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金秋时节,杜阳林最新小说《立秋》何以收获《收获》的首发

作者:四川文化网 | 时间:2023-12-4 09:52:36 | 阅读:945| 显示全部楼层

  日前,《收获》杂志2023年第6期推出四川作家杜阳林的长篇小说《立秋》。这是四川作家在《收获》正刊发表长篇小说的一次突破。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刊载过余华、莫言、黄永玉、苏童、贾平凹、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圣地”,能够登上《收获》,是对一个作家创作实力的认可。
  11月26日,小说《立秋》分享会在阿来书房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丛治辰,文学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黄德海,《收获》杂志副主编谢锦,作家、《收获》App运营总监、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概论”授课导师走走,以及小说《立秋》作者杜阳林和众多作者、文学爱好者、读者齐聚一堂,共同分享《立秋》带给各自的新感悟新思考、探讨“杜阳林现象”的文学根源。

1701007280569782.jpg

  主人公凌云青带着澎湃的生命气息,离开新闻行业下海经商,在改革的潮头编织梦想,燃烧激情的岁月。作者深刻呈现了时代变革的一代人求生存奔发展,勇闯市场涅槃重生的曲折历程。
  市场经济波翻浪涌,凌云青克服重重障碍艰难前行,壮大自己的餐饮企业,参与国企改制,承担社会责任,引领转制员工共同发展。乡亲们随着打工潮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但缺少技能无法夸入现代都市那道无形的门。为了顺应餐饮市场需求,提高民工进城生存技能,凌云青决定创办餐饮培训学校。权利与利益交织,关系与人情相缠,理想与现实冲突,各方势力结成一张多维的网,不断上演纷繁复杂的争斗。拓展企业生存空间,坚守发展底线,撕扯挣扎的斑驳血泪,既是人性的展示场,也是命运的分水岭。

1701007185144515.jpg

  四季轮回,天道立秋。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在宏大的时代画卷中徐徐展开,各种人物在逼仄的境遇里,演奏生存的旋律,释放仁者的光芒。小说的语言富有内在的节奏感,构建的情节跌宕起伏撼人心魄,细腻的坚韧和柔软的温暖,悄然灌注读者心灵深处,塑造了一个人类本性的世界。
  这就是小说《立秋》讲述的故事。

1701007444156850.jpg

  熟悉杜阳林的读者都知道,凌云青也是上一部长篇小说《惊蛰》的主人公。而小说《惊蛰》出版两年,销量已突破15万册,并持续获得专家和读者的肯定,成为文学书籍销售市场的一匹黑马。《惊蛰》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四川北部阆南县观龙村,凌云青的父亲突然病逝,不仅带走了他的童年,也带走了凌家的欢笑与希望。年幼的凌云青不得不过早地直面生活残酷的一面:寒冷和饥饿的折磨,乡邻旁亲的刁难与欺辱,被烧伤、身患腿疾的性命之忧……但在这个沉稳的少年心中,始终有读书求学的渴望和对远方的向往。经历十年苦难的成长,时代的列车载着凌云青和他沉重的过去,无可阻挡地奔向未来。
  可见,《惊蛰》呈现的是农村青年凌云青的人格启蒙与人生觉醒,而《立秋》呈现的则是进城青年凌云青的创业打拼和梦想力量。
  在当天的分享会现场,谢锦谈到了《立秋》的两个特别突出的优点:扎实和丰沛。“也正因为小说有这两点,我们决定用这部小说,而且放在我们的第六期来压轴,它压得住。”她坦言,创作当年辞去“铁饭碗”下海经商的作品有很多,但把这个过程完整写出来的小说却很少,是中国民营企业艰辛发展的一个缩影。“因为完整而真实,因为真实就显得非常扎实。所以我们当时围绕《立秋》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这部小说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扎实,每一个部分其实都还是经得起考验的。《立秋》的扎实性是对现实的精准对照,细节上的丰满又让小说充满了生活的元气,这非常可贵,是一部真正站在大地上的小说。”谢锦进一步表示,“小说的可读性不是指表象的浅显易懂,而是内在的一种也许晦涩,也许难懂,却不失关联的夯实的东西……有时候小说较弱的部分,其实蕴含着一种萌芽与生命力。”谢锦还谈到了一篇好稿子的标准:能一看到底;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改不掉的弱点可能就是它的优点,那就保留它。

1701007250652479.jpg

  “《立秋》以‘真实’冲击了我,感动了我,让我从这个少年到企业家的成长,看到了这个时代逐渐开放的过程。”阿来提到,有真实感的作品,一直以来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甚至我们说那不是半自传的,就是自传的,那样一种来自生活底层的书写,在底层那样的黑暗当中近乎绝望的挣扎着,然后成长,然后壮大。”他认为,文字打动人的是小说原始的力量,而不是修饰词语堆积的无力。“有位批评家在谈史诗的时候,他说什么是史诗,就是当一部史诗能写出人的坚韧,写出人的坚韧不拔的时候,我觉得他就具有史诗的性质,而不是我们今天看到表面上个人去投入那些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因为作家如果对这些东西没有自己的体认、深刻的体验,过分宏大的叙事有时候就会显出它的空洞和不可信赖。所以我也在检讨自己,当我们一直强调文学性的时候,有没有在追求过度的文学性?这种追求是不是以损失和伤害真实的力量、具体的生活内容、人生经历、社会变革中戏剧性的现实换来的?所以,看《立秋》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在思考文学本质问题的过程。”

1701007497888313.jpg

  丛治辰则从“先锋文学”角度入手,认为《立秋》是当下真正的先锋文学作品。他表示,所谓“先锋”,其实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推翻旧有的东西、不断展示新的文学审美,而杜阳林正是用自己的作品对“先锋”作了这样的创新定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立秋》有着重大的意义。“所有的概念,包括‘先锋’,其实都不靠谱。如果作家对现实没有总结和建构,是不会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
  就谢锦提出的扎实和丰沛,黄德海认为,小说《立秋》写出了命运感,非常好,这也是《收获》用此稿的原因。黄德海还用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立秋》做对比,他说:“陈奂生进城时,城市不过是赚钱的场所;《平凡的世界》进城打拼,看看是否能留下;《立秋》则是已经进城,思考的是我能给城市带来什么,可以为乡村做些什么?”黄德海直言,今天的很多人把文学拔得太高,跟实用性、跟世界脱节了,其实自古以来很多文人的写作,最早都是从实用性进入的。也因此,作为有着浓重个人经历的《立秋》,这才是真正文学的一部分。
  杜阳林谈到了创作初心,他坦言,自己想创作的,不是时代奔流的创业史,而是一代人的心灵史。“我也想借助自己的写作,化为一柄手术刀,剖开往事的肌理,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内在脉搏。我更想让自己的思考融入宏阔的时代,让个人的感触链接芸芸众生,故事才有纵深的走向,作品才会塑造一个观照人类发展本性的世界。”(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