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羌族三部曲 一个电影导演的羌文化记录

四川文化网 2015-3-31 18:06 3676人围观 四川演艺

  2011年10月10日,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的山坡下,夕阳渐渐西落,电影《欢迎来到阿尔村》完成了最后一组镜头。  老释比朱金龙坐在摄制组车里唠叨了一句:“家里玉米还没有收,村上其他家怕都收完了。”一旁坐着的 ...



  2011年10月10日,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的山坡下,夕阳渐渐西落,电影《欢迎来到阿尔村》完成了最后一组镜头。

  老释比朱金龙坐在摄制组车里唠叨了一句:“家里玉米还没有收,村上其他家怕都收完了。”一旁坐着的女演员尔玛伊春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您老人家不是说,拍这个电影就是要为羌族做些贡献吗?”听见两个羌族演员的对话,摄制组的人笑了:“等会儿,我们一起拍杀青照,晚上参加村里的烤羊晚会。”

  看着身旁,导演韩万峰习惯性的手托下巴,陷入了短暂沉思……

  2007年,韩万峰在阿坝州理县拍摄了第一部羌族电影《尔玛的婚礼》,2011年6月《云上的人家》在茂县首家数字影院上映,10月电影 《欢迎来到阿尔村》又在汶川拍摄完成。5年时间,他的三部羌族电影,用镜头记录、阐释了四川汶理茂三个县羌族百姓生活、心灵和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

  韩万峰创作少数民族电影的轨迹,不仅是羌族电影,他的黎族《青槟榔之味》、侗族《我们的嗓嘠》、苗族《锹里奏鸣曲》等电影,都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一个电影人,在全球文化视野中对民族文化的深深思考。

  羌族电影之1·《尔玛的婚礼》

  震前羌寨的原生态

  尔玛依娜,一个美丽的羌族女孩,是桃坪羌寨的导游。尔玛依娜为游客表演歌舞、讲祖辈的故事,传达着羌寨快乐的生活……年轻的尔玛依娜,爱上学校英语老师刘大川。尔玛的家人,希望他们按羌族风俗,在羌寨举办婚礼……

  2005年春夏,理县羌族姑娘尔玛依娜,以“天仙妹妹”的美丽形象迅速蹿红网络。2007年秋天,潇湘电影制片厂导演韩万峰来到“东方古堡”桃坪羌寨采风,主角选定“天仙妹妹”,要拍一部反映羌寨生活的电影。“如果不是网络,尔玛依娜也许会像众多大山里的姑娘一样,结婚、生子,做一个善良贤惠的羌寨妇女。”韩万峰在桃坪听到这样的说法。

  当年的桃坪羌寨,已是小有名气的旅游地。千年的羌族建筑风格和神秘羌族文化深深吸引了外界的关注。与普通驴友和旅游者不同,韩万峰以独特的文化视角看到:“那里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现代生活方式一定会深深地影响‘东方古堡’的传承与未来。”采风、交谈、思考,一个电影故事悄然形成。韩万峰希望用羌语故事片《尔玛的婚礼》来表达对“东方古堡”的关注,提示人们保护这里的原生态。

  羌寨的蓝天、白云和高山,桃坪羌寨及周边流传的上百种羌族歌舞和音乐:瓦尔俄足、羌笛、卡斯达温、莎朗等,都让韩万峰感到陶醉。他想让《尔玛的婚礼》不仅是一场现实版的婚礼进行曲,还是羌族歌舞的大集纳。于是,当地上千羌族群众,穿着节日华丽的服饰和高山流水一起,成为《尔玛的婚礼》的场景。透过电影镜头,云朵上的民族自然天成的生活场景,分外美丽。

  除了欢乐,“片中要突现生活矛盾冲突的思考”。在 《尔玛的婚礼》里,尔玛和奶奶坚持要用羌族传统的方式举办婚礼,但最终还是走进了城市的 “现代婚庆仪式”。“单凭一个小姑娘和一个老奶奶是无法扭转生活变化的影响,最后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但是我又有一点不甘心,想要表达的是,如果他们能够坚持,那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其实更美……”韩万峰说。

  为何选择用故事片记录山水风情?“故事片剧情更具有戏剧性,能完整地表达文化的真实感受。我们不缺山水风光的记忆,但很少思考它的生存状态。”韩万峰这样作答。“影片较完整地记录了大地震前的桃坪羌寨风貌,它毫无疑问地具有了更高的史料佐证价值。”如今,《尔玛的婚礼》已先后参加了5个国际电影节,被国家电影博物馆收藏。

  羌族电影之2·《云上的人家》

  寻找心中的云上大美

  无素子从小就住在山上。她每天下地种菜,太阳落山时跳莎朗舞。晚上,山里的人们聚在一起听释比老人讲黑虎将军的故事……突然大地震降临,无素子大儿子家破人亡,二儿子家产生了裂痕。老奶奶无素子病重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以平静的生命态度感染着两个儿子和孙女,最终家庭回归和睦。

  《尔玛的婚礼》上映几月后,“5·12”汶川特大地震突然降临。曾经以为完成了羌族文化记录与电影编导使命的韩万峰,对自己不满意了:“仅记录美如仙境的村寨生活,只让人们看到了羌民族外表的美好,而他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往往被忽视了……”

  “走进黑虎羌寨碉楼,就像走进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拍摄《尔玛的婚礼》的摄影师曾经这样感叹。而2010年,韩万峰第二次来到黑虎:“灾后重建,黑虎羌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汽车已经能登上半山的位置,只需步行30分钟,即可登上最高处!”

  在黑虎乡小河坝村一组,村民杨永明、杨永德兄弟把剧组人员一行拉进了自家的院子。这是一个灾后重建的两层楼院子,堂屋、厨房、客房样样俱全。杨家兄弟俩讲述了一个千年流传的故事:多年以前,黑虎将军格鲁丛宝带领族人抵御清兵进攻,英勇牺牲。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羌寨妇女以白色头巾为孝,并议定戴孝万年不变,居住在黑虎的这一支羌族人因此得名“白头羌”……

  《云上的人家》果然选择了杨家院子为主要拍摄地。而今,面对记者,杨家兄弟有些得意,“不相信哇,马上给你看光碟!”“拍电影那段时间,村里最热闹,一喊就到齐了,争当群众演员。”杨永德说,“村里的锣鼓队、莎朗队、唢呐队,都是那个时候组建起来的。”

  《云上的人家》真实地反映了地震之后,社会、家庭和个人修复,“没有心灵的重建,灾区的一切重建都没有价值。”一个月的时间里,剧组50多人,每天从县城赶往高山上的黑虎寨拍摄,每一次都有“灵魂升入云朵的感觉”。

  羌族电影之3·《欢迎来到阿尔村》

  阿尔村的开放与坚守

  “我们可以控制一个大公司,为什么不能管理好一个小山村?”剧中,环球公司的老总这样说。他们为了把羌族的释比打造成旅游产品,不惜重金从省里请来了编导,推出了拳头节目。演出,带动了旅游发展,游客涌进阿尔村。伴随而来,各种矛盾也产生了……

  刚拍完《云上的人家》,从成都转机回长沙。一个意外的电话打来,汶川县委有关领导盛情邀请导演韩万峰留步:“您的下一部电影必须在汶川拍,题目我们也确定了,就拍一个释比传人的故事……”

  韩万峰想起在汶川龙溪的阿尔村,一位花甲老人说过,羌族经典全凭口传耳授:记忆力好,品德好,能吃苦的人,才能承担传承经典的重任,即羌族的释比。古老的释比文化,分天时、地利、人和,历史文化、神话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就算学20年,也只能掌握一部分。阿尔村,因为保留较多的释比文化,被当地人称为羌人谷。就这样,韩万峰的第三部羌族电影《欢迎来到阿尔村》开机了。

  电影中六叔的扮演者是汶川县文化馆前馆长、73岁的汪友伦,他原本是电影的文化顾问。汪友伦在电影中也经历了一次次内心的冲突:“释比的传承,是家人内部代代相传,而影片却让村里小孩学,我提出了意见,但导演没改。”对释比在影片最后负气遁入森林一场戏,汪友伦又提出不同意见:“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文化也应该相融,而不是消失。”韩万峰后来听取了他的意见做了修改。

  “羌族有那么多我们也不知道的传统,有那么多伟大的历史文化。”年轻的尔玛伊春又是一种感受。15岁离开羌族山村在外读书的伊春,大学去了俄罗斯。今年夏天,当羌文化专家张善云推荐她参加《欢迎来到阿尔村》的拍摄时,她欣然接受成为女二号,“参加拍摄,是在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

  ·记者手记

  抢救与坚守需要多种形式

  “羌族三部曲,完成了对羌民族全面的关注,是一个电影人对灾后重建最大的贡献。”韩万峰在北京举行的一次电影研讨会上说:“5年时间,如果有什么文化意义上的感悟,那就是,民族传统需要用更多的形式去坚守,需要更多的自觉与自信,需要用多种方式去鼓励,去帮助。”

  《欢迎来到阿尔村》,听上去怎么像一部旅游宣传片?许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韩万峰丝毫没有动摇。因为,以传统文化保护“欢迎”为主题的片,法国有《欢迎来到北方》,曾被誉为“不具备世界意义的‘法语大片’。”导演伯恩表示,这是拍给本国人看的电影,并不期望海外票房,不料《欢迎来到北方》却意外成功,赢得了好评。在韩国有《欢迎你来东莫村》,写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不仅在韩国有800万人次的上座率,在“2006年济南韩国电影周”、“2011年北京电影季”等也得到了中国观众的好评。

  如今,文化差异的消失,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深深担忧。而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释比口中念叨的是什么了,但那些深沉的歌唱,咚咚敲响的羊皮鼓,却仍旧激荡在山间……韩万峰不回避借鉴国外同行的思路,他表示,就算这些电影是 “自己人拍,自己人看”的,它们也有很大的价值。正如尔玛伊春说的“洗礼”,这样的自我欣赏也是一种文化的抢救与坚守。

  记者获悉,离开汶川的韩万峰,又接到了阿坝州金川县的拍摄邀请。


来自: 四川文艺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