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书评:和谐邻里有底蕴,高歌盛赞新时代

四川文化网 2022-10-8 18:12 4490人围观 文学作品

和谐邻里有底蕴,高歌盛赞新时代——从《府河心居》里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范一尘(区作协会员) 最近,一部府河新居社区群众原创诗文集《府河心居》面世,在四川文化界、成都街道社区等社会各阶层引起广泛关注。 ...

和谐邻里有底蕴,高歌盛赞新时代

——从《府河心居》里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  范一尘(区作协会员)


图片


       最近,一部府河新居社区群众原创诗文集《府河心居》面世,在四川文化界、成都街道社区等社会各阶层引起广泛关注。这部诗文集采用诗歌、散文、曲艺、歌曲、竹枝词等多种文学体裁,汇编成册,是一部由社区居民共同创作的民间文学集,是一阙普通群众对新时代的盛世高歌,也是一部探寻社区治理的行动指南。


寓教于乐的民间文学


图片


  这部《府河心居》的封面,上部远山含黛,乐曲回旋,下面呈现的深蓝色,浸淌进书页,染就一幅幅看似虚无缥缈,细观却充满盎然生趣的人间烟火图。

  打开印制精美的《府河新居》,从袁德全、杨振兴创作的传奇记事作品里,府河从远处逶迤而来,流经安靖,与青杠交接,便是货栈林立、客店云集的雍家渡。这里有叶、雍两大家族,既有生意竞争,又有儿女情长。他们开染坊,兴商贸,办学校,启民智,经商促进文化,文化辅助商业。在这个离城二十里的地方,延续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随着著名人物的诞生,美好的传说故事随之层出不穷。神仙眷属、青杠神树,是叶氏留给今人的念想;高大茂密的青杠林、府河岸边的读书堂,是历史虚实之间的光照。社区居民墨岩妙笔生花:“前人种树生青杠,后人树下好乘凉。”“今渡口犹在,斯人已逝。雍叶琴瑟和鸣,名门大公无私。”

  岁月流逝,诗酒年华;时代更迭,万象更新。雍家渡的码头,建起现代商业的物流基地;青杠村的青杠,成长为一栋栋承载万户千家幸福生活的高楼大厦。雍家女儿叶家婿,叶氏姑娘雍家媳,棒打鸳鸯成为故事传说,两姓争斗早就荡然无存。我在《府河心居》里,欣喜地看到像丛守武、朱定长、王旭文、崔宗贤等这样的民间文学家,用诗词宣讲政策,表达他们对党的拥护、对社区的热爱,也看到了刘德材、朱安等这样的民间教化家,用顺口溜一样的诗歌,描绘环卫工人工作的不平凡、书写老百姓生活的普通平常。最为可喜可贺的是,我在这部《府河心居》里,发现彭建华、周筱红、张静、李旭、张佳佳、周明生、周睿声等人的“三字经”。他们用深含寓意、令人捧腹的“三个字”,说做人、赞互助、讲学习、道敬业、话守法、劝敬老、叙家庭、谈教育,可谓深入浅出、妇孺能懂。还有如郭成英、李兴荣、杨成启、张志勇、王家琴等更多的社区居民,笔头生花,热情讴歌他们身边的先进事迹、放声歌唱他们的美好生活,书写在府河新居社区,涌现出的退役军人李家良、魏模开、尹雪峰、胡育祥、王旭文等先进模范典型。他们从部队退转,在小区主动承担民事调解、义务维修、提供就业、文娱活动、健身运动等工作,退伍不褪色,心系群众,服务大家,有力促进邻里和睦,带动大家共建美好家园。

  文学不是故作矜持的高端,高端的不一定高雅。像《府河心居》里的作者们,能够随口创作、口口相传,口头保存、寓教于乐的文学作品,才是比自诩名作大家更经典的民间文学。


邻里和谐的盛世高歌


图片


  《府河心居》的作者们,虽然是居住在府河新居社区的普通群众,但从他们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园的爱护,对乡愁的寄托,对身逢盛世的欣喜,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在整部文集中,杨振兴、袁德全的作品占了相当比例,都在事无巨细地描述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和发生着的故事,而王旭文在记录家乡故事的同时,更加接近历史事实,而且能结合自身经历,找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契合,得出社区共治,才能邻睦家康。

  诗词歌赋,传奇记实,民歌童谣,金钱快板,府河新居的群众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抒发出他们的所想所获、所思所感。勤奋拼搏才有美好未来,无私奉献才会愿意分享。他们不是在创作永不磨灭的文学经典,而是在创造人人幸福的美好家园。这一切,源自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热忱期许,对祖国繁荣的坚定信仰。从《府河心居》的每个字符里,都能看出这个社区的群众把他们的“新居”,当成了他们“心”居住的地方。他们不但珍爱这个栖身的家园,还衷心期盼将这种美好延续下去。

  在民间文学作品里,最容易被人接受、最能鼓舞人斗志、最让人记忆深刻,并且最容易流行起来的载体是歌曲。歌曲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它是可以歌唱的诗,具有比较直白的文学特征,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府河心居》里收录了10首歌词,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已经谱曲的《青杠染》,歌词大气恢宏,着力精准;《党旗引领府河颂》《乐享府河》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甜蜜温馨;《小喜鹊,报喜讯》的欢快、《军人本色》的激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待、《庆“七一”》的昂扬,都表达了一种希望,顺应时代潮流,富有昂扬激情。

  一个时代的记忆,不只是历史轰轰烈烈的重大转折,也不仅仅只有历史人物的跌宕起伏,更有邻里和睦的记忆留存。广大群众才是历史真实的创造者,普通人民才是真实生活的书写者。


图片


名人故里的文化底蕴


       人性是否可以剖析,或者思想能否传承,无数人都在研究,但还有很多人不能领悟。一个非城市中心,甚至还有矮房菜田、数姓杂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社区,如何达到邻里和睦、共建共享,早已引起研究人性的专家学者、社会公共关系学者们的研究与思考。


       周庆非府河社区居民,只是《府河心居》的副主编之一。他在《府河心居》里的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


图片


  《青杠染·中国蓝》,揭开了在中国西南的成都西北角,有一种特色印染“中国蓝”。周庆笔下,中国蓝“没有景泰蓝那么蓝、那么鲜艳”,它就是“一种很朴实的颜色——瓦蓝色”。府和新居社区居民袁德全、王旭文,也对家乡的这片“瓦蓝色”进行了饱含深情的追踪溯源。原来,1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青杠的森林。人们采集青杠嫩果“碾烂后采用温水浸渍的传统工艺来提取染液,然后进行试染”,经过不断调配,“它染出布来呈现的颜色就是灰色”,“叶家文化人就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青杠蓝’”,周庆干脆叫它“中国蓝”。通过周庆另外一篇《在金牛寻找“大家”》,揭开一代“大家”叶伯和的身世。如果说袁德全、杨振兴、王旭文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口相传的传说、念念不忘的点点滴滴里,记录了叶伯和的故事,那么,周庆则是从历史典籍里寻踪觅迹,从历史深处打捞出来一位真实的叶伯和,让这部作品有了魂归故里的深沉。

  叶伯和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从这里走出去,留学东瀛,学贯中西,他与萧友梅是好友,成为同盟会早期会员;李叔同、曾孝谷与他相知,曾孝谷曾经为他《诗歌集》作序。辛亥革命后,叶伯和回到故土,为国家教书培育栋梁,为民族筹资捐献飞机,最后葬身故土,留下的文化底蕴,足以让今人受益无穷。叶伯和不但是近代中国音乐通史学术领域里的始创者、第一个撰写和讲授《中国音乐史》的音乐教育家,而且还是第一代以白话作诗的领头人。他在家乡倡导教育,兴办学校,是较早提倡男女平等的教育家。叶伯和与其同时代的王光祈、郭沫若,都是备受关注的蜀中文化名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叶伯和故居的人们,如今团结和睦、相亲相爱,提笔作文、高声放歌。他们开辟包括剪纸、竹编、酿酒、染坊、木雕、蜀绣、书画等多个传统文化艺术,在科技时代,运用文化元素传承发展,在传承发展中弘扬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是人类共同拥有。府河新居人,有幸得到名人文化滋养,又有袁德全等学儒不断推动历史文化赓续传承的幸运,自然会享受到演绎出代代有名人、人人知历史,社区和谐、国家富强的大美时光。


继往开来的思想转折


图片


  一人昌,万人和;一地旺,百地兴;一代兴,万代昌。叶伯和的名字“式昌”,源于古语“一人昌之,百人和之”。叶伯和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新音乐文化启蒙与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新时代的叶伯和故乡,处处显示出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回响着充满舒心顺畅的田园交响曲。

  《府河心居》这部社区群众原创诗文集,是由府河新居社区邻里文化生活馆,在西华街道府河新居社区的主导,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成都市金牛区文化馆的指导下,同时得到邻里文化生活馆文化顾问的大力支持,主编杨君伟带领编委老师们精心编辑、加班赶点,在国庆前终于将这部诗文集出版,作为府河新居群众为国庆73周年的献礼,与老百姓见面,迅速传播到社会中去。

  《府河心居》是成都乃至四川首部由社区出版的书籍。它通过寓教于乐、人人参与的方式,以政府为主导协助政府,以群众为基础教育群众,以民间文学为载体服务大众,以规范化固定模式,促进文化自觉服务社区,促进文化自信发展社会;它是在金牛区西华街道府河新居社区党委书记陈庆捷带领下,殚精竭虑、精心筹划下,诞生的第一个“孩子”。将来,他们还会继续发动组织群众自主创作,收集整理出版同类书籍,诞生第二个、第三个、无数个“孩子”,服务社区,造福群众。


图片


  这部社区群众的原创诗文集的文化顾问,有原军区老领导、文化、商业等各界人士,他们同时也是府河新居邻里文化生活馆的顾问。邻里文化生活馆馆长余华芬,正是在这些热心公益的社会贤达、“五老代表”的启迪和引领、关心与鼓舞下,不断摸索和总结,探索出协助政府治理社区、为社区群众安居乐业积累经验。历史上曾经的叶雍两家“交恶”,在新时代先进模范余华芬等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时代新人影响下,早就消弭殆尽、去而不复。

  “以叶伯和音乐、叶伯和诗歌为灵魂,综合雍家渡、府河、叶家染坊等文化元素,以点带面一体呈现府河新居邻里文化生活馆的整体思路。激活社区闲置资源,活化片区文化历史,深入打造‘青杠染’系列文创品牌;深入挖掘社区本土文化亮点;深入开展非遗文化展示体验;深入讲述百姓故事;深入调动群众参与内生动力;深入总结社区文化运行机制。”“提升金牛区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让青杠染坊成为金牛区新的网红打卡地,传统文化传习新的地标。”

  这是余华芬馆长在某次汇报会上的发言摘录,也是探索名人故里群众思想蝶变的核心。发展才能传承,有传承才有希望。从余馆长充满激情的发言里,从这部《府河心居》的群众原创文集里,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睦邻里齐高歌,放声盛赞新时代”的继往开来信心,探究思想转折根源。期待分享府河新居邻里文化生活馆馆长、府河新居群众代表之一余华芬的更多故事,更希望这些从《府河心居》里探寻出的社区治理新经验、模式,能更快、更广传播到整个社会中去,造福更多社区居民,为社区治理添砖加瓦。


原作者: 《上风文艺》范一尘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 dferty 2022-11-8 11:45
    亲爱的朋友:您好!近期中国31个省份均出现疫情,网上缺乏物资、医疗, 需要救助的信息不断,中国各地疫情突然急剧升温, 截至9月3日22时, 全国共有高风险区2084个, 中风险区1558个, 主要为奥密克戎变异株, 传播快、隐匿性强, 各地相继通报了BA.5、BA.5.2.1、BA.2.3、BA.2.2、BA.5.2等10种亚型变异毒株,疫情防控难度加大, 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古今中外的经典预言也说了这几年人类有大灾难,如:从西方《圣经·旧约》的《但以理书》,《新约》的《启示录》,到中国大预言《马前课》,《推背图》,《刘伯温碑记》,《金陵塔碑文》等都被历史验证、证实过的。如刘伯温在预言中说 "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到眼前”, 预言中也告诉世人如何逃离劫难的方法,我真心希望您能躲过末劫中的劫难,有个美好的未来,请您务必打开下方网址认真了解,内有躲避瘟疫保平安的方法。
    请直接点击链接或复制到浏览器打开查看详情:
    短网址:
    v.ht/55999
    v.ht/56666
    v.ht/57777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