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读屏时代,传统文学期刊如何吸引“网络移民”

四川文化网 2015-3-21 21:44 667人围观 文化资讯

  如果你想看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点开各大文学网站就可以了。而如果想看一篇属于传统纯文学或严肃文学的小说,却没那么容易,目前还难以看到像网络文学一样的综合平台。  网络文学对传统严肃文学的冲击已经十几年 ...

  如果你想看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点开各大文学网站就可以了。而如果想看一篇属于传统纯文学或严肃文学的小说,却没那么容易,目前还难以看到像网络文学一样的综合平台。

  网络文学对传统严肃文学的冲击已经十几年,传统文学的主要阵地依旧在纸质刊物。世界早已进入了读屏时代。很多人担忧,传统文学的未来在何方,传统文学刊物的未来在何方?

  一些文学刊物已经向网络进军,迈出了步伐,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网络商铺、杂志电子版等等,依托网络来宣传作品和杂志。不过,这些途径大多是展示杂志目录和作品节选及推荐文章,吸引读者来购买纸质期刊。

  更多路径在探索中,在试水。

  2014年11月,《诗刊》在杂志上推出余秀华组诗之后,又将余秀华的诗搬到了其微信公众号上,始料未及地掀起了一场“余秀华热”。这是近年来一直小众化的诗歌第一次以正能量的面貌走进了大众。

  同在11月,《人民文学》推出了“醒客”手机客户端,读者可以通过会员制付费,阅读到一些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全文。这或许是首家刊登纯文学小说作品全文的期刊电子平台。有人称,这将是传统期刊读者网络移民的新开始。

  而就在3月的一个夜晚,“一个想做小说之王的APP”开始众筹,在一些作家朋友圈里流传起来,这个叫作果仁小说的APP,公开向“人情、圈子”的传统文学刊物叫板,也试图在读屏时代,实行付费制阅读,为创作和翻译纯文学的“非主流”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舞台。

  ……

  当传统期刊和传统文学扎进网络之海,尝试付费阅读,是会溺水,还是就此开启重生之门?这条路上有哪些新的契机,又有哪些待斩的荆棘?付费制能行得通走得下去吗?又如何与庞大的网络文学抗衡?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我们听听全国两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及传统严肃文学刊物、作家怎么说。

《人民文学》醒客部分页面:①文库中推荐的“金短篇”  ②排行榜

③文柜,陈列已阅读文章  ④注册后可形成自己的醒客  ⑤作者与读者互动

  两会声音

网络对文学的影响不止是工具——访全国人大代表、诗人冉冉

  记者:当下传统文学期刊生存艰难,诗歌类刊物同样如此。那么您觉得新媒体的发展为期刊生存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比如《人民文学》就做了“醒客”客户端,尝试数字阅读、手机阅读。对于这种做法,您怎么看?

  冉冉: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传统文学期刊岂止是生存艰难,除了少数还葆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稳定订户的刊物外,更多的纸质文学刊物只能是艰难度日,维持现状了。你问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学期刊生存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我没有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以近百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去推测,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以后的情形,真的还很难讲。譬如在未来的未来,纸媒纸书到底会不会消亡,这个恐怕没有人能够准确断言。

  记者:最近两年,随着微信的火爆,诗歌创作与讨论在微信朋友圈中非常活跃,也有不少诗歌的微信公众号吸引了大量粉丝。比如我身边就有朋友每天坚持在微信上写一首诗,目前这些作品已筹备结集出版。又比如我关注了“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个人非常喜欢,感觉“为你读诗”不管是选择朗诵者,还是选择诗歌作品、背景音乐等等,都比较用心。据我所知,微信上已经有不少这样的诗歌朗诵活动。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您是否有比较喜欢的诗歌方面的微信公众号?是否参与过微信上的诗歌活动,感觉如何?

  冉冉:我或许是一个对新事物不太敏感的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博客,没有微博。微信倒是用着,不过上得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我自己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

  作为一种跨平台的通讯方式,尤其是可以多人参与并互动,微信肯定是一款传播利器。而且,我觉得,互联网及其大量的APP(应用程序)不止是一种工具,也不止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可能正在或已经在更深层次改变着人类的感觉、思维、表达甚至是想象的习惯与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创作、讨论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活跃和诗歌微信公众号的人气,不仅改变了诗歌或者说文学的传播方式,可能也在改变着诗歌写作者自身及其写作的方式与形态。

  不过呢,网络写作者与读者之间,还有写作者与写作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改变,而且是即时性的改变和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力量我感觉非常强大,需要审慎对待和看待。

  记者:去年草根诗人余秀华的火爆,最早也是缘于微信,一开始是《诗刊》微信公众号的推荐,后来在网民中间大量流传。余秀华被广泛认识,和微信这种新媒体密切相关。十多年来网络的发展给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变化,现在网络文学已经以一种与传统文学面貌迥异的姿态出现在文坛。那么,随着手机阅读的普及,您觉得这一新的媒介形式是否会为诗歌创作与传播带来新变化?

  冉冉:带来新变化实属必然,这种冲击与改变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如前所述,这种影响与改变不止是传播方式,不止是工具性的,它可能要深入和根本得多,其作用也未见得全是正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警惕全无地沉浸于一种闹腾、喧嚣与狂欢的写作。(本报记者 金涛)

文学网络传播不能侵权——全国政协委员、作家陈建功谈文学作品“上网”

  严肃的纯文学并不是不能通过网络途径传播,但是到了网络上往往会遇到一个尴尬而无奈的问题,即未经许可便被转载,作者亦未收到稿酬。对于传统文学期刊试水的文学作品发布到网上或者APP中读者付费阅读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陈建功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著作权的许可问题。

  陈建功指出,文学作品登载在期刊之后,期刊提供给网民付费阅读,只要期刊跟作者达成了协议,刊物、作家即著作权人、读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理顺,不是被胡乱转载,这就可以,“用新的高科技媒体广泛传播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前提是不能侵权”。作品发表之后,著作权在作家离世后五十年内有效,但问题是网络常常大量地用了作品,却不给作家付费。

  陈建功还担任着一个特殊的职务——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的会长,这是由国家版权局批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对著作权进行集体管理,比如某作家的作品被收录到教科书中,出版社不可能一个人一个人地给寄稿酬,就要把钱汇到文著协,文著协根据名单每人分一次,如果找不到作者,稿酬会先存在文著协,最终这笔钱是要给作者用的。他指出,网络转载联系不到作者寄稿酬的,应该把钱寄到文著协,由协会集体分发。陈建功强调,“刊物如果主动说我要上网,那当然很好,但要达成法律上的协议”。(本报记者 董大汗/采访 何瑞涓/整理)

场外声音

不存在铁板一块的“传统作者”——访《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

  “文学作品的网络刊载,著作权问题是重要的法律壁垒,这一问题最终是必须要解决的。”《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认为,其实困扰从来没有停止过,可能作者顾忌到期刊(继续合作)的原因、顾忌到文坛的融洽,没有进行诉讼。杂志把版权卖掉,应该征得作者书面的授权,“所以《钟山》一直坚持做自己的电子版,而不是跟其他网站合作”。从大的方面来看,贾梦玮认为只要不违法,不管用何种媒介来传播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有必要的。

  贾梦玮指出,文学作品不是铁板一块,分很多文体,篇幅也不一样,可能有些体裁、篇幅的作品适合在手机上阅读,有些作品可能就有些问题,而且不同受众有不同的阅读习惯,所以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都有存在的必要。而提供高质量的手机阅读的尝试无可厚非,《钟山》做杂志电子版是最早的,当时的考虑和现在实际情况都是方便了一些人群的阅读,像海外的用户和不能及时订阅到纸质杂志的用户。电子版收费标准全年大概是30元,订阅用户也在不断增加,所以他认为,网络新媒体配合文学阅读是一个好的现象。除了电子版做得不错之外,《钟山》也在微信和微博上对作品进行推介,实际的内容在上面出现得不多,因为篇幅偏长,至少是不会全文搬上微信和微博。

  “所谓铁板一块的传统作者,其实任何时代都是不存在的,大家都在变化,或慢或快。”贾梦玮强调,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一网打尽”,不会有完全传统的作者。《钟山》杂志也早就不传统了,只是保留了传统的精神,它已经不是十年以前的《钟山》了,它也在变。为纸质杂志投稿的作者肯定会利用新平台,并且经济上的收益迟早会产生,不可能永远是免费的。产生收益的方式可能会变化,但每个时代每个新媒体最后总会跟经济挂钩,可能是主观的,可能是客观的,可能是快一点的,可能是慢一点的。(本报记者 马李文博)

《人民文学》“醒客”的野心与壮志:带传统文学作者向网络进军

  醒客是什么?

  《人民文学》疯了么?

  去年秋天偶遇左岸文化网总编盘索,听他跟旁边的作家介绍:“你们要不要试试醒客?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

  后来,就见到了《人民文学》醒客。这是一个文学作品数字阅读平台,打开可以阅读到在《人民文学》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过或未曾发表过的文章,这些不是一些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号中的作品片段节选,而是中短篇小说全文。注册后可以搜索作家作品,还可以发评论,与作者及其他读者交流,也可以自己发布作品成为作者,并拥有自己的主页。感觉上醒客类似于微博加博客加社区论坛加电子书的综合体。而全部这些,只需要成为VIP会员,半年付费12元。半年12元,不值一个麦当劳汉堡,一本《人民文学》也要15元,这样全文“上网”,还可以人人都成为作者,不怕影响纸质刊物的质量和销量,《人民文学》疯了么?

  “传统文学刊物固步自封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引进了新的媒体手段,让刊物能够跟更多的作者、读者接触,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我们的刊物,这是我们的初衷。”《人民文学》副主编宁小龄指出,传统文学刊物读者群相对狭窄,也很少能与读者产生互动,而醒客的一大功能就是与读者的互动性强,读者可以直接评论小说,与作者沟通,同时信息量也更为充分,除了《人民文学》上刊发的作品,还有“多声道”、“盒子”等发布作品评论、创作谈、随笔等,“相当于说,我们《人民文学》有一本正刊,醒客是我们一个小小的附刊,是我们的另外一个窗口”。

  醒客于去年5月份上线测试,2014年底慢慢向文学圈扩散,2015年开始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上宣传推出,现在尚未向社会广泛推广。据醒客编辑盘索介绍,目前会员数1000左右,月有效阅读量大约为400万字。尽管尚未推广,醒客的功能基础已经打好,理念也已形成。“我们想探索,在数字化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学的作者、作品出路在哪里?现有平台中还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面向读者、面向市场的好的平台。”

  醒客并不是传统文学期刊进军网络、进军手机屏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有野心与壮志的APP。盘索说,醒客有三个定义,一是要做成严肃文学的历史资料库,自“五四”以来的中短篇小说都将一网打尽;二是要为新产生的作品提供平台;三是希图促进一种介于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中间地带的新的文学风格和样式的出现。除了现在的中短篇小说为主之外,随着后期的开发,散文、诗歌等也会慢慢地纳入醒客平台。

  如同一艘航船,醒客载着传统文学的作者与读者,向网络进军了。醒一醒,他们来了。

  付费阅读可能吗?

  醒客如何盈利?

  一位2014年7月在醒客测试阶段就注册了的作家,据了解至今只登录过两次。在他看来,收费阅读都没有市场,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免费阅读。对此,盘索分析指出,要让读者愿意付费阅读,首先在内容上要做到,第一,其他地方看不到,第二,它值得收费。比如译介一批国外80后、90后最新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就比做一个普通访谈更能吸引人来关注。盘索也指出,目前用户量少,不活跃,将来活跃起来以后,更新会更多,那时候即便用户不是为了去阅读,也会为了看其他朋友去上醒客。

  醒客的基本收入模式是会员制,目前半年12元,进一步系统升级后,会推出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等更灵活的收费机制。而盘索的下一步计划,是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做文化惠民工程,让读者免费来阅读,以此推动严肃文学的圈子化阅读变成大众化阅读。

  醒客中还有“盒子”功能,每个人或机构都可以打造自己的盒子,比如你想推介哪位作家,就可以按你的理念,把与他相关的文章收纳进去,形成独一无二的盒子,然后可以给盒子定价,从中获利,而醒客则从中抽取20%的管理费用。目前醒客的盒子只有三个,盘索希望以后盒子里有更高端的一手的内容,而不是网上哪儿都在传的。

  此外,醒客将来还会推出定制功能,更具有定向性,哪位读者喜欢哪方面的内容,可以单独来购买。盘索说,相对于买衣服等纯物质消费,阅读这种文化消费是非常低廉的,甚至国家也应该推动全民阅读,“我的志向就是,让大家阅读都不花钱,往这个方向上去做”。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学文也是醒客的会员,他指出,传媒时代,文学的传播也应多样化多渠道,“作为写作者,我不只希望我的作品被更多的人阅读,也希望所有作家的作品都有更多读者,至于是否付费,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会有影响的。”

  作品发布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

  小昌开通了醒客,发表了作品,得到不少读者的评价,他也在醒客中转发说:以为没几个人会看我的小说,好鼓励!

  不同于网媒多为转载刊物作品,醒客更是一个作品的发表平台。要在《人民文学》刊发作品很难,而在这里,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而且还可以看到读者评论并与之交流。注册之后,可以通过电脑登录醒客后台,将作品贴上去,经过编辑审核,展示到前台。而这不仅提供了作家作品展示平台,也避免了争议颇多的网络转载版权问题,毕竟大多数是作者自己发布的。

  门槛如果降低,《人民文学》的声誉会不会受到影响?盘索解释道,《人民文学》杂志从历史上就一直坚持出精品,而醒客不是专门发表精品的平台,而是一个大家原创发布的平台,杂志有印刷、看稿的周期性限制,而作为互联网平台,发布不宜要求过严,作为平台管理者,重要的是把你的理念体现到整理过程中去,所以醒客中设置了推荐、最热、最新等栏目,这些并不是按点击量形成,而是由编辑操作形成。

  醒客目前每两三天就会审核一次稿件,被拒的稿子并不多,大约二三十篇,其他都顺利刊登。盘索说,因为是传统期刊衍化过来的,还会延续传统期刊的审核模式,但是不会按期刊发稿标准那样去要求,作品起码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符合国家政策,“放行、发稿上会稍微宽松,让大家都有发稿的平台,既不类似于论坛那种很自由散漫的方式,后台审核也不会卡那么严”。

  同时,在这个平台上,作品仍要保持传统纯文学的基本特点,但是既然已经到了网络平台,盘索也希望发现新的小说风格和样态,而不是固守过去,“它们还是纯文学、严肃文学,但是要跟我们现在的纯文学、严肃文学相比有所变化,有所突破,向网络文学也好类型文学也好什么文学也好靠近,出现一种处于中间地带的东西”。

  “我们心疼文学,我们不会让作者没有稿酬的”

  醒客的盈利并不都归为己有,大部分要回馈给作者。一个以生产内容为主的平台,不提供稿酬,一定走不下去。在数字化环境下,为读者尽量提供免费或低价位阅读,为作者提供稿酬,是醒客努力在尝试的。

  稿酬的算法大致是这样的,一部分是基础的VIP收入,拿出50%做稿酬,剩下50%做运营费用。稿酬按照阅点计算,醒客会记录下读者的有效阅读字数,每阅读1000个字,系统会自动记一个阅点,比如假设总共1000个阅点,VIP收入了10万块钱,那么用10万除以1000,一个阅点多少钱,你的作品有多少个阅点,这样分给大家。

  也有其他数字平台之前在做作者发布原创纯文学作品、读者付费阅读的模式,比如豆瓣阅读,运营并不太成功。那么,醒客要做到读者阅读不花钱,还要给作者开稿酬,钱从哪里来?盘索用一句话来概括:让羊毛出在牛身上。醒客还是将致力于寻找跟做文化公益的企业合作,由他们提供费用,而醒客将为他们做一些文化宣传。如果将来有了大的收入,醒客预计会拿出百分之七八十来分给作者,留更少的比例支撑运营与开发,盘索说,“这是我们的优势”。目前中国作协也支持了一笔资金,用于醒客的开发费用。盘索强调:“总而言之,我们不会让作者没有稿酬。”

  “我们跟腾讯、盛大文学也好,跟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也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不是资本行为,盈利不是我们第一考虑的,不像一些网络平台要上市,必须要在一两年内赚几个亿,我们毕竟是一个事业单位的平台。”盘索告诉记者,总体上,醒客还是为数字化环境下的严肃文学探索出路。“一个平台上,读的人多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这个平台或者模式把文学给糟蹋了,咱们会心疼的。咱们的文学情结在,顾虑也会多一些。”

  吃掉中国中短篇小说系统电子化问题

  要找到某一篇中短篇小说,并不太容易。即便是到了国家图书馆,你首先也要知道它藏在哪本杂志的哪一期里,才能再去检索搜寻这本杂志,除非是名家之作四处流传或已结集出版。

  盘索指出,传统文学在电子化刚起步时没有把握住机会,至今在网上并没有系统化地存在。醒客想做中国中短篇小说的系统化,把“五四”时期到现在新产生的作品系统地电子化,变成一个国家的中短篇小说数据库,这样既有专业资料性,又可以方便普通读者去读。在这里,检索作者或者标题,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内容了。“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聚拢作品,慢慢找到这些作家签约。一旦做成了系统化,一说起要读中短篇小说,人们就会想起‘醒客上大部分都能找到,咱们去醒客看看’,这种情况下,人们也许会觉得,一年花个二十几块钱,想看什么中短篇都能看,会觉得值。”

  “中国中短篇小说系统电子化还没完成,我们把这个解决了,不管赚不赚钱,我认为社会意义还是很大的。”盘索说,因为长篇小说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很多公司都在做,但中短篇小说难以搜集,零零散散又少线索,公司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不会去做这一块的电子化,“我认为应该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情,实际上这应该是国家工程,是国家应该做的事”。(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自: 中国文艺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