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川西独此一家:曾记黄糖烘饼

四川文化网 2024-6-10 15:45 3473人围观 四川美食

  ​街头吃食中,烧饼烙饼最为常见,南北西东皆可见其踪影,且细分品种繁多,但唯有黄糖烘饼鲜为少见。相比烧饼,它是没有絮状的里层,也没有那么厚实,它只有上下两层,在烘烤中膨胀后,各自向外高高地鼓起,中间 ...
  ​街头吃食中,烧饼烙饼最为常见,南北西东皆可见其踪影,且细分品种繁多,但唯有黄糖烘饼鲜为少见。相比烧饼,它是没有絮状的里层,也没有那么厚实,它只有上下两层,在烘烤中膨胀后,各自向外高高地鼓起,中间留一个空心。这形状让它相比其他面饼都多了一分可爱的俏皮的颜值。让无数的顾客因为这颜值而想一尝为快。最值得一说的是,这烘饼,仅什邡有。而什邡,就曾大爷一家能做。


  别看这小小一张饼子,它的历史可谓悠久。

  时间要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曾家的祖先在那时候便有了做黄糖烘饼的独门手艺。至于手艺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种说的是曾氏祖先到汉中拜师学艺历经三年学成带回;一种说是一老汉从外地来到什邡,蒙曾氏祖先照拂,便主动把手艺教给了曾氏祖先。曾氏祖先有了该手艺后便在马井桥头摆摊营生。

  ​辛亥革命前后,曾氏祖先姐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外孙,姓曾名令书,拜师于他学习制作黄糖烘饼的手艺,学成后便摆摊于什邡西城门洞。而他,便是我的外祖父。

  ​外祖祖是一个行侠仗义的热心人,他略懂武术,又是一个同情心强的艺人,在饼摊前,看到老弱病残之类,他都不吝施予,凡奸诈霸凌之徒,他也不惧,有一件事,让他声名鹊起。


  ​那是一年中秋前后,外祖祖收摊后,与几个朋友喝酒至酣,归家甚晚,在城外被几个泼皮拦路索财,我外祖祖怒目圆睁,抽出夹饼的大火钳,挥舞着扑向对方,因大火钳长期使用,在月光下更显银光闪闪,吓得几个鼠辈四下逃离,后被人戏称为火钳大侠。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外祖祖又授艺给他的大儿子曾德兴,亦是我的外公。外公接手这门手艺后做了不到十年,就解放了。解放不久农村就实行了公社化生产,作为一名社员每天出工种地才是本分,也是必须。哪还能出去摆摊做生意呢?于是外公只好放下了这门生意。于是很多年里,什邡街头都不再看到得黄糖烘饼的踪影,它暖老温贫的甜香味也成了人们心中的回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人民公社的牌子被取了下来,换上了乡政府的牌子,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无数农民告别了社员的身份,获得了自由谋生权,可以去城里打工做生意了。外公重操旧业,又在什邡城里摆开了小摊。他先后摆摊于三思桥头,麻柳湾,西门好吃街,河滨公园,稻香饭店门前。八十年代末,我在什邡城里读高中,学校离外公的小摊很近,我便天天在那吃午饭。那时物质匮乏,零食少,烘饼便是最诱人的美食。外公的小摊生意很好。他与几个家人分工明确。外公贴饼,二姨擀面皮,大舅刷糖汁,紧然有序。外婆用竹背篓装上成品,到东门大操场,灯光球场,中心菜市场等人多的地方售卖。总是很快销售一空。烘饼色泽金黄,热吃耙耙的甜甜的糯糯的,冷吃却是脆脆的,又不沾牙,又好保存,常温下可以放个十来天不变质。有一年,我父亲带着两个舅舅去外地给外公买钢炭,用来烘制烘饼所用,带了几十个烘饼在路上充饥,回来后剩了几个,放在家里忘了,十几天后发现依然可食,新鲜如故,可见烘制之干燥,做工之实诚。


  又后来,大舅顺理成章的接手了外公的衣钵,干上了烘饼制作这门营生。此前,大舅原本干着养殖业,是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但外公怕这门手艺失传,便苦口婆心让大舅停下了红火的养殖业,接过了这传承了近百年的擀面杖。

  ​大舅的头脑更灵活,经营更有策略,周边举办什么桃花节菜花节梨花节元宵会药王会等,他都会去摆摊。在人多热闹处,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同时也满足一大批粉丝的味蕾。欣慰的是,大舅继承的不仅是烘饼的好手艺,还有外祖祖的嫉恶若仇,侠义精神。

  ​一次,在夜市卖饼期间,有一小偷把手伸进一女顾客兜里,掏钱后撒腿就跑,被大舅手持大火钳,追上后退回钱财,并被扭送到派出所,后一查,呵呵,居然是一惯犯。后成夜市一佳话。

  ​现在,大舅又把手艺传给了女婿,女婿便是第五代传承人了。他将这门古老的技艺进行改进,拓展,在原来单一的黄糖味(也就是原味)的基础上,增加了椒盐味。但土法烘制的传统技艺不变,也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坚持做原生态的健康食品。

  大舅珍爱他这门手艺,唯恐失传,想多收几个徒弟。这样的话,将来自己老了退休了,还有其他的人在做黄糖烘饼,喜欢黄糖烘饼的人还可以继续吃到黄糖烘饼。毕竟,这门技艺陪伴曾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并支撑起养家糊口的生活。对于顾客们来说,物质匮乏时代它是上等的美味,物质丰裕时代它则多了一份怀旧的味道。

  有人告诉大舅,说川西地区独此一家的什邡黄糖烘饼再怎么都应该进入非遗保护名录,让大舅去申报。大舅似乎对这些事情并不太感兴趣,他只愿意把黄糖烘饼做得更好,并且享受制作过程中的那份乐趣。当然还有钻研的乐趣。比如在土黄糖里摻入一定的蜂蜜,那甜味更诱人,用清洁能源代替钢炭则更卫生……他似乎要用工匠精神去做好每一张黄糖烘饼。
原作者: 戴冰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关闭

主编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