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何以文化强国

四川文化网 2016-6-28 01:04 651人围观 文化资讯

四川知名文化学者丛守武先生认为:“文化强国方兴未艾,中国搞文化强国尚待从根本上抓起。 何以文化强国 ——访四川知名文化学者丛守武 本台讯:(记者/张存猛 邓林洪)2011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

四川知名文化学者丛守武先生认为:“文化强国方兴未艾,中国搞文化强国尚待从根本上抓起。

何以文化强国

——访四川知名文化学者丛守武

本台讯:(记者/张存猛  邓林洪)2011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几年来,我们在“文化强国”的宣传和推动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在“狭义文化”领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然而,四川知名文化学者丛守武先生认为:“文化强国方兴未艾,中国搞文化强国尚待从根本上抓起。”

11图片2.png

图一:丛守武先生接受香港卫视记者张存猛采访(摄像/邓林洪)

为此,香港卫视记者对丛守武先生进行了采访。

记者:从2011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推行文化强国战略,您为什么说“尚待从根本上抓起”呢?

丛守武:我在您第一次采访中说过,国人、包括整个人类对于“什么是文化”尚且认识模糊,那么,谁有凭借一个模糊的理念来作用于实践的能力呢?

当我们高层的政治家们提出了一项主张和指出发展方向后,我们的理论家、哲学家就要围绕这一主张做出论证和说明,让执行层顺利实施。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较为令人信服的理论。比较多多理论偏向于微观层面,比如从“狭义文化”的角度谈中国文化中的什么什么可以用来强国之类,缺乏宏观思维,属于“器”的层面。而非“道”的层面,无以为指导。

记者:我们也看过一些相关文章,比如有人认为搞几个动漫,建几个影视基地,搞几个旅游景点,搞几场选秀之类就文化强国了。

丛守武:所以首先要明白,究竟是建一个“文化的强国”还是“以文化来强国”。一系列理论方面的意见大多都认为“文化强国”是要建立一个“文化的强国”。而实际上,一个国家仅仅是文化强大,国家并不一定会强大。譬如:南唐初立,国势强大,文化发达。到了李煜当皇帝时候,一方面是国势日危,不断地丧失土地,另一方面仍然歌舞升平,皇帝诗人李煜成了亡国之君。又如北宋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时期,大文学家叠出,包括宋徽宗都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依然毁于吏治腐败。而汉唐盛世以及北宋和南唐前期并不是因为“文化自身”的强大而国家强大,是因为文化作用于国家发展的创新和创造力使得国家强大起来。

记者:那么您怎么看待“文化的强国”这一普遍观念的呢?

丛守武:即便是建立一个“文化的强国”,也必须先“以文化来强国”,必须首先做到“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样,以文化软实力建成的“强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强国”。“文化的强国”和“以文化来强国”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但只注重发展文化是不能强国的,尤其是动漫之类的文化。

记者:文化软实力如何作用于强国呢?

丛守武:文化软实力其实指的是“上层建筑”领域,包括价值观、制度建设、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军事观点等等。

记者:记得那您说的文化是宇宙运动的规律,怎么才能和您刚才所说的对接呢?

丛守武:先说说国家价值观。在宇宙运动规律的作用下,自然、人类社会、国家都相继出现和形成了自身发展和衰亡的规律,这就是文化。只有顺从规律才能发展。就规律而言,首先由价值观决定是否能够强国,而源头文化是物质运动,不能决定意识形态,不能产生价值观念。但人类在源头文化的规律面能够前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到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融入人类共同发展的强国,而产生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就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阐眀了中国当代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对照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能够体现习近平所言。在这样的文化指导下,建立一个强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价值观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体现出是保护每个人利益的,从人类根本、普遍的需求出发,比如人的生存权、获取幸福权、受教育权、物权、人人平等的政治权、人的尊严等等形成价值观,建立忠实地为每一个人服务的国家,每一个人又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国家文化价值理念。才有可能发展成文化强国。中国改革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打破“富就是资本主义,富人为富不仁”的旧观念,鼓励劳动致富,创新致富,信息十分明确: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有了当时的国家价值理念,改革得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改革到今天,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先”富起来的人没有带动大家共同致富,“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结果是“只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这就已经脱离国家价值理念了。新一轮的改革、继续改革之路其价值理念只有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利益诉求的,才能代表一个国家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改革才能纵深发展,国家才能走向复兴之路。


图片1.png

图二:丛守武先生阅读书籍(摄像/邓林洪)

记者:那么接下来呢?

丛守武:接下来就是制度建设了。制度建设是价值观得以实现的保障。制度建设包括政治制度、宪法、法制,以致小到管理规章制度等等。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建设。国家文化包含着制度建设。

从国家文化而言,价值文明和制度文明交替作用并被源头文化引导、推进。三个轮子协同得越和谐,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就越通畅。

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体现出国家文化的制度文明而决定国家的发展前途呢

我们的古人是这样解释制度的:《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孔颖达疏:“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

制度由天地运行规律而成;制度由人(古代为王者)制定而成。先有天地自然的源头节律、时运,再由人法天地,制定国家制度。还要合理合法使用制度,才能做到不损坏国家的财产,不伤害人民的利益。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说出什么制度才是先进的文明的制度。站在古人背后的现代人却可以试着制定现代文明制度的九原则:

1、不违背源头文化节律、时运的制度;

2、不伤国财害民命的制度;

3、不自相诋毁的制度;

4、陈陈相因,环环相扣的制度;

5、无法随意改变的制度;

6、不能为具体某个人利用的制度;

7、能够保护每个人的制度;

8、为人和人类共同发展铺平道路的制度;

9、预留更新空间的制度。

以上第1原则不需再做阐述。第2原则的内容就特别丰富。什么制度才不损害国家(个人)的财产?什么制度才不伤害老百姓?东西方都有符合第2条原则的一系列制度。但是在立场和角度、条款、细节和效果上有太多的不同。恕这里无力一一叙述。但是,总的理念是:始终把国家、个人的利益同等放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并能够协调好国家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制度,就是符合第2原则的制度。

第3原则似乎很容易理解:就制度本身而言,同一条制度表达出的意志,无论节制于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其产生的效果不变。譬如对死刑的裁定,譬如对人权的尊重,譬如对自由的保护,譬如对干部的提拔标准,譬如受教育的权力,譬如贪腐的量刑······

第4原则针对第3原则而言。如果出现违背第3原则的情况,第4原则将能够制约。

第5原则是制度的刚性原则。就制度本身而言无懈可击,无机可乘。就执行制度而言,凡有人为的违反制度的情况出现,就有相应的制度加于其身,使之敬畏而中止或受到惩罚。

第6原则是指无论是掌管制度的人,还是被施以制度的人,只能按制度的本身意志所为,无法将制度为己之意志所用,否则自取其祸。  

第7条是体现国家价值核心理念的。         

第8原则适用于大范围。国际之间共同认定的制度,任何国家不能有不同的解释和实施权。譬如说对生命的尊重不能借口国别不同而认识不同,标准不同,制度不同。譬如对环境、和平的保护不能因地域不同,国家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有损于制度意志的标准。

第9原则是度制的修订、更新原则,是新陈代谢原则。譬如,允许中国的政治指导思想历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代代更新的空间;譬如,允许经济改革经历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双轨制、政企分开、国企改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的市场经济、政治改革……步步完善的过程。

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制度建设的通道。就中国而言,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归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现当代发展历史,中国制定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发展道路眀确了强国方向的引领者、强国的立脚点、强国需要抓住的中心工作和要坚持的制度建设以及强国的价值观。

在发展道路中,价值理念、制度建设时刻在起作用。国企和民企孰轻孰重,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孰轻孰重,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孰轻孰重,文化建设和产品生产孰轻孰重,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是否冲突,如何把握时机等等,都在考量着我们的智慧和价值理念,影响着道路的发展。

国民素质建设并不是说中国的国民素质不够,而是要与时俱进。比如说战争年代,老百姓为前线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员、送军粮、军鞋等等,体现的是国民素质;现代化建设中,国民需努力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参与意见,创新创业、做好本职工作,有“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等等。这里要说明的是,率土之滨皆为国民,没有任何人不需要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不是对谁下达命令,而是通过文化的作用,从更贴近人的生存、发展,贴近人性的角度体现国家的人文关怀,从而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人的自信,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和爱国热情。尤其是对于国民中的“精英”阶层更需要施以国民素质教育,因为精英阶层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一个国家要强大,不仅仅靠经济上的强大,也不仅仅靠领导者的素质高,最重要的要靠全体国民的素质。如果那个国家的公民见义而不勇为,临危顿生退却,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没理想,没信仰,没追求,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这样,国家是怎么也无法强大的。譬如毒食品,无论国家三申五令严禁制造毒食品,可制造、贩卖毒食品的人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总是要铤而走险,明知毒食品会毁掉整个中华民族也全然不顾。这样的国民怎能支撑国家的强大!一些贪腐官员,台上反腐振振有词,台下腐败透顶,台上歌颂社会主义,背地里把妻儿都送到资本主义国家定居,这个样的国民素质能支撑国家的强大吗?反观唐朝贞观年间,连死刑犯都能自觉准时赴死,有这样的国民素质,国家如何不强大!

国家形象是居于“地球村”而言。一个国家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当国际义务,也敢于宣示自己的主张、主权,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才能融入国际交往,取得国际的信任和支持,取得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关起门来是强不了国的,“强国”是指的“世界强国”。当今是国际经济、观念大融合大协作的时代,经济链环环相扣,利益链紧紧相联,稍有不慎,一次掉链需以多倍的努力重新链接,势必影响到国家发展的速度甚至造成巨大损失。这样,就需要我们建设国家文化价值体系时,不仅要根据本国的国情,还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周边国家文化和国际文化形成的主流趋势和发展轨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价值理念和体系的存在。要在扑朔迷离的国际文化环境中建设本国的文化价值体系,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坚信文化总的发展规律,在自身强大的基础上,坚定地将和谐发展,共同发展作为不变的目标。

敬畏文化、兼顾全局、崇尚文明、不断进步,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文化总理念。

军事观念决定军事力量的强大。看起来军事力量和文化强国关联不直接,实际上军事力量是由军事观念决定的。尤其是从“强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说中国较长时期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我们也不能指望其他国家就完全进入了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国际间的“阶级”还存在,从观念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保障文化强国的实现少不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有了强大的军力,才能让我们安安心心地搞文化强国。据说有军事家这样分析GDP:“人家的GDP构成是高科技,是信息产业等等,这些产业,战时全部都可转为国家的军事实力。中国呢?清朝时的GDP是茶叶、蚕丝、瓷器,现在的GDP主要是房地产,其他如纺织品、玩具、烟酒,统统都是低技术的东西,

根本不能在战争时期转化为国防实力。这就是“文化”中的军事观念使然。

综上所述,中国提出“文化强国”还能被理解成弄几

个动漫、拍几部大片、建几个旅游景点、搞几个选秀之类那么容易吗?显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遵从“文化”的规律为支撑的。

33图片2.png

图三:丛守武先生接受香港卫视记者张存猛采访(摄像/邓林洪)

采访完丛先生后,香港卫视记者感悟到:文化强国的核心是价值观,让我们重温一下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作为结尾:“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香港卫视记者·四川成都报道)

原作者: 丛守武 来自: 香港卫视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