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云卜堂 | 借得明月诉琴心 ——《月满昆仑》读后感兼谈屈全绳叙事散文的审美特征

四川文化网 2021-6-16 15:20 1016人围观 文学作品

厚厚的《月满昆仑》一书,由六个小辑构成,可以归为叙事散文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篇什。读这些散文,如会老友,似饮美酒,感觉非常舒服,甚至有几分酣畅,有一种心灵默契的快乐。刚拿到飘着墨香的书籍那天,一口气读 ...

作者在研讨会上发言

  屈全绳中将的叙事散文,曾在网上看到过几篇,印象非常深刻,当时觉得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一种“语语都在目前”(王国维语)的在场感,一种情不自禁想要及时分享阅读快乐的冲动。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这种感觉尚不多见,因而十分珍视,在把它们作为范文收藏的同时,也生出了几分审美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更多的文章。这本《月满昆仑》一书的正式出版,正好满足了我的期待。借此机会,我要感谢作者第一时间题字赠书,让我遂心快意,大快朵颐。也要感谢主持人给我这次发言机会,让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也能在这里交流阅读心得。
  厚厚的《月满昆仑》一书,由六个小辑构成,可以归为叙事散文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篇什。读这些散文,如会老友,似饮美酒,感觉非常舒服,甚至有几分酣畅,有一种心灵默契的快乐。刚拿到飘着墨香的书籍那天,一口气读了几篇之后,掩卷小憩,脑子里猛然跳出一句话,“借得明月诉琴心”,当即把这句话记了下来,就成了今天发言的标题。你看书籍明月、雪山互相映照的封面,设计者很好地把握了全书的意涵——晶莹剔透的昆仑雪山,不正象征着朗朗乾坤中的那颗拳拳之心吗?这颗心是赤裸坦诚、敞亮通透的,是柔情如水、温和细腻的,是高洁无尘、敏感灵动的。魏巍昆仑,立地顶天,象征着祖国边关以及守护卫士,给人以崇高、粗犷、坚毅之感,在洁净的月光映射之下,又显出其固有的阴柔、圣洁、唯美的一面。书中的文字,仿佛作者心底流淌出来的音符,闪着灵韵,带着温情,和着美的韵律,汇集成一首首动人魂魄的心灵之歌。捧读此书,不由得想起美学家宗白华在阐释艺术生活与同情关系时说过的一段话,“我们心琴上的弦音,本来色彩无穷,一个艺术家果能深透心理,扣着心弦,聊歌一曲,即得共鸣。所以,艺术的作用,即是能使社会上大多数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乐而已。”这次审美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好的艺术作品引发的同情作用和共情效应。
  作为有一定阅读积累的读者,很想搞清楚的是,我的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带着这个问题,我边读边思考,有些重点篇章再三品读,结论有二:第一个,是作者的言说态度非常真诚。首先作者把自己放在一个退休老人和个人写作者的位置,只是以“自我”本真的思想、情感和思考,与读者进行心灵对话,直抒胸臆,一任其性。这样就能使自己心无挂碍,宁静谈泊,进入一种远离功利的审美境界,进而能够在自由书写中实现审美精神的超越。其次作者采取的言说视角是平视的,平等以对,赤诚相见。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是要说给人听的,要人听就有个作者与读者关系问题。朱光潜先生曾把作者采取的态度分为不视、仰视、俯视、平视四种,不视即目无读者,仰视难免讨好逢迎,俯视则易盛气凌人,而平视,则是应有的友谊的态度。“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读屈全绳的散文,就像听知心朋友倾诉衷肠,有一种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毫无距离感。第二个结论,是作者有一种用美的形式表现审美对象和审美情感的能力。作者在本书序言中说,现在有些官员的文章让人读不下去,同读书不多有关系。这句话是在上文检讨自己读书不够多的语境下顺便说的,实际上这里提出了一个很可以认真研究一番的严肃课题。“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很多在位的或退休的官员都有强烈的文字表达欲望,也用了不少心思或资源,结果却是制造了文字垃圾,污染了人文环境,造成了巨大浪费,其中可以深究的因素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艺术化的表达能力。艺术与非艺术有一个鲜明界限,就是看它是否用美的形式表现了审美对象和审美体验。歌德说,“对情境的生活情感加上把他表现出来的本领,这就形成诗人了”(《谈话录》)。这个“表现出来的本领”,是任何艺术领域都不会没有的一道坎儿。所谓“人人都是艺术家”,说说而已,实无可能。如今已是全媒体、全民写作时代,一方面是各类文章目不暇接,个性化写作空前繁荣,一方面是大众审美文化的激活给传统文学以巨大冲击,审美泛滥却诗意匮乏,话语狂欢却意义虚无,而唯其如此,那些坚守艺术原则和理想的灵性之作,那些守正唯美的艺术佳品,才显得弥足珍贵。屈全绳的散文无论长短,无论写人写景,还是叙事、咏物、论理,都有一种美的情味韵致,显示出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本领。让我吃惊的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记忆力还是那么好,感情还是那么细腻,即使描写几十年前的一些平常琐事,也能赋予一种不平常的韵味和情调,且能朴而不拙,素而见美,灵动跳脱而芬芳四溢。正是这些美的韵味和芬芳,使其与那些一般化的作品区别开来。


  上面说的是总体感受,未免有点空泛。下面结合几篇重点作品,谈谈我对屈全绳叙事散文审美特征的几点管见。

  管见一,屈全绳叙事散文有一种“本我”真情之美。

  非常赞同高尔泰先生对艺术的定义,“艺术是真情实感的表现形式”。据此,若说真情实感是散文艺术的生命,似乎有点牵强。因为一切艺术形式都不能没有真情实感。即便如此,还是想说,散文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没有“真情”,就没有散文。郁达夫说,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信哉斯言!如今许多散文不堪卒读,主要原因之一是虚假。散文失真,美则无存。感情虚假,再华丽的文字也不感人。古人元好问曾有一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千百年来无数人以各种形式做过回答,当代哲学家李泽厚的回答是,情可以作为人的意义世界的本体存在,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情本体”,意思是“情”即人生的真谛、存在的真实、最后的意义。林语堂先生说,“如果没有情,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人生的出发点。情是人生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中的韵律,花中的欢乐,禽鸟的羽毛,女人的美艳,学问的生命”。扯这么远,是想强调,散文的价值就是表达人的生命本真之情的,最忌也最容不得虚情假意。而情感的有无、真假和多少,都是瞒不过读者的。
  具有撼人心魄的“本我”真情之美,是屈全绳散文的鲜明特征,也是其所以感人的源泉所在。真情前面加上“本我”二字,是想强调这种真情是发自人格中最原初的、无意识状态中的那种生命情感。本书中的第一辑“皓首回眸”各篇和没有收入书中的戍疆琐忆系列散文,都是紧贴着一个真实“自我”的经历和见闻写的,涉及的人物主要是亲人战友,通过打捞记忆中的一些人、事,以及再现当时社会历史或自然的场景,侧重表达个人真实的内心体验、内心情感,实现个人情怀的抒发或寄托。本来,里面多是写的生活日常,没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因为艺术地再现了非亲历而难以体味的独特感受,抒发了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那种殷殷深情,而引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譬如《戍疆琐忆之五 ——怜子如何不丈夫》,通过回忆自己不到3岁的小儿子3年3次病危被救的过程,描写了对当时军人生儿育女困难艰辛的刻骨铭心的感受,也涉及到了那时军官的探亲政策、粮食分配以及住房待遇等,写法细腻,情节生动,大背景勾勒与生活细节刻画巧妙编织,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就那么几千字,人间最纯洁最美好的那份真情几乎都牵扯进来了,包括夫妻情,母子情,父子情(第二次病危连续10天高烧期间“我”昼夜坐着小凳子扒在床边),医患情(每次病危都有好几位医生全力救治),战友情(包括文中顺便提到的昌吉军分区那位为帮助解决小儿子奶不够吃问题,送来两条黄羊腿的战友),家乡亲人的边关情,军地情(妻子就业上班以及乘坐公交车的环境等),以及对军区司令部、卫生部、总医院等多单位领导的关照等等,叙述张弛有度,环环相扣,通篇处处装满爱,字里行间都是情!特别是,当有了前面不厌其详描述,再读到下面这段:
  妻子“孙兰的亲力亲为证明,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在智力精力和体力上都是可以超越自我的。母爱的潜力一旦释放出来,几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即使这种释放以生命作代价,她们也在所不惜。在抱着儿子上下班途中,孙兰不知道遇到过多少困难。乌鲁木齐冬季长,冰雪多,抱着婴儿上下班,既要赶着坐公交车,又要顾及脚下路滑,经常在路上摔跤。秋季一次雷雨天,公交车一趟趟地空跑,就是不肯拉人。孙兰真的急哭了,夜幕下为儿子裹好雨衣,自己呜呜咽咽在大雨中淋了两个个多小时,回家后大病一场。一次她抱着儿子上公交车,被下车的莽汉撞得仰面朝天,短暂昏迷中也没有松开怀抱中的儿子。儿子毫发未伤,她却头晕了好几个月。”
  说老实话,读到这里,我已是泪眼模糊,几乎哽咽了!夜里,一个军人家属呜呜咽咽抱着婴儿在大雨中淋两个多小时,步行回家,那是怎样令人揪心的场面啊!读到这里,不禁想起1990年在军区机关工作期间,一次到西藏军区出差,因急事请人帮忙买军航机票回返,在机场售票门口看到一个30来岁的女子抱着孩子号啕大哭,一问得知,是来部队探亲的家属等了十好几天买不到返程机票!
  也想起了几次到西藏边防部队看到过的基层官兵几乎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想起了那些年我军边防海岛官兵的政策待遇,以及军转干部安置的艰难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毕竟处在大城市大机关,有那么多资源可调动(包括买丙种球蛋白,犀牛角等等),最终孩子有惊无险。而那时边关一线基层干部的环境更艰苦,遇到这种情况,又会怎样呢?
  即使如此,还是想说,感谢作者把记忆之中的切肤痛感写了出来!有对比,才更加珍视今天的来之不易!


  情之至者,乃为至文。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也想说,读屈全绳《戍疆琐忆之五 ——怜子如何不丈夫》之类文情并茂之美文,任何一个有着正常情感尤其类似经历者都会为之动容。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层层铺垫,一步步递进,作者婉约柔和的温情获得了宣泄,读者的情感已经近乎燃烧。带着这种情愫,再读文末简短的结语,“关心军队要从关心军人做起,从关心他们的父母妻儿做起。这是我的体会,也是我的愿望”。你不能不被这种真情的呼喊所打动!
  戍疆琐忆系列的其他文章,《清明忆父》《中秋忆母》《月满昆仑》《汶川地震那一天》等篇,也都是真情洋溢沁人心脾的至情至美之文。

  管见二,屈全绳散文有一种本真人性之美。

  有人说,散文审美的特质是“自我”本真。散文的美从本质上说,是作家思想的真,情感的真,感悟的真,思考的真,这方方面面的真,往往构成了散文家的人格之美。此说不无道理。只是,我以为,这里的人格也可以换成人性。
  这个人性之美,包括前面涉及到的真诚,真挚,真情,也包括散文家通过真诚书写展示出来的人的天性中善良、勤劳、勇敢、友爱等美好品质。优秀的散文家以自我本真之心,感知外部世界的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并书写个人内心体验的时候,吐露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其中既有发自一念的恻隐之心、朴素的感恩之念等等内向心理活动过程,也包括对群体、时代、社会、祖国、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情怀。
  《清明忆父》《中秋忆母》《回忆五毛钱》《汶川地震那一天》等篇,都是写人伦关系中最亲密的几伦亲人之间亲情体验的,其中揭示的人伦之爱、人性之善,以及对诚实、博爱品格的阐发与赞颂,令人动容。
  《回忆五毛钱》中写的是,在国家最难熬的困难时期,正在读高中的我,一天在回家的路上饥肠辘辘,便用仅有的五毛钱买了两块烤红薯,刚要吃的时候,看到身边更饿的老人和孩子,就把红薯给了她们,自己饿着回家,父母知道情况后说“这五毛钱花得比五块钱都值!”这件小事,现在的孩子可能看不大懂,要知道,那时的中国,吃一顿饱饭,是天大的事!一口饭,或许能救活一条命!这种善良、博爱之心,是哪里来的?《清明忆父》《中秋忆母》等篇中,给出了答案。在《汶川地震那一天》等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美好的品质又在孩子身上发扬光大。《中秋忆母》中,先写了母亲如何勤劳,聪明能干(记性好,口算快等),如何关爱孩子,写到11岁那年与同学偷瓜,被母亲痛打一顿并拉着自己走了三里多路,给瓜农当面赔罪(见20页),看到这里,不禁击节!这一顿打,真好!这是多好的人性教育啊!
  再后面,写到母亲为了能让自己吃上热饭,到食堂抢回本来属于自家的粮食而被批斗的情形(21-26页),写到“狗日的商品粮,老子不信吃不上你!”那一段,包括对当兵吃粮的议论,母亲对“我”当兵前后那段表现的细节刻画,尤其是到部队后那次因垦荒未按时写信报平安,全家人一天六次上邮局查信等情节,人性的中最本真的亲情之爱、伦常之美,真真是灼灼其华,跃然纸上了。


  《汶川地震那一天》是地震11年后因山洪爆发触景生情而写的回忆文章,主体部分是摘引当年抗震救灾一线的见闻随笔,其中详细记载了作者儿子屈延(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与战友们在地震发生时,坚持为患者做完开颅手术等感人事迹,还不无欣慰地写到,现在我的女婿女儿、大儿子大儿媳,小儿媳“全都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拼搏。女婿还荣立了三等功。他们对生命的敬畏,让我看到善良人性的本真”。“11年过去了。我无意鄙薄别人的人品操守和生活方式,但我知道人性的低下和高贵在生死关头是掩饰不了的”。这些朴实无华、随感而发的文字,是对善良人性的直观感受和自发褒扬,也透露出作者对传承良好家教、家风的欣慰与自豪。
  还有多篇散文中写到的为支持国防事业,几代人无怨无悔,含辛茹苦,乐此不疲的那种家国情怀,那种奉献精神,那种大爱胸襟等等,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管见三,屈全绳散文有一种本色叙事之美。

  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里的本色叙事之美,指的是作者那种百炼钢成绕指柔的几近进入化境的自由叙事能力。读屈全绳散文,有一种“不隔”之感(王国维语),也会让人想起苏轼“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仅凭艺术感觉,“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屈全绳散文是有境界的,是自成高格的。尤其是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由的叙事能力,让人叹服。
  屈全绳散文的本色叙事之美,首先表现在其“以情主叙,情融于事”的叙事方式上。这种叙事方式表面看似乎平淡无奇,自然而然,不饰雕琢,不加渲染,仅仅是如实道来而已,但是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倾向,一种浓厚沉郁的抒情意味,因而很容易拉近距离,产生同情效应。这种叙事方式以情感主导叙事,把浓厚的深情灌注于叙事的具体过程,把主观内心的波澜暗置于所述事物的表象下,因而是一种很高超的叙述方式。如《戍疆琐忆之五 ——怜子如何不丈夫》一文开头两段:
  “47年过去了,想起来依然揪心。
  不到3岁的孩子,3年报了3次病危!呕心沥血的医护人员为抢救这个幼儿,不知道想了多少办法。47年后,他们从死神手里夺回的那个幼儿,正在传承他们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让许多危重病人重拾信心,回归正常生活”。
  这样的述说,融情于事,充满张力。一两句话就能抓住读者,必欲探其究竟。
  再随便摘取一段:
  托儿所就在家属院内,儿子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有时竟趁阿姨不注意,悄悄溜回家找爸爸妈妈。为了防止意外,我把两根背包绳打成死结,让阿姨一头拴住儿子,一头绑在小床上。每次看到爸爸妈妈,他都会号啕大哭。如果哪天儿子第一个被我们接走,他会在托儿所大喊大叫:“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包含着一个幼儿多么天真的自豪!多么单纯的亲情!
  类似经过作者情感长期浸泡过的文字,真真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欧阳修语),你不能不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你的思想感情不能不随着作者的叙述而起伏波动!
  其次,屈全绳散文的本色叙事之美,也大量表现在其“缘情写景,情景交融”的细节描述中。在屈全绳的叙事散文中,情感的注入是不动声色的,与叙事,与细节刻画、物象描摹等等是融为一体的,因而其文犹如出水芙蓉,给人以天然不雕之感。尤其是情与景的关系,极其自然。有情中写景,化景为情的,如《中秋忆母》等篇的开头、结尾。有以情染景,融景入情的,如《月满昆仑》描写出车祸前后的两段对景抒情文字(见64,67页)。也有写景抒情、意象塑造融而为一的,如《月满昆仑》中这样的文字,“返回军分区的路上,爬在山顶上的月亮已挂在夜空,给狮泉河两岸洒下一地清辉。四周万籁俱寂,高处的经幡纹丝不动。回头远眺,清澈的月光下一片岚气正从陵园上袅袅升起,如同一缕缕忠魂,为高原军民编织着幸福梦境”(见61页)。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本文作者刘粮库(右)与屈全绳先生在研讨会上。

  再次,屈全绳散文的本色叙事之美,还表现在其天马行空般简洁而生动的白描式表现手法上。譬如《戍疆琐忆之二 ——科长教我写材料》中起草楊司令讲话稿那段:
  我很快拿出初稿,吴副主任看了比较满意。看到稿子里“军事上没有重点就没有战术”这句话时问我:“这是你想的?”我回答是楊司令在一次会上讲的。他听了说:“也只有楊司令能讲出这样的话!”说完拿着笔想了想,在那句话后边又加了一句:“政治上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尽管楊司令没用这个讲稿,还是拿着提纲讲的,但“军事上没有重点就没有战术,政治上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这两句话楊司令后来讲过多次。吴副主任事后对我说:“哲学是一把钥匙,学好了能使人开窍。”我真正下功夫读了几本哲学书籍,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这篇散文通篇用的是国画中写意式的白描方法,从几件小事塑造了的吴副主任这位老领导令人敬重的高大形象,但是具体怎样教我写材料很难表现,这一段细节刻画,文字不长,却说得生动明白,读来轻松,又耐人回味。吴副主任提笔加上的“政治上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这句话,活现出这个老笔杆子的深厚功力和对下属帮扶的不遗余力!
  又如《戍疆琐忆之一 ——疏散子女回老家》一文的结尾:
  回到新疆,门诊部小儿科廖淑贵主任、放射科胡医生、检验科康主任为儿子会完诊確定,中医西医双管齐下,贫血结核扶正祛邪。廖主任是位儿科专家,经过她一年半的调治,儿子又成了虎头虎脑的胖小子。奶奶看到照片又哭又笑,爷爷拿着照片说:“长大了又是个当兵的材料!”50年过去了。儿子验证了爷爷的预言,直到现在还穿着军装。
  这段话里,一句话一层意思,含量极大,如此复杂的事情,就这样轻松几句交代清楚了,且与前面比较压抑的情感比较,调子一下子亮了起来。如此高妙的表达技法,令人赞叹!
  国学大家王国维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说的是诗词,我以为文章亦然。说《月满昆仑》是大家之作,当不算过誉。遗憾的是作者有些很棒的散文还未能收入进去(有些学术性较强的篇章似乎单独成书更好些),建议再版时适当加一些插图。
  衷心祝福屈全绳先生健康长寿!也期待先生更多佳作问世!
  谢谢大家!
  2021年6月6日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原作者: 刘粮库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