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形象的诱惑---四川美术学院钟长清教授肖像摄影作品赏析

四川文化网 2016-11-8 11:42 2714人围观 城市摄影

徐之腾为钟长清教授造像钟长清,1949年生于四川简阳。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198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版画系教授退休、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美 ...

徐之腾为钟长清教授造像


钟长清,1949年生于四川简阳。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198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版画系教授退休、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级重点课程“素描”课题主要负责人,四川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任第十五届全国版展评委,2004年获重庆市“优秀教师”表彰。


这几年去藏区拍摄的照片中,风景占具了绝大多数。但其实人物对我的吸引力也很大,只是跑马观花似的自驾游,能拍到人物的机会太少。且一旦遇到好形象,场景、动态都由不得你选择,所以保存下来人物形象多以头像为主。特别怀念七十年代中期,那时有大把的时间整月整年和藏民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很遗憾那时摄影条件太差,留下少量的黑白照片大多不能还原我心目中的形象感受。钟长清


2009年开始,在进藏途中或居住点又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藏民形象,几年下来也积累了数十帧可以反复回观的照片,但离我心目中向往的那个目标差很远。今后能否有机会深入到非旅游景点的藏区作数天或数周的逗留,真的是说不准,毕竟这种诱惑不是所有年龄段都能实现的。钟长清


藏族女孩,2006年8月,甘孜县呷巴乡。我们一行人在河边写生,对岸村子里跑来几个藏族儿童,其中两个女孩形象讨人喜爱,图片是稍大的一位。这应该是我首次用数码相机拍摄人物(佳能30D)


藏族小女孩,2009年6月,甘孜理塘县。

小女孩形象并不典型,但“酥油”味浓。新进佳能5D2,拍后放大回看,觉得5D2收集形象素材完全胜任。



抱孩子的藏族女子。2009年6月,纳木措。

当年纳木措的人不像现在这样多,偶见一好形象很是激动。



路边的藏族女孩,2010年6月,稻城。

女孩算不上漂亮,但形象很耐看。不论脸还是手,从肤色到质地都显现出女孩辛勤劳作的痕迹。



钟长清工作室一角(徐之腾摄)


加油站的女孩,2011年6月,曲麻莱。

加油站出现一个这么阳光、亮丽的藏族女孩令摄友们大喜过望,手上只有50D加腾龙70~300,也顾不调整什么光圈速度,赶紧的一阵狂拍。后来发现速度只有50分之一秒,手持拍摄竟然还过得去,只能说是运气好了(我一贯手持不稳靠独脚架支撑)。




带毡帽的男子,2011年6月,纳木措。

两年后再次到纳木措,人多了好几倍。进景区不久见一背小孩的藏族妇女,说好拍照5元,完后要20元一一她指的是每人5元。同行的伙伴们生气了,午饭后不愿再拍。但我想来一趟太不容易,便怀揣数十个5元,独自去棚区寻拍,其结果是比同伴们多出二十多个形象。 对藏民拍照收钱之事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只能说,商业化的步伐是无法阻挡的,再说人家也有肖像权哦



藏族老人,2011年6月,纳木措。

这老人我拍了两次,第一次拍后回到休息点觉得暴光有点过,因此又跑回棚区拍了一次。但老人脸上或许是防晒涂了些酥油什么的,有点影响聚焦。



藏族男子,2011年6月,纳木措。

这形象很喜欢,鼻子和下颌略长很有特点,被我“改造”服饰后用在石版画《色地牧民》之中。



摇转经轮的藏民,2011年6月,纳木措。

拍藏民形象我更喜欢彩色是因为藏民独特的肤色也是形象诱惑的条件之一,长年的紫外线照射,使其肤色也呈现出高原人特有的生命力。



钟长清工作室一角(徐之腾摄)


戴毡帽的藏族老人,2011年6月,纳木措。

这老人是一先前被拍的藏族小伙专门从另一地带过来挣那5块钱的,我自然是“巴心不得”,脸夹上那些兰色的静脉血管太有特色了。



缠红色发结的藏民,2011年6月,拉孜。

这形象让我联想到五十年代西藏民改时那些“砸碎千年铁锁链”的翻身农奴,厚实的形象中潜伏着呼之即出的暴发力。



藏族女孩,2011年6月17曰,当雄。

青藏线回程途中。严重限速找地方休息时的意外收获。抓拍了十多张,情绪自然,生动。



钟长清工作室一角(徐之腾摄)



藏族女孩,2011年8月,红原瓦切乡。

6月底从阿里归来后,似乎言犹未尽,又伙同老美院两位大哥去红原。副县长尼格美在虎头山接待站为我们接风,顺手拍了接待站几个藏族妹子。这女孩脸上的“高原红”说明,藏族女孩也抗不住烈日暴晒哦。



戴棒球帽的女孩,2011年8月,红原瓦切。

十四、五岁的藏族女孩,这形象是可以进州歌舞团的(一年后再去时,说是考上西北民院读书去了)。



倚门的小女孩,2011年8月,红原色地乡。

1975年我曾社麦洼搞过整整一年的“社教”运动,旧地重游很有亲切感。小女孩是无意中抓拍的,翻年后再去拍,怎么都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了。



戴毡帽的藏民,2011年8月,麦洼一社。

很多藏民喜欢戴墨镜,其目地当然是防晒,但同时在高原上也是一道风景线。后面的则面形象被笔者用于2016年的石版创作之中。



钟长清工作室专业音响及CD片(徐之腾摄)

割草的藏民,2011年8月,麦洼二社。

副社长带我们参观所见,少数可以保留下来的动态。



外地藏民,2011年8月,红原瓦切乡。

说他外地,是因为第二年拿扩印好的照片去分发,瓦切乡的藏民都不认识他。我常想,很多藏民形象,如果在内地穿上汉族服装会不会像汉族。就如这位满脸堆笑者,有可能吗?



提奶桶的藏族妇女,2011年8月,安曲乡。

高原上的藏族妇女是非常辛勤的,烧茶,挤奶,捡牛类,打酥油……但她们好像永不知疲劳,生活中照样充满阳光与乐观。



钟长清工作室一角(徐之腾摄)


色地藏民,2012年10月,红原县色地乡。

原作者: 钟长清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