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荥经砂器川农情——人文视野下的荥经砂器

作者:无言听细语 | 时间:2017-7-22 19:02:46 | 阅读:194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言听细语 于 2017-7-22 22:09 编辑

        一尊精致砂壶、一口古朴砂锅,是多少百姓家中必备用具,又是多少文人骚客争相拥有的艺术品。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产地——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数百家大大小小的砂器工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制作工艺,所有的流程都由工匠们亲手操作。为探寻荥经砂器保留手工制作工艺的原因和砂器背后蕴含的千年工匠精神,来自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的“砂语茶缘”团队来到砂器之都荥经,与文化底蕴厚重的荥经砂器来了一次传统与现代、市井与殿堂、技艺与人文、技与道的邂逅。
        荥经砂器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古人的智慧下,黄白色的“白善泥”经过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程序变为精致而实用的砂制器皿。到了今天,工匠们仍然延续着老祖宗的手艺。实践团队成员跟随一方粘土,走进了朱氏砂器制作工坊。
                                                                                                                               铸砂器匠人品格造
        这里没有高精尖的机械,只有三五间瓦片盖的房屋。工匠们在炎热的天气中轮番锤击坚硬的土块,飞溅的土块洒满工匠全身。等到巨大的土块被锤打得粉碎,他们便仔仔细细地剔除土中的杂质。颗颗汗珠滴在土上,渗入土中,为砂器注入第一种工匠精神——刻苦。
        只见一位工匠朝粘土中倒水,一开始倒一桶,然后倒一碗搅拌一次,循环往复。实践团队成员们感到困惑,他解释道:“多半碗水,土太稀成不了型;少半碗水,土太硬容易开裂;只有刚刚合适才能制作出端正结实、圆润精美的砂器。”当调制好的粘土被送到下一位工匠手中,精彩开始了。这些工匠大多都是50岁左右大男人,他们做砂器已有20-30年左右,匠人们粗糙的大手让砂胚灵动地变化成尊尊粗犷的半成砂器,一个角度的偏离、一个线条的生硬都会被反复调整。有时在外行人看来已经完美的砂器,工匠们依然不断修正不断打磨。这就是所谓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绘丹青妙笔做纹饰
        他们那被砂土染黑,长满厚茧的大手拿着一把纤细的刀,在原始、没有任何装饰的砂器上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图案。身后呼呼的火焰声和捶打砂土的声音交织嘈杂,他们却没有焦躁的表情,只是目不转睛地绘制着自己的“大作”。匠人的额头上滴下晶莹的汗珠,滴落在砂土里,为砂器注入第二种工匠精神——专注。
                                                                                                                              成大器烈火就涅槃
       晾干的砂器被送入馒头窖中烧制。一件披风、一顶草帽和一方口罩、一双手套,这便是工人面对1000多度高温最简单、最简陋的保护措施。站在一千度高温的馒头窖旁,呼呼的火焰声伴随着热浪传递出来,汗水将披风紧紧粘在工匠们的身上,他们却巍然不动,凝视着炉边打开的一个小小的口子,耐心地观察窖中砂器烧制情况。
        当炉中砂器终于被烧得火红,工匠用长长的铁杆撑开炉盖,热浪便席卷而出,馒头窖中精美砂器像浴火重生,涅槃而出的凤凰,冲破黑暗,闪烁出鲜红的光芒。工匠们小心翼翼地用铁夹夹出精美的砂器,全身的汗水顺着黝黑胸膛流下来,为砂器注入最后一种工匠精神——耐心。
        体会到了砂器出炉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实践团队也迫不及待地向工匠们学习制作砂器,但是其间困难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克服。和泥的干湿程度非熟练的老匠人难以掌握,拉坯的力道也不好掌控,常常至于“中途易辙”……当团队成员们看着一尊尊横七竖八的残次品苦笑时,这才真正领悟到了匠人之不易。
                                                                                                                                求创新人才换新天
       观看砂器制作后,实践团队采访了荥经砂器传承人朱庆平老先生,他道出了荥经砂器发展的困难:“现在的年轻人静不下来,不能一门心思地去琢磨。而且荥经当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人才的引进造成了极大的阻力,从而阻碍了荥经砂器的技艺创新。”
        “荥经砂器品牌急需树立并且更应该大力推广,然而信息的闭塞、区位条件的种种不利以及砂器自身的发展创新不足等问题都是荥经砂器发展的阻碍,要得到彻底的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需全行业的砂器人联合起来,社会力量积极帮助、政府帮扶才能推动荥经砂器的全盛。”
        荥经砂器是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砂器文化的典型代表。透过荥经砂器发展现状,实践团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传承的艰难。
        在“让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共识”的价值引导下,荥经砂器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应当得到鼓励宣扬,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困境却始终无法破解。我们不能让许许多多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遗产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宣扬工匠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继续传承,让工匠精神继续发扬。是砂语茶缘实践团队向全社会的呼吁。
11.png
33333.png
333.png
444.png
555.jpg

大神点评3

无言听细语 发表于:2017-7-22 19:05:02
很不错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无言听细语 发表于:2017-7-22 20:36:34
图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文化网 发表于:2017-7-22 23:24:23
真的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