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推荐西藏援藏干部洪孟春的散文集《高原之上》

茂戈 2016-10-30 16:14 3360人围观 文学动态

今天,我们重点推出西藏援藏干部洪孟春的散文集《高原之上》作者简介: 洪孟春,1974年生于湖南宁乡,18岁当兵,在大西北铁马金戈12年,上过军校喂过猪,弄过枪炮写过诗,有200多篇散文、诗歌、杂文、通讯作品散见于 ...


今天,我们重点推出西藏援藏干部洪孟春的散文集《高原之上》

作者简介:
洪孟春,1974年生于湖南宁乡,18岁当兵,在大西北铁马金戈12年,上过军校喂过猪,弄过枪炮写过诗,有200多篇散文、诗歌、杂文、通讯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人民论坛》《中国青年》《宁夏日报》《西藏文学》《散文诗》等报刊。部队转业后供职于长沙市某区机关,2013—2016年在雪域高原援助工作,任职西藏贡嘎县政府。

《高原之上》简介:

《高原之上》,洪孟春著,新华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1次印刷。刘怀彧和陈跃军作序,分为《贡嘎时光》《雪域山水》《藏地风情》《枕上乡愁》《陋室遐思》《高原行吟》五辑,收录作者三年援藏期间创作的诗歌散文100余篇首。

名家推荐:

刘怀彧:

孟春作文,刚健中有热烈。纵观孟春的写作,特别是他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的部分文字,总体感觉文风朴素平实,笔调刚健洗练,大抵为经世致用,如学生时期主攻杂文,从军时期重点突出军队建设写评论和通讯,回到地方后,更是围绕工作写公文。而来到西藏后,仿佛积蓄已久的文学情怀得到井喷式爆发,他的文字特别地热烈活泼起来。几乎从入藏的第一天起,他就持续不断地以诗歌、散文、游记、词赋及摄影的形式,将生活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记录在QQ空间中,图片文字,长短整散,各显韵致,相互映衬,蔚为大观,吸引大批内地亲友欣赏点赞,部分诗文还被西藏格桑花开文学微信平台重磅推送,赢得逾以万计的关注和点击。

陈跃军:

工作之余或工作途中,孟春用一个作家和诗人笔匍匐在西藏的大地上,描摹着《雪域山水》,林芝的秀美、扎日的圣洁、琼结的古老、珠峰的雄伟、樟木的繁华、帕拉庄园的传奇。美景如画的西藏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读完《藏地风情》,我知道孟春笔下的西藏是带着生命体温的、骨头里的西藏,正是他对西藏的深入的了解和挚爱,让他的文字多了一份西藏的味道,这是酥油茶的味道,也是糌粑的味道。

散文诗歌集《高原之上》节选:

拉萨城记

一座城的发展,就跟一个人的成长一样,过程中难免伤痕累累,甚至面目全非。拉萨还好,纵有伤痕,人们总能从街头巷尾找到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印记。

川话川菜 川麻

去过的人都知道,拉萨城里到处烙有四川的印记。如果这算伤痕,还好,只是皮外伤,尚且伤不到拉萨的筋骨。

在拉萨,四川人很多,既有藏二代,也有创一代,当然还有到此一游的驴友。因为四川人多,所以讲四川话的自然就多,走在街头,常可被一句“给老子的——”分心回首。不过不用担心你惹谁了,那不是吼你,可能是某个门店的老板正在吆喝他跑到马路上玩耍的孩子。

“格老子的——”也是我们单位黄书记的口头禅。黄书记是四川遂宁人,十八岁入伍进西藏,转业后就留到拉萨了,如今已五十出头,但乡音未改,依然操一口纯正动听的四川话。我们几个援藏的经常模仿他的腔调调侃他:四川话才是我们单位的普通话。黄书记一点不恼,随口一句:“你给老子的——

四川人多,拉萨城里的川菜自然就火,大街小巷,川菜馆随处可见,知名的也不计其数,比如城关区的汤王府、成都印象、四川味道,宇拓路的尚食客、北京路的四川会馆、东郊的川东人家,等等。饭时节一到,食客云集,当然,吃川菜的不止是四川人,尤其是到了旅游的旺季,五湖四海的人蜂拥拉萨,旅人们身在异地,如果尝不到家乡的味道,川菜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于是,南腔北调齐聚一堂,舌尖上的中国就浓缩在川菜馆的厅堂里。

拉萨城虽不大,但外来人口不少,来自内地各省的人都有,尤以四川人最多,重庆、甘肃、陕西人次之,其他省份的人相对较少,所以,不论大小,各菜系都可在拉萨找到立身之地。拉萨的湘菜馆也有同湘会、湘藏情、毛家饭店等三、五家,与川菜馆相比,可谓聊聊,我和援藏的队友们吃过几次,腻歪了就去川菜馆换口味,常能找到口舌一新的感觉。我们也偶尔去品尝下藏餐,但终究吃不惯,只当是体验民族风情。

川菜以麻辣著称,最知名的当数火锅,外地人一顿火锅吃下来,感觉舌头、嘴唇都是麻的,四川人没事,他们咋咋嘴巴,打着饱嗝,还得吆五喝六的去茶楼打几圈麻将,这一天才算过得安逸和舒坦。

拉萨茶楼很多,颇有成都的影子,这也跟拉萨城里四川人多有极大关系。藏族同胞的生活节奏原本就慢,一是因为西藏海拔高、缺氧严重,做什么都急不得、快不得;二是缘于西藏全民信佛,信徒们大都与世无争,做什么自然不急不躁。随着西藏的发展,大量四川人涌入拉萨,他们发现拉萨的地理特征、藏胞的处世习惯和四川人的闲散性格不谋而合,这种以休闲为主的茶楼就应运而生。当茶楼遍布拉萨街头的时候,到茶楼休闲消遣的自然就不止是拉萨人和四川人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都黑,凡是常住拉萨的外来人口,经年累月,耳濡目染,能有几人架得住茶楼的诱惑?

其实,茶楼的诱惑不止是源于茶的清香,更多的是来自麻将的魅力。在拉萨玩麻将,又是以川麻为主。所谓川麻,别名“血战到底”,游戏方式不同于北方麻将,也有别于广东麻将,与长沙麻将更是格格不入。川麻最大特点是和牌时手里只能有两种花色,有人先和了,剩下的三人接着打,第二人和了,剩下的两人继续血战,直到第三人也和了,就算到底了,没和牌的人当然只有掏钱的份……

输一盘不要紧!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在拉萨,有的是时间。

琼结:藏王墓与历史的印记

琼结县是因为藏王墓而名动天下的。琼结隶属西藏山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北坡,雅鲁藏布江南岸。若以现在的眼光看,琼结只是一个人口不足两万的小县、年度财税不足千万的穷县;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琼结就相当于大明王朝的凤阳县、大清王朝的长白山,那是土蕃王朝的龙兴之地。

公元632年,年轻的松赞干布率部从这里出发,渡过雅江,迁都逻些(今拉萨),并扫平西藏诸部,一统高原,把西藏的政治、宗教、军事、文化、农牧等发展到空前繁盛的阶段。功成名就的松赞干布在百年之后,落叶归根,葬于琼结。于是,在历代赞普的墓地里,又筑起了松赞干布的巍巍王陵。

如果说是当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造就了今天拉萨的繁华,那么他把自己的陵寝回归琼结,也算是给故乡留下了一个曾经不凡的印记。这些陵墓,既是藏地的密码,也是历史的符号。

其实,所有的坟墓都是一个符号。对常人而言,那是他人生经历的句号。人的一生不管有多长,有多坎坷,有多少故事,有多少荣辱得失,虽然盖棺时不一定有定论,但最终都将有人用三尺黄土,为其划上一个浑圆的句号,至于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对伟人或帝王而言,他们的陵墓可能就是一段历史的终结,当然也是一个句号。比如北京的十三陵,一座陵就是一段明史,就是一个标点历史段落的句号。十三陵加上南京的孝陵,十四个句号就串起了或惊天动地、或鸡零狗碎、或成王败寇、或秋月春风的“明朝那些事”。

松赞干布的陵墓,当然是一个圆满、殷实、厚重的句号,因为这个句号浓缩了土蕃王朝最辉煌的历史,那是历史的高地,也是藏民族灵魂的高地,令人仰止,让人膜拜,至今仍然朝祭不绝,香火不断。

我在一个夏日慕名来到琼结,专程拜谒了松赞干布的陵墓。陵墓离县城很近,背靠丕惹山,前临琼结河,远远望去,像是郁郁葱葱的青稞地里隆起的一座土丘,远不及秦始皇陵高端,也不如西夏王陵大气,更没有明十三陵上档次。走近了看,“其墓方正,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与《通典》所记完全吻合,但还是看不出半点奢华,依然朴实,依然低调。我想,那么多和我一样慕名前来琼结的人,如果是想看藏王墓地的风景和气派,难免会大失所望,如果是想解读藏地历史、体验异域风情,一定会满载而归。因为松赞干布与历代藏王一样,不仅在这个地方给他们自己、给他们那个王朝划上了一个句号,也为琼结留下了很多历史的痕迹。

“琼结”是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可想而知,悬起多层房角的,当然是宫殿,也包括寺庙和拉康。在琼结和琼结的周边,房角悬起多层的建筑或遗址很多,最著名的首推雍布拉康(今属乃东县),这是西藏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宫殿,民间传说云:“宫殿莫早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地方莫早于雅砻”,雍布拉康正是聂赤赞普在雅砻河谷建造的宫殿,也成为后来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夏宫。另外,日乌德钦寺、建叶寺、唐波且寺、钟木赞拉康,都在青藏高原上颇负盛名,这些“房角悬起多层”的建筑,既是西藏建筑的经典,也是研究西藏政治、宗教、历史、文化、民俗的活化石,尤其是与之相关的诸多故事、传说,像精神的食粮,和遍地的青稞一样,喂养着藏族人民,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购买作家的签名书,这是读者对作家的最高尊重,也是作家对读者的最高礼遇!

援藏干部洪孟春的散文集《高原之上》已上架“全国首家签名售书微店”,喜欢的读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店购买:



原作者: 雪域老兵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