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罗大春——50年矢志不移,传承国乐之根

四川文化网 2016-11-24 10:08 2792人围观 四川演艺

导语:国乐长音,千年传承;民族的瑰宝,文化的精粹,洗尽铅华后在现代的舞台上绚丽绽放。金牌品质,更好十年;过去十年用金牌营养陪伴,未来十年从更好出发。特仑苏携手王潮歌导演团队与中央民族乐团开启特别策划之 ...

导语:国乐长音,千年传承;民族的瑰宝,文化的精粹,洗尽铅华后在现代的舞台上绚丽绽放。金牌品质,更好十年;过去十年用金牌营养陪伴,未来十年从更好出发。特仑苏携手王潮歌导演团队与中央民族乐团开启特别策划之“百人百天 国乐故事”,邀您一起,品味国乐故事,致敬更好十年,致生命更好乐章。今日国乐故事人物: 罗大春

罗大春——50年矢志不移,传承国乐之根


竹琴,又叫竹筒琴,是一种传统的国乐打击乐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艺术形式几乎绝迹,如同渐近熄灭的灯火,干涸至几处水洼的池塘。

罗大春,今年已至花甲,已是当今仅存的竹琴表演艺术家之一。9岁开始学艺至今,近50年的国乐生涯,让他看到了国乐不同时期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看到了国乐发展的起伏坎坷,这让他从不同的角度去不断审视自己热爱一生的技艺。

回想当年的学艺过程,罗大春先生仍然津津乐道:“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人们只是单纯地演奏乐器,高唱歌曲,表达着自己的情感。那时的竹琴还是最初的模样,有着一板一眼古老的唱腔。”说到这时,罗大春又陷入了沉思。小时候,每当大人们在台上演奏,他便在一旁用心观察聆听,想知道用四川遍地都是竹子做成乐器为何如此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也许不仅仅需要演奏者精湛的技艺,更需要的是对这舞台、对这竹琴深深的眷恋之情,。

可以说成为竹琴大师杨文庆老师的关门弟子是罗大春这辈子最幸运的事。然而越是了解,越是走近这门已快绝迹国乐艺术,他越感到悲凉。如今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已经如凤毛麟角,如何将之传承的责任便落到了他的肩上,。

“不能让这优秀的传统艺术在自己这一代湮灭”,他反思着竹琴为何会濒临绝迹。与文化冲击无关,而是竹琴的唱腔的确与时代脱节,他尝试着改良,将以前一板一眼的古老腔调真正地变成音乐。但即便要改良,也不能丢掉竹琴的魂骨,那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优秀的文化。终于,他在不断尝试和演出中他证明了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是正确的。他的竹琴表演旋律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让竹琴表演重焕出新的光芒。

少时学艺,一生从之,如今自己年迈,他便将国乐未来的希望寄托给孩子们。起初他用自己演出赚取的为数不多的积蓄来支撑着这一份重大的责任。而今的竹琴艺术已不是他一人在孤军奋战,他已有很多年轻的继承人,可谓是枝繁叶茂桃李满园。罗大春先生表示,竹琴也好,金钱板也罢,这些国乐精粹是民族艺术的根本,不论历史怎样发展,我们都应该留住自己的根。

“词话千年 曲艺人生” 听罗大春讲述四川竹琴

  

  5月20日晚,四川省图书馆周末艺术鉴赏会在新建成的省图书馆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作为省图“词话千年 曲艺人生”系列讲座之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罗大春,绘声绘色给听众讲述了“四川竹琴”几百年来的发展演变历程,他从道教道情、文人道情、讲到世俗道情……给观众摆了一场竹琴与竹琴艺人的生动龙门阵,并为听众现场演唱和播放了竹琴经典唱段。

  国乐推广大使、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特约专家罗大春,曾先后拜师杨庆文、邹忠新、李月秋等已故曲艺大师学习四川竹琴、金钱板、清音,并与李月秋合作录制唱片;创作和表演的节目先后获得1980年成都市曲艺调演一等奖、1998四川省曲艺新作大赛二等奖、2004年十三届群星奖一等奖、 2007年十四届群星奖一等奖等。

  四川竹琴又称“道情”,原是道教在民间劝善传道的乐器,常有云游道人,用“道情”的方式演唱戏善歌词化缘,如《二十四孝》等,后来,作为文人书写的词句,发展成为“文人道情”。罗大春在讲座现场表演了一段“文人道情”:“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山使人愁,劝君更进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啊……”只见罗老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击打,板的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撞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清脆。

  罗大春介绍到,从宋明时期的宗教道琴,到清朝的文人道琴,这段时间走了很长一段路。“文人道琴有韵有平仄,听起来词句更优美,就比念劝善经要好听些。宗教唱了,经过文人唱了以后,慢慢,民间有些艺人他也要生存,他觉得这个敲着很有节奏,多年传下来,有它的民间影响基础,他们也就抱着竹琴来唱。” 罗大春如是说。

  1910年,由蔡觉之、邓青山、李纯山等道情艺人发起,首次在成都竹林巷清音阁茶园举行竹琴坐唱。1914年,四川的竹琴艺人云集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举行规模盛大的全省竹琴比赛会,参加的艺人及玩友多达一百余人。自此次竹琴界的风云际会后,四川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竹琴艺术家。罗大春介绍说:

  “怎么把这个道琴发挥好呢?有几个代表性人物,一个叫蔡觉之、李纯山、邓青山,那是在1910年时,他们就组织了五方人,分行当来演出,分角坐唱。当然,这时演起来就更生动了,他们在竹林巷里的清音阁茶社开始了多角坐唱,这一唱就轰动了,生意好的不得了。”

  竹琴演唱史上最为突出和成功的艺人,是成都的盲人贾树三,他的主要功绩是把扬琴的演唱技艺吸收到竹琴当中,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彩腔”,成为名噪一时的“竹琴圣手”。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竹琴这门“老腔老调”的曲艺变得余音渐稀,不过,在老一辈艺人的坚守下,这门古老的曲艺如今展露出一丝新的生命力。

  四川台记者 王映 报道

原作者: 罗大春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