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扶贫小说”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乌蒙磅礴》中的“红色精神”传承

四川文化网 2020-8-14 11:01 1459人围观 学术评论

四川作家税清静在亲历扶贫工作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后,写下长篇小说《乌蒙磅礴》,讲述了一家三代扶贫故事。从扶智与扶志开始,彻底改变了村庄,重塑人心,展现了当下的农村面貌,同时揭露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 ...
  四川作家税清静在亲历扶贫工作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后,写下长篇小说《乌蒙磅礴》,讲述了一家三代扶贫故事。从扶智与扶志开始,彻底改变了村庄,重塑人心,展现了当下的农村面貌,同时揭露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从“红色精神”的传承脉络,青年干部成长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等角度解读《乌蒙磅礴》,探求小说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红色精神”烛照下的个人成长史
  《乌蒙磅礴》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浓浓的“红色文脉”。故事中有两条明暗线索。一条是主人公陈小李的扶贫工作成长史;另一条是红色革命精神在老陈家三代扶贫干部血液中流淌的轨迹,为农民脱贫致富鞠躬尽瘁。首先,主人公陈小李来自于红色家庭,三代人为让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主人公陈小李既背负先辈们的理想和信念,也在不断地挫折和机遇面前奋勇前行。《乌蒙磅礴》这部小说除了表现扶贫工作中经历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同时具备了不容忽视的“成长痕迹”。主人公陈小李作为老红军陈国栋的孙子出场时,即将到乌蒙山区当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作为扶贫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虽然有长期的革命家庭教育背景和红色精神熏陶,也树立了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但是经验相对不足,正如一个人成长的“幼年时期”。意气风发的陈小李在赴任的山路上遇到了第一个困难晕车且汽车抛锚,不得不半道下车,徒步去村上。与此同时,一听说年轻的第一书记来村里,村主任曹永盛因心中的排斥和担忧导致一夜难眠。这些都预示着陈小李在朴市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可能将遭遇一些困难和挑战。随后而来的暗访受阻,村民思想落后僵化,养牛、修路的资金问题等都印证了这一点。一方面,当然是身为驻村第一书记陈小李下乡以来的具体工作内容;但在另一方面,却也不妨被看作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种人生考验。只有在接受并战胜了这些人生考验之后,陈小李才能真正地成长,并认识到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位置和作用。好在陈小李一直都没有气馁,并在革命精神的烛照下迅速成长起来。正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已经了解到的那样,以适时的点拨或支持帮助陈小李渡过了各种工作难关的,主要是上级领导、曾经的扶贫干部、爷爷陈国栋奶奶山妹、父亲陈冬冬以及他的姐姐作家陈茜茜,还有邻村的扶贫干部等,我们发现,曾经那个“初生牛犊”一般的年轻人,已经完全能够独当一面了。正如他的座右铭:“发扬红军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誓把扶贫攻坚进行到底!”最终他得到了村民的信任与理解,带领乡亲们走向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爷爷陈国栋的梦:“乌蒙山千山万壑之间他看到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人们更精神了……”逐渐在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扶贫工作中渐渐清晰起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三代扶贫的经典写实纪录
  另一条线索是老陈家三代扶贫的故事。读过《大瓦山》的人都知道税清静是擅长这种跨时代的历史视野的大纵深写作的。期间三代人扶贫工作分别呈现了每个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印记,作者将红色精神的命脉贯穿于历史和现实的文字之中,在历史和现实的转接中去呈现扶贫攻坚工作者的信念和革命斗志,也强调了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正确导向和坚定路线。与《大瓦山》不同的是,《乌蒙磅礴》更立足于现实,采取的基本上是客观记录的写实笔法将扶贫干部的日常工作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事迹真实地记录下来。首先是以孙子陈小李到乌蒙山区的朴市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为故事主线。他千方百计找资金、跑项目,搞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克服重重困难因地制宜搞产业带领乡亲走脱贫致富之路。其中的故事情节以写实笔法进行叙述,这一点充分展现了作家长期基层生活和工作的积累与功力。税清静出生在农家成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刻的体验和记忆,后来又在乐山市金口河区挂职扶贫,有着丰富的扶贫工作体验。他有能力、有资本“写实”。其间,穿插着爷爷陈国栋的扶贫工作事迹。陈国栋是位老红军,本着“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的革命初衷,50年代带领乡亲们进行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后来到朴市村开砖厂带领乡亲致富,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从此老人心中牵挂的始终是乌蒙山区的乡亲们是否走上富裕之路。他支持孙子担任第一书记,给予鼓励和精神信念。孙女陈茜茜牺牲在扶贫一线后,陈国栋督促58岁的儿子,接过孙女的接力棒继续扶贫当了最老第一书记。一家三代在红色革命精神的指引下,将血液深深凝聚在这片资源丰富而暂时贫穷的土地上,想让这片土地开出金灿灿的幸福之花,结出富裕之果。这些感情线索和精神脉络都在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中缓缓流淌着,为我们呈现出立足山区现实,饱含深情地扎根扶贫工作的好干部形象。
  另外,文本的写实性也体现在一般农民的“当下色彩”,主要表现为乡民言行符合当代乡村现实和当下时代氛围,体现出贫困乡村特有的“贫困文化”。比如,让人印象深刻的大青山上的许家。这家人体现了新老两代农民的特征。愚公一样的老一代农民许家仁,还有他的儿子们老二许多粮,老三许多钱,老四许多房,老五许多依(衣),从名字中可以看到他们对富裕生活的渴望。许家人一开始由于历史原因对扶贫工作和扶贫干部是排斥的,经常在村会议等场合“冒杂音”。后来,经过第一书记陈小李千里寻找营救许多房并为其治病,以及对许家兄弟住房实施易地搬迁,终于使许家兄弟相信党,相信政府,转变思想,真正走向靠双手脱贫致富之路,并千方百计感恩党和政府。还有小说中风物人情的书写都有乡风民俗特色,这些描写构建了精准扶贫书写的地域文化底蕴。比如,山妹和山妹妈唱的童谣;朴市村名字的历史因由;以及小陈书记初次到来所见的山区景致等等。以上这些写作方式都使作品更加贴近现实。
  作为记录精准扶贫的写实小说,《乌蒙磅礴》以其现实主义的写实笔法再现了三代扶贫工作者不畏艰辛,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攻坚克难的拳拳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作者置身于当下时代社会文化语境中,能够把“精准扶贫”工作客观真实的呈现出来,并以家风家训的形式将红色文脉传承下去,书写革命精神的传递轨迹,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最起码,即使仅仅只是从作家一种感受时代脉搏的敏感程度上来说,作家税清静也应该值得点赞。

  [作者介绍] 朱凌,女,汉族,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主持201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及应用项目 (2019-SKZZ-47)。

  [作者介绍] 郑润良: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后,《中篇小说选刊》特约评论员,《神剑》、《贵州民族报》、博客中国专栏评论家,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文学评论高研班学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篇小说选刊》2014-2015年度优秀作品奖评委、汪曾祺文学奖评委;《青年文学》90后专栏主持、《名作欣赏》90后作家专栏主持、学术顾问,《贵州民族报》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专栏主持、原乡书院90后作家专栏主持。曾获钟惦棐电影评论奖、《安徽文学》年度评论奖、长征文艺奖、《橄榄绿》年度作品奖等奖项,主编“中国当代中青年作家作品巡展”在场丛书、海南作家实力榜丛书、“锐势力”中国当代作家小说集丛书等。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原作者: 朱 凌 郑润良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