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川农学子携真情,入大山深处,觅侗寨踪影

四川文化网 2019-8-20 08:25 536人围观 校园文化

四川文化网成都8月20日电(通讯员 张睿敏)随着旅游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步履愈发壮大,四川农业大学的20余名大学生企望利用这个时代背景和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契机为扶贫事业献出一份力,于是他们开启了为期十天 ...
成都8月20日电(通讯员 张睿敏)随着旅游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步履愈发壮大,四川农业大学的20余名大学生企望利用这个时代背景和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契机为扶贫事业献出一份力,于是他们开启了为期十天(7月13日至7月23日)的实践活动——前往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城栽麻镇的“宰荡侗寨”挖掘其旅游潜力,助力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QQ图片20190726145231.jpg

图为实践成员向侗族人民了解“蓝靛”技术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胡漩霜 摄


以“蓝靛”为引,追溯侗族技艺

7月13日实践小队启程寻找“蓝靛印染”的踪影。“蓝靛印染”是侗族特有的一种染艺,在青山环绕的古老侗寨里,蓝靛印染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侗寨人看来,这是由于种植稻米、腌鱼同样重要的事。

“我们一般要经历织布、染布、捶布这三个步骤。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染布——织好的白布要用清水洗漂、晒干,而后再置入蓝靛染桶中浸泡除白,一日反复二三次,直至布成了青黛色,然后再用牛皮汁浸泡一次,又置于平板上捶打晾晒,打的越久布就会越亮。我们从小就听着织布机的声音长大,织布机对于侗族人来说就像耕牛一样重要”一位侗寨的阿姨如是说,一边说还一边向实践队员展示她的成果:一块小小的染布。而正是这一小块染布却注入了她扶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历经数月方可成型,也许蓝靛的本意就是如此——美好的事物总是要历经等待和沉“靛”后才显得弥足珍贵。

QQ图片20190726145418.jpg
图为实践队员向侗族老人了解侗族人民现状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胡漩霜 摄


以“三宝”为鉴,知悉侗族旅游
次日,实践小组一众人来到了有“天下第一侗寨”美誉的“三宝侗寨”,“三宝侗寨”千里侗乡最大的侗族聚居区,而三宝鼓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同年间被毁,光绪十七年重建,主楼坐北朝南,为三重檐四角攒尖木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集中国侗族历史文化之大成。


侗寨中心屹立着一座高耸的鼓楼,历经岁月的冲刷,楼身满是时光的印记。成群的火鸡奔跑在田野间,街道两旁满是老人在聊天,
小孩在撒欢,而这样的美丽的景色却鲜有游客,实属遗憾。
实践队员在于当地老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最开始的“三宝”的游客还是蛮多的,到后来就鲜有人来了,大致是因为地处偏远、缺乏宣传。他们还了解到当地有些老人还会唱侗歌,当一名队员请老人演唱一段侗歌时,腼腆的老人微笑着拒绝了。实践队员的热情和这些老人的不善言谈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副别样和谐的画面,对于老人来说的这些实践队员的到来有如石子掷入河流——只能激起星许涟漪。平静闲适的生活才是侗族老人的常态,也许“三宝”的现状正式他们想要的——不被打扰、不被过多商业化他们,而如何让旅游业在无声中融入原住民而非取而代它——这正是这次实践队员所要找寻的活动内核。

QQ图片20190726145439.jpg
图为实践队员向侗寨老人了解村寨情况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胡漩霜 摄


入山林深处,觅侗寨真容

随后几天实践团队来到了有“侗族大歌之乡”称谓的“宰荡侗寨”,整个寨子宛如“世外桃园”坐拥于山岭的环抱中,四周茂林修竹,蓊蓊郁郁,稀稀疏疏的房屋,错落有致,屋外古林苍苍,翠竹连片。这里的人们90%以上的人会侗歌和侗语,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程度较高。在这实践队员有感受到了“侗寨三宝”之一——“侗族大歌”的魅力,寨子里的老人们齐坐在长椅上合唱侗歌,
民族的文化仿佛赐予了这些苍老生命新的活力,
苍老而有力的声音回荡在整个鼓楼,如与山神对话般,既不失肃穆庄重又不失盎然审生机。听完一曲后,实践队员们久久沉浸在这古老歌谣的神奇中,侗族大歌能在法国一鸣惊人绝非偶然。


接着实践团队马不停蹄的来到了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国家非遗传承人——胡官美的家里,对她进行了访问,希望更深入的了解“侗族大歌“。在谈话中她说到:“直到现在我还在教授20多名小孩唱侗歌,这是我们的传承,但是侗歌是没有曲谱的,只能靠口口相传,要想学会侗歌也并非易事”。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便再难学也得将其传承,从胡官美老师那里,实践队员还了解到:歌师现在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人们开始重拾名族的文化,侗歌的传承也有了着落。


在采访完之后,实践队员徒步返回到山下,在路途中他们发现这里的生活还保持的较原始的状态:人们在河水里洗菜、在石块上捶打染布、在鼓楼里下棋、在路边上闲聊。这里的状态如同世外桃源与世无争,只是缺乏年轻的活力。为工作岗位来留住年轻人,这里需要开展旅游振兴来拉动经济。实践队员就旅游扶贫对村民进行的调查问卷,发现当地的村民对如何旅游扶贫并无具体概念,于是实践队员对村民进行系列的讲解和相关政策的普及,让村名明白旅游抚平的重要意义。
QQ图片20190727181233.jpg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村干部的合照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胡漩霜 摄


析侗寨潜力,辟发展新动力

最后几天实践队员都是在侗寨度过的,他们向当地的村干部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这个寨子的信息。其中有一个名叫杨秀宏的村干部,自愿在大学毕业后就投入到家乡的建设当中来,一干就是8年,将他的热爱全部注入到了他的家乡。实践队员就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亲生体验了的当地的服饰和民风民俗与
村干部们讨论了:如何在不破坏当地的特有的风貌的情况下挖掘这个地方的旅游潜力,给宰荡侗寨注入新鲜“血液”也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目睹了这个山林深处古村落宰荡的魅力后,实践队员更希望通过旅游振兴让侗族的文化让更多人知晓,让这个名族的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承和保护。


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尘封的文化,它们可能因崎岖的山路而被封闭;可能因堵塞的教育而受制约;可能因微弱的声响而被忽视也可能因文化的渗透而忘记了自我,而这正是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用当代大学生微薄之力,为这些地区“发声”,用赤诚的爱国之情,为国家的文化保驾护航。


原作者: 张小敏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