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连载】“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

新文人画院 2022-3-26 06:19 2835人围观 学术评论

“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连载

横渠先生张载(1020-1077年)



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

“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

主讲:魏 冬


编者按:

       从2019年年底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不仅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刺激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全球范围内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场大疫中,人们也被现实逼仄地不得不关心和思考这样关乎存在的价值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会秩序?我们又如何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伴随着这样的思考,古今中外哲人的教导,又一次得到当今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张载,这位中国北宋时期的古代思想家,连同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主张,“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创新意识,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抱理想,也在当今时代的世界大变局中,再次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和反思。
       2021年,为推动张载关学的现代弘扬和传播,陕西省孔子学会、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开展了“中华关学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当年8月至今年1月,“中华关学中国行”活动的倡导策划和组织者,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魏冬教授连续用五个月,为全国张载后裔及张载关学爱好者作了以“张载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追求”和张载最重要的著作《正蒙》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共举办114讲,为我们走进张载的精神思想领域、认知张载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共鸣。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该系列讲座主要采取了音频形式。讲座成功举办后,广大关学爱好者提出将这次系列讲座内容以文稿形式刊发的强烈要求。为满足社会进一步学习张载思想、弘扬张载关学精神的热切愿望,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受中华关学中国行组委会委托并征得魏冬教授同意,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等媒体的支持下,决定以魏冬教授在2021年“中华关学中国行”张载主题公益系列讲座为主要内容并予以深化、扩展,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推出“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连载。欢迎广大关学爱好者、社会各单位予以关注支持。


【讲座内容提要】

       此次系列讲座文稿以张载的经典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主线,共分为“引论”“总论”“分论”“结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从横渠四为句说起”是对张载的经典格言“横渠四为句”的讲解,主要讲述“横渠四为句”的文本流变、思想内涵、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第二部分“总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精神世界”是关于张载生平和人格境界的讲解,主要讲述张载的生平历程、人生志向、精神追求、学说宗趣与思想理路;第三个部分“分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思想精蕴”是关于张载思想学说的讲解,按照“横渠四为句”的原本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为四个主题,讲述了张载的宇宙本体观念、人生价值观念、历史人文观念和社会文化观念。第四部分“结论:解读张横渠之学的现代维度”,主要讲述了在现代视域下解读张载人格精神和思想学说的一些思考,可以算作整个演讲的总结和回顾。


【主讲人简介】

       魏 冬,男,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关学中国行”系列公益活动策划组织者。曾在藏工作,为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长期从事儒释道三教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现主要从事关学研究与社会普及传播。研究重点有:张载关学研究、周易哲学与文化研究、道家经典文献研究、藏传佛教文献研究。目前在张载关学、易学、庄学、藏学、场有哲学、习近平治藏方略、西藏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版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部)。学术成果和组织活动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西藏党委宣传部、西藏民宗委等部门采用,被《中国民族报》、中新网、新华网、《中国报道》、《封面》新闻、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四川文化网、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三秦智库》、陕西文明网等媒体报道、选载。本人事迹多次在《西藏日报》《湘大校友》等媒体报道。
       当前学术兼职主要有:(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柬埔寨)柬中文化友好协会中国区学术交流部部长兼文化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安周易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鲁迅青年文学奖四川赛区组委会委员、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才库专家、四川省新文人画院人文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家宽艺术研究院学术导师、西安国际汉唐学院特聘研究员、眉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西安实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贡院大讲堂”主讲人、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文化顾问、陕西省渭南地区临渭区“人才振兴新村民”、陕西省合阳县百良中学助力中华优秀文化与乡村教育发展”外聘指导老师。
       因为长期在西藏和中国西部研究推广儒学的贡献,2019年被国际儒学联合会评为“纳通国际儒学奖·西部儒学贡献奖”(青年成就奖,全国二人之一)。


【主讲人关学类著作】

1、《韩邦奇集》(上中下三册),【点校整理】,189.7万字,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ISBN: 9787-5604-35473
2、 《韩邦奇评传》,【独著】,36万字,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IBSN:978-7-5604-3539-8
3、《关学随讲录》(北宋卷),【独著】25万字,西安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ISBN:9787554135754
4、《关中道脉四种书》,【点校】,26.6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ISBN:9787244136395
5、《新订关学编》,【编著】,38万字,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第1版,ISBN:978-7-5604-4636-3
6、《关学二十二讲》,【与刘学智教授主编】,29万字,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第1版,ISBN:978-7-5604-4624-0
7.《张载及其关学——横渠四为句下的现代阐释》,【独著】,21万字,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ISBN:978-7-5604-4580-9
8.《关学文萃品读》,【与刘学智教授主编】,28.6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ISBN:978-7-224-13828-3
9、《关学谱系重构与思想探研》,【魏冬、米文科合著】,30万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

       主讲人参编并任编委的关学大型研究丛书《关学文库》近年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20年12月)、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子项奖之“图书奖”(2016年12月)、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2016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2015年度文史研究重大成果奖”。《韩邦奇评传》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独著)。《张载及其关学——横渠四为句视域下的现代诠释》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著)。


(连载一、引论)

引 论  从横渠四为句说起

       本次系列演讲,主要是向广大知识分子介绍张载的人格精神及其思想学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载精神气象的人格魅力,思想学说的丰富内涵,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今生活和当今世界的思考。
       对于张载本人,随着近些年国家对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些年关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普及的推进,很多人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张载的思想比较难懂,关学的文献整理和系统研究开展不久,因此很多人对张载的思想还不了解;对于张载所创立的关学学派,了解的就更少了。那为什么要了解张载关学,学习张载关学的意义又何在呢?这是本次演讲在展开讲论之前,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1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张载关学?学习张载关学对我们来说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本来只有在了解了张载关学之后才能做出更为合理和完善的回答,但这个问题对引导人们学习了解张载关学又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意义,因此首先需要用个别的事例,来对这个问题做出初步的回应。
       关于学习张载关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让我们先看一下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段论述。2016年4月26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现在,党和人民更加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要实事求是、客观公允,重实情、看本质、建真言,多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有损国家民族尊严、有损知识分子良知的事。

在这一段论述中,习总书记所引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就是张载最早提出来的。因为这四句话中有四个“为”字,而张载被后世尊称为“横渠先生”,所以我们把这句话概称为“横渠四为句”,简称“四为句”。[1]
       通过上面的引述可以看出:在习总书记的话语体系下,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大学》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范仲淹所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共同尊崇的经典格言,都是中华民族“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情怀的集中表达,更是当前党和人民需要广大知识分子传承发扬的优秀文化精神。习总书记的论述,寄托了党和国家、人民对广大知识分子厚望和期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当代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而,在当年5月17日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又进一步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单独提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志向和传统的集中表述。他说: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习总书记这一段论述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体现我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志向和传统的精神座标,是当今知识分子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需要继承弘扬的文化精神。广大知识分子要在新时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继承弘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意义,不言而喻。

2

       值得注意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这四句话也为广大知识分子所尊崇。特别是在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这句话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的濡养,一生践行中华民族仁爱忠信的文化价值观。他曾为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梁容若题写“横渠四为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李大钊不仅用这四句话勉励后学,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青年时代,李大钊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便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李大钊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共和政体有名无实的现状,奋力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在少年时代也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把“横渠四为句”作为修身的课程之一。1913年冬,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

       张子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生民立道”,相生相养相维相治之道也;“为万世开太平”,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3]

这一则记录不仅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关注民生、追求太平的理想情怀,而且表明张载思想也是毛泽东青年时代修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以后的日子里,张载的著作《正蒙》也成为毛泽东经常携带的必读书之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两个重要来源的话,那张载的思想无疑是毛泽东思想中传统文化的重要养分。

       日本侵华战争之后,“横渠四为句”更成为唤醒国魂、鼓励国人抗战的一面精神旗帜。
       1938年,将马克思《资本论》引进中华的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的马一浮先生,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之聘,至江西泰和讲学。在此期间,他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概括为“横渠四句教”,并对之逐一作了解释,用之勉励世人。马一浮先生在《泰和会语》中如此鼓励大家:

       昔张横渠先生有四句话,今教诸生立志,特为拈出,希望竖起脊梁,猛著精采,依此立志,方能堂堂的做一个人。须知人人有此责任,人人具此力量,切莫自己诿卸,自己菲薄。此便是“仁以为己任”的榜样,亦即是今日讲学的宗旨,慎勿以为空言而忽视之。[4]

马一浮先生还结合当时家国危局提醒世人:

       中国今方遭夷狄侵陵,举国之人动心忍性,乃是多难兴邦之会。若曰图存之道,期跂及于现代国家而止,则亦是自己菲薄。今举横渠此言,欲为青年更进一解,养成刚大之资,乃可以济蹇难。须信实存是理,非是姑为鼓舞之言也。[5]

为此,他还专门给丰子恺先生写信,嘱托他邀请名家为“横渠四句教”谱曲,以使天下广受教益。后来,萧而化先生将此谱为四部重唱,丰子恺先生特作附说,发表在当年的《宇宙风》杂志上,以广流传。而今,我亦邀请学友乔君江峰、学生王君鹤群修订原曲,附录在本次演讲之后,以便谙知音乐者传唱。
       除马一浮先生外,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对“横渠四为句”也有特别的情怀。1942年,冯友兰先生在全民抗战之际,写成《新原人》一书。其自序中即引用“横渠四为句”以明心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6]

在冯友兰看来,张载的这句话,也就是当代哲学家的使命。后来,冯友兰先生还将这四句话概括为“横渠四句”,将之作为座右铭悬挂在寓所中以时时自励。而在他后来完成的煌煌大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先生还用此四句话作为结语,以表示自己志向之所在。由此可见冯友兰先生对“横渠四为句”景仰之深。
       除此之外,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陕西三原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也极为推重“横渠四为句”。1948年5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于右任先生参加了副总统竞选。为了让各位代表在选举前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打算,于右任先生也学会了“拉票”:他每天在屋内摆一书桌,置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凡与会代表即送“为万世开太平”条幅以明志。在当年靠金钱、美女、红酒、车子来拉票的腐败时局下,于右任先生自然不可能当上副总统,但其清贫、廉洁、清正、儒雅、豁达的形象,却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到了晚年,于右任先生自号“太平老人”,亦取之“横渠四为句”中“为万世开太平”之意,由此可见“横渠四为句”对他影响之深。

3

       再回到古代。
       我们发现,张载讲的这四句话,也常为古代的知识分子称道。比如,关学谱系的最早创制者、被后世誉为“集关学之大成者”(柏景伟语)[7]的关中大儒冯从吾,在其著作《关学编》的自序中,一开篇就说:

       我关中自古称理学之邦,文、武、周公,不可尚已,有宋横渠张先生崛起郿邑,倡明斯学,皋比勇撤,圣道中天。先生之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谓自道矣。[8]

由此可见他对横渠“四为”精神的崇拜之情。
       而明代因耳聋失学、而靠自学成才,被时人当做“做人模样”的湖北江夏学者贺时泰先生,更为敬仰横渠先生的“四为句”。他在为冯从吾《冯少墟先生集》所作《后序》中写道:

       盖横渠先生之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数言者,古未尝有是言之。自横渠先生始,生乎先生之后者,无论聪明俊杰之士,即微有知识、少能向往者,靡不艳慕之亟,称之以为人生斯世必如是。必如是,盖憾不于其身亲见之者,是人之情,大抵然也。[9]

贺时泰先生不仅认为“横渠四为句”为古未尝有如是言之,而且认为生于横渠之后者,皆认同横渠所说,认为人生一世,必如是而后已。而当时能与“横渠四为句”“若影之从形,声之应响,无一不吻合”者,则是关中少墟先生冯从吾也。
       贺时泰先生所言的确如是。冯从吾先生崛起于晚明关学衰微之际,力承横渠道统,再开西北风气,堪称一代中流砥柱。在他以后,明末海内三大儒之一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亦认为,由此“横渠四为句”可见先生“自任之重如此”。[10]而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也说:“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11]与顾炎武交好的关中大儒李二曲先生,一生以讲学为职志。他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返治,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就此而言:“随人开发,转相觉导,由一人以至千万人,由一方以至多方,使生机在在流贯,此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李二曲:《二曲先生要语录》)[12]清代中期,又一大儒李元春崛起关中,他也极为佩服“横渠四为句”,认为按照四为句做事,“如此方可为学,如此方可为人。”(李元春:《张子语录释要》)[13]由此可见“横渠四为句”在古代之影响。

4

       进入现代。
       “横渠四为句”仍在不同的场合发挥其激励、鼓舞民族的精神力量。
       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巨型电子屏幕映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引起了众多国家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003年12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温总理引述了张载的“四为句”表达了中国的文明姿态: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14]

       2005年4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在北大讲演时,也曾借用“横渠四为句”以寄语北大学子,希望现代知识分子以“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为终身理想,挑起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重担。他在演讲中说:

       让我们大家共同坚持,互惠双赢,坚持和平。这是我们的自我期许,也是向历史的责任。唯有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将是中华民族为举世称赞最重要的成就,也是我们面对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共同的光荣。[15]

       2007年4月13日,温家宝在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对学生讲“立命”时又讲到了张载的“四为”思想。温家宝说:“宋朝的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为生民立命’,就是要把自己贡献给天下人;‘为天下开太平’,就是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和谐的世界。”[16]
       2010年6月25日,温家宝在浙江大学与学生的座谈时,再次引用“横渠四为句”来表达自己的心迹。他说:“我经常引用张载这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应该是我们的理想,也应该是我们要脚踏实地去实践的。”[17]
       2015年新加坡“习马会”上,马英九借用“横渠四为句”,呼吁“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18]
       由上可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早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跨越时代、地域、国别和党派,走向国际全球,成为当代知识分子所共同认同的民族精神标识。“横渠四为句”影响之大、传播之远,不愧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

5

       由以上可见,在历史上,大家公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提出的千古名言。然而检索文献,我们发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却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文天祥(1236-1283)的《御试策》一文里。南宋宝祐四年(1256),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以第五名中进士,参加了由宋理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在临安殿试的答卷即《御试策》中,文天祥说:

       天地与道同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 道一不息,天地亦一不息;天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为之。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一不息之心充之。[19]

同时我们发现,在文天祥之前,现存张载著作的最早版本、1168年之前刊刻的《诸儒鸣道》本《横渠语录》中,“横渠四为句”的表述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语录中》)

同时,南宋朱熹的《近思录》以及南宋后期吴坚在福建漕治刊刻的《张子语录》也与《诸儒鸣道》本表述相同。可见这个版本,就是“四为句”的“原来版本”。它和大家共知的“通行版本”的差异是:“立命”被表述为“立道”,“往圣”被表述为“去圣”。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在前面所引毛泽东的《讲堂录》中,“立命”也是“立道”。同样是“四为句”,为什么会出现先后不同的两种表述呢?
       再进一步检索文献,我们发现,一首诗、一段话、一篇文献出现先后不同的表述,在历史中是常有的事。后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润色前人的论述,使之更能表达自己的心声。其实在文天祥之前,“横渠四为句”就随着个人语境的不同而被多次“改造”过,从而出现了在表述上略有不同的各种“版本”。比如:

       朱熹的弟子陈淳(1159-1223)将“四为句”表述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1]

       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1178-1235)将“四为句”表述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前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2]

       朱熹的四传弟子黄震(1213-1280)则将“四为句”表述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3]

       到了文天祥那里,“四为句”则被表述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同时,在《贺江丞相除湖南安抚大使判潭州》中,文天祥还用到了“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24]在文天祥看来,宇宙间存在着和天地一样亘古长存、千年不息的精神,这就是与圣人之心同等的“道”。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天地精神、圣人之心的经典表达。正是基于这篇浩气长存的《御试策》,文天祥被擢拔为当年的状元;也正是因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激励,文天祥成为守卫大宋江山的千古名臣,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更因为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也随之广为流传,成为后世人人尽知、口相传诵的千古名句。
       宋元之后,虽然多种版本的“横渠四为句”都在流传,但文天祥的表述则逐渐成为“主流”而为社会广泛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四为句”在历史的流变中出现过多少不同的版本,但大家都普遍认为这四句话是张载提出来的,是张载给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历史上广大知识分子、仁人志士对张载“创作权”的尊重。而我们也要看到历代思想家和仁人志士对完善、传播“四为句”所做出的的贡献,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看作是张载最先提出、并经历代理学家润色、仁人志士传诵而成的经典名句,看做是以张载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共同智慧的结晶。
       同时,我们把出自文天祥《御试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称作“横渠四为句”的“通行版本”,而把出自《张子语录》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称作“横渠四为句”的“原来版本”。我们认为,在考察张载思想历史影响的时候,当然离不开“横渠四为句”的“通行版本”;但在考察张载思想本身的时候,还是用“横渠四为句”的“原本版本”好些,这既是对张载原作权的尊重,也是合理阐释其思想内容的必要。

6

       通过对“横渠四为句”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影响的梳理,大致可以看出张载在中国文化上的影响和贡献了。其实,张载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还有很多。在中国思想史上,由张载最先提出的“天人合一”这一命题,被当做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集中表达;张载最先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划分,对宋明理学的思想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张载倡导的“尊道贵德”“以礼为教”,对中国传统伦理影响至深;特别是张载在《西铭》中构建的天地万物一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理想境界,更被称为“张载为中国人构建的具有儒家情怀的精神家园”,[25]在中国哲学史特别是理学史上,张载是“对儒学真能登堂入室并能发展出一个新系统”[26]的大师。
       近年来,在国家领导人的有关论述中,也多次出现与张载思想紧密相关的论述。如习近平总书记“我必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期许,就和张载讲的“无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有关;“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就和张载所讲的“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苟不自信,则终为物役”有关;新时代所需要继续发扬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精神,就和张载讲的“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理念、“青山绿水”的生态理念、“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国家观念,也和张载提出“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文化命题紧密相关。另外,张载讲的“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和新时代下创新意识有关;张载所提出的“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尊道贵德,以礼为教”等思想,也和现代人的道德修养相关。凡此种种,都说明张载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因此,张载给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新时代下,张载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思想魅力,仍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发掘,进一步认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张载的学术思想对中国文化有重要的贡献,但张载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并不止于思想的层面。张载在思想创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范,在生活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格气象,也是张载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张载注重为学和做人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思想创造和道德践行的统一,他的生命追求,就是心怀天下、刚强自信、进学不息,崇尚实践、勤学谦和、实事求是、抱道不屈、经世致用等精神的写照,这也是我们应该进一步弘扬的重要精神文化遗产。

7

       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张载的学术思想、精神风范、人格气象,这是张载给中华民族创造的一份精神财富。而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称呼这个以张载本人为对象的“整体”呢?其实,早在张载在世的时候,已经有人提出一个专有名词了。
       据张载的弟子吕大临所作《横渠先生行状》记载:熙宁九年(1076),他的哥哥,也就是当时的秦凤路主帅吕大防在向朝廷举荐张载时说:

       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乞召还旧职,访以治体。[27]

       由此可见,在当时就用“张载之学”这一名词来称谓张载的学问了。[28]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张载影响的扩大,也出现了“横渠之学”“张子之学”的说法。这些说法其实在内涵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张载学术思想、精神风范、人格气象的整体,而不是仅仅指他的学术思想。我们今天学习张载,也不是只学习张载的学术思想,而且还要学习张载的精神风范和人格气象,所以我们可以用“张载之学”这个词作为一个统一的称谓。
       值得注意的是,在后世的历史发展中,对张载之学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称谓:关学。“关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南宋时期刘荀在自己的著作《明本释》中正式提出来的。《明本释》的上卷提到“横渠张先生”时,加了一段注解:

       名载,字子厚,居凤翔郿县之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倡道学于关中,世谓之关学。此书所记吕大临、苏季明、范育,皆其门人也。[29]

刘荀说的很明确:横渠先生“倡道学于关中,世谓之关学”。这句话就表明了“关学”这一词从一开始就不是关中文化或者其他什么的代称,而就是指张载在关中提倡的道学,所以“关学”这一词的基本涵义,就是张载的学问。或者说,就是吕大防所说的“张载之学”。但值得注意的是,“关学”这一词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新的内涵。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关中大儒冯从吾完成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叫《关学编》。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冯从吾说:

       余不肖,私淑有日,顷山中无事,取诸君子行实,僭为纂次,题曰《关学编》,聊以识吾关中理学之大略云。[30]

可见,在冯从吾的笔下,“关学”一词并不仅仅指“张载之学”,而是指包括“张载之学”在内的整个“关中理学”。此后,这个意义上的“关学”为学者所广泛接受,因此“关学”在更多的意义上就指“关中理学”。为了区别起见,本次演讲在特指“张载之学”的“关学”前加上一个定语,叫“张载关学”。本次演讲的主旨,即是以“张载之学”(或“张载关学”)这一构成整个关学传统的基础为对象,探讨其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命题和精神作风,以为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为滋养现代人的心灵提供有益的帮助。
       张载关学,博大精深。以思想学说为例,张载除了有关于人生价值方面的论述外,还有军事、兵法、政治、经济等论述,另外也有少量的诗歌、文学和来往书信等。就经典文化的角度而言,张载还对儒家的经典如《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孟子》等都有解读。本次演讲并非对“张载关学”的全面探讨,而是集中于张载思想与现代社会关系更为密切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对于张载其他方面的思想,我们可能会适当涉及一些,但不是本次演讲的主体内容。
       我认为,张载关学的内容虽然博大精深,但其总体的精神,可以用张载提出的“横渠四为句”概括。“横渠四为句”不仅是张载人生心路历程的提升凝练,张载人格气象的光辉写照;还是张载思想脉络的内在灵魂,张载思想体系的总体纲领,张载理想境界的集中表达,更是关学传统的精神命脉。特别在思想体系的层面,“为天地立心”集中表达了张载的宇宙论,即张载关于宇宙万物本原、存在、规律的基本观点;“为生民立命”,集中表达了张载的人生论,即张载对人的本性、认知、价值的基本观点;“为往圣继绝学”集中表达了张载的文化论,即张载对于圣人、经典、学习的基本观点;“为万世开太平”集中表达了张载的实践论,即个人道德践履以及社会教化、社会制度建构的基本观点。“横渠四为句”是个完整的、步步推进的体系,能够概括张载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将之作为横渠精神和关学学风的总纲。我们也期望:能够在“横渠四为句”的引导下,对作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张载的身份予以贴近历史和生活本真的还原,将他还原到他在当时社会的基本身份,进而对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学说、人格气象以及后世影响作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
       关于张载关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讲”的问题。我们学习张载关学的目的,是用张载关学的思想、精神来滋养现代人的心灵,来培育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因此讲述张载关学就不能完全拘限于张载关学的原有形态,而是要把其中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观念、精神阐发出来,这就需要有时代的眼光。同时,在语言上也不能拘限于传统的文言文或者学术化的语言,而应该现代一些,通俗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现代人深切地感受到张载关学的思想价值,才能有利于张载关学在现代生活中的体验和运用,因此本次演讲的方式也是尽量用现代社会通俗化的语言,来对张载关学做以解说。这也算是对张载关学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尝试。至于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作者学识、才力有限,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注释】

[1] 近代而来,国学大师马一浮曾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概括为“横渠四句教”,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将之概括为“横渠四句”。但因为张载著作中还有其他四句格言,如表述其辩证法思想的“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表述其哲学总纲的“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为区别起见,本书将此句概括为“横渠四为句”。

[2]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56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1页。

[4] 刘梦溪 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6页。

[5] 刘梦溪 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9页。

[6] 冯友兰:《新原人》,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年第1版,第 1页。

[7] 【明】冯从吾著,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中华书局1987年第1版,第69页。

[8] 【明】冯从吾著,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中华书局1987年第1版,第1页。

[9] 【明】冯从吾著、刘学智点校:《冯从吾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21页。

[10] 【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版,第664页。

[11] 【清】顾炎武:《病起与蓟门当事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页。

[12] 【清】李元春编:《关中道脉四种书》之《三先生要语录》卷三,朝邑蒙氏天庥堂刻本。

[13] 【清】李元春编:《关中道脉四种书》之《张子释要》,朝邑蒙氏天庥堂刻本。

[14] 温家宝谈教育编辑组编:《温家宝谈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第62页。

[15] 连战:《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连战北大演讲(节选)》,《现代交际》,2005年第8期,第36页。

[16] 《温家宝立命馆内谈“立命”:把自己贡献给天下人》,中国新闻网,2007年4月13日。

[17] 温家宝谈教育编辑组编:《温家宝谈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第420页。

[18] 《马英九习马会致辞》,《人民日报》2015年11月7日第1版。

[19] 【宋】文天祥著:《文天祥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3月第一版,42页。

[20] 【宋】(佚名)编:《诸儒鸣道》,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卷十七《横渠语录中》。

[21] 【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卷 23《与朱寺正敬之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1168 册,第 682 页。

[22]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3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706 册,第98 页。宋李幼武纂集的《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 4 记载相同。

[23]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 3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708 册,第 22 页。

[24] 【宋】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3月第一版,174页。

[25] 魏冬:《<西铭>的现代价值意蕴》,光明日报,2008年2月14日第七版(理论版)。

[26] 韦政通著:《中国思想史》(下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749页。

[27] 【宋】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见【宋】张载著、林乐昌编校《张子全书》,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58页。林乐昌编校《张子全书》是目前收录张载著作及相关史料文献最全的张载著作合集,故本书所引张载著作篇目及相关史料文献,凡该书有收录者均以该书为依据,只对标点略加调整并在相应引文后注明篇目,以后不再出注页码,特此说明。

[28] 《全宋文》卷1573载吕大防《荐张载劄子》原文。其中称张载“学术精深,性资方毅”。203页

[29] 【宋】刘荀:《明本释》,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据武英殿聚珍版重刊本,第2—3页。

[30] 【明】冯从吾著,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中华书局1987年第1版,第2页。

(未完待续)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