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杨永乐:探究中华文明根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川文化网 2022-9-9 12:36 1959人围观 文化资讯

  【作者简介】杨永乐,从军近29年,2011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防空兵指挥学院、清华大学等10所军地院校学习,长期从事军事谋略、指挥和管理工作。多次担任指挥长遂行急难险重任务,曾率队参拍《惊天动地》、《 ...
  【作者简介】杨永乐,从军近29年,2011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防空兵指挥学院、清华大学等10所军地院校学习,长期从事军事谋略、指挥和管理工作。多次担任指挥长遂行急难险重任务,曾率队参拍《惊天动地》、《国家使命》、《唐山大地震》等重大题材影视剧;曾获军区参谋长比武竞赛第一名,被中央军委四总部联合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应邀出席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闭幕式,2009年在天安门层楼接受央视采访。曾参与编撰全军军事训练大纲,4次主编过专业书籍,曾被总参现代兵种评为优秀作者。其参与撰写并担任编委的《基层军事训练难题解》由国防大学出版、被列为全军部队基层建设丛书。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良好的思维增添了本人的智慧营养,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100篇,论文多次获奖,3篇入选《中国当代国防文库》、《中国改革可持续发展文献》。

  常言道:我们都有自己的根。根是什么?根,是我们不需要刻意想起,但永远都存于内心的深厚的情感链接。我们对故乡、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莫过于精神上的回归和对文明根脉的眷念。
  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中华祖先创造了多种哲学思想相互包容、完美结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很多时候“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世人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盛极一时后消失于沙漠中,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也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唯有中华文明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数千年文明历史进化的积淀,以其特有的先进性、包容性,世代相传。近年来考古学界推出的三星堆文化,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文明历史的悠久与博大。
  早有文化学者把“有城市、有文字、有特殊意义的建筑”作为衡量古文明的三条标准,而“有文字”历来被视为其中最最重要的一条标准。中华文化发端于远古农耕文明,中华古文字就是中华文明之根;探究中华文明根脉,自然离不开中华古文字符号。
  纵观历史,中华古文字符号包括了八卦符号、象形方块字即汉文字符号、干支文字符号。这三种符号的起源、象形、演变,各自信息含量的丰富性、复杂性、独立性以及相互影响、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包容性,共同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构多元和与时偕行。在推进中华历史文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三种文字符号各自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汉字的功效最重要、最显著。

  伏羲画卦  开启中华文明之源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易经》则是国学之树的根。被尊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对诸多领域都有着指导意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春秋以来,诸子百家无不从易经中吸取智慧营养,逐渐发展出了各大流派,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大爆发的奇景。正如南怀瑾先生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它是支撑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源泉。
  八卦符号是《易经》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整部《易经》就是说卦、解卦、用卦。
  相传远古时期,人文始祖伏羲于现在的甘肃天水卦台山,“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悟创先天八卦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若干年后,“文王拘而演周易”,制作后天八卦图,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后来又有了河图洛书的传说。
  早于象形方块字(汉字)出现的八卦符号,由阴、阳爻组成,其象形符号“- -”和“-”,正是我们的祖先由原始人向智能人进化的标志,也说明了中国文字符号首先由象形而起源。八卦符号用卦爻来代表文字说明,用卦数来代表运动机率,用卦象来代表蕴含的内容,用卦图来传播文明。八卦图犹如一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社会时空网,全面覆盖了宇宙的所有信息。将自然与人事的万物万象,形成天、地、人合一的八个卦,是中华祖先最简易、最伟大、最智慧的创举。正如后来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因此,八卦符号文字堪称人类文明的种子,被尊为“无字天书”。
  数千年来,《易经》八卦因其神奇的占卜功能而流向民间,成为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得以保存下来,否则会和《乐经》一样早已失传了。同时,《易经》八卦符号文字在历史长河中渗合到汉文字符号中,相互交织,无法分离。汉字汉语中不少词汇、语言来自易经,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错综复杂”等等。奇怪的是,一些因历史文化底蕴浅薄而诋毁易学的人,也认可出自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类的易学文化,这实质上是一种无知。
  随着孔子作《十翼》即易传,易经成为一部中国早期的哲学著作和经久不衰、百科全书式的智慧古籍。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唯留《易经》,袁天罡、李淳风、诸葛亮、刘伯温、邵康节、曾国藩等等更是用易理规范言行的典范;易经所蕴含的智慧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教育、军事、法学、医学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易经八卦包含预测,但预测却不等于是易经八卦。学习《易经》更不是为了预测算计,而要去伪成真、推陈出新、与时偕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开拓思维,指导实践。
  在国外,《易经》享有“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之美称,它与《圣经》被尊为世界两大奇书。央视文明之旅节目称易经与圣经、古兰经、吠陀经一起被奉为世界“四大原典”。科学研究证实易经64卦与生命遗传密码DNA一致对应。十七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正是受八卦思维启发发明了二进制,进而产生了计算机。中外不少科学家对易经十分推崇,可见易经对世界的影响十分深远。
  作为具有独立文化体系和全面功能的八卦符号文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学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原始、最本真的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在一些考试中不断出现与易经相关的题目,易学从“百姓日用而不知”到进入举国关注的高考试卷,内容既有易理,也有象数。以此向青少年传承文化根脉,滋养人文思想,提升内在品德,增长中华智慧。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举措!

  仓颉造字  铸就中华文明之魂

  据史书记载,远古黄帝时期,一位天生睿德的官员——仓颉,从观察星宿运动趋势和鸟兽足迹中深受启发,首创象形方块汉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使中华文明史有了文字记载。由此,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从《说文解字》可以知道,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其演化经历了表意字、表音兼表意字、变音字三个阶段。汉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符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一个书法爱好者,只有知晓了汉字的上述演变经历而加以修炼,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书法家。康熙字典和中华字海分别收录了4.7万和8.7万余字,其中最常用的有3000余字。单个的汉字可以组成无穷个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及大地方便了人们思想交流和社会活动。汉字成为中华文明之魂,是世界上从古至今使用时间最长、空间最广、人数最多,唯一由古代演变而来从未间断过的一个独特的文字形式。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汉文字学者考证和研究汉字演变进程的较多,而探究造字者造字的缘起及本意较少,对每个字的创意、形状、关联、偏旁部首、五行分类等等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对于单个汉字的定型、定义、定音的来由无人过多研究和追朔。汉字结构十分复杂,当时已按部首偏旁归类,很多归类又遵循五行学说规律,如三点水、两点水旁五行属水为一大类;日、火字旁五行属火为一大类;木字旁、草字头五行属木为一大类;金字旁、辛字旁五行属金的字为一大类;土、田字旁五行属土为一大类,等等。这繁多归类因何而来?以及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字,读音竟然相似,其意义听起来一致。这些至今是一个谜。
  汉字单个字的组成有合有分、有分有合,一个字中的笔画或结构稍有不同,意义、读音就完全不同,如“人、大、天、太、犬”,“己、巳”,“戊、戌”等。还有字同,但在不同场合读音、意义又完全不同,如“会”有会计、开会;“行”有银行、行走;“长”有班长、长度,不胜枚举。汉字起源伊始,其读法读音全靠口口相传,直到近百年新文化运动后汉字才有了字母注音,使后人学起来才比较方便。
  秦始皇统一中囯后,为改变汉字缘起复杂,诸侯各国各自为是的状况,下令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将所有文字铸造于大钟鼎之上,统一了文字,作为后世沿用之标杆,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华文明发展史建立了丰功!
  汉字除了表达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其字形、字音、字义本身含有巨大能量场,由汉字推动而来的优秀文化对历史发展和个人人生都极具影响。汉字既然从象形而来,是不可随意改动的,若轻易改写、肆意简化,其深远影响不可测之。一度时期,曾有学者提倡用拼音字母取代汉字,结果谈何容易!
  古人对文字十分敬畏,甚至焚香洗手,顶礼膜拜才可翻阅书籍静心阅读、才可执笔书写文字(书法),达到不敢亵渎、虔诚至极的境界。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网络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弘扬由汉文字构成的文化经典,阅读圣贤之书或者用笔写字(书法)之前,是否也应该学学古人呢?!可惜现在不少人时时盯着电脑、手机,哪有功夫用笔写字,更别说读纸质书籍了。
  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与文字有关的冤狱之案,如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在咸阳火烧博士书,大清帝国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株灭九族的文字狱......这些对中国文化可谓毁灭式的摧残,其不良后果波及国家重臣,殃及黎民百姓。中华文明史尽管多逢波折、饱受磨难,由于它生命之魂汉字的独特性不可替代,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永放光茫!

  大挠定时序  铸造中华文明不间断的时钟

  如果说仓颉造字使中华民族进入了文明史,而大挠用甲子定时序,又使社会文明史和人类个体生命按既定规律行进和生活,成为中华文明不间断的时钟。大挠凭什么定出甲子时序最初的子日、子时(近年有人溯源认为,甲子始于尧帝登殿前年癸卯年甲子月冬至日,此说有待考证),从此使整个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和个人生命概莫能超越此时序,都被这个时序无形掌控、支撑或制约,这乃是一个伟大之谜!
  天干地支也是我国古代历法和天文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相传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观测天象地物,始作干支记录时序。干支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的简称,是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一方面,“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另一方面天干地支各自里面又分阴阳。干支按固定的规律依次相配,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俗称“六十甲子”,以阐述天、地、人之学说,形成干支纪元法和干支历法。
  用“天干地支”文字符号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在中华文明文化史上有着重要作用。世界上什么法都可以变,唯有历法不可变。我国史学中广泛使用干支纪年以表示重大事件,如近代史中的“戊戌变法”、“甲午海战”、“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戊戌、甲午、庚子、辛丑和辛亥就是当年的干支年号。
  远古时代,盘古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人们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分别承载天、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地之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地之道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以定人之命运。
  天干地支既出自古文字符号又不是单一的文字符号,它除了有阴阳之分,古人还赋予它们与八卦符号文字一样、内容庞大的宇宙信息,每个天干地支符号除了有固定的序数,还分别对应四时、五行、方位、颜色、人物和物象等等,干支的每个字及六十甲子干支都可独立表述一个人物、物象或事件。如果说八卦符号有卦象,干支符号同样有一种象,任何一组干支都可拟象化,表示人物、事物、事态。如:辛亥读成金猪,庚申读成金猴,乙未读成青羊(如成都青羊宫),癸丑读成水牛,辛酉读成银行等等。对干支拟象化的认知拓宽了人们对干支广度、深度的认识和应用,使干支文字符号又成为一种独立而完善、功能齐全的语言文字体系。
  干支这一伟大发明被后世广泛用于历法、儒学、理学、医学、计算、术数、命理和人与自然环境学上。如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的。据《黄帝内经》等中医药典籍记载,干支理论和五行学说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五运六气、生存环境、出生时间与疾病的关系,我国近三年来抗击“新冠疫情”的成效进一步证实了以干支、五行、易理等为理论基础的中医药对呵护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现代社会还将干支用于序数、评级、分类等方面。干支历法中的24节气,对文明社会的建立和农耕时代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至今仍指导着人们生产、生活包括养生等。人们熟知的十二生肖起源与地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挠创立的干支文化不仅定下了时序,而且使每个生命个体无不处于这种时序变化的影响之中,命理学的诞生就是中华祖先运用干支文化解决人体生命与时空现象的结果。从干支理论可知,一个人命局的干支组合及五行属性决定了其一生命运走势、体貌、性情、喜忌,以及可能发生的疾病和健康趋势等全部个体生命信息。因此,通过干支组合和五行属性对应的信息密码,可以破译人类生命奥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命局干支组合事先对其一生生命信息进行破译和预判,从而掌握其生命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而因势利导、趋吉避凶、呵护生命。这种源于生命密码的人生信息破译和预判,也有助于完善传统的人才甄别模式,摒弃复杂的选拔程序,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科学化、精准化。
  干支文字作为历法标志伴随着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但将其作为一种文字符号单独看待,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破译,以进一步揭示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力量和无穷智慧。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大挠定时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铭记中华祖先开创中华文明历史和无数中华圣人先贤传承光大中华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其次要坚持古为今用、做到“扬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指导思想、创新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辉煌。让我们迎着时代的脉搏,与时偕行,为弘扬“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原作者: 杨永乐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