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瑰宝

作者:龙年行大运 | 时间:2024-2-10 18:12:22 | 阅读:27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年行大运 于 2024-2-11 11:45 编辑

四川文化网2月10日讯(通讯员 董文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体现的是民族智慧和精神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具象的文化基因。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农业大学学生融媒体中心组织成立了“古韵新传:青年借力新媒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古韵新传”社会实践团队)。自1月起,“古韵新传”社会实践团员陆续返回家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摄影、视频制作、推文宣传以及平面设计等方式宣传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为保护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献出青春之策,注入青春活力。应时代之声,为青春之事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不断加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历史文化传统。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在国家政府,还在我们人民大众。
听时代之音,感川剧之妙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有如飞舞蝴蝶般精巧的剪纸,有如高山流水般深邃的古琴,有如活字印刷术般巧妙的汉字书法,还有如端午粽子般传统的端午节,更有如表演精湛的川剧。在线下调研过程中,“古韵新传”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陈莉晶身体力行的体验了川剧的独特魅力,她带上摄像机只身前往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近距离感受和记录了川剧演员的精彩表现。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WPS图片(2).jpeg
图为川剧《白蛇传》现场。四川农业大学校团委学生融媒体中心“古韵新传”社会实践团队成员 陈莉晶 摄

为青春之事,观木雕之美
“古韵新传”社会实践团队的众多成员借助寒假时间积极走访调查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挖掘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中一位来自广东省的“古韵新传”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梁缘尔在返回家乡后更深入的了解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潮州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既有广府文化的渊源,又受到江浙一带的影响。 它应用广泛,题材丰富,创意新颖,技艺高超。它正如张鉴轩宗师所总结的“杂杂、匀匀、通通”,达到了“细而不腻、大而不空、繁而不乱、艳而不俗”的相当高的美学境界。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24632/wps1.png
WPS图片(1).jpeg
图为潮州木雕。四川农业大学校团委学生融媒体中心“古韵新传”社会实践团队成员 梁缘尔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下流行的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性结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方式上的创造性转化。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快速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传播距离的全球性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保护工作也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古韵新传”社会实践团队也将会以保护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继续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调研以及后期宣传工作,在不断增强团队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关注的同时,也会通过社交媒体、口口相传等方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度科技化的现代社会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龙年行大运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119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阅读作者更多精彩帖子

热门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