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云卜堂 | 一本有温度有思考充满美好的书——在屈全绳《月满昆仑》研讨会上的发言

四川文化网 2021-6-16 13:14 1987人围观 文学作品

我个人一大爱好就是阅读回忆录,通过这些回忆进入到历史。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等成为影响我历史观和写作观的作品,而阅读回忆散文,尤其是军旅题材的作品是我这些年最 ...

  作者在研讨会上发言。

  汇报几点读过《月满昆仑》的体会。
  第一点,这是一本承载着作者的深厚情感,让人共情的有温度的书。
  读这本《月满昆仑》,对我来说是在倾听一场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讲述,作者的经历、眼界、学识,在书中波澜迭起,给人以很大撞击和感悟。实话说,这本书读得比较苦,好些次掩卷闭目,为书中的场景或言语所打动。比如一开篇的《清明忆父》和《中秋忆母》,情感真诚,言语朴实,令人动容。在父亲病重之际作者遭遇了忠孝两全的严峻考验:癌症晚期的“父亲已经无法走路,弟弟扶他靠在门框相送,只有止不住的泪水流淌。作者怕自己迈不开腿,俯身给父亲磕了三个头,不敢多看父亲一眼,泪流满面地哽咽着出了家门。半个多月后,父亲走了。曾经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次又因紧急战备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但作者相信,在天有知的父母一定能理解,他们临终时作者不能守灵祭拜、披麻戴孝,在新疆守防则是另一种方式的尽孝,而且是包含着为国尽忠的大孝。”而母亲在艰难时世说的那句“只要娃吃上商品粮,妈死了眼睛也能合上”所折射的父母对儿女的滴血之情,令人掩卷下泪。
  不由自主就想到自己的父亲,他在临终时自己因为工作远在他乡而未能尽孝。若干年来身边战友好些都都遭遇过类似情形,那些想起就闭目难言、精神抽搐的场景是我们在忠孝大节上永远的痛楚。可能这就是军人这两个字自带的蕴含吧。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引人回望、与之共情的书。
  任何历史都是所有个人历史的总和,所谓涓涓细流汇以成江海,而且无比生动真实。
  《月满昆仑》承载了若干往昔岁月的回忆,即便是评论、杂感,其中也有众多军旅生活记述,让这本书有了回忆录的性质。作者50多年的军旅生涯,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军队,对我们这支军队的情感已经融化进血液,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这本《月满昆仑》写了对戍边驻守的山河的热爱,对身边的战友、师长、亲友的真挚情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比如《难忘初过八一节》、《月满昆仑》、《肖劲光大将“八五抒怀”读后》,《初登嘉峪关》等等,还有第六辑的《小品杂集》,里面都充盈了作者的军旅生活片段。
  所以对于《月满昆仑》,我首先是当作军旅历史记述,尔后才当成文学来读的。我们这辈人的军旅生活既丰富多彩,又跌宕起伏,至少当得起几个词汇:摸爬滚打、保家卫国、生死度外、浴血奋战、夙兴夜寐,这种过程是中国当代史和军队史的片段构成,也可以当成是大历史的索引。
  除了对亲人的追忆,作者对过往军旅生活和战友之情的怀念,对冯其庸先生、季羡林、王尧、王洛宾等先生的追思,无不浸润着作者对知识、对友情、对土地、对民族的深厚情怀,他用文字唤起了我在阅读中的自我记忆,有时甚至触痛了泪腺。读这些散文,我也仿佛同他一道重新经历了一次对父母的膜拜,对知识的敬仰,重新呼吸了一次久远而新鲜的军旅生活气息。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有句很著名的话: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一开始并不完全理解,后来逐渐有所意识,因为对历史的解读和运用实际上决定了国家或者个人的未来。可能这也就是最近国家领导人反复号召全社会都来温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缘由吧。
  所以我觉得,《月满昆仑》也是一本可以当作历史来读的有温度的书。


  第二点,这是一本有思想和思考深度的书。
  之所以说这本书我读得苦,一是因为从中读到了自己的情感经历,二来是这本书比较难啃,其中有好些篇目超越了自己知识范围,不懂。比如第二辑《以贤为策》、第三辑《一瞥万象》和第四辑《书卷盈怀》,作者忆及季羡林先生的《哲人归大夜,千古传圭璋》,忆及孙国璋先生的《显学后面的隐形人》,以及回忆王尧先生先生《千古藏学一宗师》,还有对书画和文学的点评等等。实在说我对藏学、对佛教造像、对雕塑、对字画要么一窍不通,要么一知半解,因此读来实在困苦。其中的多篇作品属于论文范畴,非具有相应专业知识难以通透,比如作者对大足石刻的观点,“永乐金铜佛像与汉藏文化交融”、“巫文化源流与创新之管见”等等,读过但又不懂,或者似懂非懂,浅尝辄止。我觉得这些文论具有学术价值,把它们收入在同一本书中是否合适?是否应该考虑另外专门出辑?
  写这些文章是需要知识积累和专业钻研的,作者在书中体现的学者风范、研究家的精神令人感佩,也引起了我过往的一桩记忆。大约是1999年,军区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无非是把军区专业文学和艺术团队的领导和创作员,包括部分部队的业余创作者召集在一起,强调一下创作方向,重复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鼓励大家深入生活,写军区的发展变化,好人好事。这种会一般两三年开一次,出席的最高首长一般是政治部分管副主任。可是突然政治部通知,政治部屈主任要出席。这就紧张了。按惯例首长会在会议上有个讲话,对这次会议作指示,讲话稿提前由业务部门也就是宣传部起草准备。当时我担任宣传部副部长,写了提纲后交给部长,部长修改后交给屈主任,被退回来两次,第二次退回的时候首长批了几个字:思路还可以拓展一些。怎麽办?于是召集了所能想到的军区文艺方面的笔杆子,比如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柳建伟,曾经多次为首长写讲话稿的杨景民,获得过全国短篇小说奖的简嘉,一起讨论研究,最后弄出了一个大约5千字的稿子报上去了。这次没有退回来,大家都松了口气。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首长讲话的时候拿出我们的稿子,说写得不错,用了心,感谢你们的努力,不过呢昨晚我在招待所住了一晚,自己写了稿子,我要按自己思路讲。这次讲话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首长从文艺的属性,讲到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再讲到中国古代战争文学,当代军事文艺,思路广阔,论点扎实,言辞充满了激情和鼓动力,与会的创作者们像是实实在在地上了一堂文艺创作方向的课,我在北校场20年,从来没有听过哪位首长这样信手拈来、兴之所致谈论过文艺,而且是有感而发。当时就有人悄悄说,这不是政治部主任,而是文艺评论家,有点像周扬。
  果然,若干年后,当年的首长果然成了文艺评论家和作家。如果我说早有预见是自我拔高,但我说读到首长的这些作品并不感到意外,倒是恰如其分,作者是把自己的文学和历史才情掩藏在了繁忙的军务政务之后,但这些智识、这种才情之火从没有过熄灭,犹如辛弃疾当年的诗句: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第三点体会是作者文字的美好、通达、圆熟。
  这不光是我自己的感受,读过作者其他作品的人大都有类似体会。前些天读到原总政宣传部文艺局长写的对作者作品的的一段话,其中也用了这几个词汇。
  《月满昆仑》除了主题的选择,作品的立意,谋篇布局的精到等等方面之外,作者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造诣也是令人叹服的,朴实中透着典雅,感伤中蕴含力量,言语简洁而不铺张,修辞准确严谨,我觉得这既得益于作者的文学理论修养,也得益于他长期从事机关工作,当首长做批示有关。
  比如55页,“回忆像一条倒流的悠悠长溪,静静淌过流逝的岁月,浸润枯萎的往事,让人在百感交集中体悟生命的宝贵,回味事业的艰辛,寻觅精神的寄托”――《月满昆仑》。
  比如98页写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疏勒的秋夜,繁星满天,月光泻地,偶尔传来一两声远处的犬吠,才使人意识到身处尘世。我连续几天陪同冯先生月下漫步,冯先生的人格魅力、丰富阅历和渊博知识,常常使我深受触动。联系这位学界巨擘的晚年追求和治学精神,我更加相信,虽然岁月年轮压碎了丝绸之路上的片片绿色,滚滚黄沙掩埋了往昔的声声驼铃,但祖国西域的历史文明绝不会是过眼烟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大道上一定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58页,“太阳一爬上乔戈里峰,高原更是气象万千。稀疏的草木在秋霜中枯萎,连同大地浑然一体,远远看去分不清哪是衰草哪是沙土。但大自然并未让人们因萧瑟的秋色而失望,与苍茫中在高原上展开了一幅恢宏图景”,
  其他还有一些景色和人物的描写,语言简洁而清晰,于锦绣中含带着生命的力度,在引起阅读快感的同时扩展着读者的心胸,让人从文字中读出自然生命的美丽。
  我自己也长期从事文字工作,读这本《月满昆仑》读出了自己的差距。书中涉及很多看似寻常的景物或事情,作者都赋之以情,将之写得含蓄隽永,神韵超然,但又不是故弄玄虚,或词汇堆砌,而是娓娓道来,平淡自然,深入人心。有些看似闲笔却妙趣天成,看似散淡、漫不经心却又浑然一体的白描语言,把平常的物象、场景观察细微并写出妙趣来,这很是不易,绝对是功夫。有句话叫“万趣融于神思”,即万物静观皆自得,这份自得,源于作者在退休之后拥有的一份超然物外的心境,一份旷达高远的胸怀。如同瑞士作家阿米尔的那句话:“能自然写出所见景致的人,他的心灵一定也驻着这片风景。”我觉得是对作者这些描述的真切写照。
  这几年除了这本《月满昆仑》外,我还读过作者的一些诗作,他的纪实文学《穿越硝烟的恋情》,写兰州军区原政委谭友林上将与邱云女士爱情经历的,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上,这部作品写了动荡岁月里爱情遭遇的雨打风吹,和恪守坚贞的女人遭遇的不幸,一方面为前辈的奋斗牺牲感叹不已,同时也为爱情的坎坷和错落长长叹息,更加深了对浴血奋斗的先辈的精神和情感认知。
  另外读过的是一本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鹅头岭》,写上世纪六十年代入伍的一代军人数十年的坎坷经历,折射了中国军队建国后的历程,我觉得是小说化的军史,也有作者的回忆录性质。他在写几位军人数十年奋斗沉浮的时候,把笔触深入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奋斗牺牲的内在动因,写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也写他们的沉浮跌宕,荣耀与蜕变,时间跨度大,人物设置多,涉及领域广。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同自己的军中经历重合,所以对书中的人物、场景、事件都有浓厚兴趣,并因之触发回忆,让人久久掩卷思索。
  这样就想到几句老话:人因思想而强大,因知识而高贵,因思考而有尊严。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作者曾经是军区首长,但在写作品的时候,他是借助寻常细小的东西来思考来发散的。他把对人生、对生命、对人性、对亲情的理解,融入到具体物象之中,局部看似零散,整体却是一部完整的画卷。
  作为散文和随笔的合集,这本书的也许谈不上恢弘,但其中的每一篇,每一段,每个人物,都是作家情感的折射,是他不得不说,不得不写的心中之话,有着顽强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精神风采,有些篇章情深意切,宝爱如珍,字里行间处处传达着他对生活和亲友故旧的真挚情感,有的篇章充满作者对知识不尽的探索渴求,见解独到,自成学说,有些立论我觉得是言人所未言,是可以自成一派的,他在文字中展示的观点,他分析和看待人物的维度,是值得自己认真学习的。
  我个人一大爱好就是阅读回忆录,通过这些回忆进入到历史。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等成为影响我历史观和写作观的作品,而阅读回忆散文,尤其是军旅题材的作品是我这些年最惬意的一件事,读这些作品的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体验既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两样的人生,与作者一起或歌或哭,或悲或喜,从中往往能看到自己,体味到世界上原来还有人与自己有过相同的遭遇,有过类似的苦难或者幸福。比如读周涛的《历史与山河同在》,项小米的《英雄无语》,江奇涛的《马蹄声碎》,肖克的《浴血罗宵》、朱苏进的《引而不发》《炮阵》,以及作者的《穿越硝烟的恋情》《鹅头岭》《月满昆仑》等等,每每翻开书页都走进了曾经的岁月,同那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行进的军旅生活融为一体。
  期待作者在保重身体前提下,于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之际写出更辉煌的作品。
2021年6月6日
原作者: 王爰飞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