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魏冬教授关学观点述要

新文人画院 2020-9-6 20:12 1862人围观 艺术动态

今年是北宋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载诞辰一千周年。张载,字子厚,北宋汴梁人(今河南开封),因父张迪葬于陕西眉县横渠遂寓居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张载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邵雍并称 ...


  【导语】
  今年是北宋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载诞辰一千周年。张载,字子厚,北宋汴梁人(今河南开封),因父张迪葬于陕西眉县横渠遂寓居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张载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邵雍并称为“北宋五子”,由他及其门人开创的“关中学派”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理学学派之一,张载的“关学”与周敦颐的“廉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齐名,人称“濂洛关闽”四大学派,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句”,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旨趣。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由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中国报道》人物访谈栏目、《封面新闻·家宽文化》栏目、四川文化网、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四川家宽文化艺术中心联合推出系列宣传文稿,以弘扬张载及其关学的学术精神。

当代青年学者
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
魏冬 教授


  魏冬,出生于1977年2月,200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于2000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儒释道与藏汉文化关系、张载关学。现担任陕西省孔子学会秘书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四川省新文人画院人文研究所所长等社会职务。


魏冬关学观点述要
○魏冬

关学肇始横渠夫子张载像

  【编者按】2018年7月26-27日,当代青年学者、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魏冬教授在张载故里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祠横渠书院参加了"戊戌年关学国际研讨会"。按照会议安排,魏冬教授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张载祠拜谒张载典礼和主旨报告,主持了第一会场第二阶段主题发言,并就"荀子与张载礼学的比较"、"关学的历史建构和内涵指向"做了主题发言。会后,魏冬教授专程到张子墓地拜谒张迪、张载、张戬父子三人,并与关学研究者、关学后裔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本文是这次会议上魏冬教授提出的主要学术观点的总结,以帮助热爱关学的同仁了解关学弘扬关学。



建构与诠释:关学的历史撰述及內涵指向

  如何认识"关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关学的基本特征、关学与孔学以及其他理学学派的关系,是关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本文从当今学者对关学的六种界定入手,回顾和讨论了南宋以及明清时期"关学"一词的基本内涵及其变迁,提出:虽然南宋时期吕本中、刘荀提出了"关学"这一名谓,并用之来指称张载之学,但由于这一内涵不具有广泛的历史认同性,所以不能作为历史上大家公认的关学概念、而自明代万历年间冯从吾提出的基本内涵为"关中理学"的"关学"概念,才是三百多年关中理学学人和关外史学家所共同认定的"关学"观念,这一观念传统虽然有因为个人视域和时代不同的适当调整,但其基本内涵的确定性,决定了其具有作为关学基本传统内涵的资格。根据以上对关学编成书历史的考述,应该获得以下几种认识:
  1、关学是根源于关中大地的一种思想存在。但关学的名谓、内涵和历史的建构,并不是关学一经产生就形成的,而是关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这构成关学发展史上特有的"实先名后"现象。
  2、由冯从吾、王心敬、李元春、贺瑞麟、柏景伟、刘古愚等人为代表的关学家,基于对关学发展史实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考量,通过《关学编》的创制及不断补续编定,以史学撰述的形式"建构"出了关学发展的基本谱系。这种基于关学发展的史学建构,既体现了关学发展的基本事实,也蕴涵者关学史家对关学的基本共识和不断拓展意识,故而是一种带有"主客体间性"的史学创造。
  3、不可忽略的是:《关学编》及其续补所奠定的"关学"基本理念,在历史上也一再得到黄宗羲、全祖望、张骥等史学家的认同乃至党晴梵、曹冷泉等现代关学研究者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其史学撰述中的关学理念,构成了一种基于传统的共识,故而当今对关学的考量,一方面要尊重关学作为实体的发展实际;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关学史家的思想内涵。
  4、基于关学史建构的传统,关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中之学",而是儒家理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儒家理学在关学家那里具有不同当下的价值和意义:首先,理学并不是以思想创造为主体的哲学思想史,而是以孔子思想为基准的、以价值认同和真实践履为基调的道德践行史。而关学即关中理学,是关中士人对孔孟儒家精神的真正继承,因而关学史家的关学,无疑具有强烈的地方道统意识。但这种地方道统意识并不必然的表现为对异地理学的否定和排斥。
  5、故而从历史范围而言,关学不仅包括北宋而下产生或流传于关中的理学思潮,而且包括关中孔门四子对孔学的直接传承。但北宋而下的理学思潮构成了关学的主体,而从北宋时期的张载、三吕、苏日丙、范育等人,到金元的杨奂、杨天德、杨恭懿、萧维斗、同恕,再到明代中期以段坚、周小泉、薛敬之、吕柟为代表的关中河东之学,以王恕、王承裕、马理、韩邦奇、杨爵、王秦关为代表的三原之学,以及晚明的冯从吾,清初的李二曲,以至于晚清民国的刘古愚、牛兆濂等,都是关学的重要代表。所以关学的传承,并不起于张载思想之创生,也不止于张载学派之湮没,关学流传,千年不绝,不绝如缕。而张载正是关学发展中最突出的代表而得到后世认同尊崇,故而堪为关学宗师。
  6、在历史的发展中,以对孔孟儒学的认同为前提,关学不仅表现出"勇于造道"的弘大气魄,而且具有"勇于从善"的优秀品质。关学诸学人对横渠之学、伊洛之学、晦庵之学、阳明之学乃至西学的摄取继承,虽然使关学呈现出多元的思想面貌,但其对儒学精神的真诚体认和追求,对张载学风的继承与阐扬,使之具有天人合一、政教不二、以礼为本的传统,以及注重自得与践履,注意科技与事功,注重道德持守与为人气节等共性。正是这些共性,构成了关学的整体风貌,并将关学与同时代的其他异地理学学派区分开来,从而使关学表现出既注意兼取他长、又注重综合创造的特点。因此,关学不仅是一种地域性的理学思潮,而且是带有地域性的理学学派。
  7、还需要注意的是,关学虽然生长根植于关中,为关中"风土之厚而又加之学问者",但关学并不局限于关中,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拓展、突破关中的地域之限而走向全国各地,特别是对二程之学、朱熹之学、湖湘之学、永嘉之学、浙东之学、康梁新学、齐鲁儒学等有重要的影响或呼应。故而从历史发展而言,关学是根源于关中,流布于各地的全国性学派。
  8、从冯从吾启用"关学"这一概念以来,大约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虽然对关学的地理范围理解越来越大,历史范围也越来越长,理学的理解也更为宽泛了,但都接受了关学就是"关中理学"这一基本内涵,所以我们说,将关学理解为关中理学是大家的共识,这是关学概念的传统,我们在理解关学的时候,首先应该尊重这个传统。

在荀子与张载之间:
礼学的主要倾向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荀子和张载都重礼。本文通过对二者礼学基本思路和观点的比较,提出:
  1、基于儒家传统礼学,荀子和张载都注重"礼",其"礼"不但具有相同的内容体系,而且都具有国家秩序制度、人群关系规范和个人修养准则三重意义指向。
  2、但荀、张之礼学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1)基于天人两分的思路和对现实人性的关注,荀子认为"礼"出于 "伪",是圣人人为的制作,是对人性之"恶"对治,并注重礼从政治制度建设到社会规范和个体道德行为的养成,其引发出"法"是具有一定强制性行政规范,具有侧重外在行为规范的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2)基于天人合一的思路,张载的认为"礼"本于"理",是天道本然之显现,是对人性之"善"的成就,并注重从个体道德的修养到社群行为规范和国家制度的完善,其引发出来的"约"是具有一定约束力的道德契约,具有侧重道德自我约束的较为浓厚的教化意味。
  3、荀子和张载对"礼"的理论认知和建设理路,虽然路向不同,但对当今治国理政和自治、法制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都具有一定价值。


【纪念张载诞辰一千周年文库集】
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魏冬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