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成都的街你知道多少?(二)

四川文化网 2016-1-17 19:49 3176人围观 四川文旅

    相当于中原的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 ...


  [皇城坝。]
  相当于中原的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 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成为“巴蜀文胆之所在”。贡院中主体建筑为“明远楼”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轴线建造在“蜀王府”宫殿旧址上。东西两边则为鳞次栉比的考棚。“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彻底走向消亡。修筑起了万岁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更名为四川省展览馆。 1999年,拆除广场中间的绿化小游园,人民南路广场更名为天府广场。
  [金牛坝。]
  在成都西部。据《括地志》“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遗蜀。蜀王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致之成都”。后秦遂从石牛道(别称金牛道)灭蜀。后世相沿此坝曾是放置石牛的地方,故名。
  [华西坝。]
  得名缘于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于此建立,“华西坝”的称呼亦缘于此。“华西坝”是民间俗称罢了。另一个民间说法为“五洋学堂”,因该大学是由英、美、加三国五个基督教会所创办。
  [槽营坝。] ★
  在武侯祠侧后,传为蜀汉时养马处,相沿为名。
  [洗面桥。] ★
  洗面桥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与武侯祠东西相望,当年刘备出兵讨伐东吴时,出成都南门又想起关羽之死便痛哭流涕,士兵也无不怀念关将军,于是全军军姿虽齐但士兵脸上都挂有泪痕,刘备便命将士用河水洗面,自己也立马桥头无比感慨。
  [万里桥。] ★
  李冰在成都二江上所建的七桥之一,后名“长星桥”,或名“星桥”。蜀汉以后称万里桥,改名原因,一说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送费祎使东吴去联系吴抗魏。送到桥边登船,费祎深感责任重大,说“万里之行,始于此也”;一说诸葛亮送东吴使臣张温在此返回江南时说“此水下至扬州万里”,所以改称星桥名万里桥。该桥原系石礅木板,宋乾德中改建成石拱桥,后毁于战火。现在的七孔桥是清康熙五十年(711)重修的,桥头向城门处,原立书“万里桥”石碑(早不存),这座古桥在乾隆四十八年(1784)扩建大城后称南门大桥。1996年拆除新建后名南门桥。旧桥石材移到锦江上游的青羊横街南头重建,恢复原望仙桥名。
  [星桥街。]
  新莽时,改汉制郡守为卒正,改蜀郡为导江,公孙述为导江卒正,据成都称帝。南门大桥(市桥)为七洞,上应七宿(日、月、金、木、水、火土)又称七星桥,称号为星桥。汉光武帝(刘秀)为统一汉室大业,遣师征讨,自广都(今广汉)进成都城下。公孙述拒战于星桥,阵陷述亡。马援曾讥诮公孙述不识大局乃井底之蛙耳。望江楼公园崇丽阁长联“鸣井底蛙”句,即言此事。
  [九眼桥。]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2)于一龙任四川布政使时,修建于两江汇合处,其西为古合江亭、迥澜塔等名胜,是古人送别之所,宋、元人留下不少诗作。亭、塔毁于明末战乱之中。清代初年,仿照合江亭的结构,向东迁移一箭之远。光绪年间,增建崇丽阁。后又配上薛涛井,枇杷门巷等有关薛涛的古迹,形成今天的望江楼公园。
  [万福桥。]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高骈增筑罗城,引郫江水绕城北向东汇合,现名府河。桥址在今人民北路大桥附近,建于[清代]光绪十三年(1877),桥头有“万福来朝”匾额,故名万福桥。另有一说,言附近有一佛庙,号净众寺,建于[宋代],内有张益州张方平,制益州有惠政,人民画像祀之(见苏洵《老泉集》)。后改为万佛寺,再改为万福寺,桥因寺得名。
  [金仙桥。]
  在西门外,传明代有仕女出嫁过此小沟,上下困难,后遂捐资建桥名金花桥,民国时因与金河街金花桥重名,故改此桥为金仙桥。
  [五丁桥。]
  战国时期,秦王很想攻打富庶的蜀国,然而,苦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计划不能实施。为了能够顺利灭掉蜀国,秦王想出了一个计策。一方面,他派人给蜀王送去了一个秦国美女,这个美女深得蜀王喜欢,然而,她却因思乡而每日忧郁。为了缓解美女思乡之愁,蜀王派人修建高台让美女登高远望故乡,并满足美女对于金银珠宝无限制的欲望,这些导致蜀国国库极度空虚。另一方面,秦王又派使者告诉蜀王,秦国有两个会生金蛋的石牛,打算送给他,但是,到蜀国的路太难走了,得蜀王自己开路去搬运回来。蜀王派使者去秦国探察实情,发现石牛果然能够生金蛋,蜀王遂令人修建从秦国入蜀国的道路。道路修好了,派了五个大力士才将装有石牛的车拉回蜀国,到了成都以后修一桥以通行,人们后称之为五丁桥。然而,石牛虽运回来了,也并不能生金蛋,随之而来的秦军却一举灭了蜀国。
  [青石桥。]
  唐代跨金水河的八桥之一,旧名龟化桥。前蜀王王建于永平四年(公元914年)9月曾斩宝历寺僧人于此(引《蜀梼杌》)。桥用青石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以为名。
  [驷马桥。]
  在北门外,传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第二次去长安过此,曾在升仙桥侧的送客观门额题“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华阳国志》)。后来司马相如作中郎将时,果乘驷马驾车回到成都,实现了他的愿望,后遂称升仙桥名驷马桥。正式定名应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京镗作地方官时,见《驷马桥记》。
  [苏坡桥。]
  是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而得名。东坡在哲宗时回眉山老家,因遇洪水遂道访“万花庄”种花老人,住悦来店,还为该地士子讲学,走时捐资修桥。他死后人们为纪念他曾倡建的桥名苏坡桥。
  [送仙桥 · 遇仙桥。]
  送仙桥距青羊宫不到三百米。史书称:位于成都西门的青羊宫,是古代成都一处有名物资交易市场,最早称为青羊肆。东汉杨雄著《蜀王本纪》载,老子为关令尹著《道德经》后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宫寻吾。”关令尹到此见一童子系一对青羊,以为是老子化身,唐代建庙观,成为成都历代最热闹的地方。于是,就有了三月三各路神仙来到这“二十里路香不断”的青羊宫、浣花溪与民同乐共赶庙会的传说——有人在迎仙桥看见何仙姑笑口微露,撒下五彩斑斓的鲜花;有人在遇仙桥碰见骑驴的张国老与吕洞宾在观赏蜀人的蜀绣竹编;大户人家在“赛宝会”上把稀奇珍贵的金戒指、玉镯、珍珠玛瑙,古董字画扎成元宝,夸富斗奇,小孩子就在猜想:那些捏面人的、卖糖画的、放风筝的手艺人,会不会是下凡的神仙呢......时辰到了,神仙们离去时,站在恒古不变的送仙桥头,向桥下的河中,抛撒着人间的万千珍宝。千百年来,人们就在送仙桥的“摸底”河畔,寻觅触摸历史留下的厚重积淀,成为清丽迷人的川西坝子上,一处最具地方民俗的景观。
  [合江亭。]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剑南道西川节度使韦皋在从城西北角引水入城凿解玉溪后,又在二江汇合处建合江亭及楼阁台榭,种植花木,成为当时游览饶别的胜地,到了宋代船舟停泊于向,非常热闹,成都知府吕大防还出资命人修葺江亭,辟为船官治事所,供宴饮游乐之场所。宋末亭毁,明代于其地建锦官驿,清初改在府河东岸后仍用原名,亭址已是一片废墟。1988年市城建部门决定在合江亭旧址兴建新亭,次年落成。
  [子云亭。]
  即杨雄的宅遗址,原为成都县属,清代建有小亭,名子云亭。抗战中随县府迁西门外茶店子。“文革”后期,因修运动场拆毁。
  [成华区。]
  五个城区得名也各有“名堂”:锦江区因锦江而得名;青羊区因青羊宫而得名;金牛区因金牛坝而得名;武侯区因武侯祠而得名... ...那成华区呢?从历史沿革来看,该区是原成都县与华阳县交界地区,境内有成华乡、成华堰等。从解放后的地域特点看,该区是我市工业精华区,有许多人才、科研精华,故名成华区。
  [锦官驿。]
  唐代监造,检验蜀锦的官衙在此。明、清为成都东去水陆驿站的起点,有锦官驿街故名。
  [龙泉驿。]
  出成都东第二个陆路驿站,因坐落于龙泉山山麓,故名。今成都有龙泉驿区,由于“驿”为“驿站”之意,故一般简称为龙泉。
  [洛带镇。] ★
  三国蜀汉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本为落带,场镇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建筑物大多为清代与民国风格。受湖广填四川影响,现在为客家人聚居地。
  [天回镇。]
  这个地名的来历很传奇——当年唐玄宗与杨玉环不是在马嵬坡被迫生离死别了,然后唐玄宗先生一路继续向蜀,走到天回镇这个地方,忽然接到朝廷传来的捷报已平定叛乱!请玄宗先生回长安!于是,唐玄宗立即调转马头,从此返回长安从此以后,就敕名“天回镇”
  [黄忠村。] ★
  西郊营门口乡的黄忠村是因清道光五年(1825)农民犁田发现黄刚侯墓碑。双流刘沅为之修墓建祠,沅子刘桂久撰写有“北伐数中原,溯汉中王业所基,唯公绩最:西城留墓道,与昭烈庙堂相望,有此祠高”的对联。对这位老不服老,仍能跃马挥刀,驰骋疆场的老将军给了很高评价。
  [九如村。]
  得名于《诗经》。“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等语句就是后来“寿比南山”的来源,诗中连用九个“如”字,表达当时取名人希望福寿延绵。
  [状元街。]
  得名与著名文人杨升庵有关。四川历史上共有17名状元,杨升庵便是其中一位。状元街位于人民南路的红照壁十字路口以东,街上有一座护国寺,护国寺侧有杨升庵在成都城内的故宅,所以街名为状元街。
  [方正街。]
  这条街名容易让人误解,以为方正街就是条方方正正的街道,其实,这里的“方正”是因为纪念方孝孺而得名。方孝孺是明初著名学者,有“天下读书种子”之誉。年轻时即受到朱元璋的称赞,蜀王朱椿特地将他聘到成都的蜀王府中,请他担任自己儿子的教师,并专门为他修建了名为“正学”的书斋,从此一般人都尊称他为正学先生。后来,成都官民在蜀王府的授意之下,将昔年方孝孺在成都时所居住的街道改名为方正街,以纪念这位被称为正学先生的方孝孺,“方正”二字即是从方孝孺与正学先生而来。
  [天祥街。]
  原名天祥寺街、天祥寺横街是因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得名的。民国时期,天祥寺被改建为学校,寺庙不存在了,地名却留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纪念文天祥的祠庙有几处,都修建在与文天祥生平事迹有关的地方,或称为文信国公祠,或称为文丞相祠,只有成都称呼为“天祥寺”,而成都的天祥寺也是全国唯一一处既不是文天祥家乡或故迹,又无文天祥后人的祭祀文天祥的寺庙,这充分体现了成都文化的包容性。
  [君平街。]
  据《蜀中广记》引《博物志》相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沿着一条河行走,最后来到了河的源头,看到一个女人在织机前织着布,一个男人则在放牧着牛羊,一幅安宁祥和的生活场景展现在他的眼前,让他非常向往与留连。然而,织布的女人却告诉他,这里是仙境,凡人不该来的。当他想要进一步问这里是什么地方的时候,织布的女人从织机下拿了一个石头对他说:“你拿着这个支矶石回去询问严君平吧。”然后不再多言。张骞拿着支矶石回人间找到了严君平,渊博的学者严君平详细地询问了张骞得到石头的日期,告诉张骞那天他正好观测出一颗客星闯入了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支矶石其实为一陨石,神话为这颗来自天外的陨石添上了许多传奇的色彩,支矶石后来被人们修了庙宇供奉起来,所以,至今得以保存。而学者严君平相传后来得道成仙了,他所居住过的地方,人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了君平街。
  [家珍巷。]
  青白江区城厢镇的家珍巷,因有纪念辛亥革命前夕刺杀清宗社党魁良弼而牺牲的彭大将军家珍祠而得名。
  [康庄街。]
  因有康公庙而得名。元代末年成都因战争而残破不堪。名朱元璋封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先派康太监(泰宁)来成都修蜀王府。康来后首先疏通河沟,然后采石烧砖,择城中高地建王府(后称“皇城”,清明贡院),耗资较大,太祖误认为康吞蚀公款将其处死。不久成都遇特大洪水,因沟渠畅通未遭灾害,居民感康之功,自动立祠崇祀,朱椿就藩后为顺民意,便正式建祠,以示昭雪,现祠已改建,街也改名为康庄街了。
  [宋公桥街。]
  此街因临通往明初学者宋濂墓的石拱桥,故名。濂字潜溪,在来川途中,死于奉节县,朱椿迎柩置华阳安养乡。成华二十二年(1486)葬于静居寺侧,后改寺为潜溪祠。清乾隆时改祠为潜溪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迁城内梨花街,辛亥革命后改为华阳县立中学。
  [祠堂街。]
  康熙五十七年,八旗兵为年羹尧将军建生祠,年获罪后将祠改名武圣宫,后仍以祠堂为街名。
  [落酱园巷。]
  光绪乙末(1895)科状元骆成骧宅在此,后名骆状元巷,不知何时皆为今名。
  [岳府箭道街。]
  系清乾隆十四年(1749)四川提督岳锺琪住宅在此,故光绪时名岳府箭道街,简称岳府街。三十年(1904),川汉铁路公司设此,成了川人保路同腐朽清王朝斗争的指挥地。
  [宁夏街。]
  原系清雍正六年(1728)盛九功带西北军入城后的眷属住地,称“盛家口”。盛原籍常熟,其父瑛为天津总兵,后入宁夏籍,因故名宁夏街。
  [将军衙门。]
  得名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这里特设成都将军一名,为统治满蒙旗兵的最高长官。大清时的少城有三个级别: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和城守卫衙门。现有将军街。
  [督院街。]
  原是明代巡抚督察院衙门所在地,明末被火毁。清初重建,初为巡抚署,到乾隆十二年(1747)出于政治需要,在四川设督理军民要政的最高长官总督,驻地称“制台”衙门,街名称为督院街。
  [提督街。]
  清代在四川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地方高级军官。今市工人文化宫就是当年提督衙门,后称此街名提督街。
  [藩署街。]
  四川布政使署,一般称为藩署
  [藩库街。]
  藩台既主管官吏线粮就得有相应库房收藏版籍图书、钱粮布帛,故在藩署街之北建广济库,布库大使,司出纳,号藩库厅,街亦因此得名。明清制度,一省首府收藏的银钱粮布,应保证全城闭城三月不闹饥荒,所以全街都是风火高墙库房和厅官衙门、库丁营帐,由此派生得名。清代晚叶,外强勒索,割地赔款,四川每年上万银两由此汇聚递解押京。辛亥革命时,曾在此街发生清兵入城抢掠藩库纵火事件,附近居民亦被洗劫一空,造成“打启发,抢藩库”惨案。
  [布后街。]
  四川布政使署,署后形成的街,称为布后街。
  [厅署街。]
  明制,中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第一把手,称为尚书,俗称堂官,每部有两员副手,称为侍郎,俗称厅官。坐堂议事时,堂官居中,厅官坐到左右。到省、府、州、县,巡抚、知府、知州、知县等称为正印官,俗称正堂,辅佐官员称为厅官,俗称右堂。这类小官也有衙门,距正堂官衙不远,故以厅署衙门命名,街也因此得名。
  [都司巷。]
  都避是清代武将的职称。成都都司任务是管理治安,负责侦缉盗贼,扑灭火灾,街因有都司衙门而得名。又一说都城隍上任,走到这里,五鼓鸡鸣,故在此修有都司庙,留下都司巷街名。
  [盐道街。]
  清代还设掌管一省食盐生产及运销事务的长官,称为盐茶道,道署驻地形成的街称盐道街。
  [学道街。]
  明代主持一省学政和考试的主考官称学政,又叫提学道、学院、学台。到清代,为尊重教育,将学台职称更为“钦差提督学院”。全川以至云南、西康、贵州等地需要经史子集一类书籍,大多由此街印出运送。一进此街,便有薰薰学风之感。
  [南府街 · 东府街。]
  在雍正九年(1771)到乾隆十二年间,曾经设四川总督行署府,在府南形成的街称南府街,东面称东府街。
  [笔帖式街。]
  在大慈寺附近还有一条难以理解的街名一笔帖式街。笔帖式系满语“士人”之义,为总督署下机构,掌管满文翻译及奏章文书之事,官员必由旗人担任。
  [总府路。]
  明都指挥使司称总府,府衙设此,因名。
  [署前街。]
  成都县署在街北,因名。
  [城守街。]
  清制省城治安警卫事宜由游击办理。游击在武官品位中,高于都司。所辖兵丁,白日在街巡逻,夜晚守护城门,类似武装警察,职权甚大,可以入民宅搜捕罪人。游击衙门又叫城防守御衙门(省图书馆后门位置),街弈因此得名。
  [爵版街。]
  清代旧制设有布政使司署,亦称藩台衙门,管一省的人事及钱粮等工作。署内照例分成收藏钱粮、布帛及图书的许多库房,其中有一“照磨厅”,即掌管核对文卷之事,兼制“爵版”即文武官员的名片事。这种名片上印官员的姓名、学位、官衔、籍贯、简历等内容,用于晋见、拜访,起证明身份作用。收藏这种印制名片的木板库房称“爵版库”,后来库房附近地方形成街道,便命为爵版街。辛亥革命时,由于清兵入城骚扰,纵火焚库,藩台衙门的部分建筑由此起了变化,爵版街也因为音讹字误而名脚板街了。
  [指挥街。]
  明成都卫指挥使司署在此,因名。
  [前卫街。]
  明成都设五卫,前卫驻此,因名。
  [龙须巷。]
  旧时,督院街总督衙门对面,有一绝大照壁左右各有小巷一条。人们把总督衙门拟为龙,二小巷为龙须,故名龙须巷。
  [南台路。]
  明季在宋代中园址建有别苑,张献忠入成都后曾统兵驻此,称御营,并筑土台,后称“南台”(已毁),因以为路名。
  [马道街。]
  在城东、南、北,原有六条马道,供马队走马练习之用。现在的马道街,原名平安桥南街,靠近城中西华门处。清代各大衙署最初都在城池西南角的少城。文武官员上衙均骑马(后文官才改坐轿),这条街乃进出少城必经之地,故名马道。辛亥革命后,城市人口增加,扩建为街道,取名马道街。清化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时,各县武生到省城赶考,也在这里骑马、射箭、举石、盘刀,总会吸引很多人赶来观看,热闹非常。
  [走马街。]
  街的拐弯处是清化都督衙门,城北、城西官员上院的马队在此街停下,官员进见都督后,徒步回来在此上马,因而得名。另一说法是此街民房上塑有泥马二匹,清初一夜,并未下雨,忽走掉一匹,故留此街名。
  [东马棚街 · 西马棚街。]
  在少城内。原系四川将军统率满、蒙骑兵养马之志。棚为篾棚,高大宽敞,无一住户。现在街房,均是辛亥革命后陆续修建的。
  [较场坝街 · 点将台街。]
  清代以前,城内驻军均在东、南、西、北较场,官衙兵署仅少量兵丁。较场内除官兵营帐住房外,主要陈设刀、弓、石及马,供练习武艺之用,因此,较场均系开阔平地。清代中叶,枪炮装备到军队,东较场即辟为靶场。为适应野战,在城外设有较场坝临时军营和点将台。这些永久性设施为街名奠定了基础。成都又系省会首府,驻军较多,故较场坝、点将台地名不止一处,街名则各限一条。 成都四个较场,历史悠久,都有不少可传之事,甚至可以写出专著,介绍沿革和佳话。
  [马镇街。]
  清军马队,八旗骑兵驻在少城,但汉营马队和往来公文传递的驿站马队,却集中在城东的城墙内侧(辛亥革命这些地区,如东较场、城隍庙、马镇街等均已建起街房),管理马队的机构的衙门在今第五中学,街亦因此得名。
  [武城大街。]
  守备成都的游击、都司衙门(相当于现警备司令部和公安局)均在城中,设有分理机构于此街,故名武(装)城(防)大街。
  [教练所街。]
  清末,仿效外国在城市设警察,维护治安。每省设巡警道一名。四川第一位巡警道是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周孝怀。他开办巡警教练所在此。街亦因此得名。周爱题字补壁,杜甫草堂内现存的青花“草堂”影壁的“草堂”二字,就是周题写的。
  [大福建营街 · 小福建营街。]
  清初,清军福建、宁夏籍士兵奉派入川,扎营于此,街名得以流传。
  [东半节巷 · 西半节巷。]
  也以自然态势得名。西半节巷靠近羊市街,东半节巷在东城根街南口,是两条很短的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死胡同。
  [栅子街。]
  有两条,一靠黄瓦待,一近斌升街。均为[清代]旗兵居住区。街口设木栅栏,晨开夜关,用以防盗。街以此设置命名。
  [双栅子街。]
  其街原为通向城外的排水沟。为确保城内治安,防止宵小之人潜入,每隔不远,设有木栅。这里靠近藩库(布政使司的仓库),防犯倍严,设两座镶铁栅栏,故有留名。
  [黄瓦街 · 红墙巷。]
  原均少城兵丁胡同。昔民间盖房,习有青砖灰瓦。有两侯爷,家业破败,竟以建庙宇才用的红砖砌墙,黄瓦盖顶,特别引人注目,遂为街称。清寂堂诗有“柳从黄瓦街头发,花向红墙巷口看”句,描写闺里风光,历历若画。今之明媚,尤胜昔日。
  [青羊肆街。]
  现名青羊正街。这是成都较古老的一条街道。肆,就是铺子、商店集中的市场。两千多年前,成都是以青羊肆为中心的城市。公元前316年,在青羊肆东北方向建筑成都城市,青羊肆成为郊区。唐代,浣花溪一带遍植梅树,是有名的风景区。唐末僖宗为避黄巢起义逃到成都时,青羊宫被神化为道教老祖太上老君李耳(名聃)升天发祥地而得到渲染、神化,街名一直流传下来。
  [炮厂坝街。]
  火药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之一。清代,在成都造牛耳大炮,留下街名。清代末年,旧成都号称“两根半烟囱”,指全城没有工业,烟囱少见。其中一根就是炮厂的烟囱。这根烟囱日夜喷吐黑烟几十年,因为不管是清廷,还是随后踞厂称霸的各路军阀,都需要枪炮来维持其反动统治啊!
  [天涯石街。]
  在今天涯石南街80号内,为一粗红砂石,上宽43厘米,下宽105厘米,厚27厘米,是古蜀国大石遗址之一,据《四川通志》载天涯石“曳之若摇摇可引,撼之则根不可穷”,对于埋根于土中多深,无法知晓。关键于天涯石的来历,估计在我国殷、周之际,古蜀国已进入阶级社会时,阶级压迫相当残酷,每遇王死,则立大石以志其墓。据史载与考古证明,立大石为墓志,是古代川西各部族的普遍现象。成都平原是由断层堆积形成,表层并无大石存在,像天涯石这类大石必须从较远山区搬运出来。试想在当时交通工具极其原始、落后的情况下,这要用多少奴隶的劳动才能完成!现存的天涯石成了三千多年前蜀国奴隶主残酷压迫奴隶的罪恶见证,同时也是奴隶们伟大创造力的纪念物。
  [支矶石街。]
  成都支矶石街并不大,然而,这条街却因一块陨石的降落而闻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现今支矶石街里掉下来一块陨石,说来也奇,这个陨石的形状像极纺缍,凑巧的是中间还有凹陷的一个小坑,这就使它更像是拿来插在织布机上的纺缍了。好稀奇的成都人民纷纷前去看这块纺缍石,说这个石头是织女织布机上掉下来的。当年,老百姓认为这是一块奇石,曾建一庙将石供于庙中。于是,陨石坠落处的街道就被人们称为支矶石街。对于支矶石街名的由来又有一说,与君平街的来历相关,相传这是由张骞从织女那里拿来的垫织布机的石头。关于这一点,将于君平街名考里讲到,这里则不赘述。
  [少城路。]
  所谓少城,即小城也。清代八旗子弟到成都以后,当时聚居于现今少城路至支矶石街一带,在这里他们筑了一个城中之城,谓为少城,后来,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下来,就成了今天的少城路。
  [鼓楼洞街。]
  成都的鼓楼虽已拆除,但因有方位意义,至今仍留有鼓楼洞街名。从鼓楼往南名鼓楼街,正北称鼓楼北一街,再延伸有鼓楼北二街、三街、四街。
  [陕西街。]
  原名芙蓉街,与梨花街相邻。“湖广填四川”时,旅川陕人在此建立会馆以祭祀祖先,为扩大影响、提高会馆知名度,他们凡遇小孩便给点小钱,教其唤此街为“陕西街”。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而与之相对应的梨花街名则保留至今。
  [三多巷 · 三多里。]
  表现了成都人祈求和祝愿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愿望。
  [暑袜街。]
  因在明、清时暑天穿的薄布袜而得名。据明代宋濂《云间据目钞》一书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袜,极轻美,远人争购之”。这说明暑袜兴自明代。成都这条街原也是有毡袜的商店,后因轻巧凉爽的尤墩布袜推广传播,便开始生产薄布袜,俗称暑袜,由于布袜畅销,商店增多,加之穿用夏袜的时间长,故称此街名暑袜街.暑袜街由于谐音,一度被讹称水花街,但也另有一说,认为是附近三义庙内有一井常冒水花的缘故。
  [茝泉街。]
  “茝”(音止)是个生僻字,按形声难以读准,书写也容易将茝的下部写成“臣”它的本意为香草。为什么要用这个字来名街呢?因为那块地方,在清康熙、雍正时,已形成交易十分活跃的东门外猪牛市场,但卫生条件很差,是一块又脏又臭,常遭火灾之地。乾隆壬戌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顾汝修,特为此处命名“茝泉”街,取茝以(香草)压臭,以泉克火之义,相沿至1981年。在地名普查中,才按群众建议,将“茝”改为“芷”,意义相同,按形声也容易读准,书写也不会错了。
  [和平路。] ★
  今和平街原名子龙塘街,因赵云故宅在此,并有大池称子龙洗马池。清同治时四川总督骆秉章因镇压太平军领袖石达开有“功”,官拜大学士,死后建“骆公祠”,后为街名,解放后易名为和平街。
  [同仁路。]
  民初办同仁工厂收旗民习艺,取“一视同仁”之义。
  [大学路。]
  得名缘于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于此建立,“华西坝”的称呼亦缘于此。只是大学路是正式街名,而“华西坝”却是民间俗称罢了。另一个民间说法为“五洋学堂”,因该大学是由英、美、加三国五个基督教会所创办。
  [东垣街。]
  清末警官为陈东垣住此,陈为人正直,死后居民便以东垣为街名。
  [五世同堂街。]
  乾隆有张某五世同常居此,经国史馆董诰书“五世同常”匾后,故名。
  [抚琴台街。]
  在西门外,曾误传为司马相如扶琴台遗址。1942年因挖防空洞发现,实为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但今仍以抚琴台名街。
  [古中市街。]
  系汉代“州市”遗址。唐代扩筑“罗城”后,形成城中市场,故后以古中市为街名。
  [金马街。]
  原系蜀王宗庙所在地,祀地方金马、碧鸡神,汉宣帝曾派王褒使益州致祭。今尚存一红色石柱于井旁,传系金马祠建筑遗物。
  [天成街。]
  清末威远人吴天成在此办机器工厂,因名。
  [书院街。]
  初为大慈寺院房,明宣德十年(1435)毁于火。弘治十三年(1500)宰相万安曾占地建宅第,万获罪后于嘉靖十五年(1536)改为大益书院(原大益在今北书院街),后因以为街名。
  [红石柱正街。]
  在东城内。因存有古大慈寺前华表六棱红砂石一段,因以为街名。
  [玉泉街。]
  宋代为玉泉坊,因有玉泉井故名。后建有玉泉寺。清代东头为“三凤齐飞”街,西头为老关庙街,1929年始合二街为今名。
  [镋钯街。]
  曾是古大慈寺僧人练武放置镋钯的地方,后因以为街名。
  [草市街。]
  唐代末修“罗城”前的城外市场,叫“草市”,清代曾名玲珑街,但群众直以草市为街名。
  [柳荫街。]
  老南门大桥边上有条街叫柳荫街,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国”,见一妇人带着两个孩子逃难,大孩子背着,小孩子牵着;张献忠一问,原来妇人在逃难中与家人走散了,背着的是大伯的孩子,而牵着的是自己的孩子。张献忠就觉得妇人的有点对,告知妇人在门前插一枝杨柳,大军经过时便可保证其人身安全。妇人回到家后把此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结果一条街上都插了杨柳,整条街的人都免遭屠杀,这就是柳荫街的来历。
  [衣冠庙。] ★
  以前的成都很小,衣冠庙已经算是城外了。话说关羽死后刘备没取回他的尸首,就在现在的位置立起一座衣冠庙来纪念他。每次祭祀,刘备出城都先在洗面桥沐浴焚香,再到衣冠庙拜祭。故此得名
  [文庙街。]
  全国普遍修建文庙,专祀孔子,始于唐代。唐以前,则皆奉祀周公。汉景帝(公元前156~141年)时,文翁为蜀郡守,创建周公礼殿,为保护书籍,用石料修筑,号称“石室”。这条街原名文翁坊,是以街口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而得名,后经战乱,殿毁而坊亦圯,唐人于其故址建孔庙,兴学宫。学宫各代相承,清代为锦江书院。清末改学堂,为成都府中学。辛亥革命后,称成都联合中学。之后,改为石室中学。1949年后为成都市第四中学。文庙迄今未毁尽,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
  [文圣街。]
  成都古时为蜀都,设郡守。唐玄宗幸蜀,升为南京,郡守也随之升为京尹。同城又设成都县令。到了宋代,又将广平县衙移入城内,改广平为华阳县。从此,成都城内便有一个郡(后又改为府)衙和两个县衙。郡有郡学,县有县学,郡、县又各建自己的文庙,郡守、县令各率其直属的学生到郡、县文庙内祭奠孔子。这样,成都便有三座文庙。成都东南属华阳县,文庙建在石室巷口。成都西北属成都县,文圣街便是成都县文庙所在地。
  [武圣街。] ★
  神是人封的。武圣和文圣一样,亦随朝代的变迁而变换。在唐代,对武将的祀典,以姜(尚)太公为首。南宋孝宗(公元1163年)以后,供奉岳(飞)忠武王为武圣。到了清代,不再供奉岳飞了,改祀关(羽)壮缪侯。但公道在人心,关羽虽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流行而受人敬仰,而岳飞更以光复中华的民族英雄而受人尊崇。进入民国,关、岳并祀,在南门二巷子立关岳庙。与文圣街接近的武圣街,是专祀关羽的关庙。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收藏1
  支持0
  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孟从良
  铂金会员
  成都向上驻重庆总领事
  UP金币5515 注册时间2011-2-16精华1帖子3895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2#
  发表于 2011-10-31 07:19: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孟从良 于 2011-11-15 16:43 编辑
  [惜字宫街 · 字库街。]
  惜字宫是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焚化字纸,别有字库。古时出于敬惜字纸的风俗,中国很多地方均建有一种类似亭或塔的炉体,用来焚烧字纸,通称为“惜字亭”,四川多称为“字库”或者“惜字宫”。嘉庆《四川通志·祠庙》说:“惜字宫,古禹庙也,前殿祀仓颉,中殿礼禹王。”随着历史的演进,惜字宫逐渐成为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仓颉为黄帝时代的史官,是文字的创造者,被尊称为“制字先师”。世人对仓颉的贡献心存感念,于是衍生出爱惜文字、敬重字纸、不随意丢弃有文字的字纸等风俗习惯。古德曰:敬字如敬圣,惜字如惜金,惜字能得福,终身惜字者,其福无量。《颜氏家训》说:文字是“古圣贤心迹”,所以字纸不可秽用,废弃的字纸,应于焚化,可见敬惜字纸的风气,由来已久。古人惜字如金,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妄自糟蹋,皆焚化以示敬意。过去,有专人捡拾字纸,积存一定数量后,再择良辰吉日放入“惜字宫”内焚烧,过化存神,收集了烧尽的灰烬再洒入河中,随流水而下,这个过程称之为“敬惜字纸”。往往,在四川很多地方,文风塔与惜字宫合二为一。惜字宫街和字库街,皆因此得名。
  [五岳宫街。]
  “岳”为山之尊。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汉文帝名刘恒,汉代人避讳,改称常山),中岳嵩山,合称五岳。古代以三公之礼,祭五岳之神,所谓“五岳秩皆三公”(韩愈诗),那是很庄重的,是街为五岳宫所在地,今庙毁街存。
  [纯阳观街。]
  纯阳观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 的道观。唐末,进士吕岩(洞宾)弃官学道,道号“纯阳子”,取道书“有一分阴气,不得成仙;有一分阳气,不得成鬼”之意。初仅邯郸有吕洞宾祠,清末慈禧专权,满汉文武大臣及国人皆以为非。慈禧乃假托自己系纯阳下凡,应享受万民烟火,一班谄佞之臣也纷纷上书大拍马屁。于是慈禧下令全国大中城市皆修“纯阳观”,列入祀典,则遍天下都有纯阳观了。成都的纯阳观规模甚大,占地四条街,有房产上百间。
  [城隍庙街 · 城隍巷。]
  祭祀“水”与“庸”(与墉同)的典礼,《礼记》有记载。“水”即隍,即池。“庸”即城,古代的城墙濠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御工事,所以古人造神以祀之,称城隍。成都有三座城隍庙。郡城隍庙(即府城隍庙),在东大街,街未以庙命名。成都、华阳两县各有各的城隍庙。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属华阳县,成都县的城隍庙所在地,则称城隍巷,以示区别。
  [昭忠祠街。]
  昭忠祠是清代专祀内外各战役中死烈的文武官吏的祠堂,经朝廷批准,才能入祠。
  [忠烈祠街。]
  忠烈祠建于民国初年,是专为纪念辛亥革命、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而设的祠堂。
  [奎星楼街。]
  中国的旧星象家说,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一共有五个星点,经常疏散排列。如五星相聚,则为文教昌明之象。又说,北斗七星,第一颗称魁星,所以科举时代中了状元,谓之“大魁天下”。“奎”“魁”读音相近,于是奎宿与魁星也分不清了,奎星楼,魁星阁也成了一回事。“魁”从斗、鬼声,是谐音字。于是世俗塑造的魁星佬,都是凶神恶煞的鬼象,还手持朱笔,摆出一副点状元的架势呢!
  [放生池街。]
  佛教信徙讲究放生,以修来世。他们购地凿池,将水产动物放生于池内,让它们自由成活。放生池外筑墙高隔,前面的街墙上有石刻对联:“放乎中流随物性,生之者众见天机”。池上亭榭的联文是:“荷芰夏尤佳,淼淼漫漫三十庙;龟鱼晓无数,堂堂策策百千头。”池今已平。
  [黉门街。]
  黉门是学宫,旧时称士子考上秀才为“身入黉门”。清末停科举,两湖总督张之洞怕传统的国家从此衰废,奏请清廷的文化较高的省份创办“存古学堂”一所,取秀才应考,八年才得毕业。四川省在成都南门外买得杨昭勇侯赐等为堂址,招生开学,命这里为黉门街。民国改“存古学堂”为“国学院”,待亦易名为国学巷。
  [慈惠堂街。]
  慈惠堂创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堂门有全金大匾额,为“慈惠堂”三大字,是省会办的慈善机关。有田数百庙作为办堂的基金,政府每月有津贴。
  [帘官公所街。]
  科举时代,各州县学子赴省城考举人,谓之乡试,明代初年的正副考官,是聘请名士担任,官职高低,在所不计。以后认为这样不够威严隆重,便由皇帝钦差大主考、副主考,赴各省主持乡试。因为考官进场阅卷以后,便垂帘与外界隔绝,免生弊窦,因而称为“帘官”。帘官公所用现代话说就是接待考官的招待所。
  [燕鲁公所街。]
  河北省简称燕(亦称冀),山东省简称鲁,燕鲁公所是在这两省合建的会馆。规模较大,式样也好。
  [江南馆街。]
  前清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归一个总督管辖,称谓“江南总督”。因江苏并不在长江之南,又改称“两江总督”。但江南之名,流传既久,所以三省人合建的会馆仍叫江南会馆。光绪(1875~1908)年间,江苏盱眙人吴棠任四川总督,特遣人从江苏昆山训练一部唱昆曲的科生,来成都供官场宴乐,号“舒颐班”,取开口而笑之义。这个班子以后便永远留在成都,与川剧融合,对川剧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湖广馆街。]
  即现在的东风路二段。1949年前的智育电影院,就是这个会馆改建,今为红旗剧场。
  [贵州馆街。]
  贵州会馆较小。后来贵州人李世杰、丁宝桢先后任四川总督,为了争体面,对旧会馆扩而大之,戏台、耳楼都盖得很精整。辛亥革命时,巡防军哗变,四川藩库所存的几万两白银,遭乱兵洗劫。军政府成立,尹昌衡任都督,经费无着。川剧名旦杨素兰,捐田六十庙助军。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曾颁发勋章(嘉乐章)表示奖励。杨素兰受勋之日在贵州馆演出《游园》。尹都督多喝了几杯,竟将杨拉下台来,迫其伴酒,台上台下,一片喧闹。警察总督杨维认为尹昌衡失仪,扣他一个月的薪俸,作为处罚。
  [浆洗街。]
  浆洗街命名缘由从清代时开始,成都的皮革手工业者大多集中于此,他们把硝溶化在水里,浆洗生硬的皮革,然后再进行加工,制作成品。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此街被命名为浆洗街。
  [春熙路。]
  名字出自于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四圣祠街。]
  供奉孔子门下曾参、颜回、子路、子由的祠庙。
  [红布正街。]
  明代名青楼街,娼家悬红布为帘,外出时以红布条扎于一绺头发之内。
  [染房街。]
  宋代为染坊所在地。明季染房迁城外后,此处逐步形成为角骨制品生产区,却仍以染房为街名。
  [石笋街。]
  现在老西门外。杜甫有“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诗句,并介绍说石笋是在西门外陌上(约在今东门街附近)。明曹学佺虽将石笋列为成都西门之胜,但“则不复见矣”《蜀中名胜记》。后因以为街名。
  [簸箕街。]
  现名解放路。原街西有大石如簸箕,因名,石早已不存。
  [焦家巷。]
  位于中同仁路附近,小巷蜿蜒曲折,还保有原来的模样。据《成都地名掌故》记载,这条小巷之所以叫“焦家巷”,是因为清道光、咸丰年间,巷西头有苏将军住宅。苏为满族额苏哩氏,译姓焦。
  [铜井巷。]
  在城区东南部,合江亭附近,这里仍有“铜井巷素面”的传说。据陆若愚介绍,其爷爷陆少云和妻子当年曾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素面。后来,夫妇俩在铜井巷开了面店,取名为“铜井巷素面”。
  [挨打巷。]
  “挨打巷”就是现在的兴蓉东街,兴蓉东街在改造前没有具体的街名,但因为街道窄没有路灯,经常发生抢劫事件。到了晚上,路过的人经常“害怕挨打”而一路小跑,于是被附近居民称之为“挨打巷”。
  [肥猪市街。]
  顾名思义就是以前的猪市。
  [正通顺街。]
  古名“古佛庵街”,后称“正通顺街”,寓“通达顺畅”之意。门牌98号内曾是巴金故居,巴金笔下的“双眼井”,现已作为文物单位保留下来。
  [井巷子。]
  灰色的老砖墙,还留着这条老巷特有的韵味。巷子中,有一口老井。据记载,这条巷本叫“明德胡同”,正因为这口水井,后改称“井巷子”。
  [槐树街。]
  此街在少城内,清时名槐荫胡同,街内有槐树多株,可遮荫。辛亥革命后废胡同之称,改为街、巷,这条胡同改为槐树街。以槐树命名的还有双槐树,因街北侧一大户人家门前有两株大槐树得名。干槐树以一家院内有一枯老的槐树得名。
  [桂花街 · 东桂街。]
  是蜀藩朱椿的花园,遍种桂花,清代改为东桂街。
  [桂花巷。]
  亦因桂花树得名,清时名桂花胡同。
  [冻青树街。]
  冻青即冬青,凌冬青翠。清乾隆四川提督岳钟琪住址,以其府内有一株合抱的冬青树而得名。
  [梨花街。]
  明代,皇城东侧墙脚下种梨树;西侧种木芙蓉。形成街道后,分别以梨花、芙蓉命街名。原街内有一小桥,亦名芙蓉桥。清末,曾在梨花街内建潜溪书院,后改为华阳中学。
  [荔枝巷。]
  荔枝是热带产物,盛产于福建、广东,四川省产自泸州、内江市的东兴区一带。杨贵妃喜啖荔枝,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她所吃的荔枝,是通过驿道快马运到长字,供其享乐的。如果从闽、粤运至长安,荔枝早已腐烂。从四川沿子午谷驿道进至长安,快马五、六天可达,尚能保持荔枝的鲜味。因此可以判断,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必出自蜀无疑。成都气温偏低,荔枝不易成活,然唐诗人张籍《成都曲》有“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句,可见唐代时,成都也是产荔枝的,气温要比现在高若干度。荔枝巷必因古时那一带有荔枝树而得名。
  [线香街。]
  线香,指无骨燃香,药料拦合搓成如火柴粗细的香,为区别敬神祭鬼的竹芯的燃香,故名线香。这条街手工作坊所产线香,系指类似现在盘旋成盘状的线香,用以敬神祗,驱臭气,避蚊蝇,点燃一盘、满室生香。明代此街就有线香作坊,明末战乱,街成废墟。
  [椒子街。]
  系东门外靠北一条小街。街名来历,传说有二,一为街内有棵油兰树,果实名山胡椒,可以下药,故名椒子街。一为宋代后以纸印的飞钱也叫交子。这在货币史上是一重大革命,是世界用钞票的鼻祖,在世界上是流通纸币的第一。这条街位置在进出成都的咽喉,货币钱庄较多,招商旅店不少,使用“交子”普及,故名“交子街”,讹音“椒子街”。
  [锣锅巷。]
  古代军中使用炊具之一的铜锅,晚上可敲击作为报更报警响器。清代康熙、雍正时代,为统一西藏,曾在成都着手准备,扩充军队,使这条街的铜器业得到发展。直到清末,仍有做锣锅的作坊开设。
  [打铜街。]
  拐弯是锣锅巷,锣锅巷系马前大道,设有出售铜器的门市部,加工铜器的熔炉和敲捶作坊,则设在打铜街。[清代]后期,打铜作坊迁走不少到祠堂街开店,出售铜制壶、瓯、墨盒、镇纸等,但打铜街名流传下来。
  [纱帽街。]
  开设有好多家制做戏曲服装、纱帽的作坊店铺;
  [皮房街。]
  至今仍可见皮革制品商店;
  [金鱼街。]
  是出售金鱼、鱼铒的集市;
  [烟袋巷。]
  满街都是紫铜、白铜、竹、木制水烟袋、旱烟袋店铺;
  [丝棉街 · 棉花街。]
  皆系加工丝棉(蚕丝)、棉花的作坊、商店;
  [灯笼街。]
  清代举人以上人家皆悬有官阶、学位的纱灯,商贾店家门口,白天靠招牌、晚上挂写有店名灯笼以示识别,所以裱糊丝绸质地或纸灯笼,是一大行业。辛亥革命后,灯笼逐渐被油灯、电灯代替,灯笼作坊改为生产纸伞、竹扇作坊,但街名犹存。
  [商业场。]
  清代以前,成都布匹百货商店大多分散经营,没有集中经营之地。清末,在各省增设“劝业道”一职,主持发展本地工商业,周善培曾留学日本,有文才和经营才干,被任命为劝业道来四川后,选定城中建设“劝业场”。
  [锦江街。]
  街不临锦江,为何以锦江命名,岂只因成都人对此美名有所偏爱?唐德宗贞元六年(785)西川节度使韦皋,曾从西城内引水,凿解玉溪,因临溪而得名。
  [玉沙街。]
  濒临解玉溪,有玉器作坊,取溪水夹带的泥沙解玉,故名玉沙街。白家塘、王家塘、子龙塘、均是解玉溪干涸后留下的池塘。
  [玉带桥。]
  解玉溪转弯处,其形如带,上面建桥,名玉带桥。
  [金河街。]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白敏中任西川节度使时,浚内江,由城西南角城,取五行西方庚辛金,金生水,名金水河,简称金河,街从河名。街建有金河上的第一座桥,名金花桥。经十八座以石为拱的桥梁入府河。
  [半边桥。]
  金河上的桥,位于大城与少城之间,以桥心为界,各占半边,故名。
  [沟头巷。]
  康太监修皇城,高垫地基,隆然居于中心。每岁大雨,流水四溢,有明渠暗沟宣泄出城,使城内免受洪涝之害。年久失睡,到了清代晚年,涝灾日益频繁,光绪年间,湖北人刘心沅(翰林、书法家)任成都知府,考官课,以省城如何排水为题,策问考生,命各抒己见。其中一份考卷言,正对书提督衙门的“狗头巷”为“沟头巷”之讹。沟头巷下面,是地下排水暗沟开头之处。成都要免涝灾,必从沟头开始疏通整个排水系统。刘知府采用其说,由主管其事的提督,每年冬季派遣军工、彻底疏通。验工时,士兵要从沟头爬行出城,才算竣事。后来军风不整,此役便废,城内又闹起水灾。
  [九龙巷。]
  城内地下排水渠道,从沟头巷出去,便分为九支,号称九龙。其上面的巷道,叫九龙巷。
  [三圣乡。] ★
  据碑文载:三圣乡因有三圣庙而得名,三圣庙建于清代,供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黄帝史官仓颉,后又改奉刘备、关羽、张飞,炎黄二帝系华夏始祖,刘关张乃三国英豪,古代圣贤使此地人气聚集,今逢盛世探明溯谨刻石为记。
  [落虹桥街。]
  在东较场附近,是排水系统沟上面的一座桥,如彩虹落地,形容桥昌之美观。华阳县常在此处决犯人,世俗便讹呼为落魂桥,街亦因之冷背了。
  [桂王桥。]
  位于落虹桥之西,再西为梓潼桥,双庆桥,总汇桥、状元桥、通顺桥,以至青龙街的青龙桥,桥都随排水沟渠的淤塞,早已无影无踪,唯留街名,供人了解过去市内沟渠的分布和变迁情况。
  [南虹桥街。]
  南虹是上海的地名。抗战时期,南虹艺术学校由上海迁来成都,仍名南虹艺专,桥与街皆以南虹命名。据了解,南虹艺专的音乐系为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其美术系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
  [黄忠路。] ★
  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和三国蜀汉名将黄忠有关,据说临近黄忠墓。
  [马超路。] ★
  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和三国蜀汉名将孟起墓有关。
  [水津街。]
  津即渡口,此街是市区通向两江汇合处要道,故名。旧日成都的烧柴,主要靠岷江漂远,于是这条街成了成都的柴市。夏季水涨,漂运便利,柴价较低。冬末春初,江水干涸,柴价暴涨,以“升升米、把把柴”为生的贫民深受其害。
  [桓侯巷。] ★
  三国时,张飞在阆中被刺,谥号为“桓侯”。桓者,武也。灵柩运回成都,木雕首级下葬。这条街因传是张飞墓葬处(据考,不是张飞墓,实为成汉时期,公元304~347,成都的氐人统治者李寿或李势之陵,为夫妻合葬),故以命名。
  [八宝街。]
  原来叫笆笆街,后来取谐音。
  [大同巷。]
  原来叫大坟包,来历暂未找到,貌似又不像是谐音。
  [多子巷。]
  以前其实叫刀子巷,由于当时觉得不吉利,便取谐音为多子。
  [花照壁。]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据推测,成都花照壁应该是刻有花纹的照壁。另一说法为照壁下方种有花。故名。
  [高笋塘。]
  地名的由来是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个男孩早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培养教育长大成材,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他努力考取状元之后衣锦还乡时母亲尚住在老茅屋里,他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母亲所住的屋后种满她最爱吃的高笋,种了很大的一片池塘,为世人所传诵,高笋塘因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古雅坡路。]
  原名乌鸦坡路,后人觉得不吉利,取谐音,故名古雅坡路。
  [跳蹬河。]
  其实这条所谓的河,就是一条小水渠,由于可以轻松跳到河对岸,故名跳蹬河。
  [安如意。]
  多福多寿。与此命名相同的还有三多里,三多巷。
  [青龙街。]
  [说法一。]
  古代神话传说,仙人居住天空星宿上。在北半球东方,有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共七个星宿组成龙形的东方天神。古代又把青、赤、黄、白、黑称为正色,代表东、南、西、北、中央五个方向。所以,东方为龙,称为青龙。后代道都把青龙、白虎、朱雀(红鸟)、玄武(黑龟或龟蛇合体),合称四方之神。又按《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因此,左边方位一般是以青龙作为代号。传说前蜀皇帝王衍在乾德元年(919)在成都城内西北角修有亭台楼阁,常住其内。由于他是皇帝,住地外面可以用四方四神命名,故取了青龙、白虎等地名。以后街道多次遭受兵燹,白虎街名似为不吉,故宋以后续建城市时未予恢复,仅青龙街留传下来。
  [说法二。]
  过去在墨池(现十三中学)附近,有人见青龙从天而降,至墨池化为美女,因建龙女祠以为纪念。后此街命名为龙女祠街,改为青龙街。
  [东华街。]
  位置在皇城东华门处。皇宫各门名称,均按一定礼制定名,东方日出为华,所以取名东华门,街依门而定名。
  [九思巷。]
  原名九寺巷。《论语·季代》中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是指待人处事应有的品德,以此命名含有君子自谦和警已之意。
  [金河街。]
  本为襟河,因自城内斜出,状如衣襟,故名。唐节度使白敏中改为金河。又雍正《四川通志》称此河为禁河。天启《成都府志·关梁》所谓“金卞河……旧名禁河”。对旧字未指出上限年代,但这个称呼,可能起于明初。以其邻于蜀王宫禁之地,故有此称。可是习惯上大家仍称这条河为金河,靠着金河的这条道,称为金河街。金河边街,即过去的御河边街。御河两字是叫错了的。是把“沿河”叫做“御河”了,以致常常与城里的御河混淆,现已正式定名为金河边街。
  [西月城街。]
  月城,即月牙城,是城外的一个月牙形的城墙(出兵的时候,先将官兵山城内开出,出完以后,即将内城关了,再开月城的城门,以防敌人袭击)。前代各地区城垣皆有月城,成都亦如此。月城又称“拥门”,或瓮门。
  [东门街。]
  因它是满城的东方。满城,俗呼“少城”,当时它的大东门叫“迎祥门”,小东门叫“受福门”。今天的东门街,是满城大东门所在的地方,小东门在祠堂街东口。
  [小南街。]
  是满城的南门,当时南门的正式名称叫“通阜门”。
  [小北街。]
  是满城的北门,当时北门的正式名称叫“延康门”。
  [西大街。]
  是满城的西门,也是大城的西门,当时的正式名称叫“清远门”。
  [北东街。]
  因它位于北大街之东得名。
  [东御街 · 西御街。]
  在明代蜀王府萧墙东垣外,是由北西南之御道两边的街道。在东的为东御街,在西的为西御街。
  [东御河沿街 · 西御河沿街。]
  明初,康太监奉旨入蜀为朱椿修建蜀王府(皇城)。在其周围,挖土筑城,疏导河沟,外通金河,内边摩诃池,河面甚宽,建造皇城时,可运木料砖瓦。王府既成,内廷生活所需,可由船运入,此即御河。明亡藩废,[清代]三百年,王府改为考举人的试场──贡院,水道淤塞,逼近御河的街道,称御河沿街。御河上建桥十座,各有美称。河废,桥渐拆掉。平安桥街,以城西的平安桥而得名。成都的天主教堂首建于此。现桥废街名仍留。
  [东珠市街 · 西珠市街。]
  不过,珠市街最初确系猪市,其旁有米市(新开市街)、草市(街)、锣锅(巷)市场等。著名作家巴金祖父李浣云,住在通顺街,深宅大院的后门,是东猪市,认为不洁,出资在此修了不少独院,联接成街,借西猪市旁的珠宝市街之名,改东、西猪市为东、西珠市街,留用到现在。
  [东丁字街 · 西丁字街。]
  因街形如丁字得名,并有横街一条。
  [东顺城街 · 西顺城街。]
  因明代蜀王府俗称它为“皇城”。这些街道,是顺着蜀王府的萧墙建成的,萧墙清代就已经没有了,现在是按照从前的方位称呼在东的称东顺城街,在西的称西顺城街。
  [东城根街 · 西城根街。]
  根是基脚的意思。因为这是过去满城的墙基,所以称为城根。在东的你东城根街,在西的称西城根街。
  [北打金街 · 南打金街。]
  原是一条全为打金铺子的街道,以前还有南打金街,现在北打金街改名为红星路三段。
  [下河坝街。]
  原系河边荒地,民国初年,逐渐形成街道。解放前为木材商人堆集木料的地方。因它位于北门大桥的府河下游,故名。
  [长发街。]
  长发街在清代被叫做“长发胡同”,到上世纪初时才更名为“长发街”。据说当年街上有一个尼姑庵,庵中供奉着能征兆庄稼好坏的长发尼姑,为了纪念她,人们后来将街道命名为“长发街”。
  [磨子桥。]
  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 1850年),因桥面刻有磨槽状花纹,故名。一说是桥下有水碾,俗呼“磨子”。桥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仅存地名。
  [高攀桥。]
  俗称高板桥,桥为木石结构,建于清中叶,有桥楼,桥两头均悬匾。故老相传,桥竣工时,一游方老道士路过,误辟踩新桥,后悔不叠,连连施礼,口称:“高攀,高攀。”遂为桥名,今已不存
  [广福桥。]
  民国年间重修之《华阳县志》云:“广福桥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修,嘉庆十六年(18月11年)重修,民国十二(1923年)培修,原为石材平式。”光绪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颜楷曾为此桥题名,镌刻石碑立于桥侧,今佚。
  [安顺桥。]
  旧名长虹桥,为木结构风雨廊桥,长60米,宽3米,建于清康熙初年(约168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华阳县令安洪德重修,并题匾“安顺桥”。1947年7月初,成都遭遇特大洪水,全城尽成泽国,安顺桥被冲毁。灾后砌石为墩,架木为桥。1996年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
  [机投镇 。]
  前蜀王建、王衍曾在此大兴土木,营造皇家梅苑御园,并常来此地设宴赏梅。机投镇的得名缘于街头一桥墩形似织布机头,后谐音为机投。机投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桥成后,桥侧即形成集市。 1960年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墩系条石所筑。
  [金花镇 。]
  又名顺江场。金花桥建于明代,横跨江安河,为九孔石拱桥。《双流县志》云:“金花此地,自古以来为藏卫要冲,休憩之所。桥 下深潭,清澈如镜,时有映月散彩,故又称之为‘金花夜月’,为一胜景。”金花桥下有著名的金花堰,是牧马山灌渠的进水口。关闸时,千米长、百米宽的水面一平如镜。若逢秋高气爽,明月朗照之夜,但见粼粼波光,映月溢彩,静影沉壁,衬托看两岸的万家灯火,那恬静的夜景实在美丽。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