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寻找最美奋斗者孔繁森

作者:奚何 | 时间:2022-8-30 14:58:00 | 阅读:215|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最美奋斗者孔繁森
文/崔新瑶图/崔新瑶

8月27日,四川农业大学星光闪闪团队走访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的孔繁森纪念馆。在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同学们学习了模范党员干部孔繁森的奋斗故事,感悟了民族团结的温暖力量,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1944年,孔繁森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18岁参军,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复员后回到聊城老家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他清楚地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这是党的召唤。
孔繁森请人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以示决心。他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这块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jpg
图为孔繁森纪念馆内人们送来的纪念鲜花和条幅 通讯员崔新瑶提供
孔繁森进藏本来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区党委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当时,上级征询他的意见,孔繁森的回答十分痛快:“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就这样,年轻的孔繁森来到了岗巴县,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孔繁森亲自到一个乡试点,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在岗巴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jpg
图为孔繁森的工作手记 通讯员崔新瑶提供
1980年5月,岗巴县塔吉区孜克公社遭受雪灾,孔繁森带队组织救灾返回途中,不慎落马摔伤。藏族群众扎起担架,跋山涉水三十多里,把他抬到医院抢救,昏迷了三天三夜后的孔繁森终于转危为安。离开岗巴后,他多次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终生难忘的土地,为藏族群众服务!”
3.jpg
图为鲁艺公共艺术研究院创作的“危难见真情”纪念雕塑 通讯员崔新瑶提供
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七年后,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已是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第二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
到任仅4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公办学校和半数以上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中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由于他经常用工资资助藏区贫困群众,领养孩子后,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然而,即使平日三餐靠榨菜拌饭将就,他也坚决不让领养的孩子跟他一样吃苦。为了补贴孩子们的生活费用,他甚至3次化名“洛珠”献血换钱。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曾经收录过这个故事,课文最后像我们展示了一段歌谣:
太阳和月亮
有同一个母亲,
她的名字叫光明。
汉族和藏族
有同一个母亲,
她的名字叫中国。”
4.jpg
图为课文«孔繁森»节选 通讯员崔新瑶提供
第一次进藏时,孔繁森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于是在第二次赴藏时,他随身携带的物品里就多了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药箱,以便工作之余为农牧民看病治病和分发药品。
他还经常看望藏区老人。1988年年底,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冒着严寒,来到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桑达乡敬老院慰问。他发现琼宗老人的鞋子破烂不堪,脚冻得又红又肿,便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暖在怀里。
5.jpg
图为鲁艺公共艺术研究院创作的“情暖老阿妈”纪念雕塑 通讯员崔新瑶提供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前往新疆塔城考察边贸事宜,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身上的遗物只有两件,其中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一副挽联道出了藏族群众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6.jpg
图为孔繁森的纪念雕塑通讯员崔新瑶提供
如今,进出阿里的公路宽阔平整,机场雄伟壮观;当地群众住上了宽敞房屋,电器已成为居家标配;阿里人民正和全国人民一起,坚定地向小康社会迈进……孔繁森生前憧憬的图景,变成了现实!
孔繁森两次进藏,历时十载,用热血铸就初心,用生命践行使命,他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生动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塑造了新时期忠诚干净担当的最美奋斗者形象,在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
7.jpg
图为孔繁森获得的部分荣誉展示通讯员崔新瑶提供
东昌湖畔埋忠骨,一片丹心照高原。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如今,孔繁森纪念馆就坐落在美丽的东昌湖畔,与故乡为伴。江水悠悠,抚慰她的儿女;精神不灭,指引我们前进。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伟大时代造就伟大人才,伟大人才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塑造民族之魂。每当社会变革处在突飞猛进的时期,总有一大批先进分子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孔繁森就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孔繁森精神既是齐鲁文化孕育的硕果,也是共产主义道德滋养的结晶,代表和体现着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致敬英模,铭记历史,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饮水思源,更是延续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学习孔繁森精神,让我们从历史财富中寻找源头,从社会进步中汲取力量,从一代一代的奋斗中获得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