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两人论诗】为大众而诗是应有之义

四川文化网 2016-10-26 09:19 607人围观 文化资讯

居住在四川成都的著名文化学者、欧美讲学教授、解字说文《字思维》作者黄天河先生看了我的《诺奖为什么要给鲍勃·迪伦》一文后,表示完全赞同我的观点。并互致文以复。黄教授从“字”的构成来解释“什么是诗”。他说 ...

       居住在四川成都的著名文化学者、欧美讲学教授、解字说文《字思维》作者黄天河先生看了我的《诺奖为什么要给鲍勃·迪伦》一文后,表示完全赞同我的观点。并互致文以复。
黄教授从“字”的构成来解释“什么是诗”。他说:言,是意志的表达。寺,自然(土)与人心(寸)之间的相互因应之处所,即人悟自然之地。詩,人悟自然之后的心声心意的表达。
人自从被天地自然造化化育出来之后,一方面师法自然,发出合乎自然人性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之妙者即为“詩”。    
另一方面,人因自身局限,而不能真正理解师法自然!这样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将一已之心所想当然的东西强称之为“詩”,并将其强捧上所谓的“圣殿”。
詩的定义决定了评判诗的标准,那就是是否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这种表现的深度决定了詩的价值的大小!古今中外打动人心世代流传的好詩,细品起来,无不是深刻触及到人人皆有的自然人性的最隐秘最柔软处!
       人皆有之的自然人性,必然拥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为大众而詩是应有之义!
       然而,众,有讲究:众求平等,是人 之自然;众求出众,亦是人之自然。因此,詩者尽管表达人之自然,完全不必人为地把詩圣化,把詩人贵族化!  
       那些自视高居人群之上,居高临下去敎化人们的人,无论以诗人,导师,领䄂,还是以其它什么吓人的名头出来,都是不懂人法自然,不懂“善敎无徒”“善行无迹”大道所致!
    
丛守武复黄天河教授
 
尊敬的黄天河教授您好!
       十分欣慰,拙作《诺奖为什么要给鲍勃·迪伦》得到您的关顾并拨冗评注。
       很认同您的观点,诗就是人和自然的交流,就是反应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是根本。继而,反应自然中人和人的关系、情感,反应在自然中人和人形成的社会关系等等。
       我们知道,社会已经存在数千年,逐步形成与自然相对脱离,或者说高于自然层面的集群,自然依然是社会的母体。正如子女生于父母之体但不必长于父母之体。
       诚然,这社会之“众”有“大众和小众”、“众与个人”之关联和差别,而且都没有捆绑在大地上。然而,无论他们之间有多大的差异,无论怎么高于自然,其“元气”都根植于自然。所谓“出众”,也只能做到“形”上的差异,任何人都不能摆脱天地的“质”和“气”。
       可惜我们的一些诗人自以为非造化之物,欲从“形、质、气”上脱离自然,其笨拙的路径就是以不同于大众的语言脱离大众。他们或许真的不明白,“人”的造型虽然与自然给予之山、水、树木、花、鸟、虫、鱼不同,但“人”的造型,包括诗人们绞尽脑汁想到的句子,同样是大自然给予的,只不过被有的诗人扭曲得连自然都蒙了。整个宇宙都是“自然”之造化,仅仅想通过几句谁都       看不懂的诗就脱大众继而脱离自然,好比是想通过“不食人间烟火”而成仙得道一样令人忍俊不禁。殊不知,即便成仙得道了,也还在自然之中!
       不得否认,众中有人,有不同于众,出众之人。前面说过,这不同和出离只能表现在“形”上,也就是表现在形貌上的不同,所学不同、所穿所戴不同,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位不同,所表现水平不同等等。正因为这些的不同,才让社会异彩纷呈,才会有诗歌等等。人类社会,包括“众”都需要这些“不同”。社会和“众”也需要这些特异之处“反哺”给大众,让“大众”更精彩,反之,个人也愈加精彩。而这些个不同都同于“一”,同于自然。而不是各顾各地朝着宇宙之外“不同”而去。要反哺大众,就必须让大众接受,从语言到情感,到各种表现形式,都必须是大众现在或者以后能懂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出“为大众写诗”的理由。一个诗人或其他“不同”的人,只有“为大众”才能为自己。是先为自己再为大众,还是边为大众边为自己,还是先为大众后为自己,都不必一概而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唯有自己是大众之一是不会变的。为大众写诗也就是为自己写诗,但只为自己写诗绝不是为大众写诗。
       所谓“为大众写诗”,也不是一直停留在大众现在能接受的层面上。事物是往复循环发展的,大众对诗歌的欣赏和接受度也参差不齐,始终停留在某一个层面,社会就不会发展。诗歌的语言、形式的确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的优秀诗人们真的有预见性或超现实水平,就应该从适应大众开始,逐步引导大众前行。而不是弄出一些要多怪有多怪,一个意套叠几个意象,弄出过几分钟后,自己都解释不了的诗句来。
       再一次感谢黄河教授的指点。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丛守武    
                    2106年10月20日于成都



黄天河教授再复

    那些诗人,其要害在于作者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並未捉摸到位,並未从中找到真正的诗的意象,就急着表现,这样表现出来的东西,别人理解不了,作者自己何尝明白!打个比方,一个人,因消化不良,将食物囫囵吞下再囫囵呕吐出来,叫别人怎生共享?
                            
  黄天河
 
2016年10月23日
 


诗歌一首

儿行千里莫担忧
丛守武
去年打工四处走
给爹留下一瓶酒
今年回家来看爹
爹没舍得喝一口
这回留下一双鞋
看爹穿上我才走
走三步两回头
老爹笑着挥挥手
儿呀不要惦记你的爹
咱有乡亲不用愁
 
去年打工四处走
给娘磕了三个头
今年回家来看娘
娘的白发多几绺
这回给娘洗洗脚
娘擦眼角热泪流
走三步两回头
老娘笑着挥挥手
儿呀不要惦记你的娘
取个媳妇儿给娘瞅
 
副歌:
是山是水都能过
是路是桥咱能走
酸甜苦辣都不怕
只有爹娘让儿愁
叫一声我的爹和娘
儿行千里莫担忧
原作者: 丛守武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