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庞惊涛:不断行走,拉近我们和历史的距离

四川文化网 2020-9-15 14:30 1198人围观 文学动态

《徘徊》中的历史足迹,不仅限于他生活和工作的巴山蜀水,也有更为广阔的神州大地。这是历史随笔的可贵之处,也是章夫历史随笔的地理学附翼。即便从历史地理学这个角度来看,《徘徊》所呈现的“庙堂与江湖”,也因为 ...
       “最大限度地回到历史现场”,让章夫不仅满足于“文本神游”,更成为地理学上的行者。《徘徊》中的历史足迹,不仅限于他生活和工作的巴山蜀水,也有更为广阔的神州大地。这是历史随笔的可贵之处,也是章夫历史随笔的地理学附翼。即便从历史地理学这个角度来看,《徘徊》所呈现的“庙堂与江湖”,也因为他的行走,客观上拉近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那些似是而非的事件和人物,正在走出“徘徊”的历史,面目清新地向我们走来。如果要说好的历史随笔应该具有的价值,我认为如此当是。


历史随笔·《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简评章夫历史随笔集《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素养的储备与情性的交融

庞惊涛


  长期以来,历史随笔的写作面临着一种两难处境:一是过度专业化,做了学者该做的事而忽略了散文本身需要的“以史感会”;再是“感会”过度而淡化或者说忘记了基本的史实。前者枯燥无趣,结果很有可能是浪抛精力;后者则不免错漏百出,蹈空矫情。所以,操持历史随笔必然需要两种素养的储备,同时,更需要两种情性的交融。鄙见以为,只有如此,历史随笔的写作方可不落入此种两难。这是近读作家章夫的历史随笔集《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得出的一点体会。此说何据?试延展说明如下,权为对《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的简评。
  一、素养的储备:文史哲融合的三位一体。所谓文史哲不分家,这是一种学术概念,具体到随笔写作上,需要就文学说文学、就史学说史学、就哲学说哲学,然后才可以谈到“不分家”。即先要有独立的文学素养、独立的史学素养和独立的哲学素养,才可以谈融合的文史哲素养。学科体系上没有文史哲统合的学科分类,自然,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系统接受上,也不能混合而一,一蹴而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章夫在完成这个散文集之前,系统对上古、中古和近代史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这次中年之后的系统学习,当然较学生时代的课本以及工作以来的分散接触式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它的作用,除了修正前面两种学习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外,还具有了更广阔的史学维度和更专业的史学深度,这就让他的“史实”有了“史学”上的保证,脱离了第二个“难关”。应该承认,作家有兴趣进入历史,进而研究历史,这是好事。当前随笔写作出现的“历史”流向,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偶然的规律所能道明的,更多,是作家们的“别有襟抱”。将漫长的中国历史随便截取一段,即可发掘无限丰富的题材。我相信,作家们并非仅看重这种随笔解决“信信疑疑”的问题,而是借历史人物之口或托历史事件,发出自己不一样、前人所未谈以及能引发共鸣的感会。这就决定了历史随笔应是“感情”重于史实的写作基调。从《徘徊》的整体风格来看,章夫的历史随笔写作,无疑深刺此极。这就是作家需要具备的文学素养。由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离我们今天的生活通常很远,这需要作家很好地处理历史随笔的“时空距离”,从而在哲学上完成时间、空间与情感上的“当代对位”,避免以历史约束当代,或者以当代指认历史,从而陷入“混乱的历史”,或者生造一个虚无的时空,使文史融合失去了科学的、哲学的合理摆布。所以,作家的哲学素养成为文史融合,历史随笔写作需要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功。以我对《徘徊》的观察和体认,章夫在30余篇历史随笔中的“当代对位”,是合理合情的。如:他对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认同以及对位,以及对诸侯会盟对位今天的“高峰论坛”、秦始皇派遣三千童男童女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对位今天的“海飘”,既妙趣横生也合情合理。
  二、情性的融合:浪漫与理性的二元交替。历史从来不是刻板教条的“老先生”,也可以是浪漫感性的“热恋中人”。溯源我国史学肇端巨作《史记》,可以略窥司马氏的历史浪漫主义。在这个具有高度浪漫主义色彩的史学巨子看来,历史可以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的。所以,“太史公曰”论赞式的直接褒贬,成为他最有个性的历史浪漫主义表达,为后来读史者所激赏。此外,他在人物传记体例格式上的处理,材料的取舍及互见法的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艺术刻画上,都表现了深刻而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感。更为后来读史者所特别关注的是,他寓论断情感于叙事以及将民间谚谣诗赋巧妙插入史叙中的做法,以及运用神话灵异进行历史隐喻的技法,都无不体现着他的浪漫主义态度。这些浪漫主义表达,不仅没有让他的历史写作丢分,反而成为了他的历史作品的加分项。司马氏的这种浪漫主义情性,成为《史记》为人喜读的主要原因,也为千百年而下的历史写作作出了最好的示范。但历史的浪漫主义并非一头无法控驭的烈马,理性的史家应该有能力勒住浪漫主义的马绳,从而让这匹浪漫主义的烈马及时回到理性的轨道上。这种浪漫与理性的时机交替,对作家而言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力考验,他既不能太早,以使历史的浪漫主义未得舒展而被“腰斩”,让读者“莫名其妙”,更不能太迟,使历史的浪漫主义已成压倒之势,历史的理性成为摆设,最后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无凭无据的乱发抒情”。《徘徊》的整体气质在于,它既充分借鉴了司马迁的“历史浪漫主义”手法,使怀古抒情成为随笔很好的加分项,又比较好地避免了文本整体堕入历史的虚无,使整体的写作气性围绕基本的史实或者常识并有恰到好处的情绪发挥,正所谓“发于衷而归于实”。两种情性的融合,使《徘徊》的文本充满了很强的可读性,又有较强的史料分析和运用价值。如果说,文学素养是作家需要的历史浪漫主义,那么,史学和哲学素养,则是作家需要的历史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徘徊》可视为章夫文史哲融合的代表作,更是其个人气性很好地统合了浪漫与理性两种写作情感的代表作。观察近年来的一些历史随笔作品,不难发现,历史的浪漫主义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作家共有的不足,其原因不外乎对“历史的浪漫主义”缺乏正确和到位的理解,以及欠缺在具体题材上的运用方法。章夫的《徘徊》之所以很好地驾驭了这两点,正在于章夫在以前的散文创作上具有“浪漫主义”的先天优势,以及职业特性带来的后天努力。他对《史记》《战国策》《左传》等经典史学著作的系统再学习,是他能否熟练运用“历史浪漫主义”方法的关键,而“尽可能地进入历史的现场”,则使他的“历史浪漫主义”生发有了最根本的情绪保障。而这一点,正是我认为的《徘徊》的又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
  三、时空的交替:历史与当下的二元对位。“最大限度地回到历史现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难。这不是穿越小说的历史戏笔,而是通过在现场所见所感,让时空交替,完成历史与当下的二元对位。我注意到,章夫在《徘徊》中选取的历史素材,都是历史现场感很欠缺的大事件和人物,时间久远,史料欠缺,即便有一些遗存,也帮不上多大的忙。但“历史的现场”不分大小,存在即有价值。章夫回到现场的方法其实也并无独家秘笈,不外乎“文本神游”和“现场感会”两种。但很好地打通这两者,使时空交替,二元对位,则是《徘徊》的可贵心法。所谓“文本神游”,即尽量将选定题材的历史素材汇聚一起,为我所用。这是史实的基本功,只有汇通这些史料,最后才能跳出史料。这有点像临帖,先要汇通法帖的神韵,最后才能在法帖的基础上成就自己的韵味。“现场感会”则可以将“文本神游”中的很多疑点、重点进行验证、比较,从而生发新的收获。如果没有“文本神游”,“现场感会”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毫无准备的现场,是历史素人的“到此一游”,他显然无法和历史人物在情感、情绪和情怀上进行跨越时空的联通。透过《徘徊》中的四十篇独立而又颇有联系的文本,大体可以感知章夫的现场感会,主要得益于三点:推己及人,重视细节,关注小人物。章夫的历史领悟力,因为有文学和哲学素养的储备而较诸一般写作者更敏感,主要表现在他既敬畏历史但是又并不受限于历史的“经验主义”,他把那些大事件、大人物拉到现场,和他们平等对话,理性交流。他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贬损,历史在他看来,就是一次平易近人的下午茶。而关于细节的取胜,可能跟他多年新闻采访和新闻指挥的职业性有关。所以,《徘徊》的文本也不妨看作是新闻学的衍生品。由于章夫在后记里对此有详细的说明,此不赘述。小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已成为近年来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章夫在《徘徊》中对小人物的关注,当然不是学术上的专业和权威分析,而是从事、理、情诸多维度对小人物进行的个体指认,读者如要用史学思维来“对位”,不免要失望,但如果用文学思维来观察,则一定有相同的感会。要注意的是,小人物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褒贬意义上的町畦之别,而是仅就其在历史事件和进程中的地位性而言。章夫所关注的小人物,此前也并非没有人关注,但他对这些小人物关注的维度及其在历史事件和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则的确有很多新见,读者不妨细察,相信一定有收获。“最大限度地回到历史现场”,让章夫不仅满足于“文本神游”,更成为地理学上的行者。《徘徊》中的历史足迹,不仅限于他生活和工作的巴山蜀水,也有更为广阔的神州大地。这是历史随笔的可贵之处,也是章夫历史随笔的地理学附翼。即便从历史地理学这个角度来看,《徘徊》所呈现的“庙堂与江湖”,也因为他的行走,客观上拉近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那些似是而非的事件和人物,正在走出“徘徊”的历史,面目清新地向我们走来。如果要说好的历史随笔应该具有的价值,我认为如此当是。


庞惊涛
成都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
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蜀山书院山长
钱学(钱钟书)研究专家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封底


书名:《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作者:章夫 著

书号:ISBN 978-7-220-11925-5

定价:68.00元

日期:2020年09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内容简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在传统中国的话语体系中,代表着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在这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之中,“忧其民、思其君”,对家国天下的关怀不因身份之改变而改变。这种顽强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就不曾被中断的原因所在。

本书从器物而起,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至诸子层面,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终于秦汉之际的烽火,发现中华民族风骨之所在。在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诉说公元纪元之前历史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又将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呈现于纸面,为读者掀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在历史中传承着的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章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都市第十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届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擅长报告文学、人文历史与地理随笔写作,共出随笔写作,共出版各类著作20余本计400余万字。


原作者: 庞惊涛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