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拳者 . 太极

四川文化网 2021-12-11 20:26 4903人围观 文化川商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说到太极,大家都会想到这个黑白相间的互逆又互补的双鱼图。就是这样一黑一白、一阴一阳的太极图,似乎是能解读万物的智慧密码。它是极致的简单纯粹,也有无法言说的神秘;它静 ...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图片


       说到太极,大家都会想到这个黑白相间的互逆又互补的双鱼图。就是这样一黑一白、一阴一阳的太极图,似乎是能解读万物的智慧密码。它是极致的简单纯粹,也有无法言说的神秘;它静止,也流动;它虚空,也充盈。


图片


       当这样的无法言说转化为肢体动作时,能对它进行最佳诠释的莫过于太极拳了。拳者,本为技击之用,属暴力行为。但是太极拳大概是最早具有的暴力美学和哲学的技击之法了吧。也被世人称为“最高境界的格斗术”。纵观人类的各种技击之法能如此具有哲学和美学内涵,能具备“境界”之说的大概也就是太极拳了。


图片


       太极拳并非是一个人的独舞,也有对抗训练。除了拳架的演练,还有训练技击对弈的太极推手。太极推手可以检验习拳者从思想认知到身体反应对拳架的领悟程度。其中一项基本功就是“听劲”的训练。好一个“听”字。将“听”这个字用在拳理中应该是太极拳所独有的了。这个字是移步行拳中的静止;是探敌御他时的内守;是千钧待发时的蓄势;是引进解化后的落空。


图片


图片


       此一“听”,听风、听雨、听周遭之声,又何尝不是内观听己呢?

       不由得感叹:拳之雅者,太极也;拳之智者,太极也。


图片


       华夏先贤们的智慧令人不得不佩服。虽然关于太极拳的出处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公案。但是,太极拳产生于中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太极拳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文化名片。


图片


        “文化名片”,是的,太极是一种文化。“太极拳”在民间也有“文化拳”的说法。仔细品味一下吧:这样一个以技击为初衷的肢体训练方法一路走来可以是武林争霸的龙争虎斗;可以是修身养性的淡定从容;可以是阴阳辩证的哲学思维;可以是东方美学的行云流水……

       不妨欣赏一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私以为,这不仅仅是一篇拳论,更是一篇美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面对如此关于拳说的精妙美文,愚钝如我除了拜读品咂之外,找不到更合适操作了。再进行解读就显得苍白和多余了。


图片


       也许是太极拳的渊源太过古老,就像一件从未被埋藏也不需要出土的文物。也许是因为它的舒缓温和多被老年人用来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人们很容易把太极拳和“老”联系起来。如此“老者”一直生生不息至今还在焕发着生命力,它又是“不老”的。


图片


       太极拳的确是不老的。如果说有什么能成为“永远的时尚”,我想那一定是“太极拳”。那些渴望“不老”的“青春控”们,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想到让太极拳这样的“不老”之法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里。当太极之美注入进身体,融化在气息之中时,那样的美,天下莫能与之争。


图片


       有幸和太极拳结缘是一种幸运,就像被长辈偏宠的孩子,额外获得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和宝物。至于能不能拿到手,需要头脑的“领悟”也需要身体的“体悟”。取宝之路每一步都得自己去走,每一滴汗都得自己去流淌。先祖留下的宝物也许不是所谓“天下无敌手”、“四两搏千斤”的终极目标,而是在取宝的路上。


图片


       在这样的路上,有新上路的初练者,有自幼习练并得宗脉传承内功深厚的前辈。能遇到宗脉传承者也是生命中的幸事。也许是冥冥之中,心念所致。笔者在清幽静谧的杜甫草堂有幸得遇这样的宗脉太极传承人——何绍君先生。


图片


       那些文字中的动静相宜、随息而动、吐纳起伏、行云流水……都在先生的举手投足,缓步挪移之间可见真迹。如此精微的体态运行,不是文字可以描述,唯观者可感。


图片


       行拳之外的何老非常随和健谈,言及幼年体弱习武,以及跟随恩师林墨根(注:林墨根为杨氏太极名家李雅轩之传人,李雅轩师承太极宗师杨澄甫。)近30年的学拳经历,个中错综曲折之趣事娓娓道来,言语生动风趣,听得恍惚回到那个年代,情景犹如一一在目。


图片


图片

       民国时期,蒋介石为杨澄甫太极拳提字


图片

       民国时期,蔡元培为杨澄甫太极拳提字


图片


       何老言谈举止间自显真人修为之风范,露性情中人之无拘,雅量包容中不乏对世事之洞见;仙风道骨间颇具顽童天真之气。

       看着眼前这个挪移在太极拳架之间,舒展在呼吸吐纳间的太极行者。想到何老转述先师林墨根所常说的话:“胜过他人不为强,让过他人方为高。”不由得感叹:悟得如此智慧者,天人也。

图片


       附:本期人物简介

       何绍君,号玄谷山人,杨氏太极拳第六代宗脉传承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四川省武术协会太极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四川省武术馆太极推手教练;宜宾市太极推手研究会名誉会长,曾组建青羊宫道家太极馆;组建宜宾真武山道家太极馆;四川大学太极拳协会教练。何师自幼习武,一拜慕容先生为师习心意六合拳,再拜温原富先生为师习练山东查拳,大、小洪拳;三拜林墨根(李雅轩先生弟子)先生习练杨氏太极拳、器械及推手,跟随林墨根先生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多年来,结合道家养生术与太极拳阴阳之原理和同门师兄共研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太极揉推功法”的训练体系;在太极推手中,对老子“不敢进寸而退尺”的思想有深刻的领悟;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对“舍己从人”的思想有较全面的理解。遵照李雅轩先生“太极拳在练功时,首要在修养神经,养其虚灵为主”的教导,也有较为深刻的体悟。在平素练功和实践应用中不断的趋于成熟。其弟子遍布海内外,并在国际国内各类武术大赛中获得多枚奖牌,为继承传播太极拳事业,造福民众,正孜孜不倦的努力着。

原作者: 胡宁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