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举办第十三期《抗战史大讲堂》

四川文化网 2017-8-28 21:56 2123人围观 四川文旅

      由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主办,成都市人民公园和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联合承办的《抗战史大讲堂》总第十三期如期在人民公园大会议室开讲。  主讲人李克林老师,王大炜老师。讲座由人民公园政宣科科长 ...

  

  

 

  由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主办,成都市人民公园和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联合承办的《抗战史大讲堂》总第十三期如期在人民公园大会议室开讲。

 

 

  主讲人李克林老师,王大炜老师。讲座由人民公园政宣科科长史芸主持。研究院秘书长张光秀参加讲座。

 

  今天,大雨倾盆,给参会人员带来诸多不便。李克林老师上衣被雨淋透(照片上清晰可见),用纸张垫在背上,以避湿气;王大炜老师出发时,家人叫他不要去了,他回答说:“那怎么行,答应的事,一定要去!”就这样,为宣扬抗战精神,为了一句承诺,冒着大雨来到大讲堂。参会的老师和学生及其他人员也是准时到会,除为这种精神感动外,也为充满活力的《抗战史大讲堂》而欣慰。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直属单位成都市园林建设技术服务中心、成都熊猫基地、市绿化管理处、市绿化三队、百花潭公园、成都动物园、望江楼公园、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成都市草堂毛圃、市雕塑院、市植物园、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成都市林业园林教育培训学校、成都市湿地保护中心、市森林公安局等领导及有关人员参加讲座。研究院郭开慧老师、李岷聪老师、孙一英老师、远道而来的罗江老师、汪复娟老师、张秀模老师、张杨廷老师、严裕寿老师和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周维和老师率四位中学生、成都晚报资深记者李杨老师、游客覃玉章等参加讲座。少城社区工作人员率辖区内所属的胜西小学、彩虹小学学生及家长参加讲座。今天近八十人参加了讲座。

 

  王大炜老师以“日本投降前后”为题,讲述了成都第一个得知胜利消息的人和他的相关故事。

 

 

  这个故事是王老第一个讲出来的,也是他亲历亲闻的故事,但他并不滿足,他要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有根有据的真实故事。今天他费尽辛劳,请来了拍攝胜利电报当事人曾子光的成都晚报资深记者李杨,并宛惜的告诉大家,曾子光老人已九十几岁了,今天不能到场。但带来了曾老的近照。曾老手里拿的就是那份电报的底稿。

 

 

  曾子光,现年96岁。退休前是成都市邮政局火车站邮电分局电信组班长。

  1945810日,24岁的曾子光照例一大早就从疏散至外东沙河铺的宿舍到电信局去上班。8点零1分,收到从西安发来的的电报,831分,这份英语电报抄收完毕

 

 

  电报大意是:今晨,从报纸上得知,由于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广岛、长崎遭到美国原子弹的毁灭性袭击,所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请注意这是千真万确的消息,为此,让我们停机10分钟,以示欢庆!

 

  成都沸腾了,全国沸腾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作为一名普通邮电工人,能提前享受到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真是莫大的幸福。这份电报底稿,他一直珍藏在身。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前夕,献给了国家。

  胜利的捷报虽已深藏在博物馆里,但我们后人可千万不能成了健忘症!忘记了胜利的来之不易,忘记了万千为胜利流血牺牲的抗日先辈们!王老如是说到。

 

  王老为不占用更多的时间,第二次以散发文章的形式,继续着他的演讲。今天散发的是他在2005年写的一篇文章《从<川人的抗战><川人大抗战>》。说的是200474日,《成都晚报》副刊以“成都城市精神探踪”为由,发表了署名郑光路的作品《川人的抗战》,从而拉开了“城市精神”大讨论的序幕。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因此上升到对“城市精神探踪”的高度,可见,川人在抗战中表现出的见义勇为、共赴国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抗战精神,就是“成都城市精神的反映”(原市民革一位领导的评语)。反响在继续,713日《成都晚报》在画院召开座谈会;次日,晚报文化版又在“成都城市精神探踪”栏目下,以《川人抗战形象不能歪曲》为题发表了座谈会纪要;721日,该报文化版又以“成都城市精神探踪反馈”,发表了市委宣传部文艺处黄强的文章《从抗战题材文艺创作规划》,对郑光路的文章《川人的抗战》给了极大的肯定;815日,“重走川军抗战路”在万年场“无名英雄”纪念碑前拉开帷幕;2005年郑光路的《川人大抗战》出版。此书是迄今为止最完整叙述 川人抗战历史的长篇专著。史料翔实、立论公正、实事求是,多角度、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川军英勇惨烈的牺牲场面,也展现了大后方的川人共赴国难的悲壮情景。它宣扬了四川抗战真实的伟大的形象,是对中国抗战史的重要充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教材。王老对宣扬和传承川军抗战精神的大好形势,感到无比激动,有感而发,继而鼓与呼!他衷心希望大家都认真读读这本书。王老说,抗战的历史真相,我们再不说,怕以后就没人说了!耄耋老人,心系国事,令人敬佩不已!

 

  虽然淋了雨,但李老师仍然精神抖擞的开讲了,1938年初在河北与山西交界附近的重镇黎城东阳关和长治同日军打了一场恶仗。”但不重点讲战斗的细节,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讲,即“山西百姓心中的47军” 。

 

  19382月,第47军在东阳关一带阻击日军。图为李家钰(前立者)在观察地形。

 

  47军官兵在山西战场。

  东阳关和长治之役,47军官兵与敌血战近一周,伤亡甚众。

 

  老兵陈海才说,他的班共15人,“打完东阳关后,只剩3个了。”

  1992年省社科院马宣伟、吳嘉陵所著《李家钰将军传》中,根据资料统计“47军在晋东、晋西南、晋南作战两年余,共伤亡官兵一万伍千余人,连队一般干部都补充过二、三次。张光汉团曾三次打光,三次补充。47军击毙、击伤日伪军一万五千余人。两年多的对日军作战证明,47军抗战是认真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

  李老师把抗战前中日两国国力军力作了对比:

  工业总产值:中国13.6亿美元,日本60亿美元

  钢产量:中国4万吨,日本580万吨

  石油:中国1.3万吨,日本169万吨

  飞机:中国全靠进口,日本1744(1580)

  军艦:中国小型船艇,日本主力艦、航母、大型军舰

  坦克:中国     ,日本300(200)

  大口径火炮:中国    ,日本744

  重机枪:中国54(每师),日本104

  轻机枪:中国274(每师),日本541

  步枪射程:中国2000米,日本3000

  士兵素养:中国多数未受过军事训练和战争实践,曰本海陆空炮骑兵种齐全,联合作战,有服过兵役就直接参战的后备兵源

  另外,日本的后勤补给、装备医疔、地形资源等等全面领先中国。

  川军将士,以血肉之躯,舍身忘死的与日军的飞机坦克大砲搏杀,打出国威,也打出了军威!多少次惊天地泣鬼神血战,深深地印在了老百姓的心里,相传几代人。

  直到现在,川军后人走访了许多父辈的抗战战场,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现在我们来看老百姓心中的47军吧。

 

  长宁村78岁老人李福顺说:川军死守东阳关死了好多人,刀刀山死人最多,屍横遍野,交错重叠,死的都是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平时沒有人敢来这里。

  龙王庙村84岁老人李进发说:我们村埋有川军一个排的战士,我死后就没有人知道了,不能再耽搁了,要向民政部门反应。

  还有老人说:隆冬季节,47军来到东阳关,出口大娘大爷,闭口兄弟嫂子相称。他们买东西,公买公卖,纪律严明……

 

  1939年元月,长治县军政法学农工商各界为长治阵亡将士公建纪念碑。碑亭建于长治县门人公园莲花池迤北正楼左侧。

  纪念碑正面镌刻着:

  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元旦曰

  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一零四师三一二旅六二四团守城阵亡将士纪念碑

  长治县军政法学农工商各界公建

  碑文附后:

  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阵亡将士殉难记

  简约摘录:……军行所致秋毫无犯对于民众器物借必还损必偿……尤以退城之时能于混乱中践守军纪不侵民财不扰民室诚难能可贵者……我武器不振抵敌机械化精锐部队尚能血搏五昼夜设非将士之赤胆忠心兼富民族意志者不克为也……

  长治之战后,山西各界人士还专为牺牲将士开追悼会。国共两党公职人员均有出席,代表广泛,悼词上百。如杨献珍的悼词是:

  生而为英  死而为灵

  民族英雄  天地并存

 

  黎城县县长何公振题词:

  铁军胜地血拼造成光荣战史永垂千古

  《新华曰报》根据黎城县县长何公振(共产党员)的公函报导“东阳关之役贵军官兵英勇抗战,经一周血战,日寇伤亡千余,我忠勇官兵作战牺牲亦在二千以上。黎城民众对此可歌可泣之事迹极为祟佩敬仰,久而难忘。除阵亡官兵由地方民众清查埋葬举行追悼及负伤官兵已由地方政府收容治疗外,并在东阳关建立川军抗日死难纪念碑一座……以志不忘”。

  牺盟黎城特派员喬(辉的题词:

  忠勇壮烈为民族生存人类正义世界和平而牺牲

 

 

 

 

 

 

 

 

 

  英勇杀敌,军纪严明的

47军将士,得到了晋南百姓的赞誉,当之无愧!

 

  再看看当时的新闻报导和老百姓的述说:

  《新蜀报》的战斗扼要报导:李家钰部在东阳关、长治一带抗战,其可歌可泣之事甚多,该军器械不如敌人之优越,然官兵牺牲之精神,莫不令人敬佩。在长治城中,全团殉国死节,子弹完后,继以枪头拳脚与敌巷战肉搏,毙敌达两千左右。官兵宁願饿死,不願掠夺,深为民众之景仰……

  诗人卞之琳也记述了这次战役:城破了,完了吗?不,还有巷战,兵士们……把枪支毁了,或投到井里。一场壮烈的战斗,博得了长治一带老百姓简单而可贵的一声:四川军打得好……

  长治市公安局离休干部卢荣生回忆:川军47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露宿街头,深得民心。百姓称赞川军有“三不”,即:一不动老百姓一根草,二不拿老百姓一粒粮,三誓死不投降。

  长治市城区政协委员程裕回忆文章说:当长治城被日军侵犯时,山西军队调走了,四川军来到长治,要与长治.共存亡,誓死抗战。构筑工事不征用一个民夫,在粮草供应方面,不要地方负担分文……面对现实,心情极不平静……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0年过去了,经历过抗战的山西老百姓,一提起几十年前的事,历历在目,滔滔不绝,声泪俱下。在民间流传的几个小故事:

  李宗昉师长去军医处,遇一农民看病,无钱支付医药费,正在典卖农具。李师长当即令医院退还农具,让农民就医回家。

  城陷后,被冲散的散兵,一时不能归队,民众给以备饭,但若不收钱,即不吃饭。

  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宗昉转战中原,深感各地文物散失严重,战斗间隙,乃尽力搜求汉晋以来的数百种碑刻拓片,并自己出资购买下来,赠送给家乡彭卅博物馆收藏。2010年,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名为《李宗昉集北朝隋唐碑拓》。编者写到:“……将军率川中男儿以血肉之躯厮杀疆场,抗击外族,战斗之余仍竭尽全力地抢救我中华文化瑰宝,实乃担当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之责任,其大智大勇,大仁大义之精神,今日观之,无不让人感佩。”

  1938年夏,47104师李青廷、李伦攻克平陆,驻防夏县,亲见遭日寇毁坏的柏塔寺(建自隋初,为晋中名胜)颓垣断壁,文物荡然,乃出资修治,并立碑《柏塔寺补修记》记录了日本侵略军在夏县犯下的罪行。

  ……

  2011年成都电视台《寻找川军抗战足迹》摄制组,在山西长治釆访时,一位老人指着记者脚下的泥土,泣不成声地说:“在你脚下的这片土地下就埋着许多川军战士的屍骨,足足有20里路,浸透了他们的鲜血!”

  李老师今天的演讲,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展现了川军的精神和风彩。他们是抗日战士,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历史会记住他们!丰碑在人民心中!

  李老师讲,我在准备讲稿的时侯,心情澎湃,国歌的弦律撞击着我的心房,情不自禁的哼唱着“起来,不願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侯,每个人们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二0一七年八月二十八日

原作者: 巴蜀抗战史研究院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