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报告文学】跨越喜马拉雅的大爱——亲历中国军队赴尼泊尔抗震救援(1)

四川文化网 2015-11-23 13:08 1056人围观 文学作品

  ●陆军第14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 高帅  时间的指针在这里定格: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人们的目光在这里聚焦:尼泊尔加德满都,旅游胜地,全世界旅行者心目中的“光明之城”。  暮春四月,尼泊尔之殇,喜马拉 ...
  ●陆军第14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  高帅
  时间的指针在这里定格: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人们的目光在这里聚焦:尼泊尔加德满都,旅游胜地,全世界旅行者心目中的“光明之城”。
  暮春四月,尼泊尔之殇,喜马拉雅之痛!一场8.1级的强烈地震骤然降临。顷刻之间,大地震颤,山石崩溅,房屋倒塌,生命消殒。
  灾难猝不及防,救援雷厉风行!危难关头,山水相连的中国政府果断伸出援手,立即派出地震救援、防疫洗消和医疗救助等专业队伍,紧急飞越高高的世界屋脊,投入尼泊尔展开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把13亿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抛撒到地震废墟之上。中国军人用辛劳和汗水为受灾群众抚平“震痛”,官兵们临危不惧、攻坚克难、战天斗地的身影,成为一张张闪亮的“中国名片”,深深地镌刻在异国他乡军民的心里,展现了中国军队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彰显了我泱泱华夏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和尼泊尔政府、军队以及人民的广泛赞誉。
  作为随队出征的一名军队宣传干事,笔者有幸参加了和平时期中国军队海外首次、也是迄今最大的这场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全程记录了中国军人在异国他乡临危不惧、攻坚克难、战天斗地的一个个救援过程,真切见证了官兵们出生入死、大爱如山、生命至上的一幕幕感人瞬间,让我对新一代中国军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崇高的敬仰!
  一、紧急驰援,一针令人振奋的“强心剂”
  集结!集结!目标: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国际救援!这是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赞歌!
  北京时间4月27日凌晨6时许,红土高原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随着总部和成都军区的命令下达,陆军第14集团军某工兵团国家地震救援队的102名官兵,迅速完成了从驻地玉溪到昆明的集结。这批训练有素的官兵,成为继中国国际救援队之后我国派往尼泊尔的第二支专业救援力量。
  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我再次见到了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某工兵团副团长陈代荣,也是此次援尼地震救援队的队长。与年轻英勇的官兵相比,陈代荣可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救援老兵,年逾5旬的他先后8次带队抗震救灾,分别在四川汶川、芦山,云南彝良、鲁甸等地震灾区和中东雷场上留下了坚实的战斗足迹。
  地震发生后,缺少足够救援力量的尼泊尔,伤亡数字不断跳动,让我格外揪心!看到如此精干、专业的队伍,我深信他们会成为灾后的尼泊尔群众的注入一针“强心剂”,成为抚慰大家“震痛”最为暖心的一抹“中国绿”。
  与此同时,一支特殊的救援力量也迅速往昆明集结!
  由第14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负责的随队新闻报道人员也闻令而动,进行着紧张而有序的出动准备。分散在大理、开远、曲靖等方向的报道骨干们“快”字当头,立即从不同的工作岗位的向昆明汇聚。大家第一时间完成了人员、装备和经费的准备,第一时间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第一时间发出部队出动的新闻,第一时间保持前方出动现场和后方编辑人员的信息沟通;卫星新闻直播车、高清采编设备、3G无线网卡等“十八般兵器”,按时间节点纷纷准备就绪。
  紧随其后,各媒体铺天盖地的新闻播报,成了最为鼓舞人心的“中国元素”。《专业地震救援队紧急驰援尼泊尔》、《中国第二支地震救援队已在昆明集结完毕》等有关中国军队即将投入尼泊尔地震救援的情况,成了网络上不时弹出的动态新闻,电视屏幕上不间断的口播、滚动字幕及连线报道,手机客服端不断刷新的内容,报纸版面醒目的新闻等等,仿佛一个个闪亮的音符,折射着地震救援官兵们出征前箭在弦上分分秒秒的行动,不断叩击着大家情感的心弦。
  起飞!起飞!目标:尼泊尔加德满都。
  大灾之后,没有坦途。大家始料未及的,是救援之路居然一波三折,这让信心满满的官兵们倍感焦虑和无奈。
  4月27日上午10时10分,搭载我们的伊尔-76军用运输机从昆明呼啸腾空。然而,仅仅一个多小时后,由于受加德满都机场流量的制约,大家被迫降落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待命。
  时间!时间! 分分秒秒的流逝都让大家倍感惋惜。每个人焦急等待的眼神中,流露出尽快到达展开救援的迫切心情,迸发抢救生命的强烈渴望。不禁让人动容!
  备受煎熬了8个多小时后,当天18时37分,飞机再次起飞。22时许,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飞行后,总算是飞临加德满都上空。但是,由于先头航班仍未降落,我们乘坐的飞机只好继续盘旋、等待。透过舷窗,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机翼下加德满都城区那光怪陆离、若明若暗的万家灯火。大家都知道,这隐隐约约、忽明忽暗的灯火背后是残垣断壁,是废墟之下满含期待、亟需救援的尼泊尔受灾群众。
  23时45分,在空中盘旋将近2个小时,辗转近12个小时的飞行后,搭载我们的飞机终于稳稳地降落在加德满都国际机场。
  一场抢救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战斗就此打响了!
  二、废墟搜救,一粒安神益气的“定心丸”
  救援!救援!目标:地震废墟之下的幸存者。
  这是一场略显渺茫但充满希望的生命救援,有一线希望就得付出百倍努力,有一点可能就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中国救援官兵共同坚持的信念。废墟上,瓦砾下,他们义无反顾、矢志不渝、永不言弃,打响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
  当地时间4月28日凌晨2时许,此时距离地震发生近60个小时,已经整整24小时没有合眼的官兵,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大家顾不上征程的疲惫,第一时间投入救援。在加德满都市西郊冈加普尔地区,随着两台月球灯在废墟上点亮,抢救生命的行动抢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内打响。
  点亮!点亮!月球灯点亮的是官兵救援作业空间,而救援官兵点亮的是废墟之下受困者生还的希望。为了这份近乎渺茫希望,官兵往往要付出百倍乃至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飓风,这里,嗅嗅。飓风,飓风,嗅嗅。”借着月球灯的光芒,上士冯海超牵着搜救犬飓风认真地搜寻生命迹象。为了不放过一丝希望,在这片大小约500平方米的废墟上,他拉着搜救犬来来回回“翻”了一遍又一遍。先后3次参加过地震救灾、曾在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废墟中因成功定位一名遇难者、荣立三等功的搜救犬飓风一度“声名鹊起”。现场救援的一双双眼睛都密切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期待飓风再立新功……。下士秦闯牵着另一条搜救犬多莉,也在这片废墟同步展开搜寻。
  在异国他乡的茫茫夜色中,头戴橘红色头盔的中国军人不顾征程的疲劳,一下飞机就直奔现场,投入到紧张而危险的救援行动。频繁余震带来的威胁,丝毫也动摇不了大家争分夺秒搜救生还者的决心?。
  “这个应该是一楼,是一楼的顶板二楼的底板。在一楼和二楼之间右侧这一片,里面有点空间。”在冈加普尔的另一个救援点,当地居民库玛丽家五层高的楼房在地震中遭受严重损坏,地下三层已经完全分辨不出来了。救援队上士李怀红正在副营长亢卓的组织下搜寻着,“头转过来,看你的右手边,拿手电照这边,对,看另外一个房间”。
  第一层楼板成功破拆后,李怀红匍匐着从两层楼板间的缝隙爬进了废墟……。大家心里明白,这是整个救援行动中最危险的环节,此时一旦发生余震,后果不堪设想!李怀红是救援队里闻名的技术尖兵,每次救援最危险的活,他总是抢着干。当时在现场目睹这一切的我,也暗暗地替这名战士的英勇行为捏一把汗。
  承诺一言九鼎,救援刻不容缓!为了找到失踪人员,官兵们总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啊!
  这个5口人的家庭,除了女主人库玛丽幸免于难外,其他4人均在地震中惨遭不幸。在我们到来之前,当地村民已抬出了3具遗体,但库玛丽49岁的丈夫哈瓦尔达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为了尽快寻找到她的丈夫,救援队副营长亢卓带着他的队伍,立即展开作业。
  由于余震不断,废墟随时还会发生垮塌,为防止次生灾害,确保队员人生安全,大家先用液压顶撑设备对房屋进行加固,随后再用凿孔机和液压钳等专业工具实施作业。由于这种钢筋水泥结构房屋的完整性和坚韧性,导致破拆难度极大,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障碍。大家用凿孔机将楼板逐一破碎,然后剪断建筑钢筋,再对碎块逐一进行清理……。从28日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6点50分左右,在废墟中连续奋战整整9个多小时,官兵们终于在一楼的过道处找到了男主人,不幸的是哈瓦尔达已经遇难了。
  搜寻!搜寻!有一种希望叫永不放弃,有一种使命叫义无反顾。山还在摇,地还在动,但为了生还者的希望,中国官兵生命至上的救援行动没有消停,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决心坚若磐石。
  4月29日上午8时许,距黄金救援时间已经过去了近18个小时,尼泊尔军方联络官塔帕少校拉着随队翻译赵彬,心急火燎地跑到救援领队、第14集团军装备部副部长聂学政大校面前求援。原来,在冈加普尔地区的一处八层高楼倒塌形成的废墟里,尼泊尔小伙子拉姆26岁的哥哥萨拉卡瓦被掩埋在里面。27日晚,拉姆突然接到哥哥从废墟里打来的求救电话,只持续了23秒,通话就断了。
  为了救出亲人,22岁的拉姆带着其他家人冲上废墟。用双手刨、用大锤敲……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他们也没能救出亲人。自救失败的拉姆,先后盼来了两支外国救援队,但都无功而返。
  自救失败,拉姆盼来了救援队。先后有两支外国救援队来到现场,但看到废墟后,又都摇头摆手地离开了。
  时间就是生命!陈代荣二话没说,奉命带领官兵迅即赶到现场。远远望去,这片齐刷刷向右倒塌的废墟,像一沓叠放略显零乱、厚约七八层的毛巾一样,高约十来米,残砖断瓦、突兀横陈、满目萧然,这不禁让多次带队救灾的陈代荣倒吸一口凉气。救援难度毕竟太大了!
  中国军人哪能轻易放弃?说干就干!蛇眼定位、顶撑破拆、剪切楼板、开辟通道……从当天14时开始,陈代荣和24名官兵分成3组轮班作业。经过将近27小时的昼夜连续奋战,大家终于搜寻到了萨拉卡瓦的遗体。
  “哥哥给我的23秒求救信号,如今终于终于有了一个回复”,拉姆长长地舒了口气,拉着陈代荣的手一个劲说:“谢谢中国,谢谢中国军人!”
  为了这个神圣的回复,救援队连长欧阳梁的大腿被钢筋划了一道长约2厘米的口子;破拆作业手韩宝生身上的迷彩服被四溅的火花把灼了大小40多个洞;32名官兵的皮制防护手套磨出了窟窿……
  救援队官兵坦言,按照国际救援惯例,专业救援队一般不承担搜救遗体的工作。但是为了抚慰受灾群众,帮助他们拨去地震阴云,中国官兵就一直奔忙在废墟上。
  5月1日,加德满都市持续的降雨给官兵救援带来了极大困难。尽管恰逢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第一天,但首次走出国门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的中国军人们,毅然放弃休息时间,从城市向农村挺进,进村入户排察灾情,展开救援,全力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彰显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上午8点, 救援队派出两个作业面共66名官兵,在尼军方联络官员的带领下,冒雨来到距市区30多公里的萨库地区。
  该地区共有一万多人居住,有一千多栋住房,其中百分之六十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有100多人遇难,200多人受伤,群众的很多财物被埋在废墟里面,但是由于建筑过于密集,地形不开阔,进出通道非常狭窄,救援工作相当困难。
  救援队战士龙伟牵引搜救犬飓风,首先进入废墟现场进行搜索。在确定废墟没有失踪人员后,按照群众的要求,官兵们进入废墟,帮助群众清理财物。当笔者问及过节也不能休息的感受时,该救援队副队长高朝宁格外深情地说:“战斗的节日也光荣!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缓解当地群众的伤痛,为他们多做一些抚平伤口的事,我认为这样的节日也是值得的!”
  在加德满都西郊的冈加普尔地区的另一个救援现场,一个叫帕新●波克拉的酒店发生坍塌后,下面三个楼层全部损毁,这个六层的建筑仅仅剩下顶上3层。当地43岁的居民帕什娜的丈夫,两个孩子和两个弟弟共5人被埋在里面。
  “先定位,定位时先搜索楼道跟过道,从三楼的过道和楼道转角的地方各开一个孔,然后用“蛇眼”去探测,探测定位后实施救援”,针对现场情况,救援队现场负责人高扬立即作出部署,“现在先准备破拆的器材、探测的器材还有剪切的器材,人员先分成3个组,一个组先去施工,其他两个组轮流作业”。
  尽管救援难度大,而且余震不断,但官兵们毫不畏惧,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快速进入楼道实施救援。大家先用蛇眼摄影机发现一名遇难者方位后,立即用凿孔机将压埋的障碍物逐一破碎,随后用液压扩张剪切钳剪断钢筋,再对碎块逐一进行清理。
  下午16:10分许,官兵们刨开废墟后,惊讶地发现被埋压在二楼楼道拐角处的居然是两个人:一个是20来岁的年轻母亲,另一个是她仅仅6个月大的孩子,这个伟大的母亲把孩子紧紧地保护在怀中。不幸的是,俩人都遇难了。
  “搜寻遇难者遗体既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又是对生者最的好抚慰!”陈代荣恳切地说,“哪怕是天大的困难,我们也会迎难而上,决不放弃!”
  此言不假!一个强烈的对比就活生生地摆在大家眼前:与中国官兵搜索救援点比肩相邻的冈加普尔汽车站,是加德满都西部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从这里发出的客车辆辆座无虚席,甚至连车顶都挤满了逃难的乘客。但恰恰就是在当地民众潮水般涌向城外、人人想方设法远离加德满都的这个地方,中国救援官兵却像钉子一样牢牢铆在这里,出生入死、攻坚克难、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播撒着人间大爱。
  在救援队官兵奋不顾身抢救生命的同时,随队出征的第14集团军新闻报道组的骨干也在争分夺秒的展开工作,另一个层面的抗震救灾战斗,在异国他乡地震废墟同步打响!
  受地震影响,加德满都一度网络瘫痪,抢通后信号链接断断续续,极不稳定,别说往国内传图片新闻了,就连发一个文稿也很困难。这可把文字新闻报道的同志急坏了!有时,为了能及时回传一个新闻稿,宣传干事凌涛抱着笔记本电脑,冲到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去寻找稳定的信号……。
  由于出国前我们电视新闻做足“功课”,事先有了应对措施——把集团军自己投入500万元建设的高清卫星新闻直播车随队空运到了尼泊尔,并在部队到达加德满都的当天,卫星技术员吕文德、孙涵博两人就成功通过中兴6A卫星往国内传回了画面,有效地保证部队救援视频可靠的回传,官兵们在地震废墟出生入死救援的现场才得以及时展示在祖国和人民眼前。
  作为集团军电视宣传的具体“领头人”,笔者不仅是冲在一线的一个骨干,更是全程抓好整个电视报道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部队在外救灾这个时候,领导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发了多少稿子,而是整个救灾行动的总体宣传效果。因此,在整合自身力量抓好报道的同时,我更注重充分借用外部媒体资源,有效统筹,大力依靠军地媒体的力量采访、写稿、发稿,最大限度扩大宣传效果:主动协调不怠慢。部队出动之际主动与中央级媒体、成都军区记者站以及云南省市媒体汇报协调,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各个媒体的沟通;在外救灾期间,我们坚持每天收集整理新闻线索、视频素材等提供给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驻外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把部队出动、到达以及展开救援等情况及时发布、传达到媒体记者手中,较好地抢占了宣传的先机;拓宽渠道不自闭。救灾期间我们还先后邀请各级媒体记者到部队救援现场采访,并在他们的指导下策划新闻选题,撰写新闻稿件,积极保障做好电视直播等工作,有效拓展了发稿渠道,壮大了新闻宣传力量;一视同仁不亲疏。重视国内媒体的同时,也重视外国及加德满都当地媒体,一视同仁,不搞亲疏厚薄,全面开花,效果突出。
  从4月27日到5月23号,仅以电视新闻为例,在聂海涛、刘松、陈永赓、孟凡洋、王东东、杨浩、吴迪羽峰等同志的鼎力协助以及国内后方电视媒体各位领导、编辑等的关怀下,前后20多天的时间,我们自己采访拍摄反映救援部队的新闻,在中央级电视媒体发稿就达82条,其中《新闻联播》4条,基本上平均每天播发新闻3-4条。如《中国地震救援队全力搜寻幸存者》、《黄金72小时后,中国救援队仍未放弃》、《中国首支专业防疫部队投入救援》等新闻,及时、客观、真实地宣扬了我军首次出国实施人道主义救援的官兵们在异国他乡抗震救灾、抢险排险、防疫洗消等英雄壮举,较好地彰显了我人民解放军救援队伍在国际舞台救死扶伤、敢于担当的光辉形象,不但极大地鼓舞了在尼救援部队的昂扬士气,振奋了官兵铆在一线抗震救灾的战斗精神,而且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尼泊尔政府、军队以及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2015.04.27卫星直播车从昆明上飞机

2015.04.27援尼地震救援队在昆明机场集结完毕

2015.05.01 作者高帅(右一)采访当地群众

2015.05.01卫星直播车在加德满都刚加普尔救援现场待命

2015.05.05中国驻尼泊尔吴春太(左二着便服)参观卫星直播车

2015.05.07本文作者高帅(右一)陪同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吴春太(左一)参观卫星直播车

2015.05.07工作中的卫星直播车1

2015.05.07工作中的卫星直播车2

2015.05.09作者高帅(左一)与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刘晓光在加德满都机场合影

20150427_援尼地震救援队登机

20150429刚加普尔现场采访

20150430_刚加普尔救援拉姆的哥哥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