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黄建文:叶家祠

四川文化网 2018-1-25 14:21 2003人围观 文学作品

  三兄弟入川  在历史上,四川经历过七次大移民,第一次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这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 ...

  三兄弟入川
  在历史上,四川经历过七次大移民,第一次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这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甘陕二省又一次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移民入川。这次是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管辖广西部分)移民最多,人口达100万多。第六次是抗战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落户四川。叶家祠的故事得从第四次移民入川开始。
  明朝洪武四年,新任四川的巡抚张德,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走了好几天,都没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人到哪儿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为什么四川人口那么少呢,原来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长期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使金兵未能入川的巨大胜利后,又坚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抗蒙战争。长期的战争,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的记载。除战火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糜有所定,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巡抚赶紧把这一情况上书给朝廷,建议从湖广迁移一批人来填充四川,朱元璋下旨鼓励向四川重庆大规模移民。为此明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凡入川者,能占多少地耕种,该地的经营权管理权就归为谁。由此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开始了。
  在当时的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李子坝中板桥,有兄弟三人,大哥叫叶应龙,二哥叫叶应虎,三弟叫叶应祥,靠租地帮工维持生计,每年除交租外,一家吃的也很困难。于是三兄弟商议,与其待在老家租地挨饿,不如响应朝廷政策入川,起码,在四川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听说四川气候好,种啥有啥,称为天府之国,这是多美的事。就这样兄弟仨办齐手续决定迁徒入川创业。

  经过数月的长途爬涉,来到了四川仁寿县北斗镇,大哥应龙占居牛角湾(现在的资中县发轮镇学田沟),二哥占居闵家湾(又叫叶家安,现在的北斗粮站对面,粮站过去是川主庙),三弟占居小河嘴(现在的仁寿县玉龙镇),三兄弟呈三角形安扎。
  从此,弟兄三人互帮互助,边耕种边修房建屋,落地生根,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生前三兄弟有三个共同心愿交待后人:一是死后三兄弟葬一起(至今是三棺一墓,在北斗镇闵家湾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坟墓依然完好),二是三兄弟后代子孙互通往来,互相帮助, 团结一心;三是修建一处祠堂,每年清明,三家后人要相聚,祭祖思亲。

  两兄弟建祠
  经过115年的“康乾盛世”,叶氏三兄弟家丁兴旺,生活安定,叶氏逐渐在北斗镇这一带成了旺族。
  “康乾盛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人口的增长上,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但是摊丁入亩的税制牢牢地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清政府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防范政策,大兴文字狱肆意杀害文士,流放关外。而科举制度到了嘉庆时代,只剩下”八股文“这个空壳。嘉庆四年,有叶氏族兄弟叶子上、叶子果,连续三次(三年一次考试)考试都未中举。到了嘉庆十五年,兄弟俩商议,现在的时代不是汉人时代,文字狱让人读书生畏,仕途艰难,官场黑暗,世道又乱(当时有白莲教起义)。我们还是放弃功名,为家族做点有意义的事吧。遵训三祖先遗愿,修一个祠堂,以便每年的清明会有个祭祖相聚的地方。
  于是,召集三房之后人,召开族会,商议修祠堂事宜,大家纷纷赞同。开始选址在马蹄山(现北斗镇洞湾村境内)脚下,已修起平台(现在还存在),但又嫌地方小不够气派,显示不出叶氏大家族的威仪。改在马蹄山对面的狮子山上,就地取材,就势修建。狮子山四面峭壁,即使战乱匪盗,易守难攻,又可避难,召集石匠数十人,修建工期历时七年。
  打铁还得自身硬,身为建祠总监管的叶子上、叶子果,为人耿直,从不乱用一分公款。自己每天走路来监工,都是自带家粮,用布口袋装起煮,煮好饭后,提起口袋吃,从不沾石匠们的伙食。几年下来,口袋都不知换了多少条。
  在修建过程中,石匠也有偷懒的现象,俩兄弟想了一招,对石匠们说:只要你们展劲(努力的意思)干两天,就放假让你们到北斗镇看一天戏,工钱照算。石匠们真是展劲的干,干一天的活比过去干两天的活还多。兄弟俩对石匠们说,戏照样去看,但你们以后每天干的活,不按原来少的算,也不按这二天干得多的算,折中一下算就行了。
  祠堂主建筑建在山顶,坐南朝北,建房占地1029.44平方米,附属建筑300平方平,房屋呈庭院式复合院建筑,共两进,呈“日”字形布局,分正厅、中厅、下厅。两边有厢房连通,采用穿逗式抬梁式房架,木石结构,工艺精湛。另有两个上下鱼池,是当年石匠取石料时留下的,有几米深。下厅外还有一坝,前山门到下厅有石梯道计100余级台阶,还有文武庙等附属建筑。此建筑最难得是正厅的地面为一块整石,整个建筑不见一砖,这在中国建筑中是少见的。总用石500立方米,现祠内还存28块碑刻。
  当所有建筑完工后,要在前山门石梯道两旁立桅杆,在当时能立桅杆的家族要有秀才举人,或做官的,才有资格。
  祠堂左侧的桅杆很顺利就竖立起来了,高20余米,上面有斗(可惜解放前已毁),可右边那一根桅杆,竖立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还打死了几个人,此后,叶氏家族怕那里会不安宁,就改修文武庙刘关张塑像镇守。过去,每次叶家祭祖之前,还先拜祭那些因扯桅杆而打死的人。

  重修叶家祠
  解放后,叶家祠被作了一个多月的临时的乡政府,之后为了办学又改为金耀小学。在“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叶家祠檐顶上的石雕龙、大门两旁的石狮、部分前山门、文武庙、佛耳岩的菩萨,都被毁坏。大约是1987年,叶家祠不再做学校。里面空无一人,只张全贞一家住在文武庙,几年来,叶家祠没人整理,杂草丛生,一派颓废之象。
  2002年清明,叶云光(原仁寿县商业局退休干部)回乡拜扫祖坟时,张全贞老人对他说:“你是当干部的人,该带头整理维护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句话感动了叶云光,后来叶吉良(乡党委书记退休)回乡“烧月半”祭祖,张全贞又说起这个事经说这个事,大家都同感起来。于是,他俩四下倡议奔走,找来了叶应龙、叶应虎、叶应祥的后人,共二十余人,在叶家祠,大家都纷纷愿意捐钱维修。并推选叶吉良为族长,主持日常维护修理联络工作。

  从2003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叶氏后人前来祭祖相聚,每年都是几十桌人,最多一次达上千人。十年间,先后来访过的人有6省、18市、32个县约3万余人次。重修家谱、重塑佛耳岩、下厅、修九龙寺的菩萨近二十尊。修了三条公路通往山上。每月初一、十五,远近香客如约而至,讲经义、理佛事,非常热闹。
  1988年批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批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批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族长说:从叶家祠的发展史看,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现在国家政策好,文化事业大发展,叶家祠融合了三种文化,有传统的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宗族文化。如果结合现代的乡村旅游文化,叶家祠、九节龙会发展得更好。叶家祠已不再姓“叶”,而应该是“百姓”的祠堂。打算改为“百姓根亲祠堂”,如能举办“百姓根亲旅游文化节”那就更好了,
  老族长曾有四句话:
  天生万物人为本
  百事应以孝为先
  行善积德和谐好
  国强民富民族兴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黄建文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