川之心湖边广场开展时,产生出较大的社会轰动效益。上千名太极拳者在新川湖光的衬托中形成一幅巨大的秀美画卷,震撼了现场的每一位参与者,也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太极中和的魅力。




01    富有中和地域特色的——川西锣鼓队


  
     中和川西锣鼓队是近年来由著名川剧艺术家、剧作家冯家庆老师(中和人),根据中和围鼓鼓点创作而成的一支富有中和地域特色的锣鼓队。目前由中和巡逻大队的40多么名队员在承担表演任务。
       历史背景:川西锣鼓年代久远,据相关资料记载,它最早使用起源于宗教,已有上千年历史。过去端公、道士做法事、搞祭礼,或在庙会上、神戏中都要手持道具(主要是大锣、大钹、堂鼓、马锣、小锣、苏钵、木鱼)等。后来人们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做生拜年也用上了这些打击乐,以增加喜闹场面。《川西锣鼓》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代表人物是川剧著名鼓师喻少武。他一是把锣鼓改小,二是在演奏技巧方面创新了一些新的锣鼓曲牌,对原有的曲牌又进行改造,使之更合适大众口味。近年来,喻少武弟子冯家庆根据从事多年川剧锣鼓经验,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结合现代人喜好的鼓点,再次对川西锣鼓进行挖掘、整理、创编、包装和传承。
       经过再次创编后的川西锣鼓,表现出了战国时期战争场景,表演的鼓点以点兵、出征、激烈厮杀到胜利回师的过程,再现了战国时期战争中的跌宕起伏、威震四海、扣人心弦。中和川西锣鼓队自成立以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参加了成都非遗活动、成都国际马拉松赛、纪念屈原宗亲文化等大型活动的表演。

02   中和龙
       中和龙由中和双龙社区竞技龙队、化龙社区女子龙队和劲松社区荷花龙队组成。


 
       历史背景:中和龙始建于清末咸丰年间,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它的前身为中和老龙会。中和原有金龙院罗家庙彩龙一条(后来发展成竞技龙),水龙庙有水龙两条(后来发展成女子龙、荷花龙)。这些自发性的民间群众组织,在过去,每逢节日群众都会娱乐玩耍,其技艺精湛。天旱时,水龙用柏枝扎成,上街游耍,群众泼水祈求降雨;在农闲时,仿制荷花荷叶扎龙表现田园之美,为群众增添乐趣;中和区域许多地名因龙取名由此而来。



 
      中和龙队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非常富有地方特色,龙艺表演世代相传。中和龙在表演技艺上不断发展创新,他们在原来的民间舞龙动作基础上,又自创了各种图案的造型。舞龙技巧难度增大,各种造型更为壮观。在舞龙表演过程中,大部分技巧动作都是在行进动态中完成,尤其是双龙社区的竞技龙,在“龙” 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中,充分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或快或慢,从而组成了优美的造型,酷似一幅幅龙的雕塑,全方位展现出龙的精气神韵、同时也展现出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中和龙队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龙狮精英比赛活动和展演,为中和赢得了各种殊荣。中和竞技龙曾在“蓉城之秋成都风情节龙王争霸赛中获得龙王称号”;2001年曾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荣获全国舞龙比赛第三名;去年(2019年)代表高新区参加成都龙狮比赛,在龙队比赛序列中排名第一。

03   中和乐团
       中和乐团是一支集声乐、器乐于一体的群众音乐团队,于2014年10月成立。


 
      中和乐团自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和广大居民当中,不断培育群众音乐人才,不断吸纳音乐爱好者入团,不断营造辖区音乐氛围,不断以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引领辖区音乐爱好者唱响时代主旋律、讴歌新时代,为满足广大居民对音乐艺术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和乐团成立六年来,积极围绕中和街道中心工作,以广大居民为中心,广泛开展群众音乐展演和创作活动。成功地组织了中和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代表中和参加了高新区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为中和群众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中和乐团在未来的活动中,将充分依托中和文体场馆音乐厅,加大群众音乐培训,加强乐团组织建设,吸纳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进入乐团壮大队伍,积极创作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音乐作品,为中和文明城市建设做出最大贡献。

04   女子莲萧队

中和女子莲萧参加成都非遗节开幕式表演


       女子莲箫最早兴起于清末民初,当时的中和老百姓主要是在庆祝各项节日喜庆活动时表演。莲箫打响,演员边跳边唱,其乐无穷。过去的莲箫是用竹竿、小钱、铜钱制作,敲起来声音清脆动人。改革开放后,莲箫艺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员最多时已发展到近300余人。在中和说起女子莲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们常年开展各种表演活动,所到之处都深受群众欢迎。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和新民社区女子连萧队在保留民间特色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将过去的音乐、服装、道具、动作重新设计、包装。更新后的中和女子莲萧富有时代特色,更具生机与活力。现在的莲箫表演道具逐渐发展为莲箫棒、折扇、铃铛组成,将舞蹈、歌唱相结合,展示出创新艺术的魅力。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中和街道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