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百家 | 让世界知道川西林盘的诗意——刘卫兵的乡愁情怀与设计

四川文化网 2021-7-26 18:28 986人围观 艺术动态

有人在为他举杯,他仍常常追问和质疑已经获得的认知。他好奇域外的人如何对待自己遗存,他知道设计决不是简单的文化陈述或符号堆砌,更不是假大空的创意。林盘是从田野中生长出的有机体,先辈蜀人那些择居的策略和宜 ...

刘卫兵
Liu Weibing

  1967年生于重庆,英国雷丁大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蜀都书画院理事,中英文化交流学会会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先后8次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世界城市论坛、柏林城市高层对话等发表演讲,阐述中国人居哲学与美学,获盛誉。其国画作品《雪原牧歌》等获国内国家级美展获奖,《疫情肆虐下的欧洲古城》在欧州时报(英国版)刊登,《雪域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并被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贝楠博士收藏。
  三十年坚守于对本土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执着于川西林盘的保护与更新,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其设计的相关作品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主要著作:藏区画旅集《查理》、川西民居记《林盘》。

1. 乡愁画心,人生画卷艺术筑梦

  刘卫兵何许人也?
  他是新世纪以来建筑界享有盛名的人,主持设计的项目多,得奖多,经常受邀站在国内外讲坛上,时有弘论震摄四方。他怀揣着乡情乡愁,不时用画笔描绘些老镇老街老乡及老物件,即使脚迹踏出国门,出于职业习惯,也常常将笔墨锁定到那些历经过风霜,显赫过、衰落过的建筑群落上。
  初识刘卫兵,是他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的名叫“绘影”的个人画展上。那些被陈列在墙上的纸本绘画与摄影作品,都钟情于乡土与营造,那些用硬笔捕捉的线条飘逸着素描速写的本色,其题材几乎都与他的建筑学专业相关。而用毛笔狂写与皴擦的那些可以归纳入水墨的画作,多采用毛边纸,大约由于现场写生的简陋,亦或多用浓墨,色度好像更为焦黑,恰与他的画笔共生出一种心象,似如选用了文字描述中的语助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那场个展也是他《林盘》新书的发布会,流沙河、马识途二老领衔为他的这本书题了词。在展览开幕式后庚即举行的研讨会上,西南古建泰斗庄裕光、交大知名教授张先进、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杜甫研究学会会长祁和辉、作家林文洵等一众大家安坐长长的条桌旁,分别从历史学、人文学、建筑学的角度对川西林盘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地探究,竟把它开成了一个高品质的学术研讨会。以后,这些真知灼见被他编印成《绘影:刘卫兵个人画展评论集》,倒让我觉得认识了一个做事格外善始善终的人。


  暗地里我想,他的绘画许是发见他个人情思的兴趣点、切入角与表达面的门径?
  无疑,他是一个有着清彻职业理念的人。
  他投身建筑的土木工程学,参与设计过不少楼堂馆所,后来竟情钟乡野,与林盘胶着在一起。
  林盘,是川西平原上独有的乡村聚落形式,是蜀人生产、生活的栖息地,那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聚落景观,蕴含着蜀人独有的生存方式、生命形态、生存向度,是蜀地先民创造的一种生态文明。沃野平畴的川西平原上,那一簇簇炊烟袅袅的林舍就是体悟万物亲和的原乡,深藏着川人的乡愁记忆,是一个你走得再远,离得再久也无法忘怀的地方。如我和卫兵的共同好友汪晓灵的题画诗句:天下行遍心归处,最是蜀西竹林盘。


  林盘藏匿着川西农民的秘史与显史,这里住过杜甫,走出过李白与坡翁,立过宗祠,开过私塾,吃喝拉撒,繁衍生息,是一个被称之为家的地方。林盘撑起的一片片天空,是如缩小又弘扬的人生,纲常伦理,修身齐家,留下过多少生命印记,而成为川人通向过往的精神通道与人生的背景。
  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至今,刘卫兵与他的团队陆续对都江堰市蒲阳镇花溪村、安龙镇徐家林盘、青城山镇赤城村何家院子、崇义镇罗桥村刘家院子林盘等多个川西林盘聚落,进行了原始风貌保护与适应发展的可持续规划设计实践。在位于都江堰市浦阳镇花溪村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项目”的改造中,乡舍掩映在青山绿水竹丛间,与环境无间亲合,浑然天成。在保持原有民居体量及风貌的同时,沿用小青砖、小青瓦、老杉木、白石灰类传统建材,在卫生设施、保温、抗震等方面加以提升。在维持林盘传统肌理的前提下,合理优化路网,整治河道,强化特色水乡景观,还充分利用林盘生态空气调节系统,以营造舒适的微气候与多样空间,方便了原住农户的生产和生活。
  2008年12月28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路过由刘卫兵团队主持重建的都江堰市
  蒲阳镇花溪村,对其产生兴趣,停车走进林盘,赞誉其为“我理想中的农家新村”,一时成为了乡村重建的示范样本。


  一片林盘能引发大国中枢的注意,这种不谋而合为什么能恰庙堂之意?我曾经沿着当年胡锦涛车队的路线行进,花溪河水从村前潺潺流过,蓝天丽日下,那在山光水色与垅竹老柳映衬下的青瓦粉墙、田畦大棚,确实充满了和谐的画意与新生的力量。
  2012年6月18日,由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主办的“全球人居环境表彰”活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大会的主题为“绿色出行与可持续人居环境”。刘卫兵主持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项目”获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获奖原因是:在川西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有所创新,同时也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做了积极贡献。


  昔年的杜老夫子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写下了“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的诗句,那宅址与林盘、心性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会让人想起竹篱、小径、炊烟、晨雾、落红、晚风、狗吠、蛙声……这些美妙的词句。那些融着春光,穿过新叶,混杂着梨花、桃花、菜花或者豌豆花、葫豆花的香味及洒落到身上的温暖,都是我们难忘的记忆。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散落其中的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与极强的凝聚力量,文化的认同更是维系社会的黏合剂。城镇化的进程不是消灭它们,更需要守护心中的这一份珍存。

2. 东寻西找 此心安处故土林盘

  他的设计都有着强大的传统基因。
  长年的乡建实践积淀了他对林盘的思考,特别在英国雷丁大学可持续建筑专业的硕士深造,更触发了他深入探究川西林盘聚落的内在本质。
  曾经,著名英国建筑师肯尼思· 弗兰普顿教授提出过“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强调建筑的代际连续性。它倡导建筑中的尺度、风格、语汇都要与既有的环境肌理协调,以保持一种可识别的风貌特征;它赞同结合地形、地貌以及文化,有力地表达材料和结构的“简单明了”的建筑;它不仅强调视觉,更强调着与人密切相关的触觉。刘卫兵赏识这种观念,在南溪遥林盘聚落更新设计中,他运用生物气候建筑设计策略,使用IES生态建筑分析软件,首创“林盘+科技+人文”模式,以科技与艺术、当代与传统融合的创新魅力,做出了一个堪称当代建筑创作的精品,从而荣获了2020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他本人亦由此入选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刘卫兵的设计核心尽可能保留传统林盘的自然格局、生态环境及地方文化,注重以传统乡土材料和工艺来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构建出独特的建筑语境。他们保留了原建筑场址和典型凹形结构的单层农家院坝布局,利用IES生态建筑分析软件解析南溪遥在不同围护结构和场景下的年能耗比照,解析当地主导风向和日照对院落的影响及室内空气指标变化,建立起不同围护材料的建筑数字模拟场景,以对能源消耗、环境指标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探寻院落和建筑空间的变化、建筑材料的差别与风、水、土以及植被对环境质量影响变化的微妙关系。通过模型数据比对,择优进行建筑空间的改造设计,让阳光穿透林盘,让春风回到林盘,完美地演绎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


  在设计中他们运用被动节能策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通过局部挑高,增设屋面露台木构通廊,营造出宜居的微气候,使整个院落在不依赖高耗能空调设备的情况下,以通透的屋面通廊及檐廊的外围护结构,去疏解盆地气候的潮湿闷热。那些青瓦、粉墙及冷褐色的木制作似乎揉合了宋代美学的简约风格,以一种稀有的纯粹与古朴圪立于村头。
  南溪遥项目揉和了传统的择居策略、生存智慧、地域审美与当代建筑设计的认知,以最大化地的适应性与以成本的最小化,保护传统肌理,改善居住舒适度,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成为目前成都川西林盘聚落的重大乡建战略中的人文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典范。


  林盘与他相互在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结束后,刘卫兵在乡间设立了大卫乡村营造工作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被称之为“营造”。宋徽宗崇宁二年李诫所著《营造法式》颁发天下,成为当时通行全国的建筑工程法式与建筑技术的百科全书。《营造法式》规则了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共十三种一百七十六项工程的尺度标准以及基本操作要领与工程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土木建筑工程著作。那些历经改朝换代,迄今仍巍然而立的皇家宫殿、学宫书院、寺庙道观、名楼高阁、朱门大宅……都是营运法的产物。夫复何求?眼界打开的人容易“乃孙不肖乃祖”,他却把灵魂安放在这乡野林间,他的“乡村营造”就是要在传统中去寻找“营造”的智慧。
  他是一个忙人。
  刘卫兵三十年来坚守于对本土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和实践,在执着于川西林盘的保护与更新中,构建出自己的独特建筑语境。作为成都市政协委员,连续6年提交《川西林盘保护及利用》提案,建言献策,透露出一份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 他主持的林盘更新项目获得过国际及国家级多项大奖,凭仗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自信,凭仗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不断思考,凭仗着良好的口语能力,他善即席阐发,善脱稿演说,先后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世界城市论坛、柏林城市高层对话中演讲,赢得了海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在电视文献片《蜀道风流》中,他从“不可居无竹”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对川西林盘的深入研究,在片中娓娓道出林盘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奥妙和生态之美,向世人生动地展现川西林盘——这个世上稀有的乡愁文化载体。近来,又接受中国网、中央电视台《大国匠心》的专访,不断地阐发着自己的设计理想。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千百年来仍然是人们的念想。他希望他的建筑作品像能留住时光的盒子,人们可以去追念过往的记忆,感受历史的余温,体味当下的鲜活,而成为一个活着的系统。   最近,都江堰市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又邀请刘卫兵担纲“中国国际川派文化小镇”总规划设计,他希望能把它做成一个不一样的作品。
  理念始于情结。他是先行者,亦是真正的践行者。?他仍然集聚着所有的精力,努力地深挖林盘更新这口老井。也许,楼堂馆所讲究着空间的威慑与时序的疏离,那朝觐似的登堂入室最缺少的可能是亲切,而林盘却充满了生活的温情。
  是诗意地栖居,还是栖居得富含诗意?从来都是人们思考的问题。
  人人都猜想着陶渊明天天做着避世梦,我倒以为他只是想诗意地栖居。这个江西老表诗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些用田家语写就的愜意田舍,关情花木,使他成为了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与田园诗人,也深深地映衬出我们心中的仿佛。刘卫兵似乎追随着他的遗泽,努力地营造着这样的生活。

3.艺术熏陶,绘画是心灵的净土

  刘卫兵是建筑界与绘画界的两栖人,对他来说,所有的建筑设计都寄托着他对人的情怀、情致与情思,透露出一种情感思维设计的初心。他把画笔对准过人,在他那本《查理》画集里,彩墨绘就着早行者、放牧者、辩经者……他亦画过不少林盘祖屋中的老人与稚童,甚至画过老竹椅、老油灯、老磨盘这些与人有着密切联系的老物件。那或大笔豪墨或纤纤细笔间的描画,倒让我生发出传神写照,未必尽在阿睹,厚地高天间,与人相关的一切都充满着诉说性的感想。
  他的画没有虎啸龙吟,却断不在宋词元曲的绿咽红褪,凉桥冷月间叹息。那些蕴蓄着力量的笔酣墨畅,常常藏着几分梁楷的简括或八大山人的沉毅疏旷,在剔花见骨中更似夹杂着几分川人的生辣,把抑制不住的绘画激情,用出人意料的意象与律动表达出一种机趣与生命的质感。似如华阴老腔,平地一嗓,谋出一片胜境。


  他喜收藏,喜欢古代字画、明清刻匾、烧陶烧瓷,喜欢泰国木雕、英国书橱、法国古傢具……养蓄的大约都是诗书气息、乡土情怀。他从意大利淘回来一个厚胎白瓷瓶,古拙得还留着制作者的手工痕迹,却顽强地呈现出一种童稚与率直,他看好的可能就是这种从混沌中解剥出的天籁与难得的天真。他似乎常常想把一种历史性的维度展示予人,这些或许正是激发他唤醒他设计理念的酵母。他诗性,理性,多思考,擅阐发,不同身份的过渡、交叉、融合常常显得自恰。
  有人在为他举杯,他仍常常追问和质疑已经获得的认知。他好奇域外的人如何对待自己遗存,他知道设计决不是简单的文化陈述或符号堆砌,更不是假大空的创意。林盘是从田野中生长出的有机体,先辈蜀人那些择居的策略和宜居的智慧从来都是敬畏自然的。从某种意义讲,留住林盘就是留住历史,而留住林盘,必须留住在那里生活的人,留住须臾不可分离的劳作与生活,这显然是一项系统工程。
  把一件事认真做好,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刘卫兵怀抱着自己的理想,践行着知行合一,正是那个想把一件事认真做好的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罗缋沅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0

查看全部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