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蔬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调研心得

作者:杰墨 | 时间:2021-3-3 13:33:20 | 阅读:26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杰墨 于 2021-3-3 13:35 编辑

四川文化网3月4日讯(通讯员 李嘉怡)偶然的机会加入到蔬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调研小分队,我们的团队成员总共12个人,其中包括两名外校学生。
本次实践活动有线上部分也有线下部分。在第一天的线上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学习讨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两大战略,并且结合此次实践进行思考。随后,大家在QQ群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平时积累,结合实践,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发展到今天,非房地产模式下的乡村振兴之路该如何前进是固定传统还是另辟蹊径拨云见日,有人搞建设做改造整治乡村“脏乱差”做着一些浮于表面的努力,有人坚守乡村文化,鼓励村民创新创业,致力于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本质不是简单改变乡村环境或居住条件,是文化+创意+设计的多元融合,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将创新意识渗透到乡村肌理,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乡村建设进行深度剖析,培养本土村民意识提供创业扶持,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
我们的线下实践地点定在三台县立新镇新景村。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是四川省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插花式贫困(即少量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混居的情况,在川西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往往贫困户、贫困村连片,这样有助于当地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扶贫产业的规划)的现象在三台县是非常广泛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扶贫以及信息扶贫的难题。因三台县是片区外非贫困县,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相比属于“政策不如山区,条件不如平原”的尴尬的“夹心层”,贫困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加深,南路片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且住房差、资源及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门路少。
立新镇位于三台县西北部,2010年三台县立新镇有一位“80后”小伙崔兴江,放弃了年薪十几万的国企工作,回乡带动全村乃至全镇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2019年,全村蔬菜种植总收入达1700万元,户均收入约38000元。同时,他以新景村蔬菜种植基地为点,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在他的带动下,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000亩,产值达1亿5千余万元,他也因此荣获脱贫攻坚奉献奖。
进入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土地,田地间都有排灌沟渠、通路、林带等固定设施,据了解,这些固定设施对田块的保水、保土、保肥、防碱保苗、机械化耕作和节约灌溉用水量均有良好的作用。
当地热情好客的村民把我们带到了新景村村办公室门口,刚到这里,我们就看见了三台县立新镇新景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牌,上面写着“市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还有蔬菜基地的简介:三台县立新镇新景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现有社员42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现有种植面积1024亩,是以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性合作社。2020年1月,获评绵阳市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合作社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探索出“梯度栽种”的蔬菜轮作轮种方法,一年可种植小白菜、上海青、芥菜等蔬菜8季,一亩地发挥了几亩地的经济效益,年亩产值可达到20000元以上,全村蔬菜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合作社在稳定就业、扶贫帮扶上效果明显,长期带动了260余名劳动力进行蔬菜种植,包括贫困社员在内的种植户年均收入5-6万元,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立新镇蔬菜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吸引了更多当地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近年来,已有100余人返乡回当地发展蔬菜种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实现年产值1.5亿元。
在线下实践中我们对当地的居民环境以及蔬菜种类进行了解和拍照并通过分享与讨论,深刻学习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展史。
乡村振兴不是做“面子功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做最好的乡建打最硬的仗,乡村振兴之路需要我们一起走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