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茶人小沈

四川文化网 2017-10-24 15:31 983人围观 四川美食

  作者 杨本民  说来也算有缘,认识小沈,只因宝山红茶。说他是茶人,是近两年的事情。  他是地道的宝山人。他说,他的老屋在一个叫做沈家坪的地方,那里很偏僻,出产的庄稼就是一点玉米,再就是一些阔叶树。 ...

  作者  杨本民
  说来也算有缘,认识小沈,只因宝山红茶。说他是茶人,是近两年的事情。
  他是地道的宝山人。他说,他的老屋在一个叫做沈家坪的地方,那里很偏僻,出产的庄稼就是一点玉米,再就是一些阔叶树。一家人吃不饱,早在民国时,便逐步朝王家山下搬迁,有着想改变家境的想法。祖辈从搬迁出来后,,种过庄稼,栽过树,还跟着邻居学过制茶。几经辗转,在如今家的地方落脚,一直到现在。
  宝山村这个地方,立地条件并不是很好,出产的物产也不是很丰富,用来修房造物的杉木、柳杉覆盖着中环山,零星分布着其他杂树。而野生山茶科植物在海拔1200米至1800米的地方,自由地生长着。勤劳的宝山人也在生活中逐步发现了饮茶这个习俗。说来也让人有些不可思议,野生的茶树立地环境竟然在乱石窖之中。长期艰难的生活境遇,宝山人如同这些茶树,顽强地拼搏,总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日常生活中,他们发现了野生茶树,按照土法制作出麻糖茶,在几百年的岁月中,养成了喝茶的习俗。据说,宝山村相邻的宝兴场,不到一里的老街,在过去便有七八家茶铺。
  小沈和众多四川人一样,喜欢喝茶,与众多川人一样,乐意座茶馆,一杯一元钱的素茶,陪伴着麻将,能够混上一天的日子,至于为什么去喝茶,像他这一辈人知晓的很少。到了小晌午,几个伙计一起到附近小饭馆,或者小面馆,填饱肚子,又到茶铺喝茶,到了黄昏时分,便回家了,毕竟还有一个家。他的父母,是勤劳的宝山人,经历过一个村子从贫穷到富裕的蝶变,自然也有着一种传统,经常说给小沈来听。要说他能够接受多少,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后来,他成家了,也有了自己孩子。但他改变了多少,还是说不清楚。他和许多山里人一样,以自己的眼睛看着周围的变化。父母喜欢养猪,他开始并不喜欢,后来,一个朋友吃了他家的腊肉,以为山中的朋友应该养猪,毕竟他有个自己的家,至少基本维持下去。与朋友一起喝茶,绿茶一杯,让他改变了一些,学会了养猪,母亲制作的腊肉,还有了一个牌子:老岩窝!
  老岩窝是个老地名,距离小沈现在的家并不远。他的家,是一个能够接待四十多人的农家乐,每年忙上两个月,下半年有忙着杀猪做腊肉,空闲时候,还是去街上茶铺喝茶聊天。一天,村上要他和宝山女婿徐世洪一起创办宝山茶叶,他还有点懵。他还不知道,这是他成为茶人的开始。于是,有了他和我认识的经历。上善茶楼,是一个依靠龙槽沟来修建的茶厅,应该是宝山村最早接待客人的地方,仿古的建筑,是外地人看见宝山印象的地方。
  在这里,我认识了小沈。他个子不高,说话莽声莽气,也带着他这个人的性格,话语一点弯也不会转,也不怕得罪人。当天,我们一起去了牛圈沟,看见了老茶树。他和徐世洪前面带路,来到一个叫做小黄坪的地方,看见百十株老茶树,生活在岩石的世界,真的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
  茶本是草木,从一片树叶到到杯中的茶,经风沐雨,浮浮沉沉,却总是包容,终归于静。而小沈这个人,有点像茶叶的人生,经风沐雨,浮浮沉沉。开始,他与许多创业的人一样,还没有经历过如何去做。采茶,是茶叶生产的开始,对于小沈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还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学习。应该说,真正认识茶,是他人生的一种历练开始,他跟随徐世洪,学会了辨别茶树的不同品种,学会了原始的采茶方式,也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茶树的世界。
  一天,他告诉我,在小黄坪又发现了一批野生的茶树。那条路,陡峭难登。我们一行人总算看见了分布在峡谷之中的野生茶,还是分布在乱石窖之中。一位来自福建的朋友惊叹这一发现,他至今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有关文献记载中,还没有说到白水河两岸有着古茶树的分布。小黄坪下方三里,有一个叫做龙门寺的地方,周围是宝山人在1965年以后,人工种植的茶树,那时宝山村老书记贾正方带领村民种植的,因种种原因已经荒废。
  手下之功,好像很容易学的。但如何适合后来的茶叶萎凋等等工序,尤其是生产红茶,真的需要去好好学习采茶的全部过程。小沈站在茶园,学会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专业术语,也能够顺利地采茶,速度也有了进步。半年以后,当我看见他采茶,真的让我感觉这个中年人的变化。一天,我与村长任斌一起品宝山红茶,说起小沈的变化,感觉到一种与他人生经历,前所未有的努力。任村长说了这样一番话:宝山人,就是需要这样的变化,我们也希望有着这样的变化。
  是的,当把几百万的创业思路交给小沈和徐世洪的时候,贾卿书记、任斌村长的手心还是捏了一把汗:毕竟,宝山这个地方,要在这个时代再进一步,需要的善于用人,大胆地用人,希望他们能够再创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
  彭州的茶,早在西汉便享誉四川,一个叫做王褒的人,曾经来过湔山,写下《僮约》,记下了湔山一带的茶事,现在被公认为全世界第一篇记载茶事的文献;而唐代陆羽写的《茶经》更是第一篇专业的茶书,对彭州茶有着很大的褒奖。湔江发源彭州境内,是茶的故乡,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茶事,宋代官员吕陶更是真实地叙述了彭州茶的经历;应该说,彭州茶的退出是从清代开始的,现在的人说起彭州茶,不禁会摇头说上三个字:可惜了!
  几年前,宝山人开始以古茶采茶,制作宝山红茶时,还没有想到他们在进行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而小沈能够成为茶人,确实是宝山村领导坚定的信心,真的有着几十年以来,宝山精神的延续。
  不会就学。这是村党委、村委会要求每一个宝山需要去做到的。小沈,在采茶、制茶、卖茶等过程中,用了几年时间,从过去的茶客,到如今的茶人,说明这样一个人生过程:品茶,闻香,浅啜,初入口的热汤顺喉而下,逐渐温暖,及至入胃,却是一股暖意绵延。
  前年谷雨,小沈和徐世洪带着一群采茶人,前往牛圈沟祭拜山神,以古老的方式喊山。当我站立在旁边,感受其中。他们点上一支香,敬拜大自然,给宝山留下了这些宝贵的古茶资源,然后煮水、泡茶,浮躁的心便在在四散的水汽中氤氲沉淀。品茶时,小沈说了这样的话; 这样的时候,远离了人群和喧嚣,有茶,便是心安。
  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的彭州人,在山中,有着两个宝山人,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把宝山红茶介绍给大家,让人们感受,宝山的精神,如何在细小的变化中发扬光大。
  我和来自福建的茶客以及彭州城里的一位茶客,聚集在古茶树下,青瓷素盏,红汤白瓯,举手投足、一呼一吸之间,都是静的。
  是的,从一个普通的宝山人,到一个事业的管理人,对于小沈而言,真的有着一段人生的洗涤。几年的不断进步,从一个侧面感觉到一个村庄的变化,一个人的改变。而在宝山红茶,仿佛浩大天地间,只剩下一茶一人。
  作者  杨本民,四川彭州人。曾在国内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主笔撰写描写四川刘邓潘三将军和平起义的长篇纪实作品《蓉城博弈》,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首肯。
原作者: 杨本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