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妙手感茶性,炉火化纯青--探访黄茶非遗制茶工艺传承人刘羌虹

刘颖 2019-7-20 18:38 2559人围观 四川美食

工艺人在锤炼技艺的同时,也期冀有更多的懂茶、爱茶之人到这一茶马古道上遗落的明珠,将传统制茶工艺传承下去。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唐朝戊边大臣李德裕曾如此赞誉蒙顶黄茶。蒙顶黄茶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了解名茶,探寻非遗制茶记忆。7月16日,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茶马古道寻遗小分队来到川黄茶叶集团拜访首席茶师刘羌虹老师,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走进了她的茶韵人生。



  半生与茶,看茶做茶
  17岁,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口号,刘羌虹上了蒙顶山开始学制茶,这一做就是47年。从最初为满足生计,到最后变成一种热爱直至坚守到现在,刘羌虹戏称自己“每年春天茶叶发芽,就手痒想做茶”。做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黄茶制作有极严苛的时间限制,每年的谷雨前就要结束。阳春三月,是黄茶的采摘旺季。这个时候的茶叶最嫩,但采用古法制茶做好成品往往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个过程,完全依赖于茶师在180度到220度间形成的“手感”,达到最佳的“杀青”火候、该“杀”的程度和“揉捻”效果、“烘焙”程度。“少壮功夫老始成”,没有半生实践,很难有人能真正做好一款黄茶。
  刘老师制茶40余年,天天做茶,时时说茶,对茶的热爱与古法的敬重,早已融入到每一片茶叶的脉络中。半生与茶,刘羌虹通过不断地看茶做茶,也得出了自己做好一款茶的标准:“做出一款好茶,第一是季节、第二是海拔高度、第三是品种、第四是原料,第五才是一个好的师傅。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身肩使命,复兴黄茶
  黄茶作为贡茶,蒙顶黄芽更是黄茶的顶峰之作,入贡长达1169年,其历史地位和价值远非其它茶类可及。但在清王朝时结束进贡以后,蒙顶黄芽面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运输困境曾一度销声匿迹。
  刘羌虹作为“上山青年”一员,为传承黄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延续黄茶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黄茶,刘羌虹不但代表企业参加四川每一年的“茶博会”,还根据政府“川茶全国行”的引导,前往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宣传黄茶、川茶。此外,她还带领一批蒙顶山老师傅,共同致力于古法的复原和传承。
  针对黄茶批量化生产困境,以刘羌虹为代表的川黄集团也不断改革创新,在机械化生产黄茶取得了三项技术专利,以此向市场推广黄茶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茶香易逝,传承维艰
  黄茶是六大茶类之一,但同时又是一款小众名茶,很多人对黄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听说过阶段。对此,刘羌虹指出黄茶所面临的难题:黄茶制作工艺繁复,耗时长,其独特的“闷黄”步骤技术含量极高,见效慢为其批量推广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而受众少。
  刘羌虹坦言:“每年来此了解黄茶,体验制茶工艺的人有很多,但是多是为了学习如何泡茶,真正有心学习制茶工艺,想要传承这项技艺的人几乎没有。”就此,她也谈到,“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人心浮躁,完全沉淀下心无功利地致力于一件事变得十分艰难。加上手与茶叶的接触常在180度到220度的温度之间,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从刘羌虹口中,我们得知现今只有一位徒弟跟随刘老师学习古法制茶。非遗制茶工艺传承举步维艰。



  “学习制茶,首先得真正有兴趣、热爱这件事情,只有热爱才能不怕过程艰辛,能吃苦,最后成为一个坚守者。”这是刘羌虹对每一个有心学习制茶的人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我们追寻自己人生理想的谆谆教诲。
  千秋蒙顶多贡茶,阳春三月采芳华。昔日皇家御前饮,今入寻常百姓家。工艺人在锤炼技艺的同时,也期冀有更多的懂茶、爱茶之人到这一茶马古道上遗落的明珠,将传统制茶工艺传承下去。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原作者: 文/李婷婷 苏芷珺 图/唐壮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