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孙亚军|“清风徐来”意与象的共鸣——读梁清兆《清风徐来》

新文人画院 2023-4-4 18:47 111280人围观 学术评论

孙亚军文:“清风徐来”意与象的共鸣——读梁清兆《清风徐来》画集兼论梁清兆书画艺术的旨趣

笔下山河铺锦绣,胸中逸气化彩墨



“清风徐来”意与象的共鸣

——读梁清兆《清风徐来》画集兼论梁清兆书画艺术的旨趣

孙亚军

       作者按:壬寅冬月,令我期待已久的国画艺术家梁清兆先生的画集《清风徐来》终于出版了。这本画集,收录了先生研习中国画以来最为满意的佳作,画集素雅,一如先生本人,清气徐来,清风暖心。先生是在第一时间将这本凝聚着创作心血,凝聚着他对中国文化深深地情感,凝聚着他对中国艺术深刻的见解的画集,寄给我。
       从江门到长安,关山万里,先生的画集如同鸿雁,在壬寅冬月那些难熬的日子里,给了我很多慰藉。那些日子里,先生画集中的每一幅作品带给我心灵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他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严谨,以及严谨背后的学术思考,让我着实感动。中国画从来都是“意”与“象”的融合,继而企及“天人合一”的大道之愿。自古及今,中国历代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艺术之道,不是天地自然的万象之美,而是内求于心的那份恬静与和谐。在我看来,先生的艺术作品,正是承续着自“宋元”以来中国画最优秀的传统,以及这种传统所带给人的精神旨趣。
       《清风徐来》,此风从《诗经》中走来;《清风徐来》,此风从“宋元”之气中走来;《清风徐来》,此风从白沙子的“自得其乐”中走来;《清风徐来》,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思考中走来。《清风徐来》,不仅让我对中国画的未来为之一振,更让我深思梁清兆先生带给这个时代的艺术思考。我深以为,既然中国画是传统的,那么离开了传统,谈论中国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既然是传统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深耕于传统,在传统之中汲取文化的养分,以滋养自我,滋养艺术的本身。因此,我将我的一些思考,写成此文。

苍山朝晖图


梁清兆书画艺术的学术渊源

       在中国文人的心底,画者,心也,以书画艺术而见其心,一直以来是中国艺术的传统,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心”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一条线,一方空间,一种笔法墨法”,继而升华成一种气象,一种境界,一种格调,而这种境界、格调则是艺术家人格气度与精神旨趣的展现。因而,作中国画就得讲学术修养,没有学术根底做支撑的中国画,其气息必为野。同理,没有学术支撑的艺术家,也必然为野狐禅,终究走不远。因此,中国艺术家常常认为艺术终究是为了“修养己身”,能够“修养己身”而后游之于艺,是中国历代艺术家最高的人生旨趣。真正的中国画艺术家,皆能以良好的学术根底而“以笔造化”于天地,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继而企及“成教化,助人伦”之功。学术根底,是当代中国画艺术家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这里既有对历代艺术家的传承,也有对自我书画艺术的觉醒。我在阅读梁清兆先生的书画集《清风徐来》时,有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第一,在人人急于创新中国画的时代,是什么让他在坚守传统?第二,他的山水画作中所彰显的天人同构道法自然的气息,深层次的哲学依据是什么?第三,若以“南北二宗”之论而言,他的山水画作,为什么既有南宗的禅意,也有北宗的雄浑?后来,我通过和梁清兆先生的谈话,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见解,我心中的这三个疑问终于得到了释怀。梁清兆先生的中国画是有他的学术追求的,他的中国画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艺术,最为成熟、最为高雅、最为超迈的时代“宋元”,“宋元”两季的中国画,从“尚意”自由走向心灵的独白,继而完成了中国画终极归旨——画心。因此,我觉得梁清兆先生的中国画艺术的学术渊源在“宋元”两季,寻得中国画最为完美的“范式”,以及这种“范式”背后的人文情怀;梁清兆先生的中国画艺术的哲学渊源则在于陈白沙思想的浸润之后的艺术表达。
       中国画的雏形源于图腾,而后逐渐走向人像,人像绘画的范式则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唐宋之后,中国画迎来了它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使得山水画不再依附于人物,充当人物的背景和道具(这一点从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的山水屏风足以看出),山水画独立出来;另一种变革则是减弱了对色彩的迷恋,凸显了水墨的价值,在荆浩、董源、米氏父子这些艺术大师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画终于形成了以“水墨为尚”的艺术观,当中国画从色彩中解放出来之后,从形象中解放出来之后,中国画真正走向了内心的觉醒,更具有抽象性,这一点则归功于“宋元”两季的中国艺术家,可以肯定的是,“宋元”两季的中国绘画影响中国艺术史一千年,这两个时代的中国绘画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为灿烂的星辰,也为世界确立了东方艺术最为珍贵的典范。
       梁清兆先生从一开始研习中国画,就将自己的学术视野锁定在“宋元”两季的艺术史,他不仅不厌其烦地临摹这两个时代的名作,而且仔细研究他们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指向。从构图到笔墨,从笔墨到设色,从设色到意象所指,他反复其道乐此不疲,《清风徐来》画集中,我看到了他艺术作品中“宋元”人物的气息,这种气息是中国的,也是文人的,这种气息当中既有米芾山水的云烟之气,又有王蒙山水的浑厚圆融之气,有倪云林的散淡萧瑟之气,又有吴镇的渔夫高卓之气。他在“宋元”两季的中国画中汲取着东方哲学的意趣,于笔墨之间生发出人生别样的气韵来,这一点十分不易。“宋元”两季的中国画是中国文化“儒释道”文化的集大成,我们在“宋元”两季的中国绘画中,能够看到“儒释道“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梁清兆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他的艺术实践中,融会贯通,将东方哲学中的“虚与实、方与圆、巧与拙、刚与柔、繁与简”融入到每一幅作品当中,继而使得作品更接近于古人,接近于“宋元”人物的精神气象。《清风徐来》画集当中,我仔细品读他的每一幅山水巨制,我深以为梁清兆先生是充分理解与吸收了中国文化在“宋元”两季的文化精髓而用心创作,在他的山水画作当中,我可以看到儒家文化的“仁爱之美”,也可以看到佛家文化的“慈悲之心”,更可以体会到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他的山水画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皆流动着“得天地山川之意而忘其形超越其形,穿越诸生色相,反观自求,直指本性”的气息。他近几年的山水画作,逐渐从临摹走向创作,笔墨从研习走向独立,哲学思考之味愈发浓烈,他吸取了宋人“尚意”而向天地所求的“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气质,又吸收了元人“内求于心”,天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内涵,他是通过一些列 “梦里河山”的山水画作,完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哲学转变。可以肯定的是,梁清兆先生之所以在急功近利的时代,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旨趣,得益于他的独特的艺术追求背后对中国文化最深沉的热爱。这条路很难,难于走进,更难于走出,走进需要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学养做根基,走出则需要对自我、对艺术自觉的觉醒,梁清兆先生“知难行易”,这对于传统文化从没落到重构的今天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南山翠色图


梁清兆书画艺术的艺术旨趣

       汉代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这是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根本所在,西方从柏拉图时代就已经将艺术的本质定位为摹仿,重视再现,而中国的艺术则重在表现,强调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物态化,同时,中国艺术历来重视艺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认为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将艺术家的修养压倒性的放在第一位。艺术家的艺术旨趣,是艺术与人格的高度凝练,儒家思想中讲到“文质彬彬”,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修养与艺术品味的高度统一,是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梁清兆先生在自我的艺术实践中,非常重视这种“文”与“质”、“修养”与“艺术”的统一,将其视为从事艺术创作的根本旨趣。因此,他在研习中国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先贤文化的积累与学习,认为这是走向艺术的必修课。我在阅读《清风徐来》画集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以及这种学习在他的艺术造诣上的巨大影响力。我深以为,梁清兆先生所坚守的“文”与“质”的高度统一,对于当代艺术家有着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实际上关乎,我们究竟怎样传承中国画?究竟怎样去理解中国画的归旨?从而解答了“何以为艺”的问题。实际上,梁清兆先生在《清风徐来》这本画集中,在当下的中国画语境之中,提出了他本人的艺术旨趣,即: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平淡无为的笔墨情怀。
       “天人合一”一直以来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它源自于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其归旨则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合相处。道家的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中国人的精神指向,也影响了中国画的艺术追求,可以说天人合一这一道家自然观的最高境界,中国山水画最能充分体现这一文化精髓。在道家思想中,“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人应该遵循“道”的规律,自然而然地与之同行,才有可能企及“天人合一”的境域。我在阅读梁清兆先生的《清风徐来》画集时,先生的山水画作,从山川到江河,从江河到云际,天地人浑然一处,其中气韵流动,水木草长松石怪木,无不蕴含着先生心中所思——人与自然之和谐,心与自然之同化,行动与自然之顺应,先生深悟此理,因而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将心中的山水,心中的诗意,栖居在岭南这块他深爱的土地上。梁清兆先生熟读宋元两季艺术家的经典,也是这一时期艺术大师的千古知音,他深耕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哲学,他倾慕这一时期艺术大师在追求艺术之路上的非凡之举,他也了解从“物我两忘”到“笔墨游心”,从“笔墨游心”到“天人合一”之路是何其之难,因此,他的艺术实践不仅在经典中汲取古人的创作经验,而且在生活中,也极力要求自己师法古人的同时,要融通中国哲学的深思妙悟,这一点在他的《江山千里图》《临江怀古写胜迹》等作品中得以表现。在梁清兆先生的心中,山水画作是自我对于天地自然的认知,是天地自然之于内心的共鸣。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几乎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因为那是心中的山河之美,是艺术家自己对于山水的诠释,这种“诠释”里面就包含了他们对于“天人合一”艺术思想的追求,诚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维的《辋川图》等,他们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升华了山水之境,继而阐述了“以无着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的哲学智慧。梁清兆先生正是深谙此理,因而,他的山水画作有着一种笔墨气象,有着一种笔墨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精神的物化,是一种学养的体现,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达,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更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慕。
       “归隐山林”,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让心灵回归自然,让心灵栖息在山水之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人的梦想,红尘烦扰最惬意的当是“闲身自得江湖乐,雅志偏于翰墨亲”,中国画进入元代之后,以“元四家”为代表的中国画艺术大师,真正将“宋金”以来的“尚意”之风,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们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文人化之路,实现了“不以目为目,而以心为目”的直写心中逸气的转化。梁清兆先生《清风徐来》中的山水画作,有着“元四家”浓厚的气息,这种气息不在笔墨而在心境,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梁清兆先生半生为官情在山水的淡泊之境,那种“清和”之气“隐秀”之美,如山间之清风水上之明月,融入了梁清兆先生所极力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清风徐来》画册中所展现出梁清兆先生的艺术旨趣,既有黄公望纵身大化无物无我的神超形越之气,也有吴镇漱石枕流,栖霞伴月,安贫乐道,抱朴守素的高隐之气;既有倪云林“一江两岸”,风神清冷寒天孤鹤的萧瑟平淡之气,又有王蒙笔墨雄浑墨韵蓬松的圆融之气。可以说,梁清兆先生在笔墨涵养之中,读懂了“宋元”两代中国画艺术大师的笔墨人生,进而读懂了自我,即:心与自然的融合,在平淡当中寻得一份真我之境,在归隐之中完成笔墨与心灵的对话。实际上,正是梁清兆先生传承着“宋元”两代艺术家高贵的品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使其呈现出一种“隐秀之美”。何为“隐秀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一文中说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所谓“重旨”就是“文外曲致”“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所谓“独拔者”就是艺术作品的艺术展现。梁清兆先生的山水画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承续了“宋元”两代艺术大师的笔墨精神,而在“文外曲致”中则向读者传递着他归隐山林,志在平淡,意在疏简的人生旨趣。
       “无为”是中国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重要理论,也是重要的美学思想,这一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使人道更加合乎天道,使人更与自然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一美学思想在艺术修养上则更多的体现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怀柔不争”。梁清兆先生在《清风徐来》画册中的中国画,在我看来充分体现了先生关于人生与艺术的思考,这种思考当中就包含了梁清兆先生笔墨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心态——无为平淡。梁清兆先生在退休之后,深耕于中国画之中,他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全部倾注于艺术创作之中,孔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点在梁清兆先生的生活中完全能够体现出来,他的时间大部分用来学习中国画,用来研习中国文化,用来思考人生的彼岸情怀。“无为平淡”既是他画作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归旨,也是他晚岁的人生态度,大易至简,无为而处,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宋元”两代中国画艺术大师的精神指向,才能够在艺术创作中以平和温润之心直指天真幽淡,才能够融老庄哲学之境于绘画境界之中,进而逐渐企及“艺必以道为归”的艺术本源。实际上,“无为即见道”,三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弼对老子“道”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在《老子指略》中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进而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思想,世界本于无,有归于无。世界本于“一”,又归于“一”,在梁清兆先生的山水画中天地自然浑然一体,又能五行运化而生生不息,正是诠释了这种“以无为本”的艺术之思,梁清兆先生《清风徐来》画册中的山水画作,彰显了他“坐卧自然,行藏独乐,澄怀味道”的人生品味,他的山水画作真正体现的则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清虚自然无为平淡的品格。


梁清兆书画艺术的美学思考

       《清风徐来》画册的出版,在我看来是梁清兆先生研习中国画的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既是对过往的一次系统性的总结,也为他自己未来中国画的研究确立了更加明晰的目标。这个里程碑既是将研习中国画的成果,接受读者的考量与审视,也是对自我研习中国画的心路历程的一次回望。我在阅读梁清兆先生《清风徐来》画册的时候,不仅思考了他的中国画的学术渊源,而且思考“宋元”两代艺术大师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我深深地感到,梁清兆先生的中国画创作对于当下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美学启示。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来,中国画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激烈碰撞,使得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画是农耕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最优秀的成果,它所体现的是农耕文明状态下,中国人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的哲学思考,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伦理观。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原本心灵栖居的诗意家园,被钢筋混凝土以及种种现代文明的产物所替代,中国画赖以生存的土壤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模糊,尤其在当代中国画的语境之下,如何继承中国画的传统,如何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以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建构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成为中国画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土壤的消失与传统文化的丢弃,很容易使得中国画变得越来越恶俗,甚至迷失方向。梁清兆先生以及正在致力于传统的中国画研究的学者、艺术家,实际上为当代中国画的守正创新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回归点”,没错,中国画需要回归,这个“回归”不仅是时间节点上的回归,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的回归。
       回望历史,每当中国文化遇到灭顶之灾的时候,觉醒的中国文人总是担负起拯救中国文化的重任。因为,在中国文人的心底,只要有中国文化的命脉在,文化的传承就不会中断,中华文明才能够生生不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得中国文化南移,中国最优秀的“士族”文化的传承被保留下来,魏晋人物以他们卓然于世的风骨,以及超迈绝伦的学识,回望先秦时期中国的“道”家文化,继而发展了“玄学”,尽管社会动荡,但这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找到了鲜活的灵魂,使其更加绚烂多姿。隋唐两宋之后,又一个一千年,元代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文化呈现出没落之势,赵孟兆頁如同一道流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天空,他适时地举起“复古主义”的大旗,他将中国文化的溯源点确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元代的知识分子沿着复古主义之路,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灵魂,他们守正继而创新,使得中国山水画在元代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影响至今,无人企及。梁清兆先生以及正在传承中国画的文化传统的有识之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将“回归”的时间节点锁定在“宋元”两代,“宋元”两代真正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世界属性。梁清兆先生能够将自己研学中国画的起始锁定在“宋元”,本身就有很大的勇气,这是因为“宋元”的气息很高古,令很多人望而生畏;这是因为“宋元”的气息需要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做基石,需要坐得了冷板凳。在当代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艺术家皆为“稻粱谋”,回归“宋元”,实在是一种奢望。
       中国画需要一种“回归”,需要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最强劲的文化基因,来重构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梁清兆先生在《清风徐来》画册中所展现给读者的中国山水画,所传递的精神指向和美学思考,就是中国人理想的审美标准,即崇尚空灵之美,空中见有,少中见多,显中见隐,虚中见实;崇尚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含之不尽之意见于画外;崇尚冲淡之美,以朴素、自然、轻柔彰显出中国画创作者的恬淡之境;这些都是中国艺术上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梁清兆先生在用心研究“宋元”两代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画外之象的哲学道理,从而使他的中国画创作呈现出一种高古之气。中国画发展至今,论其技法可谓成熟至臻,我们已经在技法上无法超越古人,这是不争的实事。或许,我们可以说当代中国画正处于一个“末法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之下,只有回归中国文化的高峰时代,才能够找到在“末法时代”突围的办法。梁清兆先生的中国山水画作,所彰显出的“宋元”气象,为其下一步的中国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风徐来,此风当让人对中国画的未来为之一振!意与象的共鸣,当是这个时代最美妙的声音!


——梁清兆部分作品赏析——






——梁清兆简介——


       梁清兆,广东南海人,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生学历。先后担任中共江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市委秘书长、市委政法委书记;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卸任后一直致力于书法绘画学习和研究。


——作者简介——


       孙亚军,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学术院长。


原作者: 孙亚军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