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打造天府粮仓,川农学子在见证

四川文化网 2023-5-10 10:25 11434人围观 文化产业

  四川文化网讯(通讯员 陈骁阳  图/姚嘉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水稻作为中国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栽植培育与粮食安全保障是国之大事。近日,川农学子组成的“稻香听禾”团队在四川农业大学校团委的指导支持下,先后奔赴四川省内多个水稻产区,多方面探寻天府粮仓的奥秘,见证天府新农人为打造天府粮仓而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稻香听禾团队成员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园合影  通讯员 姚嘉琦 摄

  在正式进行实地实践调研之前,“稻香听禾”团队首先对省内众多主要水稻产区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大致了解了四川省内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分布情况。综合不同产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等多方面,团队为实践地的选择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与分析,确保能够从实践中得到典型经验,提高实践效率与实践质量。
  此外,每一片水稻产区的背后,都会有着一群人默默无闻地为天府粮仓的建设付诸自己的努力。团队用三牛来形容这样的一群人,即: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分别对应了人民干部,科研人员,农民百姓。他们共同努力,携手一道扎根于国内的水稻产业,共同为天府粮仓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经过充分讨论分析后,团队做好了充分准备与行程规划,确定了实践地点和采访调研对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月初,团队正式开启实践调研,希望能够在亲身实践中,在天府田野里,真实感受天府粮仓的建设。
  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科技改变农业
  为深入了解在天府粮仓的建设中,科研人员的所体现出的责任与担当,团队来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采访了多位科研人员。
  匡应龙,“成都分中心”育种部经理,育种团队核心研发人员,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学历,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近20年,参与育成并审定了杂交水稻品种及亲本20余个。在采访中,匡应龙谈到,自己一年几乎360天都在田里,从事高产攻关高产水稻品种的研发与生育期品种的选育。在田间地头做农业工作,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频发的气候灾害以及病虫害等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阻碍,匡应龙和他的团队一块,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就。关于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期许,匡应龙表示:“农业现代化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说第一是这个我们的水稻品种要适合这个机械化现代化,第二就是说我们在农业机械要农业机械的研发要跟上这个时代的节奏,因为国家要大力提倡这个清洁化栽培,包括什么直播,包括机插,包括联合收割的,这个就是说农业机械化的研发要跟上。”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匡应龙先生  通讯员 姚嘉琦 摄

  张向阳,“成都分中心”品管部经理,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水稻品种测试及项目申报工作,主持四川泰隆企业水稻联合体(四川省级)。在品种测评及项目申报方面有丰富经验。他向我们分享了水稻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大家知道这个水稻育种来讲,它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一个,这个一个工作的一个常态。大家知道一个水稻品种来讲,育成保守需要 8 到 10 年的样子。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来讲,要这个守得住寂寞,这个耐得住清贫,要有奉献精神,要当然了还要有这个开拓精神。那么在这个我的这个从业的过程中,周边有很多这个老一辈的这个前辈,像袁院士,包括这个谢华安谢院士等等,他们的故事都一直在激励着我们这个年轻的一辈的这个传承。”
  园区事业部科研部副部长柳苗苗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他向团队表达了他对广大农业领域青年人才的寄语。“希望青年朋友要能耐得住寂寞,比如说我们在这个水稻这个科研岗位上,它只是我们这个农业板块的一个缩影,我们研究的所有的不管是任何一个作物。“厚积才能薄发”,农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以载体为师的过程,耐心和坚持在漫长的等待中不断被磨砺,终将迎来丰收的季节。”与这些科研人员面对面的交流访谈让人受益匪浅。他们扎根乡野,开拓创新,服务于农业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柳苗苗部长  通讯员 姚嘉琦 摄

  乡村干部:奔走乡村基层,服务农业农民
  在德阳市广汉市金鱼镇,团队采访了月湾村基层工作人员。广汉市农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可以通过家庭农场,丰富就业渠道,增加自身收入。
  近年来,在乡村基层干部的努力下,通过产业引领,劳务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成功带动全村15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发展。农民能够真正富起来了,种粮的积极性也就高了。乡村基层干部是建设天府粮仓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农业政策,先进科技落地在天府大地的推动者。帮助农民走向富裕,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天府粮仓,他们有着崇高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广汉市金鱼镇月湾村,采访基础工作人员  通讯员姚嘉琦 摄

  乡村农民:跟随政策引导,深耕乡野厚土
  在都江堰三坝社区,团队走访了当地农户,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走访。三坝社区位于都江堰高标准农田区域范围内,伴随国家政策的落地,区域内的农户也享受相关的种粮优惠政策。通过访谈,团队了解到当地农户普遍对自己的农民身份感到认同,也热爱着自己脚下的土地。在积极的政策支持下,农民愿意栽种水稻以及其他粮食作物,天府粮仓有保障。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都江堰市三坝社区农民  通讯员姚嘉琦 摄

  创新模式:迸发农业活力,提高农业质量
  团队来到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看到了现代化产业链对农业经济的帮助。根据崇州市政府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天府粮仓产业园产值39.5亿元、增幅6.18%,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成都市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在走访过程中,团队了解到崇州市农业发展有两大法宝,一是“加大“三农”资金保障力度,二是“优化项目支出结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全产业链的改革,依托“公司+基地+种植户”的订单生产模式,积极培育川米品牌,促进产销对接,不断提升川米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图为团队在崇州市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  通讯员姚嘉琦 摄

  “稻乡听禾”团队的旅程当然远不止如此,乡村变革的故事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但走过一处地方,自然会有新的收获。此次关于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旅行,坚定了“稻乡听禾”团队致力于探寻、宣传水稻发展事业的初心。团队在与一位位工作人员和农民的交流之中,也切实体会到了农业现代化的高速进程。行走在田间地头,俯身去观察某一位勤勤恳恳、辛勤劳作的“三农人”,他们就如躬耕于稻田中的“牛”一样,团队成员感受到了何为“三牛精神”。
  推广人员:宣传介绍农业,做好人才建设
  团队此次实践活动的起点,定在了成都市郫都区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园。这是全国唯一经袁隆平院士授权以其名字命名的园区。园区以杂交水稻科研为核心,创新开展稻渔、稻菜和稻蒜有机绿色种养结合新模式,通过“农业科研+品牌塑造+教育+乡村文旅”等业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探索和实践一条既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二三产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图为许玉女士为团队成员讲课  通讯员姚嘉琦 摄

  团队对科技园进行了全面的走访与调研。了解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故事,认识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发展现状,听取了园区内关于成都平原水稻栽培与粮食安全建设的相关讲座。
  团队采访了园区教育推广人员许玉女士。就园区建设的目的与宗旨这一问题,许玉女士表示,科研园的建设目的是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计划,也是对袁隆平院士的两梦一愿的坚守。园区希望通过自身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吸引到更多的青年人来认识农业,热爱农业并投身农业。
  “书本里是长不出水稻的,更需要大家去应用,去实践,对不对?”,许玉女士在采访过程中提到。可见,要发展好大国农业,要建设好天府粮仓,要做的并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还在于对更多农业人才的培养与吸纳。为农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许玉女士  通讯员姚嘉琦 摄

  出了上述实践地,团队还去了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绵阳市三台县鹤林村,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等地进行广泛的实地实践与调研。川农学子见证到,在广袤的天府大地上,无论是科研人员,基层干部,乡村农民,还是农业创新发展模式下的众多工作者,他们都怀抱对农业的初心,为农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调研团队的成员说:“我们见证着天府粮仓的建设,还有为了建设天府粮仓,而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用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向我们述说着天府粮仓的故事。”

图为团队在广汉市连山镇参观农田示范产区  通讯员姚嘉琦 摄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诗书耕读,不仅仅在课本上学习有关现代农业的知识,“稻乡听禾”团队也将会用实际行动去影响更多的川农学子加入到现代农业建设的行列之中,进而让更多的青年加入到现代农业建设的行列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诗书耕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弘扬好“三牛精神”。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