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道·四川丨内江市中区:俊采星驰 大千故里

远近文化 2021-8-5 10:17 896人围观 艺术名家

四川,这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地域,是一个无法窥其全貌的整体,它浩如沧海,横跨经纬,有无数的传奇和故事如今仍在沉睡。然而当我们走进四川的区县,宏观的东西突然变得具体,清晰地映入眼中。

△   杨君伟 书

▲ 局部


俊采星驰    大千故里



      四川共有两个区县的命名就叫市中区,一个在乐山,一个在内江。这好像颇为随意的命名,让这俩区县成为了大隐隐于市的“高人”,其实他们本身有着相当厚重的历史,极为丰富的人文。但往往因为其名不扬,即便说遍了他们辖区内的风土人物,却也罕能让人记住,可以说,这是两个被名字耽误了的四川“好儿郎”。

      内江市中区,这里是内江市人大、政府、法院、政协等机构所在地,是内江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市中区是在1985年设立的,比一旁的东兴区还要早上几年。1989年设立东兴区后,以沱江为界,自然地将两个区划分开来。市中区的历史沿革其实与东兴无异,前述已备,讲到这里,我们不如将目光放到它另一个极为灿烂的方面,即市中区的人文。

      内江是个出人才的宝地,而内江市中区则算是宝地中的高地。在这片土地上所出现的人杰,几乎个个都值得大书特书。

      古代,这里出了一位名臣,名为赵贞吉。这个人是被载入《明史》列传的人物,自然有他传奇的人生。赵贞吉小时候就是个学习天才。他一天能读完一卷书,阅读量惊人。二十一岁,他考中举人,在去新都拜访杨廷和的时候,杨廷和夸他:“这孩子是个栋梁之才,我儿子杨慎都比不上。”

      虽然如此,但赵贞吉年幼时心却不在仕途,反倒是崇尚王阳明的心学,想要清修度日。后来父亲强令他去参加科举,没想到中了进士。同众多学子一样,他进入了翰林院,修志学习。其间他还因为劝谏皇帝不要沉迷修行方术而被降了职,其间又去过边塞,出使兰州。

      嘉靖二十九年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俺答南下进犯,直逼京城。明朝只能订立盟约,开放通商口岸,并给予岁贡。赵贞吉觉得此举实在是耻辱,在所有大臣都保持沉默的时候,赵贞吉觉得皇帝应该展开自我批评,广开言路、减轻刑法、军功奖赏增加,以这些方式来增强军力,而不是一味地苟且求全。虽然这话有点逆耳,但嘉靖皇帝还是觉得有道理,所以重重嘉奖了他。

      但嘉奖归嘉奖,议和还是要议和,严嵩便是议和的主导之人,赵贞吉怒气重重去找他理论,严嵩义子出来打圆场,说天下大事应当慢慢议论。赵贞吉破口大骂:“权门犬知道什么天下大事!”这一句话可把整个严党得罪了个遍。从此赵贞吉开始了他的坎坷仕途。之后的十几年中,他一直被严嵩打压,最艰难的时候,他被贬广西,上任途中大病一场,瘦得只剩皮包骨。到后来,严嵩干脆将他的官职都夺了,赵贞吉便在新都桂湖之中讲学,闲暇时游览内江各处名刹古寺。

      赵贞吉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与杨慎、任翰、熊过并称“蜀中四大家”。他的两道上疏被人称誉超过贾谊,一生之中五百余首诗作留存也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光彩。他的诗斩钉截铁,颇为豪壮。随便读来都有一种昂扬的斗志。因为他曾经去过兰州边塞,因此这种斗志之中又有种肃杀和萧条。那种压抑的戍边场景,结合他十年来的痛苦宦海生涯,让他的诗又变得沉郁。如他的名作《望紫柏山》中:

紫柏山前车马道,道上鸿尘灭飞鸟。

京洛红尘多更深,英雄着地皆平沉。

△《望紫柏山》 杨君伟 书


      他的歌行体却与他的律诗不同,充满着恣睢飘逸的瑰丽想象,天马行空,但有颇为厚重。他曾去游过华山,在那里留下过一首歌行,大有太白风范。


望华山,迢迢千仞不可攀。

青莲削玉浮云外,白雪堆盐翠霭间。

翠霭浮云度飞鸟,黄尘青镜春风晓。

银甲弹筝芳草傍,金槽压酒垂杨道。


△ 杨君伟 书

△ 局部


      嘉靖皇帝驾崩之后,新即位的明穆宗颇为器重赵贞吉,不仅复了他的官职,而且让他掌管礼部,代祭孔子,为太子讲经。一年之后,更让他进入了内阁,成为宰辅之臣。在穆宗的有力领导之下,加以赵贞吉、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努力,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史称隆庆新政。这样的知遇之恩也让赵贞吉无比感动,数年之后,明穆宗竟染疾而崩,赵贞吉哭到水米不进,就此落下大病。后半生也因伤病多在家著述。六十九岁那年,他端坐而逝,明神宗为之辍朝一日,以告慰其灵。

      在近代,内江市中区也有众多的名人志士,尤其在辛亥革命到来之际,内江这座城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在这其中喻培伦无疑是内江人民最为熟悉的一位。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故事是内江永远流传的话题。

      喻培伦出生在市中区的文英街,他家正是做甜城本地糖霜生意的,儿时也算生活无忧。但在那个愁云惨淡的年代,清政府腐败无能,喻培伦的父亲本来在督办盐务,在对清政府失望绝顶后,毅然弃官。这一举动在年幼的喻培伦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原来为了民族大义,利益和官职都是可以抛弃的。

      在他十三岁那年,义和团率领数百人攻打县城,资中义和团纷纷响应,那种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场景又让他感到震撼。

      他内心进步的思想逐渐觉醒,他甚至给自己刻了一方名为“世界恶少年”的印章,以此展现他内心的狂热。

      十九岁那年,他东渡日本留学,专攻化学,抱着实业强国的想法,他很善于刻苦钻研。喻培伦有个弟弟名为喻培棣,同他一样,有强烈的投身报国济世的思想,1908年,喻培棣给他发电报,称自己要去参加同盟会河口起义,喻培伦大为支持。然而河口起义最终失败,喻培棣受伤逃出后,在新加坡救治,同盟会吴玉章等人非常关切,还寄来医疗费用。喻培伦甚为感动,不久后便也加入了同盟会。

      1910年,同盟会让喻培伦、但懋辛、黄复生秘密回国刺杀清朝大臣端方,然而意外未果。不久后,他们又潜入北京,准备刺杀摄政王载沣,结果事情败露,喻培伦仓皇逃亡香港,在那里以行医贩货为掩护。广州起义前,他被指派为执行员,连夜赶制炸弹。喻培伦对机械类有着天生的敏感,而且他专业是化学,又学过医,一切都为他制造炸弹形成了顺理成章的铺垫。在加入同盟会后,他便是组织中有名的“炸弹大王”,尽管自己都被炸残,但他仍投身于此,奋不顾身。

      黄花岗起义,是喻培伦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起义爆发。喻培伦带领四川籍同盟会成员攻打数个清政府机关,他的炸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攻打总督衙门时,将衙门的外墙炸塌,同盟军鱼贯而入。然而在数个小时后,他们遭到了清军的增援,喻培伦登上女墙,向下投弹,炸死清军无数。暗夜之中,炸弹的火光发泄着他的怒气,也燃烧着他的生命,那时的喻培伦风头无两。然而清军越来越多,同盟军战友也死伤惨重,喻培伦一直战斗到天光破晓,弹尽粮绝,直至重伤被捕。

      在临刑前,喻培伦面不改色,高呼“头可断,学说不可绝!”“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遂英勇就义。

      孙中山后来封他为大将军,1930年,内江曾建起一座“喻大将军祠”,便在市中区中央路上。其中有副对联颇为精彩,乃是书画名家公孙长子所撰:

一击未中,转而图南,丙午以还,同志皆后辈;

三全开始,不堪言国,零丁若此,惟我语先生。

△ 杨君伟 书


△ 局部


      内江是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所以若说人物,便不能不说书画人才,而说到这个方面,毋庸置疑,第一个想到的定然是张大千。



      在中国美术史上,张大千是一座永远绕不过去的高峰。他画工奇特,技法高超,在巨匠频出的近代,张大千依然能够名列前茅,成为徐悲鸿口中的五百年来第一人。而且不仅在中国画坛如此,他半生游历海外,也将国画艺术传播至世界各地,国际声誉颇高,西方艺坛尊其为“东方之笔”。

      1899年5月,张大千出生在市中区,小时候他经常看母亲做绣工时勾画花色和图案,这成了他的绘画启蒙。张大千读中学的时候,一次放学回家的途中被土匪掳上山去,匪首见他识字,便强令他留下做个师爷。百日之后,他终于在家兄的帮助下逃离。但经此一事后,他也无心上学,决定跟着二哥张善孖东渡日本学习印染。

      这位张善孖也是个值得一说的人物。在张家,张大千排行老八,张善孖是老二,他比张大千大17岁。在张大千出生那年,张善孖顺应反洋教活动,带领一百多人在大足攻打天主教堂,成为当时重大教案之一。不久之后,他前往日本留学,学习经济。两年后,张善孖加入了同盟会,后来他参与了四川保路运动、倒袁战争。然而讨袁失败,他也成了通缉犯,又只能再度逃往日本,直到袁世凯死后才又短暂回川。不过这时刚好碰上张大千被土匪掳去一事,于是这一次回到日本时,张善孖带上了这个小弟。

      张善孖善于国画,而且已经小有名气。在去日本的这段时间里,他发现自己这个弟弟天赋异禀,在画画上完全不输自己。闲暇之余,便倾囊传授自己的画艺。从八大山人到时人作品,张大千观摩临习,进步飞快。后来他模仿的画作就连黄宾虹这样的大家都看不出端倪。后来他跟随张善孖前往南京,与众多文人墨客来往频繁,逐渐在文学和绘画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张大千这个名字开始不断冲击画坛,形成一股强有力的风卷。

      1927年之后,张善孖不再涉足官场,他同张大千创立了黄社大风堂书画研究院,世称大风堂。他善于画飞禽走兽,尤其是虎,惟妙惟肖。张大千也是画坛大师,功力颇厚,有二人坐镇,一时门生无数,声名鼎盛。张善孖和张大千也带着学生们周游山水,这一时期精品频出,如《十二金钗图》。

      1928年,29岁的张大千结识了北方国画大师溥心畬,两人的会面成为画坛佳话。南张北溥的名头一时无人不知。

      溥心畲对张大千有着很高的评价,他曾在张大千的照片上题诗:

滔滔四海风尘日,宇宙难容一大千。

却似少陵天宝后,吟诗空忆李青莲。


△ 杨君伟 书

△ 局部

      1932年,张善孖和张大千移居苏州,张善孖饲养活虎,以此写生。不过四年之后,张大千便独自移居北京颐和园,在那里长期画荷花。一南一北,兄弟二人各自为安,也各自在艺术的领域开辟天地。

      这样静谧的时光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张大千落入日寇的封锁,他费尽心力逃离北平,来到重庆。张善孖也不得不放弃老虎,逃离苏州。兄弟二人在重庆碰头,共同创作了《忠心报国图》等一系列现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作品。二人还举办抗日募捐画展,将所得收入全数用来赈济灾民。在那之后,张善孖又在全球多处展览,所得钱财超过百万美金,但几乎尽数捐给国家抗日。

      这一时期,张大千多居住在四川青城山上,虽然隐在深山,但也同兄长一样,他的画作都义卖之后捐助抗日,而且这时候的张大千画量惊人,一日最少两张。在这样高强度的作画之下,张大千仍在不断思考,有感于青城山滴翠的绿意,他让已经失传上百年的青绿山水画法重现于世,引起画坛震动,之后,青城山上拜访他的来客更是络绎不绝。

      1940年,张善孖不幸辞世,各界纷纷哀悼。著名军事家张治中为他题写了一副挽联:


载誉他邦,画苑千秋正气谱;

宣劳为国,艺人一代大风堂。


      一年之后,张大千在蜀中名人严谷声的资助下,前往敦煌临摹壁画,在这里,他开始苦行一般的生活。在大漠之中,他蓬头垢面,但画笔却无比精准,三年之中,他临摹了两百七十多幅作品,耗费了上千斤昂贵的绿松石。当这批临摹画作在成都提督街展出的时候,成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文化盛事。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频繁在北平、上海、成都之间来回展览画作,并且参加了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巴黎、伦敦、日内瓦等地举办的画展。可不久后,解放战争爆发。张大千前往印度办展,从此便开启了他后半生漂泊海外的生涯。

      在海外,他曾到过许多国家,也有过多个住址。他的画作广受世界人民欢迎,真正成为一名世界性的艺术家,甚至受到外国元首接见,国际影响日益巨大。1956年,张大千在法国尼斯港与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会晤,互赠作品,在西方的报纸上,这次会晤被报道为“艺术节的高峰会议”以及“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时代”。他的泼墨山水恣意豪放,但又无可复制,成为画坛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他晚年时期回到台北,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致的园子,名为摩耶精舍。在这里,他会亲自下厨做菜给友人品尝,也会侍弄园林,钻研画艺。83岁那年,他还没来得及给最后一幅长达数米的鸿篇巨著《庐山图》题跋便与世长辞。

      人们喜爱张大千的画作,也更爱这位爱国画家的生活,他所创立的菜品是人们尤为喜爱的珍味,无论从哪里来,也不能不尝一尝大千风味菜的鲜香。全世界有多个地方都是大千故居地,但只有内江是大千故里。张大千是内江最亮眼的一张名片,无论多久都定然如此,便如张大千的人生信条一样,永远不作改变。




七律·市中区

望川

从来登高望百景,到此聚目向人文。

血溅轩辕英烈义,笔摹飞天宗师心。

青城有志思报国,壮士同盟奠英魂。

长街今已甜如沁,且尝风味忘归程。


▲ 《七律·市中区》 杨君伟 书

▲局部  


四川,这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地域,是一个无法窥其全貌的整体,它浩如沧海,横跨经纬,有无数的传奇和故事如今仍在沉睡。然而当我们走进四川的区县,宏观的东西突然变得具体,清晰地映入眼中。


请与我们一起探寻183个不同的天府人文密码。


书法/杨君伟    文/望川    美编/不二甜   图/网络   


文化远近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作者: 杨君伟 望川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